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李治的艱難上位

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將,陜西的黃土埋皇上。每次坐城際列車,從咸陽機場趕往西安市區,人們都會看見窗外那一座座巨大的封土。這是漢惠帝的安陵,那是漢高祖的長陵,更遠的地方,還有漢景帝的陽陵、漢武帝的茂陵、漢昭帝的平陵,劉盈、劉邦、呂雉等叱咤風云的人物,就長眠在高崗之下,距離現在已有兩千多年了。和漢代帝陵相比,唐朝皇帝的陵寢主要分布在西安附近的山巒之上,比如,唐太宗的昭陵在禮泉縣九嵕山,唐中宗的定陵在富平縣鳳凰山,唐玄宗的泰陵在蒲城縣金粟山。經歷了一千多年的風風雨雨,諸陵地面建筑早已毀滅殆盡,目前保護、開發較好的是唐太宗的昭陵,以及最西側的乾陵。

一年四季,會有大量旅客從西安出發,前往關中小城乾縣游覽,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參觀位于梁山的乾陵。身為唐代十八座帝陵中唯一一座沒有被盜的獨苗,乾陵墓主人是誰呢?很多游客會說是武則天,中國唯一的女皇帝。她有傳奇般的人生,與眾不同的經歷,還有毀譽參半的評價。其實乾陵的墓主人并非只有武則天,還有她的丈夫唐高宗李治,從地位上來說,李治比武則天要高,因為下葬時,武則天的身份已經不是皇帝了,她留給后代子孫的遺囑是“去帝號,袝廟,歸陵”,“去帝號”就是去除皇帝的尊號,以皇后禮儀安葬,“袝廟”就是把自己的牌位放在李唐皇室的祖廟,“歸陵”就是把棺槨安葬在丈夫的乾陵。從大唐皇后到大周皇帝,最后恢復李家兒媳的身份,皇后與皇帝,誰的地位更高,無須多言??墒乔лd以后,“武則天”三個字家喻戶曉,唐高宗李治更多以配角的形象出現,就像是打醬油的。書籍、電視劇因為要介紹武則天,順便讓李治也露個臉,襯托一下女主,這種反客為主的現象,不禁引人深思,背后究竟發生了什么。

梁山很高,上山時,臺階特別“隱秘”,剛走完一組,以為到盡頭了,沒想到又出現了好幾組,好像希望中伴隨著絕望。向下俯視,關中平原盡收眼底,曾幾何時,我們的先人,就是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死去,人類源于自然,又回歸自然,一座座荒冢,好像在對后人傾訴著什么。漫步于筆直的神道上,殘存的石像生立于兩旁,有的無頭,有的缺胳膊斷腿,歲月在它們身上刻下一道道痕跡。有道是“日久見人心”,千年以來,唯有它們不離不棄,始終守護在主人身邊。再向前走,兩塊高大的石碑映入眼簾。西側是述圣紀碑,也叫“七節碑”,“猛將如云,謀臣如雨”,碑文曾經記載過唐高宗的豐功偉績,只是歷經滄桑,大部分字跡已難以識別;東側是著名的無字碑,上面有很多字,都是后人刻上去的。當初為什么無字?古往今來,眾說紛紜。穿過城門,就是六十一蕃臣像,奇怪的是,它們都沒有頭。有人說是被外國人砍掉的,還有人說是被嘉靖年間那場罕見的地震破壞的。正前方,梁山主峰高大巍峨,彰顯著墓主人的身份與地位。李治是皇帝,他的皇后武則天也當過皇帝,這對夫妻檔在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一切的一切,是那么傳奇、不同尋常。

乾陵之約

主陵腳下,分布有十七座陪葬墓,墓主人既有李謹行、高侃、劉仁軌、薛元超這樣的名臣,也有章懷太子李賢、懿德太子李重潤、永泰公主李仙蕙這樣的皇室成員,如果李治、武則天在地下與他們相逢,恐怕也是一言難盡。梁山西側還有一道黃巢溝,深四十多米,唐朝末年,黃巢率領幾十萬大軍想要發掘乾陵,最終無功而返,留下深深的溝壑。五代軍閥溫韜、民國時期的孫連仲也想要盜陵,最后都沒能得逞。乾陵墓道隱藏了上千年,卻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被炸山采石的農民意外發現,鑒于明神宗定陵的教訓,政府沒有同意考古發掘,并妥善保護起來。斯人已逝,故事卻遠遠沒有完結。

在潼關腳下,張養浩曾說:“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秦漢如此,大唐又何嘗不是如此。驀然回首,唐高宗留給世人的東西不多了,我們可以從史料典籍中尋找他,認識他,了解他。翻開兩唐書,看看《高宗本紀》對李治的評論,發現他幾乎成為昏君的典型?!杜f唐書》為王皇后、長孫無忌等人打抱不平,說李治聽信奸佞之言,與其父比相差甚遠:“古所謂一國為一人興,前賢為后愚廢,信矣哉!”《新唐書》把武則天比作褒姒,把李治喻為周幽王,哀嘆李世民“廢立之際,不能自決,卒用昏童”,以致“流毒天下,貽禍邦家”,一口咬定李治就是個糊涂蛋。

唐高宗“昏懦”之說流行了好幾百年。如果讀者之前看過與唐高宗或者武則天有關的書籍,會發現有一些也是這么說的。這樣的觀念早已根深蒂固,可是當我們拋開舊史家的陳說,仔細研讀史書中羅列的史實,會發現一個不一樣的李治。

就是這個“昏童”在位的三十四年里,唐朝滅西突厥、百濟、高句麗,平蔥嶺、鐵勒九姓;白江口一役,劉仁軌率領一萬唐軍大敗倭軍四萬,給予日本人沉重一擊。在李治的統治下,大唐疆域一度達到一千二百萬平方公里,是整個李唐王朝的巔峰。他任內編成的《唐律疏議》對后世影響深遠,是中華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婆e制度不斷完善,歷史上第一次殿試就由唐高宗主持,時間是顯慶四年,九百多人應試,只有郭待封、張九齡等五人列為上等。他統治的三十多年里,國內總體穩定,經濟持續發展,聲威遠播四方,為日后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堅實基礎。

除了文治武功,高宗的個人能力也是了得??傉露?,三朝元老李病故,為表達懷念之情,唐高宗御制、御書《大唐故司空太子太師上柱國贈太尉揚州大都督英貞武公李公碑》,歷經一千三百多年,原物仍藏于昭陵博物館,拓片是書法精品,成為愛好者爭相臨摹的對象;文章方面,《全唐文》《全唐詩》都收錄了高宗皇帝的作品,像《孝敬皇帝睿德記》《述圣記》《玉華宮山銘》等,文筆流暢,值得一讀。高宗還通曉音律,咸亨四年曾自制樂章,包括《上元》《二儀》《三才》《四時》等。唐高宗的政績、才華是那么出色,為什么正史中的評價卻如此之低?他并非嫡長子,為什么李世民會立他為太子?父皇留下的托孤大臣長孫無忌,李治為什么要將其除去?一代女皇武則天是如何一步步崛起的?李治真的只是她手中的傀儡嗎?要回答這樣的問題,我們需要從頭說起。

貞觀二年六月庚寅,長安東宮麗正殿,一個嬰兒呱呱墜地。他就是李治,唐太宗的第九子,小名雉奴。關于出生地點,可能會讓人產生一個小小的疑問:唐太宗既然已經登基,為什么李治卻出生在東宮?那不是太子住的地方嗎?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皇宮被太上皇李淵占著呢。他老人家退位后,還沒有給新皇帝挪窩。

