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麗的哈瓦那
“美麗的哈瓦那,那里有我的家。明媚陽光照新屋,門前開紅花……”當機長廣播說,飛機開始下降,要求乘客們系好安全帶的時候,我耳中仿佛響起了這首歌曲。
這是我知道的唯一的古巴歌曲。那是1960年代初,卡斯特羅領導的古巴革命獲得成功,奪取了政權(quán),并宣布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陣營增加了一個新伙伴,并且是在美帝國主義的后院。這讓正在饑餓中掙扎的我們興奮異常,也吃到了棕色的“古巴糖”。后來又傳來古巴粉碎了美國中央情報局策劃的豬灣入侵的消息,于是我們游行示威聲援古巴,高喊“要古巴,不要美國佬”!音樂老師教我們唱這首古巴革命歌曲。它描述一個叫瑪利婭的古巴女孩,在古巴革命成功后搬入哈瓦那的新房子的歡樂和對美帝國主義的仇恨。現(xiàn)在,五十多年過去了,古巴還是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少數(shù)幾個國家之一。
之所以會想起這首歌,是因為飛機馬上就要在古巴降落——我正在去古巴旅游。
從飛機窗口望出去,大西洋漆黑的洋面上出現(xiàn)了一片燈光。燈光越來越近,面積越來越大,明亮、清晰,是一座不小的城市——這就是古巴首都哈瓦那!
飛機從哈瓦那上空飛過,左轉(zhuǎn)向東飛。燈光剛剛消失,飛機就降落在古巴巴拉德羅機場。
巴拉德羅機場很小,只有一條跑道。候機樓也只有四個登機口。從候機樓走廊的窗戶望出去,停機坪上只有送我們來的孤零零的一架飛機。每天有近二十個國際航班在這里降落,大部分來自加拿大,少數(shù)幾個來自歐洲的巴黎、法蘭克福等地。2013年,一百多海里外的美國還沒有與古巴通航,也沒有外交關系,只有一個在卡特(美國總統(tǒng))時代建立的美國移民辦公室,辦理古巴公民移民到美國的事宜。
中國公民進入古巴不需要預先簽證。在飛機上發(fā)給一張簽證卡片(一式二聯(lián)),內(nèi)容很簡單:姓名、出生日期、護照號碼及國籍。填好后連同護照交給古巴邊檢官。接待我的是一個很年輕的女軍(警)官,她沒有問話,只是把簽證卡的一聯(lián)留下,另一聯(lián)蓋章,連同護照還給我,又示意我看著一個攝影鏡頭拍了照,然后揮手表示我可以走了。前后不到一分鐘。這是我去過的好幾個國家中過邊檢最簡單快捷的。
門口停著五輛大巴在等待去巴拉德羅半島的游客,旁邊還有幾輛出租車,此外再沒有別的車輛和人員。從我們乘坐的波音737上下來的近二百名旅客,有少數(shù)幾個人打車走了,其余的都上了大巴。去某個賓館上哪一兩大巴已由旅游公司事先安排好。不知是否有旅客入關時遇到麻煩,我們這輛車等了半個多鐘頭人才到齊。
車行十多分鐘便到了半島,然后沿途在三個賓館下了人。最后,到達了我們這輛車的大部分人的目的地,接近半島最東端的RIU度假村。
幾十個人在賓館接待臺前排起了長隊。其時已近晚上11點,雖然賓館早已知道這時會有大批旅客到達,卻只有一個工作人員不緊不慢地辦理入住手續(xù)。半小時以后,才有一個看似小頭頭的人來幫忙。
清晨,陽光透過陽臺門的紗簾射入房內(nèi)。我出得門來,只見藍天白云,陽光燦爛,綠樹成蔭,花香鳥語。感覺又到了廣東海邊的度假村,只是這個更大,而且到處都有椰子樹。RIU度假村有近二十棟三層的住宿樓,九個餐廳,三個淡水游泳池,約十個酒吧,幾個賣紀念品的小商店,一個能容納上千觀眾的演藝廳和一片面對大西洋的海灘!
