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籍又召集劉備軍工匠,教授他們新的煉鋼方法。
這種方法由600年后的北齊著名冶金家綦毋懷文發明,名為灌鋼法。
明中期以后,更進一步發展為蘇鋼法。
伊籍提前給用上了。
他讓工匠們以熟鐵為料鐵,置于爐中,而將生鐵板放在爐口;
當爐溫升高到1300℃左右,生鐵板開始熔化時,就用火鉗夾住生鐵板左右移動,并不斷翻動熟料鐵,使熟料鐵被均勻地淋到生鐵液;
這樣,既可以產生很好的滲碳作用,又可以產生劇烈的氧化作用,使鐵和渣分離,生產出含渣少而成份均勻的鋼材。
這種方法縮短了冶煉時間,增加了鋼的產量,提高了鋼的品質,操作還簡便。
要想得到不同含碳量的鋼,只要把生鐵和熟鐵按一定比例配合好,加以熔煉,就可以獲得。
工匠們很快就學會了。
一個名叫蒲元的工匠,代表工匠們拜謝道:
“朝聞道,夕死可矣,我今天學會了這么精妙的冶煉術,就算馬上死掉,也不虧了。”
于是,伊籍命令劉備軍工匠們,在一處山谷里建造煉鋼爐,用蘇鋼法煉鋼。
他派出人手站崗放哨,嚴令不得泄密。
東吳工匠們一邊等著看伊籍笑話,一邊又害怕伊籍把責任推卸在他們身上。
因此無人敢去山谷窺視,只是一門心思地生產熟鐵和生鐵。
然后劉備軍工匠把熟鐵、生鐵運進山谷,不停地煉鋼。
山谷里很快就積累了相當數量的鋼錠。
伊籍又讓工匠們把鋼錠裝車,蓋上草席遮蔽。
他帶隊來到碼頭,調用運輸船,把鋼錠送去劉備軍營。
由于大都督周瑜放過話,不允許任何人干擾伊籍。
伊籍又腰懸“先斬后奏”的孫權佩劍。
因此整個過程中,沒有一個東吳官兵敢阻攔。
但有人向周瑜匯報。
不過,周瑜此刻正忙著和曹操對戰,沒空關心伊籍的舉動。
就在不久前,周瑜在三江口打敗了曹操的水軍。
此刻曹操退到烏林,用降將張允的計策,在烏林沿江一帶,建起了一座水城。
他以大船居于外為城郭,小船居于內為居所。
同時岸上也立起旱寨,長三百余里。
水寨中,青、徐軍在中間,荊州軍在外,每日教習訓練。
周瑜偷看曹軍水寨,得知是荊州張允的策略,很是擔心。
恰好,曹操派蔣干來說降,于是周瑜使了一招反間計,讓曹操斬了張允。
這一通操作環環相扣,他周瑜還不滿足,還要和諸葛亮斗智。
腦子都轉不過來了,哪還有空管伊籍。
伊籍乘機在后方撈足便宜。
他免費用東吳的優質鐵礦,免費用東吳的工匠,免費用東吳的運輸船。
又送了三次鋼錠去劉備營地。
算算時間,再不打造鋼刀就來不及了。
伊籍這才把最后一批鋼錠拿出來,召集東吳和劉備的工匠們,一起打造鋼刀。
東吳工匠們看到這么多鋼錠,很是驚訝,卻不知道同樣數量的鋼錠,伊籍已經運走了四批。
等到一月期滿,伊籍帶著一萬把鋼刀和孫權佩劍,來到赤壁,向周瑜交差。
周瑜直接就傻掉了。
隨后,他不信邪,親自檢查鋼刀,期盼著能找到伊籍用鐵刀濫竽充數的證據。
然而伊籍有的是鋼錠,哪里需要用鐵刀充數。
就是實實在在的一萬把鋼刀。
周瑜只能認輸,承認伊籍完成了軍令。
但他一轉身,就派人去大冶查問,想得到伊籍的秘密。
伊籍早有防備。
劉備軍工匠都已經撤走,山谷里只剩下被拆毀的煉鋼爐廢墟。
還有一問三不知的東吳工匠們。
惱羞成怒的周瑜,又生出一計。
第二天,他召開軍事會議,特地邀請伊籍參加。
會上,周瑜大力夸贊伊籍的功勞,隨后話風一轉,說:
“鋼刀有了,可是,水戰最重要的箭,卻不夠了。”
熟悉演義的伊籍,立刻想到了草船借箭。
然而,草船借箭必須有濃霧相助,可濃霧什么時候來呢?
伊籍智力255的大腦,雖然可以搜索出他曾經看過的資料,但并沒有實時氣象預報功能。
他把目光看向列席的諸葛亮。
諸葛亮挺身而出道:“三日之內,亮可以向都督交納十萬支箭。”
周瑜坑不到伊籍,便轉而坑諸葛亮。
于是,立下軍令狀。
這次周瑜學乖了,他回頭就叫工匠們擺爛,所有物件一律不得準備。
諸葛亮卻向魯肅借了二十條船。
他要求每船備軍士三十人,船上都用青布為幔,各束草人千余個,分布兩邊。
伊籍感激諸葛亮替他解圍,拉著諸葛亮到一邊,輕聲問道:
“孔明兄是打算用草船向曹操借箭嗎?”
諸葛亮愣了一下,坦然道:“沒錯,被你看穿了。”
雖然熟知的演義里沒有發生,但考慮到演義有很多版本,伊籍擔心道:
“孔明兄船上都是干草,不怕曹操用火箭嗎?”
諸葛亮笑道:“火箭需要在箭桿上綁布條,再澆上油,制作起來并不方便。
“我打算乘著濃霧,突然驚動敵軍,倉促間,敵軍哪來的火箭。”
伊籍不放心道:“十萬支箭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收集到的。
“這點時間,萬一曹軍制作出火箭射來,怎么辦?”
諸葛亮羽扇“呼啦呼啦”地扇了一會兒,說:
“我叫船員備好水桶,如果有草人著火,就去滅火。”
伊籍道:“那時候箭如雨下,船員恐怕無法靠近草人。”
諸葛亮一時間想不出對策,向伊籍求教道:“機伯有什么主意?”
伊籍道:“我建議準備一些唧桶。
“用當中打通的粗大長竹竿,一端開竅,另一端塞進麻布裹著的細竹竿,推拉細竹竿,就能滋水、吸水。
“船員拿著唧桶,可以躲在安全的船艙里,遠距離滅火。
“另外,還可以在船兩側水里,放竹竿撐開的漁網。
“漁網用密眼的,多放幾重。
“若是火箭太多,來不及滅火,就用竹竿把草人推下水,讓它落在漁網里。
“這樣羽箭不會丟失,可以像打魚一樣撈回來。”
諸葛亮謝道:“你的計策很實在,我這就叫子敬(魯肅)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