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一百萬對十萬,優勢在我!
- 大明崛起:從滅清開始稱霸全球
- 不思和尚
- 2025字
- 2023-12-18 17:36:42
當救援隊趕到事發現場之時,李玉龍除了眼睛之外,整個身子已經完全陷入了沼澤之中。
救援隊與隨后趕來的楚云飛、張大彪兩人齊心協力,終于將李玉龍給從鬼門關拉了回來。
經過搶救之后,李玉龍最終脫離了危險,醒了過來。
本來,眾人以為這場自行車賽事就要沒有個結果時,朱靖堂卻宣布臧紆青的朱雀團獲得了冠軍。
他堅信,軍人這個詞不僅僅是對個人勇氣的贊美,更是對集體精神的最高禮贊。
一個軍人,如果只關注眼前的戰功,而忽視了身邊的伙伴,那他便失去了軍人的靈魂。
戰友間的信任和扶持,是戰斗中不可或缺的力量,缺少了這份力量,等待他們的只有毀滅。
臧紆青、李玉龍、楚云飛、張大彪四人,在朱靖堂的話語中,紛紛低下了頭,陷入了沉思。
他們回憶起曾經的光輝歲月,再想到之前的互相埋汰,只覺得自己慚愧無比。
他們差點忘記了作為軍人的榮耀。
從此以后,四人雖然偶有斗嘴,卻再也沒有發生過互相拖后腿的行為。
他們齊心協力,共同為了大明江山、為了大明的百姓而戰。
時光流轉至現在,隨著朱靖堂一聲令下,全體軍人精神煥發,熱血沸騰。
他們懷揣著收拾舊山河的夢想,這一百五十多年來一直深藏在每個大明人心中的愿望,即將在他們手中得以實現。
按照朱靖堂與內閣的商議結果,大明的軍隊將分派至兩個戰區。
大明第一、第三、第四軍與玄武團組成第一集團軍,總兵力為46500人。
朱靖堂御駕親征,就任第一集團軍總司令,前往長江前線與北清對決。
梁啟超自告奮勇,作為參謀兼隨軍記者與朱靖堂同往。
第五至第七軍組成混編第五軍,與第二軍以及青龍團組成第二集團軍,總兵力28000人。
林則徐就任第二集團軍總司令,前往云南至安南前線作戰。
第八軍與國民警衛軍及白虎團,共計12000人,負責駐守南京,以防有變。
國民警衛軍,是由大明御林軍與錦衣衛中的驍勇之士聯合組成的。
而陸瑾在臨時授勛中將后,成為了第一任軍長。
而剩余的錦衣衛則獨立為大明中央情報局,陸瑾將軍兼任局長,繼續為國家安全事業貢獻力量。
最后,朱雀團將隨北洋海軍一同前往東海執行作戰任務,他們將攜手并肩,共同捍衛國家的海洋權益與安全。
這兩年來,北洋海軍同樣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曾經的旗艦“共和號”,早已變回了一艘兢兢業業的護衛艦。
如今的北洋海軍實力更為強大,擁有10艘戰列艦、55艘護衛艦。
這種規模不止在亞洲傲視群雄,甚至在列強之中也能占有一席之地。
而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當屬繼承了“共和號”之名的主力戰艦。
它是世界上第一艘帶實驗性質的鐵甲艦,采用了蒸汽動力。
其所擁有強大的防御能力和戰斗力,成為了北洋海軍的驕傲。
此時,北洋海軍共計官兵一萬余人,其中海軍陸戰隊成員七千余眾。
海軍司令一職,依然由關天培穩坐釣魚臺。
大明的軍隊調度令東南亞一帶風云變色,局勢愈發緊張。
北清、日本、朝鮮、緬甸、暹羅五國聞風而動,紛紛在國內下達了總動員令。
一場前所未有的戰事猶如狂風巨浪,即將掀起波瀾。
朝鮮、緬甸與暹羅紛紛動員兵力,共計約20萬余人。
日本則動員了10萬武士及25萬足輕,實力不容小覷。
北清方面,20萬八旗兵及30萬綠營兵整裝待發,展現出強大的軍力。
五國調動的總兵力竟然高達百萬之眾!
可見此次五個國家傾巢而出,幾乎把所有能調動的兵力全部都調動了。
他們對大明強軍的畏懼之心,竟已到了如此地步,令人不禁感嘆。
在戰前,五國代表齊聚北京,召開聯合會議,共同商討對明戰事。
經過三天三夜的激辯,他們制定了整體戰略部署:
北清的主力將駐扎前線,與明軍正面抗衡,以牽制明軍主力;朝鮮則作為仆從軍負責從旁策應。
緬甸與暹羅則主要負責在南方對大明進行襲擾。
五國皆深知大明海軍之強大,縱使聯手亦難以匹敵。
于是,各國紛紛將艦隊指揮權拱手相讓,托付于日本幕府,期待由其統一調配,共同抵御大明海軍的凌厲攻勢。
他們精心策劃的策略是將艦隊拆分成數十支小分隊,輪番襲擾大明沿岸及商船,企圖以這種牽制戰術使北洋海軍疲于奔命。
一旦尋得任何可乘之機,幕府主力便迅速出動,登陸大明內部,瓦解其補給線。
如此一來,大明軍隊便會不攻自破。
道光帝對自己的計劃充滿了信心,他似乎已經看穿了未來的走勢。
這招還是向你學來的呢,不知你又要如何應對呢?
大明的共和帝,朱靖堂。
眾人似乎已經預見到了大明即將遭遇的慘敗,他們甚至開始爭論戰后如何瓜分利益。
經過多輪談判,最終達成以下協議:
安南國復國后,暹羅和緬甸將分別接管其南北兩地,實質上成為了兩國的傀儡國。
朝鮮作為清廷的忠誠仆從,自然沒有資格提出任何要求,僅僅是在戰后待遇上稍有改善便心滿意足。
幕府則要求占據臺灣,以進一步拓展其在印度尼西亞的勢力范圍。
而北清方面,其野心則是吞并整個大明王朝。
盡管其他三國對這個方案頗感不滿,但在清廷的強大壓力下,他們也無可奈何。
于是他們打算暫且擱置爭議,畢竟當前首要任務還是集中力量應對與大明的戰爭。
面對五國聯軍的百萬雄師,大明僅以區區十萬之眾迎戰。
這場戰爭的懸殊程度令人窒息,任何人都難以承受。
然而,朱靖堂卻似乎對此毫不在意,仿佛胸有成竹。
究竟朱靖堂能否在如此艱難的局面中尋得一線生機,成功扭轉乾坤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