第101章 孔明燈和飛艇
- 穿越古代不當太子
- 呆呆的祈求者
- 2067字
- 2024-01-29 08:58:16
劉溫玨很快在紙張上繪制了一個孔明燈的圖紙,他說道:“首先,關于重力你應該有所了解吧?”
王青松回答道:“是的,只要在這地球上,任何物體都會受到重力的影響。”
“很好,既然了解重力,那也該知道重力基本上是一個定量。只要我們給一個物體提供一個向上并且大于重力的力,那么這個物體就可以暫時脫離重力的影響。
能理解嗎?”
王青松思索了一番說道:“明白了,孔明燈能升空,是因為它很輕,再就是蠟燭燃燒升騰的熱氣提供了向上的力,是這樣嗎?”
“不算對。”
劉溫玨解釋道:“要了解這其中的原理,還需要了解什么是密度。”
目前劉溫玨出的教材只有七年級的,而密度是在八年級才教。
他繼續(xù)說道:“首先一點,每個物體都有自己的密度。第二,密度就是指每立方米的物體的質量,所以和體積大小無關。鐵球不管大小,會同一時間落地,就是因為它們的密度是一樣的。
你想一下,是不是金塊比同樣大小的鐵要重?”
“原來是這樣,那每種物體的密度,我們能測出來嗎?”
“把水的密度設置為1,我們只需要把物體放進水池里,看看它能排出多少水,就能測算出物體的密度。”
“妙啊!等這個發(fā)電機做出來了,我就動手測試那些東西,做成一本書。”
劉溫玨贊賞地點頭,常見密度表,有搞頭。
他說道:“說回孔明燈,我再舉一個例子,把一斤油和一斤水混合在一起,放置一段時間,會發(fā)生什么?”
“水的上面會有一層油。”
“沒錯,油不溶于水,而且油的密度比水低,所以油會浮在水面上。像是木頭基本上會浮在水面,但是有些木頭會直接沉入水中,這也是因為它們的密度不同。
當你了解了這個,再回頭看孔明燈,你能想到什么?”
王青松看著孔明燈的圖紙,開始思索起來,劉溫玨慢條斯理地喝著茶水。
前段時間,他把炒茶技術拿了出來,廚娘早就學會炒茶技術了,現(xiàn)在他喝的,那都是回味醇香的茶。
教育學生,特別是聰明的學生,你必須讓他們主動去思考,這樣才能更好地教學。
王青松好一會兒才說道:“應該是和密度有關系吧?但是我也不知道到底是哪里有問題。”
劉溫玨提示道:“空氣也是有密度的。”
“空氣,也有密度?”
王青松立馬思考了起來,小環(huán)也是愁眉不展,她在旁邊聽了半天,也在努力地思考。
很快,王青松說道:“大王,是不是因為孔明燈里的空氣密度變小了?”
“沒錯,確實是這樣。”
劉溫玨一開始就講了一大堆關于密度的定義,顯然孔明燈的飛行原理一定是和密度有關。王青松想了半天,最后覺得應該是和空氣密度有關。
劉溫玨吩咐道:“小環(huán),去端盆水來。”
很快,小環(huán)端了一盆水進來,在劉溫玨的示意下放在了桌子上。
劉溫玨將一個茶杯放進了水盆里,茶杯在水里晃晃蕩蕩的,漂浮著。他將茶杯按進水里,沉了下去。
劉溫玨說道:“你們看,這孔明燈的大小是固定的。它里面的空氣和外面的空氣一樣多,就像是裝滿水的茶杯一樣,放進水里直接沉底。
但是我們將茶杯里的水倒干凈,那么它就可以浮在水面上了。”
劉溫玨將茶杯撿起來,讓它浮在水上。
他說道:“蠟燭燃燒后,會產生熱氣。根據(jù)熱脹冷縮原理,孔明燈里的空氣遇熱膨脹,將其他空氣擠了出去,造成了孔明燈里的空氣密度變低,因此飛了起來。
這么說,你們能明白嗎?”
“原來如此,我懂了!”
王青松有些興奮,他很后悔,之前怎么沒有跟著劉溫玨上課。他可是記得孔慧元那家伙跟著聽課聽了很久。
劉溫玨看向小環(huán),小環(huán)搖頭道:“大王,奴婢只知道,燒蠟燭,發(fā)熱,升空。奴婢是不是太笨了?”
“沒關系,不懂就不懂了。這些東西并不適合每個人,不深入研究的話,了解個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劉溫玨又對王青松說道:“我們只做一個大一點的孔明燈,用牛皮縫制,燒蜂窩煤,應該足夠把鑄鐵塊送上天。
而且用這樣的方法,人也安全,只要在下雨之前,把孔明燈用繩子綁在樹上,然后遠遠地看著就行了。”
王青松心滿意足地記了筆記,他忽然問道:“大王,如果我們做的孔明燈足夠大,是不是可以把人送到天上去?”
“確實是可以的,但是不實用。等以后技術上來了,我們直接制造飛艇。”
劉溫玨在紙上畫了一個飛艇的圖紙,隨口說到:“原理很簡單,就是在上面的這個氣囊里,裝滿比空氣密度低的氣體,就可以進行飛行。我們目前缺少的技術,就是方便快捷收集這種氣體的技術。”
王青松卻問道:“也就是說,花大力氣,我們也是能做出來的?”
“你說的對,但是用處不大。”
王青松勸說道:“大王,還有十余日就是國慶,何不做出一臺小型的,可以載人的飛艇出來呢。
這飛艇要是能做出來,我可以說,大王的聲望將如日中天。那些異族也將會惶恐不安,一舉多得。”
劉溫玨開始思考起來,一般來說,飛艇所使用的氣體不是氫氣就是氦氣。但是氦氣目前無法收集,倒是氫氣勉強可以做到。
用鋁,氫氧化鈉,和水,就可以制備出氫氣。
但是該如何收集氫氣呢?
劉溫玨翻開無字天書,上面有記載世界第一架飛艇的氣囊是由棉布做成。他思來想去,覺得要不直接用棉布做氣囊,做出氫氣之后直接充入氣囊算了。
“好像也不是不行。”
王青松好奇地看向被翻開的無字天書,但書本空白一片,他什么也看不到。
劉溫玨將制備氫氣和棉布氣囊的技術寫在紙上,吩咐到:“氫氣和氣囊由你來做,我來負責飛艇的骨架。”
反正他只需要能帶幾個人飛,載重能力有個齊柏林飛艇的十分之一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