李治就這樣降生了,他嗷嗷待哺,似乎和其他同齡人沒有什么區別。真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啦!差距已經產生了,而且非常非常大。人的一生,有兩樣東西無法選擇:一個是所處的時代,還有一個是父母和家庭。毫無疑問,這兩者對一個人的成長太重要了。我們來看看李治的家長——父親李世民,職業是皇帝,大唐最有權勢的男人;母親長孫氏,職業是皇后,李世民的良佐,大唐地位最高的女人。兩個“最”字說明了什么?說明無論和誰比家庭背景,李治都足以碾壓對方。唐朝是個拼爹的時代,家庭出身的不同,已經造成事實上的不平等。

對于李治的兩位家長,李世民大家應該比較熟悉,我們就先認識認識長孫皇后,雖然她與李治相處的時間很短,可影響相當之大,如果他的母親不是長孫皇后,李治想要當上皇帝,恐怕比登天還難。

母親:長孫皇后

2014年2月,為配合當地基礎設施建設,考古隊員在西安市長安區高望堆村西清理了兩座唐代墓葬。據調查,兩座墓葬盜擾嚴重,內部尸骨無存,葬式不明。所幸有墓志銘出土,可以了解墓主人的生平事跡。M1號墓墓主是長孫無傲,字義莊,河南洛陽人,父長孫敞,卒于唐高宗咸亨二年(671),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M2號墓墓主則是長孫無傲的妻子竇胡娘,此人卒于貞觀十一年(637),只活了二十一歲。但有一個現象比較特殊,竇胡娘墓的天井數量比丈夫多一個,這是為什么呢?因為胡娘的父親是竇誕,太穆皇后族人;母親是李淵的女兒襄陽公主,既然是公主之女,地位當然要高一些。

從年齡上推算,竇胡娘嫁給長孫無傲的時間應該是貞觀元年,能夠娶到公主的女兒,可以說明長孫家族在當時的權勢。其實,別說是公主的女兒,直接娶公主的長孫族人就有好幾位:長孫孝政娶了高密公主,長孫沖娶了長樂公主,長孫曦娶了新興公主,長孫詮娶了新城公主。其中長樂公主、新城公主是李世民的嫡出女兒,她們死后,墓葬距離父皇的玄宮非常近,地位崇高。在當時,長孫家族的代表人物是一對兄妹,兄長是長孫無忌,李世民的發小,唐高宗永徽年間的首席宰相,百官一把手。妹妹是長孫皇后,小字觀音婢,唐太宗的賢內助,后宮的一把手。兄妹二人分別當上了宰相、皇后,身居高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古今少有。他們為什么可以做到呢?這要從他們的出身說起。

長孫皇后的祖先本是鮮卑人,姓“拔拔”,與北魏皇族有著共同的先人。因為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遷徙是家常便飯。后來隨著北魏政權的崛起,立有大功的族人不斷南遷,來到了中原漢地。公元五世紀末,孝文帝遷都洛陽,“拔拔”開始改姓“長孫”,太和十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詔:“遷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還北。于是代人南遷者,悉為河南洛陽人?!贝撕?,長孫家族的墓志銘上,籍貫一欄填寫“河南洛陽人也”,正是此理,但實際上,他們不是土生土長的中原人氏。正如《長孫祥墓志》記述:“若夫靈源派日,分□□于榆溪;神岳干霄,峙崇基于柳塞。金翹始茂,初移自北之陰;玉羽將摶,俄矯圖南之訊。”

從北魏到隋唐,數百年的時間里,長孫家族人才輩出,封爵的、當高官的,有數十人之多。時間比較遠的有長孫嵩、長孫道,前者在道武帝時封南部大人,賜爵鉅鹿公、南平公,任司徒,太武帝時晉爵北平王、遷太尉,加柱國大將軍;后者封上黨王,死后追贈太尉,生榮死哀。近的有長孫覽、長孫晟等,長孫覽深受北周武帝信任,他一開始叫長孫善,皇帝讓他改名為長孫覽,理由是“朕以萬機,委卿先覽”,國家大事請愛卿先過目。北周宣帝時,進位上柱國、大司徒。長孫晟就是長孫無忌的父親,性機敏,射術驚人,“一箭雙雕”這個成語說的就是他。長孫晟年輕時沒有名氣,大家都不了解,唯獨楊堅對他高看一眼,認為其前途無量:“長孫郎武藝逸群,適與其言,又多奇略。后之名將,非此子邪?”后來長孫晟果然屢敗突厥,封右驍衛將軍。

南北亂世,戰火紛飛,政權更迭,在這樣的時代里,一個家族能夠輝煌二百多年,其中必有過人之處。相比于貧苦人家,在注重門第的年代里,出生于長孫家,相當于贏在了起跑線上:優越的生活條件、良好的人脈資源、更多的學習機會、更高的起點,都是平民子弟求之而不得的。如果擺正態度,認真學習,自然比寒門子弟擁有更多出人頭地的機會。長孫無忌就是這樣,從小就不是紈绔子弟,勵志成為學霸,后來博覽古今,很有謀略。長孫皇后也是自幼好學,做什么事情都要符合禮儀規范。小時候的刻苦是將來成功的必備條件。若只靠門第、關系,就算有朝一日登上高位,最終也會因為知識、能力的匱乏而無法勝任。

可是生活并非一帆風順,九歲那年,父親長孫晟去世了,異母兄長孫安業就把兄妹二人趕出家門,無奈之下,長孫無忌只好帶著妹妹投奔舅舅高士廉。據《隋書》記載,長孫無忌不止有一位異母兄弟,應該有三位,大哥叫長孫無乃,字行布,多謀略,有乃父風范,大業元年,漢王楊諒叛亂于并州,長孫無乃不幸遇害。二哥字恒安,名尚且不清楚,有記載說叫長孫無傲,但根據墓志銘顯示,長孫無傲應該是長孫無忌的堂兄。至于三哥,就是長孫安業了,后來混得不錯,當到了監門將軍,可惜最終走上了謀反之路,李世民準備殺了他,長孫皇后求情說:“安業之罪,萬死無赦。然不慈于妾,天下知之,今置以極刑,人必謂妾恃寵以復其兄,無乃為圣朝累乎!”意思是:請陛下不要殺他,我跟長孫安業的矛盾,全國人民都知道了,如果您對他處以極刑,老百姓肯定會說是我想打擊報復。見皇后求情,李世民高抬貴手,刀下留人。在這件事情上,長孫皇后的做法其實是不可取的,犯了罪,該怎么判就怎么判,怎么能因為皇后的名譽問題就免死呢?如此一來,法律的公信力自然降低。

舅舅高士廉也非等閑之輩,據許敬宗撰寫的《申文獻公塋兆記》披露,他的爺爺高岳是北齊清河王、尚書令、太尉,父親高勵是北齊樂安王、尚書右仆射,隋楚、光、洮三州刺史,高士廉本人“少有器局,頗涉文史”,好友都是遠近聞名的大才子,“起居舍人崔祖浚,學富楊班,中書侍郎薛道衡,文衡張左,莫不聞風扼腕,申以忘年之交”。眼看外甥被狠心三哥踢出家門,高士廉決心收留,予以善待。四年后,他發現唐國公次子李世民很有前途,就把外甥女嫁過去,可謂慧眼識金。俗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备鷮α巳耍瑸槿蘸蟮巧先松鷰p峰奠定了基礎。除了看人識人,時勢也非常重要,隋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并起,楊家的江山搖搖欲墜,一個變革的時代,給了李氏家族君臨天下的機會,如果隋朝一直天下太平,長孫氏成為皇后的概率也是微乎其微。

