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陽光之下的陰影
- 大明崛起:從滅清開始稱霸全球
- 不思和尚
- 2038字
- 2023-12-16 23:16:51
時光荏苒,一個月匆匆而過。
維多利亞的艦隊即將揚帆歸航,駛向繁華的倫敦。
隨行其間,一批渴望深造的大學生們滿懷憧憬,準備邁向劍橋大學的殿堂。
在這群才華橫溢的青年中,李鴻章、康有為、譚嗣同等人皆赫然在列。
“卓如(梁啟超,字卓如),你一直心懷壯志,渴望見識外面的世界,難道你真的要錯過這次前往英國的機會嗎?”作為梁啟超的長輩,康有為對他的成長傾注了無盡的心血,此刻正關切地勸說著。
梁啟超深吸一口氣,拱手道:“廣廈兄(康有為,字廣廈),我心已決,不必再勸。”
康有為望著這位年紀最小的同學,感受到了他的堅定與執著,便不再勉強,默默地接受了他的決定。
艦隊揚帆起航,船影漸行漸遠。
望著那遠去的航跡,康有為陷入了沉思。
他并非不想探索更廣闊的世界,然而此刻的他更渴望留在熟悉的土地上,親身感受大明的蓬勃發展與日新月異。
他時刻銘記著校長曾經說過的一句話:“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在這句話的激勵下,他立志要為大明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
同時,他心中有一種預感:不久的將來,大明將迎來一場翻天覆地的變革。
他不想錯過這一歷史時刻,而是渴望成為這場變革的見證者與參與者。
于是,他選擇了留下,守在大明這片熱土上,與時代共進退,共同見證大明的崛起與輝煌。
有些悵然若失的梁啟超無意間走進了一家酒館,于是干脆讓小二上了一壺好酒及一盤牛肉。
昔日的友人如今都已遠渡重洋。如今的他孑然一身,竟一時不知該做些什么。
這時,角落邊上的一桌人引起了梁啟超的注意。這桌人上共有三人。
其中一個是穿著一身短打勁裝的江湖人士。
其余兩人則都是穿著一身儒裝的儒生。
其中一名儒生正喝著悶酒。
突然,他將酒杯重重地砸在桌上,忿忿地說道:“如今這西學盛起,以后我們這群儒生要何去何從?”
“季平兄,這科舉不是還在舉行嗎?他管學他的西學,我們還是去正常參加科舉不就是了?”
“我們這群儒生,十年寒窗苦讀,為的就是一朝功名,如今卻……哎,紀曉楓你認識吧?”
“哈,那個考了三次鄉試都沒過的書呆子,怎么會不認識呢?”
“呵呵,書呆子。我看他精得很吶。你不知道,他去年就偷偷去學西學了,然后就在上個月,居然成了縣長。”
“什么,這怎么可能?”
“云臺兄,你有所不知。現在通過科舉的舉人,沒有一個能被錄用為官的,那些官位都被那些所謂的新文人給霸占了。”
“竟有這等荒唐事!?這實在是、實在是道德淪喪啊!”
“兩位的遭遇,在下深表同情。我這次來,本也是奉了陶大人的命,來協助你們做一件大事的。只是,在這之前……”
江湖人士正說著,轉過頭來,朝著梁啟超所在的方向望去。
兩位儒生也跟著轉過頭去,接著露出陰謀敗露的表情。
梁啟超暗道:“不好,被發現了。”
此時的梁啟超正穿著一身代表著大明皇家學院學生的校服,可謂是十分扎眼。
“可惡啊,這里怎么會有新文人在?”
隨著這聲大喊,酒館里的人都被吸引了過去。
這個酒館居然是儒生們的秘密交流基地。
這下,梁啟超竟是進了賊窩,自投羅網了。
“我看,不如……”江湖人士用手刀做了一個割喉的動作。
一名儒生小聲說道:“做得干凈一點。”
江湖人士輕輕點頭,暗中則握緊了手中的刀柄,宛如一頭蓄勢待發的獵豹。
梁啟超看著不對,立刻拔腿便跑。
那江湖人士立刻彈腿而起,想要控制住他。
梁啟超見狀,掀起了酒桌,稍微阻擋了江湖人士片刻。
眼看就要逃出生天,門口卻被幾個大漢攔住。
“我命休矣。”梁啟超驚呼。
他心中懊惱,沒事干來這酒館作甚。
就在梁啟超即將一命嗚呼之時,一把飛刀從他的頭皮劃過,準確命中了那名江湖人士的右肩。
收拾完門外的兩名壯漢后,一隊人馬闖入了酒館。
“你沒事吧?”一人問道。
此時的梁啟超驚魂未定,尚未從剛才的驚嚇中回過神來。
他看著眼前的人,忐忑不安地問道:“我頭尚在否?”
來人忍不住輕笑出聲,輕輕敲了一下梁啟超的腦袋:“你猜呢?”
梁啟超這才如夢初醒,定睛一看,驚喜地喊道:“陸統領?你來救我了。”
梁啟超自然認得陸瑾,每次面見朱靖堂時,他都守在一旁,只是不太愛說話而已。
陸瑾心中不屑,他怎么可能專程來救梁啟超呢?
只是錦衣衛盯著這家酒館很長時間了。
這一次,他突然接到手下報告,說是一個穿著大名皇家學院校服的學生進去了。
這皇家學院的學生,各個都是朱靖堂的寶貝疙瘩啊。
萬一要是有失可如何是好?
故此他才如此火急火燎地趕到現場,看到了剛才的驚險一幕。
雖然大魚還沒有出現,但是沒辦法,此時錦衣衛也只能選擇收網了。
但愿這些儒生不要太硬氣,能讓他省點力氣吧。
回到宿舍之后,梁啟超依舊有些后怕。
沒想到這群儒生竟如此瘋狂,竟然連殺人的事都做得出來。
俗話說: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
他哪里知道,對于這群讀書考取功名,只是為了升官發財的儒生而言,只有他們才是讀書人。
而這些所謂的新文人,在他們眼里只是一群投機取巧的暴發戶罷了。
事后,梁啟超專門上門拜訪陸瑾,順帶打聽一下消息。
陸瑾只是打了個哈哈,便應付了過去。
不久之后,以陶澍為首的大量保守官員被革職查辦,牽連甚廣。
事后,《光明報》對儒生們的一些激進行為做出了一系列批判。
儒生在人民心中的地位跌落谷底。
而保皇黨也從此一蹶不振,失去了在朝廷中的發言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