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生存而戰
- 楊柳
- 1953字
- 2024-01-15 17:14:20
序言
樊綱[1]
先進院:探索新型科研機構的建設范式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全世界的科技鴻溝仍然巨大,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也在加速擴大。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問題,不是自己有多大進步,而是要加速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在創新能力、科技水平、科研體系等方面尤其緊迫,否則,一直會在國際競爭中處于“處處受壓”的情境。
發展中國家要想在科技創新能力上追上發達國家,絕非一日之功。從引進模仿到自主創新是一個必經過程。目前,我們已經進入繼續學習模仿階段,既要發揮后發優勢,也要加大自主創新。未來,更高的一個發展階段,是我們成為世界創新體系的重要部分。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基礎研究水平大大提升,人才隊伍不斷壯大,重大成果不斷涌現,高質量論文發表數量已升至全球第一,研發人員總量連續9年穩居世界首位,“嫦娥五號”等科技研發取得突破,全球創新排名從2015年第29位升至2021年第12位。2021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總量達27956.3億元,同比增長14.6%,穩居世界第二。可以說,我們正處在科技自立自強、進入世界創新體系之始。但大量產業存在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關鍵材料、零部件的自給率較低,許多知識和技術領域仍落后于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要突破發達國家的技術封鎖,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關鍵要加快科技體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創造激勵創新的體制環境。新型科研機構是承擔這一使命和任務的新載體,在我國實現自主創新和科技自立自強的過程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新型科研機構是我國科技創新實踐中的新事物,始于深圳的“先行先試”。深圳已成長為全國乃至全球的創新高地,不斷向周邊輻射發展能量。自全國第一個新型科研機構—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出現之后,深圳陸續涌現出一大批聚焦成果轉化、應用基礎研究的新型科研機構。近年來,深圳持續推進新型科研機構建設,已逐漸發展成全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驗田,開創了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新路徑。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先進院”)是全國科研體制改革過程中新型科研機構的縮影。經過多年發展,該院已成為深圳吸引高端人才、提升創新能力、促進成果產業化、推廣新技術應用的重要平臺,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創新之路,為我國新型科研機構提供了一種建設范式,其發展經驗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
深圳先進院吸收國際先進新型科研機構的管理方案和科研體系,采取理事會下的院長負責制,建立了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組織架構,充分激發了機構活力,形成了開放包容、敢想敢干的創新文化。該院根據國家和深圳發展的不同需求,在高端醫療器械、腦科學、合成生物學、生物醫藥、機器人、新能源與新材料、大數據與智慧城市等科研領域充分布局,還根據實際情況突出學科間的交叉,強化了集成創新與協同創新的科研機制。
科學研究與成果的產業化相結合是新型科研機構的重要優勢,深圳先進院聚焦于工業技術開發,通過發展技術科學,實現關鍵技術開發與推進基礎研究的雙重目的,并加強與社會資本合作,推動產業化發展,不斷完善與科技創新硬實力相適應和匹配的科技創新體系。該院開展了“0—1—10—∞”的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教育鏈有效銜接與深度融合的體系化探索和系統化實踐:建設了9個研究所,113個創新載體;打造了醫療器械領域唯一的國家級創新平臺—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組建了深圳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深圳腦解析與腦模擬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這兩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了合成院、腦院、材料院這三個基礎研究機構;國內首創“樓上樓下”創新創業綜合體—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瞄準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面向未來產業科技與人才需求,籌建了新型研究型大學—深圳理工大學(以下簡稱“深理工”),不但為原始創新策源、關鍵技術突破、高水平人才培育、科技成果高效轉化的聚變反應提供了內核動力,還探索了全過程創新生態鏈的新科研范式—“蝴蝶模式”,為國內蓬勃發展中的新型科研機構提供“深圳經驗”和“深圳模式”。
面對國際復雜環境和現實產業需求,深圳必須進一步發展兼顧技術創新和產業化的新型科研機構,提升前沿領域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推動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就地轉化,打造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同時,要以市場化發展為導向,把握并放大自身民營科技企業的優勢,強化民營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未來,期待深圳先進院更加注重應用牽引、突破瓶頸,從產業發展的實際問題中凝練科學問題,破解“卡脖子”技術的基礎理論和技術原理,努力實現更多“0—1”的原始創新,勇敢地踏入“無人區”,找到創新發展的下一個方向,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做出更大貢獻。
注釋:
[1] 作者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改革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