嫁到李家這件事,正史還有說法。在很久以前,長孫晟的兄弟長孫熾非常欣賞李世民的母親,他對長孫晟說:“此明睿人,必有奇子,不可以不圖婚?!币馑际牵哼@位竇姑娘冰雪聰明,兒子肯定也是位奇人,你應該把女兒嫁到他們家。長孫晟聽后十分認同。還有一個故事,說長孫氏到高家后,高士廉的小妾曾看見兩丈高的大馬,站在長孫氏的住所外,算命后,推測長孫氏日后必為妃。兩個故事都比較離奇,不知道可信度有多少,會不會是唐朝皇室編出來的。

在奪取江山的過程中,長孫氏一介女流,又是秦王妃,當然不能上戰場了,但她依然發揮了作用。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聯合后妃,在李淵面前說秦王壞話,嬪妃們見高祖年老,人家李建成又是太子,國之儲君,為了后半生的幸福,也愿意出力幫忙。從晚年生育的子女數量看,李淵是個好色的老皇帝,現在后妃天天吹枕頭風,久而久之,對李世民的印象肯定不好,怎么辦呢?長孫氏的作用體現出來了,她是秦王的正妻,皇帝的兒媳,作為晚輩,孝順公公婆婆屬分內之事,于是長孫氏“孝事高祖,恭順嬪妃,盡力彌縫,以存內助”。她竭盡所能,與父皇及其嬪妃們搞好關系,外庭是個戰場,后宮又何嘗不是呢。玄武門之變當天,秦王妃親自慰問政變將士,左右為之感動。試想如果政變失敗了,她將失去所有。

幸運的是,李世民成功了。隨著李淵退位,李世民即位,長孫氏登上皇后寶座,她是大唐建立以來第一位活著的皇后,婆婆竇氏沒有成為皇后就去世了,后來被追封為皇后,生前并沒有母儀天下。長孫皇后有許多美德,比如儉約,“凡所御服,取給而已”,如果十件衣服夠穿的話,就不要做一百件,說明她在衣服的數量上沒有提很高的要求,但這并不意味著她在質量上不講究,更不會穿打補丁的衣服,好歹貴族出身,大國皇后,穿得太寒磣說不過去。再比如仁慈,長孫皇后執掌后宮,不會構陷嬪妃、與她們爭寵。做到賞罰有度,不冤枉一個好人,其中自然有皇后品行高尚的因素,與此同時,也要認清一個事實:長孫皇后沒有必要去爭風吃醋,因為她就是后宮最得寵的那個女人,實在是沒有人可以威脅她。既然如此,何苦去害人,做有損名譽的事情呢?

哪些史實可以看出皇后的受寵?首先,她的子女情況,長孫皇后育有三子四女,如果皇后不受寵,生一兩個還有可能,生七個就不大可能。而且李世民對嫡子嫡女十分偏愛,長樂公主因為是皇后所生,皇帝鐘愛,嫁妝比長公主多一倍,引發魏征勸諫?;屎笕ナ赖迷?,晉陽公主、晉王李治可憐兮兮,由李世民親自撫養。太子李承乾謀反,證據確鑿,唐太宗不忍殺害,只是流放黔州。

長孫皇后駕鶴西去,李世民的所作所為也可以體現出愛妻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因為思念,他在宮中搭建了觀臺,專門眺望埋葬在昭陵的亡妻。魏征得知后很不滿意,質問李世民:我以為陛下像望昭陵一樣望獻陵呢。言下之意:怎么心里只有老婆,沒有父親?太宗晚年時,太子李治懷念母后,想修建一座慈恩寺為長孫皇后祈福,太宗應允,把慈恩寺修得規模龐大,壯麗無比,李世民李治父子專門為此寫過文章,如果現在去大雁塔旅游,就會看到兩位皇帝的作品。貞觀二十三年,李世民駕崩,入葬昭陵,夫妻同穴而眠。除了皇后,唐太宗還為哪位后妃做過類似的事情呢?令狐德棻寫的《韋貴妃墓志》上有“寵冠后庭,譽高同列”,許敬宗寫的《燕妃碑》上也有“是以譽芳蘭室,寵冠□□”,竟然個個寵冠后宮,但是和長孫皇后相比,那些都是為了吹捧墓主的溢美之詞,看看可以,不用當真……

貞觀元年,長孫家族炙手可熱,皇后與皇帝是患難夫妻,皇后深受寵愛,其兄長孫無忌被任命為左武侯大將軍、右仆射、吏部尚書,獲準出入皇帝寢宮。兄妹兩人一個在內,一個在外,位極人臣,讓其他嬪妃、官員望塵莫及。長孫皇后自幼飽讀詩書,熟悉歷史教訓,有著清醒的政治頭腦。漢代的呂后、霍光,亦曾烜赫一時,可家族的結局呢?糟糕透頂。本來皇后是不參與政事的,她把女人干政比喻為母雞打鳴:“牝雞之晨,惟家之索。妾以婦人,豈敢豫聞政事?”但為了家族的未來,她還是出手了。丈夫要對哥哥委以重任,長孫皇后堅決反對,遭到拒絕后,又秘密派人給長孫無忌帶話,要求他主動辭職。長孫無忌照做了,苦苦請求皇帝解除自己的職務。李世民招架不住,最終同意。宰相人選,絕對是朝廷大事,長孫皇后為了家族利益進行干預??梢娝膊皇峭耆徊迨殖?,如果事情對自己不利,她還是會有所行動的。

無論是政治地位,還是丈夫對自己的感情,長孫皇后都是佼佼者,她應該是當時大唐最成功的女人了。但世界上沒有完美無缺的人生,長孫皇后再厲害,也有三大遺憾。

第一個遺憾是壽命不長,三十六歲便駕鶴西去。當醫生確定,皇后已病入膏肓、無藥可救時,太子李承乾勸母后釋放囚犯,剃度僧人,為自己祈福。孰料被皇后果斷拒絕:“豈以吾一婦人而亂天下法?”太宗及侍臣聽后皆唏噓不已。臨終前,她還要求李世民召回房玄齡,說房玄齡是老臣,小心謹慎,勤勤懇懇,沒有大的問題,不要棄之不用。此外,長孫皇后之前還保過魏征,有一次退朝,李世民怒氣沖沖地說:“會需殺此田舍翁?!被屎髥柾暝?,機智地穿上朝服,巧妙規勸丈夫。

第二個遺憾是子女命運不佳。晉陽公主十二歲早亡,長樂公主二十三歲過世,新城公主、城陽公主都有過喪夫改嫁的經歷,壽命也不長。三個兒子,前兩個陷入儲位之爭,終生不得回京;李治雖登上皇位,卻飽受心腦血管疾病的折磨。按理來說,能夠生在皇家,那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事情。可事實是,地位越高,煩惱越大,處在政治旋渦里,往往危機四伏,暗藏殺身之禍。

第三個遺憾是長孫家族的沒落。盡管皇后一直強調,不要給外戚太大的權力,不要讓他們擔任要職,臨終前還念念不忘:“又妾之本宗,幸緣姻戚,既非德舉,易履危機,其保全永久,慎勿處之權要,但以外戚奉朝請,則為幸矣?!笨上У氖牵荷巴馄菀种频貌诲e,死后就無能為力了。十三年后,長孫無忌非但復出,還當上了托孤大臣,可以說,李世民最后的安排,完全背離了皇后的遺言。當初拿下長孫無忌,李世民就不是很情愿?,F在皇后死了,提拔起來便無所顧忌,且長孫無忌看起來的確很合適:門第高,才能卓著,皇帝的發小,還有外戚的身份,不用他用誰呢?

