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國美食餐館比西方的早出現八百年
講到本書的研究,因緣輻湊之下才有本書。高中時,我讀唐宋八大家的古文,其中諸多名篇題目都叫“送別序”。序是書籍的有機構成部分,然則送別序只見送遠行者的主題,卻不見任何書蹤。我請教幾位語文老師,他們都不知所以。我就將此疑問擱在心中,即令后來讀歷史系/所,之后又投身歷史行道多年,我仍不見有人發文解我這一疑惑。二〇〇六年,我突然對飲食史產生興趣,又勾起中學時代這一疑惑。趁著那年夏天暑假,我重讀唐宋八大家文集中有關送別序各文,發現其中有飯館的蹤跡。在這之前,因教西洋文化史的關系,我從英國歷史人類學家杰克·古迪(Jack Goody)的著作,知西方餐館美食的出現,乃十六、十七世紀的事。唐代士族家庭餐食是走向精致美食這條路,這與城中邸店專門販賣旅人的粗食,是有區別的。邸店食物對士族而言,不具有吸引力必矣。但有特別原因促成城中美食餐館的出現,在地士族因而趨之若鶩。城中外食餐館以迎合士族享用美食的口味,因而擁有固定客群。這使得美食餐館在若干消費城市可以存活下去。我的研究告訴我們,中國美食餐館出現于八、九世紀之交,先在長安、洛陽,以及汴州等三座城市 試驗成功。這比西方美食餐館的出現要早約八百年!
這個發現讓我對飲食文化史產生興趣,但我仍有既定計劃要完成,只得暫時遏抑寫飲食史的沖動。唐代士族生活上的享受,不只飲饌一項而已,他們對宅第高規格的需求,更是所費不貲,但瘋狂追求不已,才有園林豪宅居住文化的產生,它還附帶有牡丹花文化。關于牡丹花文化,我在大學上李樹桐老師的唐史課時,即已知悉,時為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李老師對他發表的《唐人喜愛牡丹考》一文津津樂道,并說此文被日本人譯成日文,且經改寫而被編入日本中學教科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