古巴人說,加拿大人來度假,第一目的就是享受陽光。加拿大冬季太冷、太長,風又大,只能在家里的太陽房里曬太陽。但太陽房里沒有綠樹、清風,況且也不是每家都有太陽房。加拿大人心情受天氣影響很大,所以在漫長的冬季,到溫暖的古巴,在海灘上曬太陽、玩水,釋放在寒冬里郁結(jié)的悶氣,實在是一種享受。冬季去古巴度假是許多加拿大人的最愛,很多人去過多次,還有人年年去!
海灘上到處是穿著游泳衣褲躺在躺椅上曬太陽的男男女女。在海里迎著波浪玩水的并不多。不時有同樣穿著泳衣的老年夫妻踏著細沙漫步而過。還有在強烈的陽光下半躺著讀書的青年人。(我一直奇怪,加拿大人和美國人為什么喜歡在強烈的陽光下和喧鬧的環(huán)境里爬在沙灘或草坪上讀書?)
兩個年紀約五十來歲的胖子怡然自得地躺在躺椅上曬太陽。我同他們聊了幾句,知道他們來自蒙特利爾。服務人員過來邀請他們參加沙灘活動,他們謝絕了。下午我們下海玩水,他們還在那里躺著。呵呵,這兩個大腹便便、腦滿腸肥的加拿大“資產(chǎn)階級”——古巴人會這樣想吧?其實有錢人不會到這兒來。
海灘上有一個培訓沖浪的地方。沖浪的人腳上套上劃板,把一個長帶子形、巨大的彩色風箏系在身上,讓風箏兜上風,把人帶起來在水面上滑行。有時風箏會把人帶離水面,在空中飛翔。滑行的速度非常快,忽東忽西,忽近忽遠,煞是好看。
一架小型飛機飛來,幾個人跳離飛機,降落傘張開。他們或高或低,或遠或近,不斷調(diào)整方向,最后,一個接一個向南面飛降而去。
巴拉德羅是一個狹長形的半島,有二十多公里長,寬度大約在幾百米到二三公里。在最窄的地方,站在島中間,向北、向南都能看到海面。
在半島上從東到西,一家接一家,大約有五十家度假村。每家度假村都有長短不一的一段海灘。這些海灘都連在一起,并無界限,游客可在任何一段游玩。幾個新的、更漂亮的度假村正在施工建設。
雖然近在咫尺,也有的人并不去海灘,他們整天躺在度假村游泳池旁的躺椅上或泡在游泳池里。在游泳池里也并不游泳。游泳池邊上就有酒吧,坐在泳池中的凳子上,跟坐在酒吧里柜臺前的高凳子上一模一樣。他們光著身子,曬著太陽,靠在巴臺上,喝啤酒、葡萄酒、朗姆酒,談笑風生。不要擔心光著身子無法付賬——度假村里一切吃喝都是免費的,包括一日三餐飯菜和24小時供應的酒水。
說免費也不確切,費用是含在住宿費里的。所以不吃白不吃,不喝白不喝。許多人度假一周或十天,會發(fā)現(xiàn)腰圍又大了一圈。其實費用并不高,我這一趟從加拿大多倫多到古巴來回國際飛機票加六天住宿吃喝,相當于一個中等收入的加拿大人大約三天的工資而已。這也是加拿大人愛去古巴的一個原因。
每天晚上在演藝廳都有歌舞表演,這可是原汁原味的拉丁風格演出,歡快、瘋狂。許多游客一邊喝著朗姆酒,一邊跟著節(jié)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近午夜方才盡興而散。
不要以為這是古巴人的日常生活。巴拉德羅半島是一個半封閉的世界,是只供外國人來此度假的類似特區(qū)的地方。半島上只在最西端與大陸連接處有一個小鎮(zhèn),住著一些古巴人,也有一些出售做工粗糙的旅游紀念品的小商店店員,此外就只有度假村的服務人員是古巴人。在從機場到度假村的路上,接待員就告訴我們:“巴拉德羅不是真正的古巴。要了解古巴人民的真實生活,去哈瓦那!”
