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秘宇宙奇跡(探索發現百科全書)
- 超俠主編
- 2065字
- 2024-05-23 16:51:00
凝視夜空
撲朔迷離
歲月前行。138億年后的今天,在人類孜孜以求的探索之下,我們似乎窺探到宇宙誕生之初的秘密。那么問題來了:眼下的我們在談論宇宙大爆炸的時候,到底在談論些什么呢?是證據——或者說是大爆炸留給我們的線索。
實際上,關于宇宙起源這個話題,科學界曾發生過長久的大論戰。原本,科學界的巨擘牛頓、愛因斯坦等人都認為宇宙一直就是這樣歲月靜好,沒什么開始,更沒什么大爆炸。但到了20世紀30年代,一個來自比利時的年輕人喬治·勒梅特非說宇宙一直在膨脹,它是由一個“宇宙蛋”爆炸產生的(即“動態演化模型”理論)。

▍喬治·勒梅特

▍宇宙膨脹導致天體遠離我們,而我們可以根據光的多普勒紅移來計算宇宙膨脹速率

▍愛德文·哈勃
無巧不成書,這個“動態演化模型”的雛形理論很快得到了一個重要證據——天文學家愛德文·哈勃“雪中送炭”,他觀測到銀河系以外的大多數星系都在遠離我們(即紅移現象)。這說明宇宙真的在膨脹呀!愛因斯坦不得不尷尬地承認自己錯了。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可這時候仍有人為宇宙的“歲月靜好”辯護,比如英國天文學家霍伊爾,他堅持自己的“穩恒態宇宙”理論,還不無嘲諷地把“動態演化模型”稱為“大爆炸”。
就在媒體及公眾左右搖擺的時候,另一個消息傳來:1964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兩位工程師羅伯特·威爾遜和阿諾·彭齊亞斯在用大型天線接收衛星信息時,竟接收到了宇宙大爆炸時產生的電磁波(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只不過因為年深日久,它們已經變得十分微弱,溫度也比當初降低了很多很多。
環保小貼士
多普勒效應
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當行駛的汽車靠近我們時,聲波頻率變高,我們感覺聲音變得尖銳,好像被“擠壓”過;而汽車遠離我們時,聲波頻率變低,聲音又變得低沉,好像被“拉長”了。光波同樣如此,當恒星的光接近我們時,頻率變高,光變得較藍,即“藍移”;當恒星的光遠離我們時,頻率變低,光變得較紅。這兩種現象合起來就是“多普勒效應”。

▍宇宙蛋設想圖
人們追尋到宇宙中第一束光的蛛絲馬跡,最初38萬年時“嬰兒宇宙”的模樣一覽無遺。越來越多的線索加起來,使得“大爆炸”理論風光無兩,而“穩恒態宇宙”則黯然失色。

▍微波背景輻射全景圖。微波背景輻射被稱為宇宙中釋放出來的一束光。上圖反映了宇宙誕生38萬年之后的景象,亮的地方溫度高,暗的地方溫度低,溫差幅度約0.0002K

▍羅伯特·威爾遜(左)和阿諾·彭齊亞斯在1978年因發現大爆炸的背景輻射而獲得諾貝爾獎后的合影
以光為馬
膨脹使得宇宙陷入無垠的浩蕩之中。可好奇的孩子仍不免發問:“宇宙到底有多大?”
這是一個連宇宙學家也感到為難的問題。他們也許會皺著眉頭思索好一陣子,然后告訴你:“宇宙……或許是無限大的吧!無邊無沿的,但總歸有有限的體積。”“不如我告訴你一個人類可觀測宇宙的大小——也就是以地球為中心的一個球形區域,它的直徑為930億光年。”
光年是宇宙的長度單位,指光一年所跑的距離,近似10萬億千米(每秒30萬千米)。因為宇宙太大了,地球上常用的“米”“千米”等單位早就失靈了。如果把兩個數值相乘的話,就能得到宇宙的大致范圍,堪稱“窮天極地”之遼闊。

如此遼闊空間中的旅行,只能以光為馬。以離太陽最近的恒星比鄰星為例,如果我們乘著光速飛船從地球出發,大約要走上4.2年才能到達。這聽起來似乎沒什么不能忍受的,但若是換上民航飛機的話,這趟行程就需要足足500萬年才成。要是以光速星際飛船穿越銀河系的話,大約需要10萬年。但這個擁有2000億顆恒星的銀河系不過是整個宇宙的上千億分之一而已。現在你知道宇宙有多大了吧?

▍美國宇航局計劃打造的星際飛船以1/5光速飛行
人類來自“宇宙之海”,但放眼整片“宇宙之海”,或許我們人類所見識到的“海水”才“剛剛沒過我們的腳趾,充其量也只不過濺濕我們的腳踝而已。大海在時刻向我們召喚,我們還鄉心切”。(卡爾·薩根)

夜幕低垂
太空浩瀚,千千萬萬億顆恒星在閃爍著。它們本應照亮夜空,讓它亮如白晝,可事實卻在提醒著我們:地球的背景色——宇宙如同一塊黑漆漆的幕布,亙古不變。
這好像不合情理。星光無遠弗屆,怎會讓宇宙永陷黑暗?要是一間屋子里有足夠多盞燈,那屋子必定是燈火通明的,宇宙不也是同樣的道理嗎?宇宙里無窮多的星星同時發射光芒,宇宙怎會有“夜幕”?
實際上,這個“黑色太空謎團”曾經難倒過不少天文學家。有人思考良久,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雖然每一顆恒星都在發光,可是宇宙中存在不少星塵,它們會擋住或者吸收光芒,使光芒到不了地球。
若是仔細推敲一番,這個答案就說不通了。因為那些常年累月地吸收光芒的星塵,自身也會因為吸收能量而變成一個發光體,還是會把星光傳播到地球上的。

▍宇宙膨脹

進入20世紀,人們終于明白宇宙也是有年齡的,而且一直在膨脹,它之所以不亮,是因為星光還沒傳到地球上呢!再加上恒星也有自己的壽命,不可能永久發光……正如英國物理學家開爾文所揭示的那樣:“如果廣袤宇宙中所有的恒星同時發光……能夠到達地球的光亮也只能是所有恒星光線中非常微小的一部分。”
這個問題總算告一段落,讓我們繼續用黑色的眼睛凝視黑暗的夜空吧!
▍下圖顯示了隨著宇宙膨脹,在不同時間點抽象出的空間“切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