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德國學摘要:家道篇
- 葉寬主編
- 2443字
- 2023-12-06 18:35:51
治家之要
題解
本文出自明刻本《宋氏家規部》卷二。
○守國法
朝廷有禁有制,禁所以禁人不敢妄為也,制所以制人不可過為也。謹肆之間,禍福常倚伏焉。凡為公、為卿、為大夫、為士、為庶人者,皆其臣也。而不犯君之禁制,無羸豕孚蹢躅,則可以安枕而臥矣。斯福之所存也,孰謂不能保其身與家乎?
○慎家教
祖宗以來,稱吾大族,子孫之多,仆隸之眾。至于祭祀宴樂、農圃衣食,皆有成教。能即此而治家焉,鮮有敗度。若見人異為而厭常喜新,未有不顛仆者矣。此所謂輕家雞而愛野雞者也。若捭闔揣摩、掎摭茍簡,皆非所當務。慎之慎之!
○宜正大
治家者自處正大,不宜狹隘。胸中若蒂芥不能容人,非善作家翁者也。毋拘拘而事皆由之,足以儀刑乎一家,其器宇自有大過人處矣。
○無瑣細
人之一身,精神有限,條分理析,事皆萃也,而欲事事而親之,力豈能給?惟委托得人,總其大綱,往往成巨室者,顧為之何如耳。
○毋怠忽
緩于事則怠,急于事則忽,酌量其事之大小,緩急得宜,而怠忽不生焉,事之不濟鮮矣。
○毋縱肆
縱欲肆己,未有不遭憂虞患難者。能常加畏懼,以明則有人,幽則有神,又重則有國法,而謂家不昌盛、安享福祿,吾未之見也。
○分內外
男不言內,女不言外,皆以居室為之限耳。古人不親授受,不共浴,正所以避嫌也。為家而無內外以別之,男女雜處,則與禽獸不遠矣。
○防火盜
火與盜,家之患至為大也,俱生于廢弛無法守之家?;鹈扔谶z炷,盜窺其慢藏,皆能謹密而預防之,二者之患,何至于吾家哉?
○勤
勤以治生,世間事,未有不由于怠惰而廢也。及時而為之,則事事不在下陳矣。故曰:一生之計在勤。欲成家者,日復一日,視彈指之時光,豈不甚可惜邪?
○儉
儉以養德,非儉不能相繼而有。況天地間所生之物,付之于人,自有分定限量,暴殄狼戾,必為天棄。故當儉以承之,是亦所以敬重天地養人之恩也。
○節妄費
成家之始,非積累無以致焉。宜用者會計已當,固不須吝而削,但以有限之物而為無經之費,不幾于竭乎?故惟節之。
○戒貪欲
貪欲者,私己也,君子所戒。以我之貪而人皆貪,誰將與貪?凡奪人所好、占己便宜、誅求無已,皆貪之類也。力以制之,自無不公,而可以提身矣。
○近有德
有德之人,常宜近之。聆其善言,觀其善行,足以資吾之未逮而甄陶為善士也。何患乎不高出人頭地而為家之表率乎?
○杜無籍
無籍之徒,最能惑性。如嬉戲伎兒及諸異色人,皆所當遠。俗所謂三姑六婆者,尤宜禁絕。則不為其所傾覆也。(《輟耕錄》云:“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者,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藥婆、穩婆也?!保?/p>
○禁淫祀
竊見今人有疾病求生、患難求解者,俱以神明妖孽祈禱再三,必求效應。然豺獺亦知報本,至于祖宗祭祀,全然滅裂,習以成風,此亦俗之流弊然也。神使有靈,焉肯求索?甚為可,欲力禁之?!蹲笫稀分^妖由人興,不諂則無也。
○清官府賦役等務
君之于民,惟賦役二者以煩民也。有田則有賦,依限而完之。有身則有役,依期而赴之,畢此勾當。雖追胥之輩舞文弄法,而有所須懾。為屬吏,先盡其在我而已矣,夫何愧邪?