又過了十年,隨著權力斗爭日漸激烈,朝廷已經決定,將長孫一黨趕盡殺絕。于是以謀反為名,將長孫無忌流放黔州,逼令自殺;長子長孫沖流放嶺南;新城公主丈夫長孫詮,流死巂州;刑部尚書長孫祥,因與長孫無忌互通書信,也要除掉。出土的《長孫祥墓志》中,這一段寫得比較隱晦:“失在一朝,差以千里,以顯慶四年□□□日因事卒于雍州界,春秋六十一?!薄耙蚴隆倍溃降资裁词拢刻舾?,不敢說出來。盡管十幾年后的上元年間,李治給長孫無忌平反了,可長孫家的輝煌如過眼煙云,再也無法找回,前輩們可以位列三公,顯慶四年后,長孫家族的晚輩只能當當播州縣令、福昌縣令這樣的中低級官員,進不了核心圈層。第二、第三個遺憾,我們在后文會更加詳細地敘述。長孫皇后去世于貞觀十年,作為幼子,李治不過是個九歲的孩童而已。無論哪個時代,喪母之痛對一個小孩來說,實在是過于殘酷了,更何況李治五歲就讀完《孝經》,深知孝道,當時李世民問他:“此書中何言為要?”李治回答:“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君子之事上,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崩钍烂衤牶筇貏e高興,認為其小小年紀,想著侍奉長輩、君王,有如此見識,已經很不錯了,表揚道:“行此,足以事父兄,為臣子矣?!备揪蜎]有讓李治當皇帝的意思,因為大哥李承乾已經封為太子了,以后李承乾就是皇帝,李治身為弟弟,當然是做個好王爺、好臣子了。

母親的早逝讓李治慟哭不已,他不停地哭,“哀慕感動左右”,看著晉王李治和晉陽公主孤零零的,甚是可憐,中年喪妻的李世民決定親自撫養他們,這是其他三十多個皇子公主無法享受的待遇。因為整天和妹妹生活在一起,李治與晉陽公主的感情非常深厚,每次哥哥外出,妹妹都要送到虔化門流淚告別。后來李治長大了,要和群臣一起上朝,不能和以前一樣陪伴妹妹了,晉陽公主哭著說:“兄今與朝臣同列,不得在內乎?”時光飛逝,人總要長大,開始自己的事業,望著漸行漸遠的妹妹,李治有太多的不舍與無奈,李世民聽到晉陽公主的話,淚水也奪眶而出。

據記載,晉陽公主每次來到長孫皇后游覽過的地方,都會哀不自勝。事實證明,她的生命歷程與母親一樣,特別短暫,上天賜予她福分,卻沒有附帶長久的壽命。十二歲那年,公主去世,唐太宗痛失愛女,寢食難安,一天要哀嘆幾十次,從外表看,整個人都消瘦了許多。見狀,群臣紛紛給皇帝打氣加油,要節哀!要堅強!李世民說:“我知道人死不能復生,悲傷是沒有用的,可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母后與妹妹的過早離去,對李治來說是巨大的遺憾,小小年紀,便體會到了什么叫世事無常,什么叫人間冷暖。后來他當上太子,曾撰寫過一篇《為文德圣皇后薦福令》,表達對母后深深的思念之情:“寡人不造,咎譴所鐘;年在未識,慈顏棄背;終身之憂,貫心滋甚;風樹之切,刻骨冥深;每以龍忌之辰,歲時興感;空懷陟屺之望,益疚寒泉之心;既而笙歌遂遠,瞻奉無逮;徒思昊天之報,罔寄烏鳥之情。”幼年喪母是一輩子的痛,小時候不懂事,等長大了,想要報恩,卻再也沒有機會。每逢忌日,除了默默憂傷,什么都做不了。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人世間最痛苦的經歷之一。

其實,這只是個開始,往后的日子里,他還會經歷更多人的離去,其中不少還是至親。由于種種原因,許多人不過是生命中的過客而已,真正能走到最后的總是寥寥,特別是在唐朝的第一家庭。一千多年前,醫療水平有限,人均壽命不長,杜甫《贈衛八處士》云:“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彼氖藲q的他,故舊親友已死去一半,在當時,活個四五十歲不算早逝,活到七十那真是古稀。生于皇家,不可避免地卷入政治斗爭,為了最高權力,父子相殺,手足相殘,比比皆是,李治的父親李世民,就在玄武門之變中殺了李建成、李元吉,再加上他們的十幾個兒子?!白钍菬o情帝王家”,給帝王當兒子,榮華富貴雖唾手可得,但也必須承擔其中的風險。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十幾歲的李治在皇宮平靜地生活著。然而,初唐時期的皇子到底會面臨怎樣的人生?

大唐皇子們的教育及娛樂生活

據統計,唐高祖、太宗、高宗的皇子中,除去四位皇帝(李世民、李治、李顯、李旦),在剩下的四十位皇子里,共有七位夭折,占總量的百分之十七點五,受制于當時的醫療條件,未成年而死的情況時有發生,真是有幸生于皇家,卻無福享受榮華。夭折的七人中,有一個叫李元方的,李淵第九子,大約只活了十歲。

到了一定年齡,要上學了,身為皇子,應該去哪里上學呢?杜佑《通典》記載:“大唐武德元年,詔皇族子孫及功臣子弟,于秘書外省別立小學?!睘榱私逃罴叶?、高干子弟,李淵在秘書省設立了小學,作為教育場所,為什么選擇在這里呢?因為秘書省是皇家藏書的地方,皇子們學習之余,可以就近找書,排疑解惑。至于老師嘛,史書記載的不多,既然是貴族教育,師資力量鐵定強,任教者必為飽學之士。除了小學,皇子們還要去弘文館學習,李世民即位伊始,便在宏文殿隔壁設立弘文館,其中的文學之士包括歐陽詢、虞世南、褚亮等,主要課程有《周易》《毛詩》《尚書》等。由于這些二代不用參加科舉就能進入仕途,不學無術者很多,都在坐享“拼爹”的好處。

除了上學,李世民還非??粗乩蠋煹淖饔?。貞觀十一年,李世民對房玄齡說:古代的皇子,自幼在深宮長大,等他們成人,無不驕奢淫逸,一個接一個地敗亡,很少有良心發現的?!拔医駠澜套拥埽缘冒踩?,朕現在教育他們,好比救人,不使他們誤入歧途。因此,李世民給侍臣們布置了一個任務:“朕今為太子、諸王精選師傅,令其式瞻禮度,有所裨益。公等可訪正直忠信者,各舉三兩者?!币馑际牵喊颜敝艺\的人才推薦給我,由他們教育皇子皇孫。

比如,太子李承乾的老師李綱,此人從事皇家教育多年,曾經當過隋文帝太子楊勇、唐高祖太子李建成的老師,李世民聽說李老師教得好,特聘為嫡長子師傅。到貞觀三年,李老師年紀大了,八十有二,腳有病,不能下地行走,為了表達尊師重教之情,李世民特地送了李老師一頂轎子,平時就讓宮廷侍衛抬著進東宮,并要求皇太子攙扶李老師上殿,行拜見禮,不準有絲毫怠慢。據記載,李老師主要給太子講“君臣父子之道,問寢視膳之方”,太子聽得非常認真,甚至忘記了疲倦。魏王李泰的老師是禮部尚書王珪,李世民告誡李泰,“每對王珪,如見我面”,即見到王老師就像見到我一樣!

