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傳檄而定?
- 三國:諸葛四友一個都不能少
- 鐵i豬啊
- 2149字
- 2023-12-23 19:58:00
夜幕的降臨為一切事物披上黑色的衣,無論是田壟中原本的金黃還是皇宮外的玉脂白,都在等待著月華或者朝陽為他們做一片新衣。
長安城皇宮以未央、長樂、建章三大宮為主,未央宮乃是天子居所,朝會中心;長樂宮作為太后居所目前空置,更不必說長樂宮后留給后妃的桂宮,那里更是冷冷清清。
畢竟天子年方十一,后妃之事自然無人問津,而他的生母王美人、祖母董太皇太后作古,又有何人為他張羅此事?
穿行過未央宮前的回廊,崔鈞跟隨著天子內侍一路向著建章宮走去,此地乃是武帝太初元年所建,有“千門萬戶”之稱。
可惜那千門萬戶都在新莽戰火中被焚毀,光武遷都之后也只是恢復了前殿、雙鳳闕等建筑,以往的千門萬戶奇景只能流傳于竹帛之間。
長安皇宮的宏偉與輝煌并不適合夜晚的寂靜,那些大殿和宮殿,哪怕籠罩在夜色之中也不見一絲壓抑。
長長的回廊上只有幾盞燈籠照明,崔鈞向著建章宮走去之時同樣看到里面有人走出來。
那是西涼將領董承,崔鈞第一個前去游說的西涼將軍,哪怕在昏暗的燈光下,崔鈞也看得出對方臉上的喜色。
交錯之間董承只是微微拱手,天子行宮確實需要肅靜,但也看得出來目前的董承可謂是相當得意。
封賞詔書上,排在董承前面的有楊彪、朱儁、皇甫嵩、曹操、曹仁……甚至擊敗了郭汜的段煨功勞都在他之上。
若不是楊奉之前有著白波賊的身份,或許出兵更多的楊奉同樣會排在董承前面。
而現在董承之所以這么高興的原因,崔鈞同樣也能猜到幾分,此事說起來還是自己一手促成。
那日游說董承,在他猶豫之間崔鈞便悄悄言說,讓董承借助太皇太后的關系拉近與天子的距離。
如今后宮主位空懸,董承一方面具備兵權,另一方面是太皇太后之侄,而他也正好有一個和劉協年歲相當的女兒。
今日看來董承果然向天子言說了此事,對于如今的劉協來說有可以倚重的外戚制衡楊彪等人也相當合理。
或許過不了多久,原本名聲不顯的董承便要走上一條康莊大道了。
崔鈞并沒有多想,董承日后是否得勢,到底威脅到的是楊彪還是其他諸侯都與自己無關。
他依舊不緊不慢地向著建章宮一角的天子御書房走去,書房在正殿側面一座園林之內。
走進園林,迎面是一座座高大的石獅,守護著園中的草木。沿著曲折的小路踱步,當今時節唯有秋菊散發著淡淡清香,香味浸染在薄霧彌漫的夜晚中,顯得更加神秘。
書房之中,兩盞油燈照亮了劉協的桌案,幾卷竹簡記錄著群臣今日朝會的內容。
十一歲,在自己那個時代小學還沒畢業的五年級學生卻背負了一國的命運,崔鈞一時間不知是天子可悲還是大漢可悲。
“臣,崔鈞,拜見陛下。”
內侍只將崔鈞引至書房外,崔鈞進去之后淺淺看了一眼劉協便低眉拜見,禮儀之上尋不到一絲毛病。
十一歲的小孩又哪里能看得出來崔鈞在想什么呢?
現在的劉協又與未央宮大殿上有所不同,白天空曠的殿堂襯托得他有些難以接近,縱然只是一少年卻也有了幾分至高無上的意思。
夜晚書房里的天子倒更像是一個小孩,矮矮的桌案與孤獨的燭火給他增添了幾分煙火氣,而半開的窗戶外,一抹夜色悄然闖了進來,倒是襯托得他有幾分孤寂。
“崔卿,快快請起,與朕近點說話。”
“臣多謝陛下厚愛。”
既然劉協起身相迎,崔鈞也順勢謝過之后坐到了案牘側面的軟榻上,看來劉協今晚客人不少。
“卿可是想好了封賞,朕對此事也有思量,如今太仆與廷尉還空懸無人,卿可有中意之位?”
劉協一開口便是九卿之位,太仆掌管皇帝的輿馬和天下馬政,而廷尉更是掌控司法審判。不管是馬政還是司法,在當今都是朝廷重政,權勢方面可絲毫不低。
二十歲的九卿……從此崔鈞的仕途可以說是一片坦途。
但相應的,之后的命運也與朝廷綁定在一起,要么真的憑借自身力量翻盤打出關中,要么跟隨朝臣如同歷史上一般被曹操掌控……
“陛下盛情,臣實難推諉,然今國賊已亡,大漢內憂已解,但外患仍存,不可不防。”
“請試為朕言之。”
劉協聽了崔鈞的話,臉上原本的喜色也變得嚴肅起來,崔鈞對于局勢的分析他是絕對相信的,一個人能從河北趕路兩千里來到長安設計除賊,劉協簡直找不到懷疑崔鈞的理由。
“按照陛下所思,只需要攘除國賊,幾封詔書便能使得關東諸侯放棄手中兵馬權力,一個個都前來長安朝賀不成?”
“難道他們也要做亂臣賊子?”劉協聞言有些不敢相信,天子威嚴難道已經沒有威懾了?他們既然不想做國賊,豈不是應該傳檄而定?
“關東諸侯自然不愿做亂臣賊子。”崔鈞頓了頓,“但如今各大諸侯擁兵數萬乃至數十萬,若是陛下想更換太守州牧,要多少大軍護送官員上任呢?”
“他們膽敢阻撓朕之政令?”
“陛下試想自己執掌一州之地,坐擁十萬大軍。上無需繳稅于朝廷,下盡擄膏腴于百姓,在外可橫斂暴政,在內可窮奢極欲。今天子一封詔書便想收回一切,諸侯心中當作何思量?”
劉協做過皇帝但沒體驗過奢侈而自由的生活,設身處地把自己當作關東諸侯之后,他對于自己能否“傳檄而定”也產生了懷疑。
“國賊有前車之鑒……”劉協面色猶豫,對于關東諸侯他還有幾分憧憬和期待。
或許是他心思純良,或許是關東諸侯的聲援被認定成為真心,又或許是他過于天真……
“陛下,關東諸侯除了少數野心勃勃之輩,絕大多數人不會和朝廷撕破臉,而是選擇陽奉陰違。但兩代人之后,若是天子之軍仍不能強于諸侯之君,春秋之勢或將重演。”
主弱而臣強,這幾年大漢余威仍在或許還好,等到各地諸侯轄區內的嬰孩在只知諸侯而不知天子的環境下成長起來,這天下可就慢慢的沒人在意天子了。
屆時群雄割據,人心離散……大漢可未必有人來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