一離開巴拉德羅半島,在去哈瓦那的路上,情景就變了樣,沿海的公路上車輛稀少,路旁的房屋低矮破舊。看見好幾個面積寬闊的牧場,綠草茂盛,景色美麗,可是牛卻很少。同行的一個熟悉農(nóng)業(yè)的人說,再增加三五倍的牛,草料也沒有問題。古巴學習前蘇聯(lián),在農(nóng)村搞集體農(nóng)莊,農(nóng)民生產(chǎn)積極性不高,使得這個地處熱帶雨林氣候本應農(nóng)產(chǎn)豐富的國家,沒有糧食吃,糧食、副食品都憑票供應。
途中,旅游大巴在一座小房子旁停車讓游客休息上廁所。房子邊搭了一個篷子,四個男人在吹奏樂器賣藝。廁所又小又臟,奇怪的是門口竟然有一個男人在等著收小費。此后,在哈瓦那我去過的所有廁所,包括博物館、餐館內(nèi)的廁所,門口都有收小費的人。車近哈瓦那,路變寬了,路旁有了整齊的路燈桿,人也多起來。
穿過一個幾年前才建成的約三四百米長的海底隧道,汽車到達哈瓦那海灣西側(cè)的海灣大道。哈瓦那依傍著一個入口小內(nèi)部寬大,像一個窄口長頸大肚瓶似的海灣而建,市區(qū)在海灣西側(cè)。海灣東側(cè)地勢略高,臨海的北端,是一座古城堡,扼守著整座城市。
歷史上,哈瓦那經(jīng)常遭受海盜侵襲。所以建了城堡,炮臺。從城堡沿海灣一路向南,還建起了長長的城墻。城墻的高點,一面古巴國旗在迎風飄揚。再南面,一尊高大的白色耶穌塑像屹立于高坡上的綠樹叢中(據(jù)說這是世界上第二高的耶穌塑像),俯視著西邊的整個哈瓦那城區(qū)——百分之六七十的古巴人信仰天主教。
靠近海灣的這一片城區(qū)被稱為“老城”,是西班牙殖民時期建筑的。
古巴地處南北美洲中部。它最早的居民是從北、南和中美洲來的三個民族。“古巴”這個名稱就來自其中的泰諾族語,意思是“肥沃之地”。1492年,哥倫布發(fā)現(xiàn)古巴島,稱它為“人類眼睛從未看見過的最美麗的地方”。1510年,西班牙開始在古巴殖民。近四百年后,1898年,經(jīng)過美國、西班牙戰(zhàn)爭,美國控制了古巴。1902年,古巴成立了共和國。1959年,卡斯特羅領導的革命獲得成功,建立了社會主義政權(quán)。
也就是說,哈瓦那老城的建筑至少也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
老城的建筑非常漂亮。巨大的教堂,兵器廣場上宏偉的總督府(現(xiàn)在是博物館),商業(yè)廣場的樓房,高高的鐘塔,街頭花園里的人像雕塑……還有許多樓房屋檐、窗框、門檐上精美的裝飾,無不讓人感嘆建筑之美!1982年哈瓦那老城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及自然遺產(chǎn)保護名錄。
但是,老城老了。教堂的外墻風化剝離,建筑都失去了原來的色彩,變成一片灰黑,許多建筑上污漬斑斑。
老城以西的哈瓦那大部分城區(qū),被稱為“新城”,是在美國控制古巴期間建設的。新城的標志性建筑是仿建的美國華盛頓國會山白色的圓頂大廈,原是政府所在地,現(xiàn)也成了博物館。新城的樓房雖沒老城那么精雕細刻,外形也很好看,大多為三四層。街道很整齊。許多樓房建有騎樓,很像廣州的一些老樓房。
新城也不新了,大多數(shù)房子都顯得黑乎乎的。據(jù)說,自革命勝利后至今五十多年,哈瓦那沒有建過一棟新樓。樓房年久失修,已經(jīng)有好幾百棟樓垮塌了。
但是哈瓦那依然是美麗的。有人說,哈瓦那像一個年邁的貴婦人,雖然衰老,仍然可以看出她曾經(jīng)有過的雍容華貴和優(yōu)雅。

大教堂