受胡風影響,李建成和李世民都很喜歡打獵,樂此不疲;沒有精湛的箭術,李世民也不可能在玄武門之變中親手射殺大哥。除了這兩人,初唐的皇子中還有很多愛好打獵的,比如,李淵第十子李元禮,“少恭謹,善騎射”,太宗第五子李祐“尤好弋獵”,第六子李愔“在州數游獵,不避禾稼,深為百姓所怨”。李世民最贊賞的還是弟弟李元軌。有一次,李元軌跟皇兄一起打獵,突然,一群野獸跑了出來,李世民就讓李元軌射,結果百發百中。眼見皇弟表現神勇,李世民甚感欣慰,一邊撫摸著他的背,一邊說:“汝武藝過人,悵今無所施。當天下未定,我得汝豈不美乎!”箭術好是好,就是英雄無用武之地,要是你早生幾年,能跟我打天下,那就好啦。

除了打獵,斗雞也是一項有特色的活動,唐高宗乾封三年,社會風靡斗雞,諸王暗中較勁,互有勝負。在皇子中,沛王李賢與英王李顯就是一對“雞友”。有一次,雞王爭霸賽即將開始,沛王府修撰王勃特意寫了篇《檄英王雞》,為本次大賽造勢,細讀其文,發現多處用典:“處宗窗下,樂興縱談;祖逖床前,時為起舞?!薄扒仃P早唱,慶公子之安全;齊境長鳴,知群黎之生聚。”檄文發布后,雞有沒有反應,是不是很生氣,我們不知道;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唐高宗看了很生氣,沒過多久,王勃因為涉嫌離間皇子,被李治趕出了沛王府。

李世民繼位前,有秦府十八學士;李泰愛好文學,太宗特令置文學館,李泰與著作郎蕭德言、秘書郎顧胤、功曹參軍謝偃等,編撰《括地志》,章懷太子李賢召集當時學者張大安、許叔牙等人,為《后漢書》做注,李治看后非常高興,“賜物三萬段”,把書送往秘閣珍藏。喜歡結交文士的還有高祖十七子李元裕,他與“初唐四杰”之一的盧照鄰結為布衣之交。

那么,大唐王朝的“皇二代”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又該做何打算呢?唐代盛行門第婚,講究門當戶對?;首拥恼蓿话銇碓从诟唛T大戶、功臣顯貴或者當朝重臣,沒背景、沒勢力的,人家看不上。李世民曾經問魏征:“朕子弟孰賢?”魏征說吳王李元軌不錯,李世民也這么認為,就讓李元軌娶了魏征的女兒。當時比較搶手的是五姓女,五個世家大族的女孩子,要是娶了她們,比娶了皇家的公主還要榮耀。當然,這種政治婚姻幸福與否就很難保證了,要是對正妻不滿意,還可以納妾。

如果是庶子,長大后,就會獲得封戶與官職,離開長安,成為某地的刺史或者都督。比如,李淵第十子李元禮,武德四年,封鄭王;貞觀六年,賜實封七百戶,授鄭州刺史,徙封徐王,遷徐州都督;貞觀十七年,轉絳州刺史,因為造福地方,李世民特下璽書慰勞,并賞賜錦彩;貞觀二十三年,加實封千戶;永徽四年,加授司徒,兼潞州刺史;咸亨三年去世,贈太尉、冀州大都督,陪葬昭陵。

實封七百戶是經濟待遇,就是說這七百戶把賦稅交給你,供你享用,那是不是所有賦稅都給你呢?在開元以前并不是,只是部分,“諸王及公主以下所食封邑,皆以課戶充。州、縣與國官、邑官共執文帳,準其戶數,收其租調,均為三分,其一入官,其二入國”。作為王爺,你只能拿三分之二,剩下的三分之一是給國家的。初唐時期,剛經歷隋末戰亂,人口銳減,能有個一千戶已經很不錯了。等到唐中宗復位時,立有功勞的太平公主獲封一萬戶。

那么刺史、都督又是什么呢?據《唐六典》記載,刺史、都督負責考核當地官吏,宣布德化,安撫百姓,勸課農桑,務知百姓之疾苦等,是一個地方的父母官??戳死钤Y的履歷,你會發現,他雖然一直擔任刺史或者都督,級別沒怎么變,但主政的地方一直換,先是鄭州,后到徐州,然后是絳州、潞州,朝廷生怕你在一個地方待太久,形成自己的勢力,以致威脅中央,所以每隔一段時間就換一次。

讀到這里,你也許會認為:在唐朝初年當個皇子還是蠻好的嘛!仔細研究他們的結局后,會發現并不是這樣。高祖、太宗、高宗的四十四位皇子中,有四十位沒有當過皇帝,他們的人生結局如下:

夭折:七人(百分之十七點五)。因政治斗爭而非正常死亡:十九人(百分之四十七點五)。正常死亡但遭受過重大政治打擊:四人(百分之十)。結局較好:十人(百分之二十五)。由此可見,百分之七十五的皇子沒有好下場。李治是李世民的嫡子,但排老三,按理說,前面有兩個哥哥,太子怎么樣也輪不到他。可是在貞觀十七年,他突然就當上了太子,這是怎么回事呢?這一年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讓我們走進關鍵的貞觀十七年。

儲位之爭

貞觀十七年正月,重臣魏征病故,唐太宗思念不已,對侍臣說:“魏征去世,我失去了一面鏡子。”魏征勸諫唐太宗的經典事例常被后人稱道,如此哀悼魏征也沒什么奇怪的,可是僅僅三個月后,李世民和李唐王朝又遭遇更大的變故。四月,因為齊王造反,太子李承乾的手下紇干承基受到牽連,即將處以極刑。為了得到寬大處理,紇干承基將太子謀反之事和盤托出。唐太宗聞訊后,命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人查案,調查結果是:“反形已具?!睂Υ?,朝野嘩然,唐太宗別無選擇,只能將太子黨連根鏟除。宣布廢李承乾為庶人,同黨侯君集、杜荷等人正法。

大唐的太子,未來的皇帝。按理說,天下遲早是李承乾的,他為什么要造反?豈非多此一舉?其中原因,待我們細細說來。武德二年,李承乾來到人世,因為出生在承乾殿,李世民就給他取了名字:承乾。小時候,承乾這孩子可聰明了,李世民很喜歡他,處理起政務來,亦“頗識大體”,唐太宗很滿意,認為李家后繼有人,大唐未來不可限量。可惜好景不長,隨著年齡增長,李承乾變成了一位問題少年。他“好聲色、漫游無度”,喜歡聽歌、女色、出游,自制力極差,根本管不住自己。他心里也清楚,自己天天這樣,父皇和東宮的大臣肯定會干涉。為了不讓他們發現,每次上朝,李承乾必說“忠孝之道”;有大臣勸諫,他立即表現出很自責的樣子:我知道錯啦,我一定會改,下不為例!結果呢,屢教不改。漸漸地,戲演得太多,大家都不信了。

對于太子的所作所為,李世民恨鐵不成鋼,這樣的人要是當了皇帝,那還得了!我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說不定哪天就敗在他手上了!面對父皇的不滿,李承乾無動于衷,繼續過著自己的生活。有位太常樂工號“稱心”,顏值高,能歌善舞,李承乾一見傾心,竟然搞起了同性戀。太宗知道后當然不答應,你可是太子?。鞒鋈ィ瑏G的不光是你的臉!太宗大怒,下令將稱心誅殺,牽連好幾個人。李承乾痛失愛侶,悲不自勝,在東宮為稱心立像、安葬,朝夕祭奠。他還命數百人專門學習伎樂,模仿胡人的打扮,“晝夜不絕”“日聞于外”,甚至還放話說:以后要是當上皇帝,就率領數萬人到邊塞,做個突厥人。

如果注意到李承乾的年齡,他的所作所為也并非完全不合理。一個十幾歲的小伙子,正值躁動的青春期,叛逆、貪玩、標新立異,喜歡追求個性;加之地位高,父皇又看重,沒吃過苦,沒有社會閱歷,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難免飄飄然忘乎所以。李世民說:“太子生長深宮,百姓艱難,耳目所未涉,能無驕逸乎?”