○明籍冊錢谷等數
籍冊稅糧之數最為切要,稍涉怠緩,一有罥,噬臍莫及。與夫錢谷等事,皆有薄書,常時檢閱,必不遺忘。盡心力于此,亦成家之要事也。
○須行冠婚喪祭之禮
文公先生四禮,世皆疑其高古,輒揶揄而莫之講。不知為人之道,有家之本,非此四者不能紀綱其始終。吾家一遵此禮,人力或未能,財物或未稱,品節是書,亦不失大意。行而勿惰,自成表率矣。
○無失問遺往還之禮
《藍田呂氏鄉約》有“禮俗相交”之目,而問遺往還,尤人家交際之不可失者也。彼以禮來而敬先之,此以禮往而敬亦先之,人而無此,何以家為?
○延賓客
笑談無佳賓者,非士大夫家也。賓客之至,禮貌飲食,務盡其成,久則愈敬。少加侮狎,有志者則不屑與之處矣。
○待工匠
百工技藝,有家者不能不用。其功力之勤惰,當時其省試,平其廩直而供億之,則智巧之人皆欲為吾器使也。
○公取與
孟子曰:“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諸人,一介不以取諸人。”有所取與,以義道而衡于其間,亦仿佛乎圣賢之全德矣。
○明報施
張子曰:“兄弟之間,施之不報則輟,故恩不能終。一施一報,理之自然也。治家有明報施之道而弗敢懈,何患乎人之責望于我也?”
○審權量
權量者,古先圣王所以平物之當,而今朝廷尤所加慎者也。若以實估取人而以省估償人,私量取人而以公量與人,其可乎哉?《輟耕錄》紀上海費榮敏公刻銘于斛之四面曰:“出以是,入以是,子孫永如是?!鄙蹙茨街?。權之度物不順理,則戾法矣。故《易》曰:“巽以行權。是宜審焉?!?/p>
○賞罰
賞罰者,所以示其信于人而欲人之必從也。賞罰有不公,則人心不平,怨尤生焉。更欲人之從、事之濟,亦難矣哉。
○出納
財物出于人而納于己,毫忽分厘,自有公論,不容多寡輕重于其間。吝其所出,貪其所納,則處心遂先不端矣,尤非治家之公,吾子不為也。
○貿易
以其所有,易其所無,古今之通義也。平心度物,兩不虧損,無所往而不可矣。
○周窮卹匱(視親疏)
窮困匱乏者,視吾親疏,皆當周卹,但有輕重之差耳。若一概而施生,則是博施濟眾之圣,非吾分力所任也。寒氣困乏而為之救助賑貸焉,此亦仁人君子之用心也。(施生,施恩于人而生全之。)
○抑強扶弱(審邪正)
人有強弱,皆非氣稟之得中也。雖然,有邪有正。茍正而強,則可矣。邪而強,則不可也。正而弱,則可矣。邪而弱,則不可也。抑之扶之,使得其中,亦吾直道之所行焉。(陳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強者綏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
○禮宜避俗
今人冠祭之禮全然不省,僅存婚喪二事。而禮儀無所本,昏則有攔門撒帳、坐床摘花之類,詩歌贊和,真可鄙笑。喪事以哀為本,舍作佛事之外,俳優雜劇,皆得以陳于靈前,既曰不淑,為衰在身,飲酒自如,談笑自若,禮儀之本,果安在哉?余則不忍見也。非曰矯情干譽,而謂避俗。
○事宜同俗
天下鄉俗所尚,舉不相同。況吾父母之邦,習俗已久,果無害于禮。有如正旦、元宵、端午、七夕、重陽、冬至之日,為祭祀燕賓之儀及張燈泛蒲,乞巧登高,以為娛樂,固無大害,則宜從時。若他避忌,以及賽神迎送為人者,徒為兒戲,殆取識者之誚耳。則亦同流合污,而謂同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