這幾年,哈瓦那正在進行一項建筑恢復工程,就是讓所有的建筑物外部恢復它們原有的色彩。在老城、新城都能看見一些樓房已經(jīng)涂上了鮮艷的油漆,確實讓人感覺好看了許多。還有一些樓房則正在維修粉刷中。這項“穿衣”工程任務量不小。由于哈瓦那地處熱帶,雨多氣溫高,微生物很容易在墻上生長衍生,一些估計是一兩年前“穿新衣”的樓房,又開始出現(xiàn)片片黑斑。

老城一角
哈瓦那街上行人挺多,整個城市有二百來萬人口,到處都能看到一些“閑人”,有老年人,也有中青年人,坐在街頭路邊,無聊地看著過往的行人。也有街頭乞討者,但衣著都干凈。據(jù)說哈瓦拉治安很好,到處可以看到警察。在大教堂門口,一個殘疾黑人婦女在乞討,加拿大人紛紛解囊,然后圍住古巴導游詢問古巴的福利政策。因為在加拿大,決不會發(fā)生讓婦女、兒童、老人和殘疾人流落街頭的事。
時常看見一些人,說他們是白人,皮膚太黑,說他們是黑人,皮膚又較白。原來他們是混血人。西班牙人來到古巴后,把歐洲的傳染病,如天花、麻疹等帶了過來。當?shù)卦∶駥@些傳染病毫無抵抗能力,大批死亡,最后三個原住民族也消亡了。為了彌補農(nóng)業(yè)和礦業(yè)勞動力的不足,西班牙人從非洲引進了黑人奴隸。這樣,黑人來到了古巴。現(xiàn)在,古巴一千一百多萬人口中,白人占66%,黑人11%,而混血人是22%。
華人在17世紀就來到古巴做工。在1868年和1895年反對西班牙的起義中,都有華工參加,不少人犧牲了。為了紀念他們的功績和貢獻,1931年在哈瓦那建立了“旅古華僑協(xié)助古巴獨立紀功碑”。現(xiàn)在哈瓦那也還有唐人街,我沒能去參觀,不過據(jù)說那里已經(jīng)少有華人。在老城,導游指著一個餐館告訴我,那是一家中國餐館。我走進去,服務員也說是中國餐館,但卻沒有一個中國人,餐桌上擺的餐具也是刀叉而不是筷子。

孩子們在新城的馬路上上體育課
哈瓦那還有一個看點,就是“老爺車”。古巴人說,外國人來古巴有三件事:一是曬太陽,二是吃龍蝦,三是看老爺車。古巴革命后,由于美國封鎖,更由于經(jīng)濟困難,人們買不起新車。但他們把老車維護修理得很好,幾十年前的福特,前蘇聯(lián)的伏爾加、拉達等等滿大街跑。也有一些新車。一個司機告訴我,古巴最好的小轎車和公共汽車都來自中國。他說的最好的小轎車是指古巴警察用作警車的“吉利”轎車,再就是“宇通”旅游車和“金杯”公共汽車,這些我在街上都見到過或乘坐過。此外,在度假村房間里,電視機和電冰箱分別是中國的“長虹”和“美的”。
古巴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后,曾經(jīng)是前蘇聯(lián)等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發(fā)起成立的經(jīng)互會成員之一,經(jīng)濟上得到其幫助。蘇聯(lián)解體后,古巴經(jīng)濟狀況每況愈下。2008年,勞爾·卡斯特羅接替他患病的哥哥菲德爾·卡斯特羅后,古巴開始經(jīng)濟改革。
這幾年,古巴開始允許私人購買家用電器、電腦,允許農(nóng)牧民承包國家閑置土地,允許國有企業(yè)裁員。也開始在一些行業(yè)允許個體工商業(yè)者經(jīng)營。巴拉德羅就是一個改革開放的樣板。
不過,古巴經(jīng)濟發(fā)展前景會是很好的。它的自然環(huán)境優(yōu)越且沒有遭受過人為的破壞。國土面積有十一萬多平方公里,比江蘇省還大一萬多平方公里,可是只有一千一百多萬人口,江蘇卻有七千三百多萬人口。古巴社會沒有經(jīng)歷過大的折騰,人民勤勞樸實,社會安定。它已經(jīng)實行了全民免費醫(yī)療和免費教育,全國沒有文盲。

哈瓦拉的“穿衣”工程