父皇的教導,李承乾不聽,至于大臣的諫言,那更是當成耳旁風了。左庶子于志寧撰寫《諫苑》二十卷送給太子,太子置若罔聞;右庶子孔穎達多次口頭規勸,作用為零。后來太子嫌于志寧太煩,這老頭怎么又喋喋不休,吵都吵死了!居然派刺客去謀殺。夜黑風高的一個夜晚,刺客們光顧于老師家,四處看了看,突然決定不動手了,唉!于老師好歹是個官,家里卻窮得只剩四堵墻,這樣的好人,我們還殺他,對得起良心嗎?走吧!走吧!

失望之余,李世民“移情別戀”,對魏王李泰越來越好。李泰是長孫皇后的二兒子,李承乾的同母弟弟。貞觀十年,有人對李世民說:三品以上的官員大多輕視魏王。聽罷,李世民大怒,在朝堂上咆哮,宰相房玄齡等人嚇得汗流浹背。李泰是個大胖子,走起路來很不方便,李世民特批:以后上朝,魏王可以坐小車來。李泰還喜歡文學,李世民允許他開文學館,想招誰就招誰,這對李泰來說是個擴充實力的好機會,李承乾失寵,趁機想拉其下馬的話,需要謀士出謀劃策。上哪里找謀士呢?文學館編書就是個好機會,以編書為名,招收人才,掩人耳目。貞觀十二年,李泰編撰《括地志》,借機招到了著作郎蕭德言、秘書郎顧胤、功曹參軍謝偃等人。兩年后,書籍編成,李世民重賞李泰,并將《括地志》交付秘閣收藏。貞觀十四年,李世民親臨延康坊李泰住宅,免該坊百姓一年租賦,并賞賜魏王府官僚布帛。細心的官員發現:朝廷每月供應魏王的物品,有些已經超過了太子。李世民一度還想讓李泰住在皇宮,只是被魏征諫止:“陛下愛魏王,常欲使安全,宜每抑其驕奢,不處嫌疑之地?!?

太子失寵,魏王得寵,早已是公開的秘密。在朝堂,在民間,許多人對此議論紛紛。李世民當然知道輿情了,但他并不打算廢太子。面對人們的種種猜測,李世民決定任命直言敢諫的魏征擔任太子太傅,由他來教導太子,穩住儲位。魏征身體有病,不愿擔此重任,就跑去交辭職信,李世民堅決不同意,一定要他帶病輔佐:“周幽、晉獻,廢嫡立庶,危國亡家。漢高祖幾廢太子,賴四皓然后安。我今賴公,即其義也。知公疾病,可臥護之?!备嬖V魏征,你就是當今太子的商山四皓。四皓何方神圣?他們是漢朝初年的四位賢人。劉邦求賢若渴,曾多次派人邀請,他們都不愿為朝廷效力。當時呂后之子劉盈與戚夫人之子劉如意爭奪儲位,張良就勸呂后把商山四皓請出來輔佐太子,劉邦見太子有賢人護佑,肯定就不會想著廢立了。如今李承乾位子不穩,讓魏征輔佐他,好比商山四皓輔佐劉盈一樣。

貞觀十七年正月,李世民再度重申不廢太子:“太子雖病足,不廢步履,且《禮》:‘嫡子死,立嫡孫?!幽幸盐鍤q,朕終不以孽代宗,啟窺窬之心也。”你們不要再妄議了!就算太子哪天嗚呼哀哉,朕也立孫子!

盡管父皇一再表態,李承乾并沒有放心,反倒越來越緊張。因為李世民對魏王的偏愛沒有絲毫減少,在很多人看來,如果真想斷絕其他皇子覬覦儲位的念頭,就該把李泰趕出長安,甚至囚禁才對。為了把大哥整倒,李泰積極運作,“招兵買馬”。為博取名聲,他禮賢下士,善待那些地位不高的人;為爭取大臣支持,他讓工部尚書杜楚客拿著重金賄賂權貴,希望他們可以在父皇面前多多美言。一段時間后,朝廷內部出現了魏王黨,除了杜楚客,其他成員還有韋挺、柴令武、岑文本、劉洎、房遺愛等二十余人,其中柴令武是駙馬,皇親國戚;房遺愛不僅是駙馬,還是當朝宰相房玄齡的兒子,房大人為相多年,始終謹慎,按理說不會允許兒子隨便與政治勢力往來,萬一出事,容易被牽連,可現在房遺愛投奔魏王,成其心腹,多多少少已經表明房玄齡的態度了。他們就像一群賭徒,把寶押在了李泰頭上,日后魏王要是當上太子,登基為帝,必然知恩圖報,給韋挺等人加官晉爵。

魏王拉幫結派,搞小團伙,謀求最高權力。李承乾身為太子,怎么可能沒有太子黨呢?其核心黨羽有駙馬都尉杜荷、洋州刺史趙節、漢王李元昌、左屯衛中郎將李安儼、吏部尚書侯君集。我們一一介紹:杜荷是前宰相杜如晦的兒子,娶城陽公主,既是官二代,也是駙馬爺。趙節,長廣公主的兒子,身份也不一般。漢王李元昌,李世民的弟弟,曾干過很多違法亂紀的事情,遭到太宗譴責,他和太子經常玩帶兵打仗的小游戲,每次穿好鎧甲,拿好武器,各領一隊人馬互相廝殺,以此取樂。李安儼原本是李建成的人,玄武門之變時,李建成遇害,李安儼為李建成拼命廝殺,特別賣命,因此,李世民認為他很忠心,就讓其護衛自己??烧l承想,李安儼哪里是什么忠臣,李承乾的錢一送來,馬上心動了,愿意利用職務之便監視皇帝,幫忙打探消息。侯君集是李世民的得力戰將,三年前曾率兵西進,滅亡高昌。但他對時局不滿,恰好侯君集的女婿賀蘭楚石在東宮當官。通過他,太子了解了侯君集的心聲。于是,兩位失意者聯起手來,想要搞事情。

太子問侯君集怎樣自保,侯君集果斷勸太子謀反,他舉起手說:“這雙好手,當為殿下效力?!庇终f:“魏王被皇上寵愛,殿下恐怕會與隋文帝的廢太子楊勇一樣,下場凄慘。所以你要暗地里做好準備??!”漢王李元昌也勸太子謀反,他看中了皇帝身邊一位彈琵琶的美女,希望事成之后得到她。一伙人歃血為盟,誓同生死,決定學一學李世民,發動宮廷政變,武裝奪取政權??衫钍烂癫皇瞧胀ɑ实郯?,想奪他的權,談何容易。杜荷向李承乾獻計:“如今天象有變,得抓緊時間行動。殿下您就說自己得了重病,皇帝知道后,必然親自探望,等他進入東宮,我們來個甕中捉鱉?!本驮谥\反有計劃地進行時,齊王李祐作亂于齊州,聽到這條消息,李承乾對豢養的刺客紇干承基說:“東宮的西墻,離大內才二十步,我們要是謀反,比齊王容易多了?!?

