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常國媽媽抱著孫子對兒子之前的選擇已然放下的時候,心情無比舒暢。“快把你姐叫回來,一起吃頓飯,太久沒有這么開心了!”老人家滿臉笑意地說,“我大孫子都餓了。”
那頓飯大家吃得很開心,尤其是老太太,不停地給樂樂加菜。姐姐一家三口,也沒有一點違和感,就當之前的事從沒有發生過一樣。
臨別時,姐姐送常國和樂樂到車站,叮嚀著說,“都過去了,好好過日子,尹君是厲害了點,但心眼不壞~之前姐姐怕你受委屈,才不建議你倆結婚。現在樂樂都這么大了,姐希望你開心快樂!”
坐上車,常國望著站臺上不停揮手的姐姐,淚濕眼眶。
姐姐是這個世界上除了父母以外最疼他的人。小時候,每當他在學校受同學欺負的時候,只要被姐姐知道,欺負他的人沒有一個有好下場的。
常國想起那時他上三年級,同桌忘帶語文書了,上課時奪走他的書,害得常國被老師批評了一頓。常國老實,不敢和老師說出真相,就眼巴巴地看著同桌幸災樂禍的搖頭晃腦假裝用功。
事情還是被姐姐知道了,她拿起掃帚滿操場追打那個奪常國語文書的男孩,直到男孩坐地求饒。“姐,不敢了,下次再也不敢了!”那時姐姐初中將要畢業。
常國自小性格極像爸爸,善良軟弱,永遠先考慮的是別人,而忽略自己的感受。這讓他在初中畢業前遭遇了不少的“麻煩”。
現在兒子都上幼兒園了,他時常告訴兒子,“別人欺負你的時候,一定要反擊!”記住“要在第一時間反擊!”
尹君在得知婆婆早已接受他倆的“事實”后,像似在自言自語,又像似說給常國聽,“可憐天下父母心!”
生活在親情的互動中快活起來,日子每一天都是新鮮。常國三口人每周都要回家看看父母,給老人買些愛吃的食物,陪他們說說話。
習慣了這樣的生活節奏后,一周不回家,常國就好像缺少點什么,心里不安。
歲月如此靜好下去,該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啊!可人間沒有永遠的順風順水,它永遠都是悲歡交替,喜憂參半。有時還會毫無征兆的將人甩入萬丈深淵。
就在樂樂十四歲那年夏天,因為要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常國和尹君帶兒子買了新衣服,還給他剪了一個酷酷的發型。
沒有人會想到,就是一次普通的理發,竟讓兒子從此與學校無緣,從此開始離群索居的生活,從此消失在人們的視線。
常國不知道當天究竟發生了什么?只是在下班回家時看見兒子頹廢地坐在沙發上。
“怎么了?兒子,不開心么?”
“我不去上學了。”
“為什么?有人欺負你么?”
“沒有,就是不想上學!”
簡單的對話,平靜的語氣,常國以為兒子一定是有什么事不開心在耍小脾氣呢,沒太在意。尹君端著盤子走出廚房,瞟了一眼兒子,輕松地說,“兒子,吃飯啦!不去就不去,累了就在家歇幾天吧!”顯然,尹君沒有把兒子的情緒當回事,還開著玩笑說“是不是有小女孩喜歡你,把你追回家了啊?”
兒子吃完飯就躲進自己的房間,沒再出來。也許睡一覺就好了,常國和尹君都是這么想的,就沒有走進兒子的房間,做一個適時的傾聽者,感受一下青春期兒子情緒的動蕩。
用“大意失荊州”來形容常國和尹君的失誤好像也不為過。他們在不小心的忽略中錯失了和兒子溝通的最好機會,以至于第二天早上,兒子不上學的態度更加堅決了。
“我就是不上學!”“我就是不上學!”“我就是不上學!”在連聲喊出三遍的時候,樂樂眼里冒著火,這是常國和尹君從沒有見過的表情,它們驚呆了,也感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常國通過老師了解到,原來,當常樂穿著淺色碎花新衣,頂著酷酷的發型,等著同學贊美的時候,有幾位調皮的同學議論起來“穿的什么衣服?是要采蜜么?”
“哈哈,頭發還分開了,中間能過一輛小汽車,真難看!”
本來就很靦腆的常樂剝開取笑他的同學,悶悶不樂的坐到座位上。一天下來,老師講課的內容他一句也沒聽進去,放學后撒腿就往家里跑。
老師說“上課時,發現常樂心不在焉,還沒來得及找他談話呢,”
問題了解清楚以后,常國回家開始做兒子的思想工作。溝通艱難又漫長。
“兒子,你還未成年,書一定要讀”常國盡量讓語氣平穩。
“我不想讓他們嘲笑我!要離他們遠一點。”兒子反駁。
“你連初中都沒讀完,將來拿什么立足社會?”他問。
“我就在家待著,不出去惹事。”樂樂認真地保證。
“你會在家待一輩子么?我們老了,你怎么辦?”他再問。
“…………”樂樂不說話了,低頭搓著手嘀咕著“一想到走進學校,我就心煩。”
一次又一次無果的溝通,讓常國很苦惱。都說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尹君的厲害在兒子的固執面前威力全無。她苦口婆心,兒子沒上心,等于白說。她大聲訓斥,兒子轉頭就鉆進房間,總不能綁著兒子去上學啊。
這樣的車輪戰持續了一個月之久,毫無效果,而落下的課程也越來越多。常國和尹君心急如焚。
“眼看暑假來臨,要不讓樂樂九月升學時,留級重讀,不和嘲笑他的同學一起學習,會不會要好一些呢?”尹君把這個想法說出來時,常國表示同意,因為目前也想不出其它辦法,怎么也要說服兒子去上學。
“什么?降級?我才不去呢!多丟人!”樂樂聽了常國的建議后,不屑地仍下這句話,甩開步子邁進房間,只留下咣當一下的關門聲。
算起來樂樂已有倆個月沒回奶奶家了。為了避免老人惦記,每次都是常國或尹君一個人回去看看,說樂樂學習忙,沒時間回來。
謊言終究是瞞不住的,半年后,在得知孫子輟學在家時,常國的爸爸病情加重,不久便離開了人世。媽媽說爸爸臨走時眼睛一直望向門口,他渴望見到孫子,可最終未能如愿。
父親的離開對常國打擊太大,他自責不是一個好兒子,讓老人家為他操碎了心。他自責不是一個好父親,使兒子走上一條“不歸路”。
轉眼兒子宅家一年了,他和尹君各種各樣的方法都試過了,就是打動不了兒子的心。同齡的孩子都在讀高中,可兒子天天與電腦為伴,足不出戶。
讓尹君焦慮的是兒子白天睡覺,夜晚打游戲,整個一個黑白顛倒。還不讓他們走進房間,孤僻得讓人難以置信。
這樣的生活局面,讓尹君崩潰。在兒子宅家的第三年,她病了。常常莫名發火,和常國吵架,把他推出門外。嚷著:“別回來了,看見你就心煩。”醫生診斷為輕度抑郁癥。
眼看著這個家就要支離破碎,常國身心疲憊,他要盡自己所有的耐心包容媳婦,照顧好她,還要想辦法勸說兒子走出家門。哪怕去找一份很簡單的工作,也好過與社會脫節啊。
兒子的抵觸情緒在他成人后更為堅決。他拒絕和父親溝通,眼睛里寫滿“你說的我都懂,別煩我!”
一次次的溝通無果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怕沒有結果而放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