現(xiàn)在,古巴正大力發(fā)展經(jīng)濟——石油工業(yè)(我曾看見一個工地上飄揚著中國五星紅旗,導游說,那是中國參與建設的石油開發(fā)項目。哈瓦拉灣東側(cè)和旅途中經(jīng)過的馬坦薩斯灣海邊,都有大型的煉油廠)、旅游業(yè)、蔗糖業(yè)、漁業(yè)、煙草業(yè)(古巴雪茄世界第一。像在中國一樣,導游也帶游客去商店購物。在哈瓦拉就去了兩個商場,其中之一就是雪茄煙店)。現(xiàn)在,他們正在哈瓦拉以西五十公里處的一個港口建設自由貿(mào)易區(qū)。

新度假村建筑工地上下班等待汽車的古巴工人
古巴改革開放的速度似乎并不快。不過,發(fā)展慢一點也許能更好地平衡協(xié)調(diào)經(jīng)濟和社會各個方面,質(zhì)量會好一些。只要人民的生活在持續(xù)不斷地改善,哪怕慢一點,人民也會高興的。
哈瓦那市中心的革命廣場,寬廣,空曠,清靜。這里過去是卡斯特羅經(jīng)常發(fā)表演說的地方。在高高的紀念塔下,是一尊古巴民族英雄、1895年反抗西班牙的獨立戰(zhàn)爭的領導者何塞·馬蒂的白色雕像。廣場對面,兩棟高樓前,有兩個人頭部的巨幅輪廓像。他們一個是卡米洛·希恩富戈斯——古巴革命領導人之一,卡斯特羅的戰(zhàn)友,1959年革命成功后不久因飛機失事去世。另一個就是大名鼎鼎的切·格瓦拉。
格瓦拉是阿根廷人,后來到古巴參加卡斯特羅領導的古巴革命,并成為領導人之一。古巴革命成功后,他擔任過工業(yè)部長等高級職務。1965年,他寫信給卡斯特羅說,為保持革命者的完美形象,他只能選擇戰(zhàn)斗,投身世界各地的革命運動。他辭去了職務并放棄了革命勝利后獲得的古巴國籍,前往非洲剛果,參加那里的反帝反殖民武裝斗爭。幾個月后,起義失敗。1966年格瓦拉又輾轉(zhuǎn)到玻利維亞,領導革命游擊戰(zhàn)爭。1967年10月,他在戰(zhàn)斗中受傷被俘,第二天被殺害。
切·格瓦拉的畫像在古巴隨處可見,可是卻看不到菲德爾·卡斯特羅和勞爾·卡斯特羅的肖像。我問一個古巴人,這是為什么?他說:“在整個古巴都沒有卡斯特羅的肖像。可能是因為格瓦拉已經(jīng)去世,而卡斯特羅還活著。”

革命廣場上的切·格瓦拉像
卡斯特羅一家來自西班牙。父親原是西班牙軍官,定居古巴后成為一個富裕的莊園主。菲德爾·卡斯特羅于1950年在哈瓦那大學獲得法學博士學位,成為執(zhí)業(yè)律師。1953年7月26日,26歲的卡斯特羅率領134名青年起義,攻打蒙卡達兵營,失敗后被捕。在法庭上他發(fā)表了著名的自我辯護詞《歷史將宣判我無罪》。兩年后他獲得釋放,即著手建立革命組織“七·二六運動”,并赴墨西哥組織秘密武裝。1956年11月,卡斯特羅率領81名戰(zhàn)友乘“格拉瑪”號游艇潛回古巴,進入山區(qū)打游擊。1959年1月1日,卡斯特羅領導的軍隊進入哈瓦那。
卡斯特羅兄弟、格瓦拉和希恩富戈斯們年輕時為了反對巴蒂斯塔獨裁政權(quán),讓人們過上幸福生活,出生入死,投身革命。如今,他們有的已經(jīng)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卡斯特羅兄弟也已垂垂老矣。菲德爾辭去了所有職務,勞爾也表示現(xiàn)在是他的最后一個任期。古巴開始改革開放,執(zhí)行新的經(jīng)濟政策,歷史開始翻開新的一頁。
告別古巴,飛機越飛越高,越來越遠。我回過頭從窗戶望去,藍色的大西洋上,古巴,這顆“加勒比海的明珠”碧綠蒼翠,只有哈瓦那城區(qū)那一片顯得有些灰蒙蒙的。我又想起那首歌,只是瑪利婭們的屋子早已破舊。是該給孩子們蓋新屋的時候了。
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