計劃還沒實施呢,太子就有些得意過頭了,竟然嘲笑李祐謀反遠沒有他容易。萬萬沒想到,李承乾的失敗,就是從齊王謀反開始的。不久,紇干承基不知怎么的,牽連進了齊王謀反案,被判了死刑。眼看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紇干承基無可奈何,為了求生,把太子謀反的事情抖了出來。接到報告,李世民知道非同小可,不敢怠慢,命長孫無忌、房玄齡、蕭瑀、李勣和大理寺、中書省、門下省一起審案,結果是“反形已具”,叛亂陰謀完全屬實。如此一來,太子不可能再讓李承乾當了,太子黨作為謀反集團,難逃被趕盡殺絕的命運。李安儼、杜荷、趙節被處死,左庶子張玄素、右庶子趙弘智、令狐德棻雖然沒有參與謀逆,但他們身為東宮官員,未能盡好輔助太子的責任,通通免為庶人。紇干承基本應處死,因有重大立功表現,封祐川府折沖都尉、平棘縣公。

侯君集早年追隨秦王征戰,現在要人頭落地了,唐太宗念及舊情,愛惜其才,想功過相抵,只是群臣不同意。因此,太宗只能對侯君集說:“與君長訣矣?!被叵牒顚④姷囊簧?,他立過很多功勞,但也被好幾個人看出有不臣之心。

有一次,李世民讓名將李靖教侯君集兵法,沒過多久,侯君集對皇帝說:“李靖將要謀反。”李世民一聽就納悶了,這李靖為什么要謀反???侯君集說:“他只把粗略的東西教給我,沒有精益求精,以后要是謀反,沒人可以打敗他?!崩钍烂裼謫柪罹福罹笖嘌裕骸昂罹胤?,現在天下已經平定,我教給他的東西足以應對周邊蠻夷,可侯君集仍不滿足,這不是想謀反是什么!”

江夏王李道宗也認為侯君集要反,他說:“君集志大而智小,自負微功,恥在房玄齡、李靖之下,雖為吏部尚書,未滿其志,以臣觀之,必將為亂?!焙罹@個人野心極大,誰都看不起,日后肯定造反。張亮也曾秘密舉報,說侯君集可能有謀反奪權的心思,因為侯君集曾憤憤不平地對張亮說:“郁郁不可活,公能反乎?當與公反耳?!?

侯君集的人生算是交待了,即將定格在貞觀十七年,那么李承乾呢?他的命運又將如何?這是一道非常棘手的難題,老父親、老皇帝李世民不得不面對它。為君之難,在這種場合體現得淋漓盡致。

一般來說,大臣謀反比較好處理,殺了便是。可太子怎么辦呢?按照法律,謀逆死路一條,但他是嫡長子呀,李世民以前那么喜歡他,二十多年的父子情,真能說斷就斷?長孫皇后若是泉下有知,會怎么想?所以李世民問大臣:“你們看怎么處置承乾呀?”沒一個人敢回答。如果主張殺,以后李世民想念兒子了,遷怒于你,吃不了兜著走;說不殺,公然違背法律、制度,削弱朝廷的執政基礎,鼓勵更多皇子造反。所以此時此刻,群臣最好的選擇是閉嘴,無聲勝有聲,他們宦海沉浮多年,也是這么做的。沉默良久,終于有人打破僵局,通事舍人來濟說:“陛下不失為慈父,太子得盡天年,則善矣!”法外開恩,不要殺為好,李世民求之不得,批準了。隨后下發《廢皇太子承乾為庶人詔》,原文如下:

肇有皇王,司牧黎庶,咸立上嗣,以守宗祧,固本忘其私愛,繼世存乎公道。故立季歷而樹姬發,隆周享七百之期;黜臨江而罪戾園,炎漢定兩京之業。是知儲副之寄,社稷系以安危;廢立之規,鼎命由其輕重。詳觀歷代,安可非其人哉!皇太子承乾,地惟長嫡,位居明兩,訓以《詩》《書》,教以《禮》《樂》。庶宏日新之德,以永無疆之祚。而邪僻是蹈,仁義蔑聞,疏遠正人。親昵群小,善無微而不背,惡無大而不及,酒色極于沈荒,土木備于奢侈。倡優之技,晝夜不息;狗馬之娛,盤游無度。金帛散于奸慝,捶楚遍于仆妾,前后愆過,日月滋甚。朕永鑒前載,無忘正嫡,恕其瑕釁,倍加訓誘。選名德以為師保,擇端士以任宮僚。猶冀中人之性,可以上下;蟠木之質,可以為容。愚心不悛,兇德彌著。自以久嬰沈痼,心憂廢黜,納邪說而違朕命,懷異端而疑諸弟。恩寵雖厚,猜懼愈深,引奸回以為腹心,聚臺隸而同游宴。鄭聲淫樂,好之不離左右;兵兇戰危,習之以為戲樂。既懷殘忍,遂行殺害。然其所愛小人,往者已從顯戮,謂能因茲改悔,翻乃更有悲傷。行哭承華,制服博望。立遺形于高殿,日有祭祀;營窀穸于禁苑,將議加崇。贈官以表愚情,勒碑以紀兇跡,既傷敗于典禮,亦驚駭于視聽。桀跖不足比其惡行,竹帛不能載其罪名。豈可守器纂統,承七廟之重;入監出撫,當四海之寄。承乾宜廢為庶人。朕受命上帝,為人父母,凡在蒼生,皆存撫育,況乎冢嗣,寧不鐘心。一旦至此,深增慚嘆。

唐太宗歷數太子種種罪行,比作夏桀、盜跖,可最重要的一項只字不提,那就是謀反。為什么呢?因為太子沒謀反?不對!因為把謀反說出來,太子必須砍頭,他連庶人都做不了了。被廢后,二十多歲的李承乾流放黔州,不久死去,消息傳來,唐太宗為之廢朝,以國公之禮安葬。又過了將近百年,李承乾之孫李適之把祖父的靈柩遷回,安葬于太宗昭陵。那么李承乾死于何時?《舊唐書》說死在貞觀十九年,但1972年年底出土的《大唐故恒山憨王荊州諸軍事荊州大都督墓志銘》記載:李承乾去世于貞觀十七年十月一日,距離被廢不足半年時間。

隨著李承乾的倒臺,一個問題擺在了李世民面前:下任太子花落誰家?表面上看,魏王的可能性最大,按照制度,李泰是嫡次子,最有資格接班,本人又深受李世民喜愛,大臣中也不乏支持者。太子獲罪以來,他每天入宮侍奉父皇,李世民當面許諾太子之位。魏王黨的劉洎、岑文本也勸皇帝立魏王。一切似乎都已塵埃落定,李泰辛苦多年,付出的努力即將開花結果了。除李泰外,李世民還喜歡晉王李治,他也有可能被立為太子。為了表達對兄弟的友愛,進一步討好父皇,堅定其立儲決心,李泰又對李世民說:“臣有一子,臣死之日,當為陛下殺之,傳位晉王。”意思是:如果我當了皇帝,哪天死了,就把自己的兒子殺掉,傳位給弟弟。聽了這番話,李世民深受感動:果然是朕的好兒子。

光自己感動還不夠,李世民把李泰的話跟大臣們說了,想感動感動他們:“人誰不愛其子,朕見其如此,甚憐之?!笔篱g誰不喜愛自己的兒子呢?我看到李泰這個樣子,特別憐惜他。聽罷,諫議大夫褚遂良說:“陛下,您可得好好想想這句話呀,魏王連愛子都舍得殺,還能放過弟弟?是兒子親還是弟弟親???李承乾之所以走到這步,與您溺愛魏王是分不開的。如果想立魏王,臣請先安置好晉王,免遭殺身之禍?!甭犝f自己最重要的兩個兒子可能會手足相殘,李世民心如刀割,難以接受,哭著說:“我不能爾?!?

