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陽明學說傳播
- 繼承圖書館:開局贈書王陽明
- 作家ecFUDS
- 2078字
- 2023-12-17 20:51:48
漫天的繁星閃爍著,相比起當初自己在老城區的二樓,抬頭看著同樣的這片星空,卻是一片灰蒙蒙。
“書生,姐姐托我給你送來了吃食,快些出來!”
田志的聲音從柵欄外傳來,這一處屋子一直都在,原本是田家剛來村里時所住的地方。
后來在此扎根了,一家子就在附近又重新搭建了一間更大的屋子。
這里也就空了下來,那一日蘇秦剛剛來到田家的時候,田宜就悄悄的收拾起了這里。
當然也有村民幫忙,否則也不會在如此短的時間,就能清理好屋里的灰塵,供人入住。
蘇秦昨夜失眠了,他竟然夢見了田宜深情款款的看著他。
竟然一眼無眠,頂著一個厚重的黑眼圈開了門。
將門外的田志都吃了一驚,道:“書生,你這是一夜都沒睡嗎?”
蘇秦打著哈欠,道:“無礙,無礙!”
這村里的村兵并不是每日都需操練,畢竟大明軍中也做不到一日一操練。
所以基本都是每五日休息五日,而這休息自然不能和那些大明軍人一樣。
休沐的時候,可以有些閑錢去賭場揮霍,去青樓尋花問柳,亦或是去酒樓買酒。
他們需要幫助家中干農活,一般村兵家中都有其他壯丁。
這樣就是為了不耽誤農時,倒是有些像是耕戰結合的理念。
這學堂還是昨日的地方,可是卻有些大不一樣了。
王木匠在看見蘇秦的那一刻,笑著摸著自家兒子圓滾滾的腦袋。
說道:“蘇先生我家這小子就交給你了,如果不聽話,盡管去打罵!”
王木匠是存在私心的,他有兩個兒子,其中長子繼承了他的手藝。
但是這家傳的手藝向來是傳長不傳幼,傳男不傳女。
后面半句自然容易理解,畢竟女子都需要外嫁,擔心自己的手藝外傳。
至于為什么傳長不傳幼,那便是擔心親兄弟學會了手藝,互相爭斗,傷害了兄弟之間的感情。
而且如今的水裕村只有他王木匠掌握了這門手藝,靠著這一手他一家子日子過得舒坦。
可是將來他老了,如果將自己這門手藝,都傳給兩個兒子,將來必然會起紛爭。
雖然這個時代沒有壟斷這個詞,但是他們心里卻是有這個概念。
畢竟兩個孩子都是他親生的,血濃于水的親情,又如何能夠做到放任小兒子不管呢?
所以還是想著為自家小兒子尋一個未來,將他送到了學堂。
這個小兒子叫做王直,不怎么愛說話,那一雙眼睛就這么看著蘇秦。
小孩子的眼神還是無比澄澈明亮的,沒有其他復雜的情緒。
有的村民帶來熏肉,有的帶來大米和一些糧食,也有一些村民帶來桌椅板凳。
而王木匠帶來的物件卻不同,竟然是一整套筆墨紙硯。
這一次來的學生實在太多,約莫有近百人之多。
原本修建的小學堂自然就派不上用場了,一大群人坐下就是烏泱泱一片。
小小的屋子根本沒有立足之地,所以只能在屋外的空地授課。
王木匠拍了拍胸脯,說道:“蘇夫子你放心,學堂的事情就交給我們了,你不用擔心!”
“是呀,是呀!”
“我家孩子皮糙肉厚,不聽話您盡管去打!”
在這個年代,可沒有體罰學生會被家長投訴的事情。
老師若是訓斥學生,其家人首先會想到的是你做錯了什么!
當然這是有利有弊的,不過在當下這個尊師重道,天地君親師的背景下,老師的地位是不可撼動的。
這學堂的修繕,王木匠這一次不決定收取任何報酬。
而如今田里過了最為忙碌的那幾日,村里一下子也多出了許多的有個把力氣的漢子。
也是紛紛主動請纓,幫助這個蘇夫子修繕學堂。
畢竟自家孩子也住在里面學習,不由得讓他們不盡心盡力。
而蘇秦這一次沒有推脫了,他知道說的多了,別人還以為你非是誠心教授他們家孩子。
……
而在另一邊,王陽明歷經了龍場悟道后,明白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他的理念和思想融會貫通,那一本《傳習錄》并非是他悟道的契機。
而是催化劑,就像是現代人拿到論語回到春秋戰國,他也沒有辦法立地成圣。
而經歷了生死之間的頓悟,自身的遭遇,一朝悟道后,那自然就是傳道。
孔子悟道有三千弟子,他王陽明如今傳道自然也需要有弟子傳承。
他身在貴州龍場,身處貧瘠之地,此處自然比不上南方一片文風蔚然。
傳承學問并非是老少皆傳就是傳道,王陽明的道基本核心還是儒家思想為基礎。
所以想要作為弟子,他首先得是一個讀書人,一個大字不識,亦或是粗通文墨的人如何能夠讀懂?
于是一開始他便在周邊,開始無償講學,一些學子也抱著好奇的心思聽了起來。
一個身著白色儒士衫的學子,一臉羞愧的拱手說道:“王公,蘇集原以為您不過是拾前人牙慧,原諒我的淺薄和無知!”
王陽明一身被漿洗發白的青衫,溫聲笑著將對方扶起。
說道:“蘇集你心性沉穩,對于我的講解也是如紅爐點雪,是難得的大才啊!”
如今不過是十數人,當然王陽明對于蘇集的評價,相比于此人真實才學是有所拔高的。
傳道自然不能在這里一味的深耕,需要的是更多的人將他的思想和文字傳播出去。
那樣才能吸引過來更多的學子,這才是真正的目的。
讀書人會游學,還有共同的交際圈,他們口口相傳,其傳播開來可是不容小覷的。
果然隨著蘇集游學在即,一眾人相約離去后,僅僅是半月有余,王陽明的名字就在貴州傳播開來。
有越來越多的讀書人,開始知道了解了這個名字。
而越來越多的人,會在一些文會和詩會上談及這個名字。
蘇集算是其中最為活躍的那一個了,貴州龍場算的上一個蠻荒貧瘠之地了。
按理說能夠來到此處的讀書人,定然是家境雖然說不上寒酸,可也定然算不上富裕。
畢竟在大明朝,讀書這種事情莊稼地里的農人是不會去想的。
稱上一句寒門學子,那也得起碼是一個耕讀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