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德國學摘要:家道篇
- 葉寬主編
- 1759字
- 2023-12-06 18:35:48
經鋤堂雜志
題解
倪思(1147—1220),字正甫,湖州歸安(今浙江省湖州市菱湖鎮射中村)人,宋代學者,官至禮部尚書。《經鋤堂雜志》是作者晚年的讀書札記,也可以說是一本思想隨筆。該札記文中的《歲計》《月計》意在告誡子孫:居家過日子得量體裁衣,“富家要有富家計,貧家要有貧家計,量入為出,則不至乏用。”《子孫計》意在告誡世人:父祖為子孫謀利,不在給子孫留下萬貫家財,而在教育子孫清白為人,學技自給。這樣子孫才能平安幸福。本文選自浙江汪汝家藏本倪思著《班馬異同》。
○歲計
儉者,君子之德,世俗以儉為鄙,非遠識也。儉則足用,儉則寡求,儉則可以成家,儉則可以立身,儉則可以傳子孫。奢則用不給,奢則貪求,奢則掩身,奢則破家,奢則不可以訓子孫。利害相反如此,可不念哉!富家有富家計,貧家有貧家計,量入為出,則不至乏用矣。用常有余,則可以為意外橫用之備矣。今以家之用,分而為二,令爾子弟分掌之。其日用收支為一,其歲計分支為一。日用以賃錢俸錢當之,每月終,白尊長。有余,則趲在后月;不足,則取歲計錢足之。歲計以家之薄產所入當之,歲終,以白尊長。有余,則來歲可以舉事;不足,則無所興舉,可以展向后者,一切勿為,以待可為而為之,或有意外橫用,亦告于尊長,隨宜區處。人家至于破產,先自借用官物錢始。既先借用官物錢,至于官物催趲,不免舉債典質。久而利重,雖欲存產業,不可得矣。故當先須留官物錢,則無此患。仆奮空拳,粗成家業,毫分積累甚難。諸子宜體念,各存公心管干,且為二十年計,日后則事難料。又在諸子從長區處,仆之智力,有不及矣。月河莫侍郎家甚富,兄弟同居,亦三十余年,此可法也。蓋聚居則百費皆省,析居則人各有費也,然須上下和睦。若自能奮飛,不藉父業,則聽其挈出。不可將帶父業,留以與不能奮飛者,可也。
人家用度,皆可預計,惟橫用不可預計。若婚嫁之事,是閑暇時,子弟自能主張。若乃喪葬,倉卒之際,往往為浮言所動,多至妄用。以此為孝,世俗之見,切不可徇,則當隨家豐儉也。
○月計
士大夫家子弟若無家業,經營衣食,不過三端。上焉者,仕而仰祿;中焉者,就館聚徒;下焉者,干求假貸。今員多闕少,待次之日常多,官小俸薄,既難贍給。遠宦有往來道途之費,縱余無幾。意外有丁憂論罷之虞,不可不備。又還家無以為策,則居官凡事掣肘。若有退步,進退在我,易以行志矣。就館聚徒,所得不過數十。有一書館,爭者甚眾。未娶,就館猶可。既娶之后,難遠離家。在己為羈旅,在家則百事不可照囑。或自有子,欲教不可。若稍有家業,則可免此患。縱不免就館聚徒,亦不至若不可一日無館者之窘也。至于干謁假貸,滋味尤惡。不惟趦趄囁嚅,此狀可惡。奔走于道途,見拒于閽人,情況之惡,抑又可知。縱有所得無幾,久而化為唇吻。潔特之士,化為無廉恥可厭之人。若乃假貸親故,至一至再,亦難言矣。諺曰:“做個求人面不成。”此言有理。若自有薄產,無此惡況矣。吾家業雖不多,若自知節省,且為二十年計,可以使爾輩待闕,不至狼狽。既免聚徒就館,又免干求假貸。諺曰:“求人不如求己。”此之謂也。已作歲計簿,復作月計簿。蓋先有月計,然后歲計可知。若月之所用,多于其所,積而至歲,為大闕用矣。世間事固終歸空,人固各有命,然可施智力處,亦不當不理會。又所求者在己,與夫不知義命妄求者,大異也。
○子孫計
或曰,既有子孫,當為子孫計,人之情也。余曰,君子豈不為子孫計?然其子孫計,則有道矣。種德,一也。家傳清白,二也。使之從學而知義,三也。受以資身之術,如才高者,命之習舉業,取科第;才卑者,命之以經營生理,四也。家法整齊,上下和睦,五也。為擇良師友,六也。為取淑婦,七也。常存儉風,八也。如此八者,豈非為子孫計乎?循理而圖之,以有余而遺之,則君子之為子孫計,豈不久利而父子兩得哉?如孔子教伯魚以詩禮,漢儒教子一經,楊震之使人謂其后為清白吏子孫,鄧禹十子,人各授之一業。龐德公云:“人皆遺之以危,我獨遺之以安。”皆善為子孫計者,又何歉焉?儉而能施,仁也。儉而寡求,義也。儉以為家法,禮也。儉以訓子孫,智也。儉而慳吝,不仁也。儉復貪求,不義也。儉于其親,非禮也。儉其積遺子孫,不智也。
衣以歲計,食以日計,一日闕食,必至饑餒。一年闕衣,尚可藉舊。食在家者也,食粗而無人知。衣飾外者也,衣敝而人必笑。故善處貧者,節食以完衣。不善處貧者,典衣而市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