回宮后,李世民又發現李治憂心忡忡,好像有什么心事,就“屢問緣由”,可能李治一開始還不愿說,李世民問了很多次才道出實情。原來魏王擔心父皇立李治,就去恐嚇弟弟:“聽說你和漢王元昌的關系很鐵呀,現在他謀反被殺,你一點都不憂慮嗎?”言下之意是:你老實點,不要和我搶位子,小心我把你和李元昌關系好的事情抖出來,落個殺身之禍。李世民知道后,看透了李泰,心里十分懊悔。李承乾也拉李泰下水,他曾對父皇說:“臣貴為太子,如果不是李泰逼急了,哪里會造反,父皇現在立他,正中其下懷?!?

權衡之后,李世民想立晉王為太子。第一,李治是長孫皇后的兒子,和庶子們比,具備優先繼承皇位的權利。第二,李泰虛偽狡詐、用心險惡,若立為皇太子,李承乾、李治都會成為刀下之鬼;而晉王是太宗從小帶大的,對其知根知底,是個仁孝之人,如果他接班,嫡子們都能善終。第三,李治有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的支持,前者是長孫皇后的哥哥,太宗的發小,既是功臣,又為外戚,才能出眾,深得太宗皇帝信任,他說出的話是有一定分量的。既然魏王、晉王都是他的外甥,長孫無忌為什么力挺晉王呢?因為李泰已經有魏王黨了,他以后登基,肯定用自己人,不會重用長孫無忌;李治更像是白紙,沒有班底,沒有勢力,把他扶上太子之位,就是擁立之功,李治上了臺,肯定知恩圖報,大力提拔。褚遂良也一樣。第四,李世民當年謀奪皇位,發動玄武門之變,釀成手足相殘的悲劇,帶了一個很不好的頭。他不希望同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兒子身上,如果立李泰,就是向皇子表明,太子之位是可以爭來的,長此以往,后代子孫必然手足相殘,難以禁止,俗話說禍起蕭墻,堡壘總是從內部攻破的。

好了,太子人選即將浮出水面,但出現了兩個問題:李治在嫡子中排老三,立他相當于越過了李泰,不符合嫡長子繼承制,外人會不會有看法?還有,朝廷內部有魏王黨呀,立晉王,他們不服怎么辦?思前想后,李世民決定演一出戲,看看大臣們的反應,同時也敲打敲打魏王黨。

地點:兩儀殿。演員:李世民、李治、長孫無忌。觀眾:房玄齡、李勣、褚遂良。

李世民說:“我的兄弟、兒子有人造反,背叛朕,朕活著還有什么意思呢?!彼贸龅都傺b自殺,長孫無忌趕緊把刀奪下,交給李治,并問皇帝心目中的太子人選。李世民說:“我想立晉王。”長孫無忌回答:“謹奉詔,有異議者,臣請斬之?!边@句狠話是說給房玄齡聽的,因為在場的只有他一個人支持魏王,目的就是要震懾他。長孫無忌剛表態完,李世民就對李治說:“你舅舅同意你當太子了,還不拜謝?!?

李治連忙感謝。李世民又問:“各位都已經同意了,不知道百官怎么看?!遍L孫無忌又說:“晉王仁孝,天下臣民都認可他,陛下不信的話可以出去問,有反對的,算我輸?!彪S后太宗駕臨太極殿,召集六品以上文武官員,說:“承乾悖逆,泰亦兇險,皆不可立。朕欲選諸子為嗣,誰可者?卿輩明言之?!卑俟僖幌?,李承乾、李泰都不能立,嫡子不就剩李治了嘛,不立他還能立誰?況且晉王就跟在皇帝身邊,已經很明顯了,簡直是禿子頭上的虱子——明擺的事。于是眾人歡呼:“晉王仁孝,當為嗣?!贝笫乱讯?,朝廷接連發出兩道詔書,一個是《立晉王為皇太子詔》:

昔者哲王受圖,上圣垂范,建儲貳以奉宗廟,總監撫以寧邦國。既義在于至公,變事兼于權道。故以賢而立,則王季興周;以貴而升,則明帝定漢。詳諸方冊,豈不然乎?并州都督右武侯大將軍晉王治,地居茂親,才惟明哲,至性仁孝,淑質惠和。夙著夢日之祥,早流樂善之譽。好禮無倦,強學不怠。今承華虛位,率土系心,疇咨文武,咸所推戴。古人云:“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朕謂此子,實允眾望??梢詣t天作貳,可以守器承祧,永固百世,以貞萬國。宜立治為皇太子,可令所司,備禮冊命。

還有一個是《黜魏王泰詔》:

朕聞生育品物,莫大乎天地;愛敬罔極,莫重乎君親。是故為臣貴于盡忠,虧之者有罰;為子在于行孝,違之者必誅。大則肆諸市朝,小則終貽黜辱。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侯大將軍魏王泰,朕之愛子,實所鐘心。幼而聰令,頗好文學,恩遇極于隆重,爵位窮于寵章。不思圣哲之戒,自構驕僭之咎,惑讒諛之言,信離間之說。以承乾雖居長嫡,久纏疴恙,潛有代立之望,靡遵義方之則。承乾懼其凌奪,泰亦日增猜沮。爭結朝士,競引兇人,遂使文武之官,各有托附;親戚之內,分為朋黨。朕志存公道,義在無偏,彰厥巨釁,兩從廢黜。非惟作則四海,亦乃貽范百伐??山馓┯褐菽料嘀荻级阶笪浜畲髮④姡⑾骶敉粒禐闁|萊郡王。

作為失敗者,李泰先被幽禁于北苑,后又降為東萊郡王,解除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侯大將軍等職務。年底,朝廷把李泰遷往均州。李世民曾向群臣展示李泰的奏章,說:“李泰確實是個人才,朕很想念他,你們也是知道的。但為了江山社稷,不得不父子分離,這也是在保護他呀?!笔前?,李泰的身份過于尷尬了,當今太子曾經的政敵,萬一哪天李世民駕崩,長孫無忌、褚遂良、李治真的不會痛下殺手?這點不能完全保證。魏王在長安,魏王黨會誤以為還有希望,繼續掙扎。遷往均州,遠離長安是非之地,更為穩妥。

斗爭結束后,長安城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李承乾和李泰這對難兄難弟,失魂落魄地離開國都,開始他們短暫的后半生。登上太子寶座的李治,年僅十六歲,還是個菜鳥級的選手。李世民往后余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幫助他積累豐富的治國經驗,成為“最強王者”,有朝一日君臨天下,把大唐的事業發揚光大。在儲君階段,唐太宗是如何培養李治的呢?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苗栗市| 临桂县| 阜平县| 什邡市| 克山县| 许昌市| 会理县| 信阳市| 娄底市| 炎陵县| 六盘水市| 青川县| 汝阳县| 宝坻区| 什邡市| 乌拉特后旗| 克拉玛依市| 肃南| 灌云县| 黄大仙区| 新营市| 盖州市| 衡阳市| 普格县| 探索| 津市市| 沙坪坝区| 清丰县| 福鼎市| 新野县| 武邑县| 类乌齐县| 芜湖市| 耿马| 信丰县| 鄂托克旗| 平安县| 丰原市| 革吉县| 确山县| 平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