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偏向虎山
- 種橘
- 君子不器之
- 2119字
- 2024-01-23 20:39:46
文筆峰上,文城之前。
洋洋灑灑一大片人。
黃色袈裟的僧人,黑白袍子的道人,白衣勝雪的讀書人……
文城之前起了一座高臺,高臺名論道。
南北天下自古以來文人論道,武人討劍,皆會設立高臺,廣而告之,以為見證。
妙善都不知道自己為何要忽然提出論道,難道就是為了壓下文城的勢頭?
當然不是的。
只是昨日見到那個黑黑瘦瘦的少年讀書人后,妙善回到大雄寶殿,心中總有股莫名的滯澀感,連平日里用來靜心的經(jīng)書也念不下去了。
在文筆峰的大雄寶殿,向來沒人會掣肘妙善的想法。
因此,他向孟彟提出了論道。
因為他聽那個小姑娘說,昨日見到的少年是那位深居淺出的城主的弟子,若要論道,必是自己與他。
孟彟也不出意料的如他所愿,接下了這場論道。
妙善素來沉靜的心中竟然燃起了一絲貪嗔,在他看來,自己恐是犯了戒了,只是卻非如此不可,若不論道一場,他怕自己向佛之心會因此崩塌。
誰又能說得清楚呢?
方圓已經(jīng)到了城門口,文城的大白衣、小蒙童皆是好奇的打量著這個城主首徒。
對于他們來講,方圓其實很陌生。
不過既然是城主的弟子,想來學問不會差到哪里去。
原有的幾個讀書人還好,原本文城就凄清,再差也就是那個樣子。
新來的蒙童則不同,他們才來文城不久,心中已經(jīng)充滿了憤慨,畢竟妙善這樣的行為與打文城的臉無異。
若是文城輸了,這批心智還不尚堅的蒙童心中的同仇敵愾會瞬間轉化為對文城失望,至于屆時能留下來幾個人,那就不好說了。
這是方圓可以預想到的結果。
因此方圓心中壓力其實不小,但就像孟彟說的,他是姜不器的弟子,從那個小和尚的身份來講,只能是他,避也避不得。
況且,說來說去,文城壓根兒也沒有能堪大用的少年讀書人。
總不能讓孟老夫子的弟子們去與一小和尚論道,這些個弟子最小的也都三十歲了,假使真將他們派出去,只怕會貽笑大方。就算贏了,也極不光彩,若是輸了,那對整個心行城都是巨大的打擊。
方圓走出文城大門,掃視了一眼四周的灼灼目光,身后的文城眾人是如何他看不見,但背后仿佛被讀書人們的希望烤得一片炙熱。
他大步走到手捻佛珠的妙善面前,拱手行了個禮。
“妙善小師父,這論道該是是如何論法,既是你提出,便由你來定,方圓接著便是。”
妙善心中的那股子奇異之感愈發(fā)明顯,但他并未表現(xiàn)在臉上,而是回了個禮,一派慈眉善目。
“方施主,論道不急,小僧有些話要同施主講講,先上臺如何?”
事已至此。
今日無論妙善要怎么樣,自己都要接下來,這是專屬于讀書人的驕傲。自己雖然稱不上什么棟梁,但在這個時候,也須砥柱中流。
能不能做到且不說,首先……要去做。
“悉聽尊便。”
妙善伸出右手,側身一讓,笑道:“方施主,請。”
方圓深深地看了他一眼。
綻放出這個笑容的妙善仿佛似曾相識,這種沒來由的感覺令他心中一跳。
方圓走上高臺,跪坐在背靠文城的一方蒲團之上。
等到妙善同樣就坐,方圓才問出心中的疑惑。
“妙善小師父,請恕方圓冒昧,我感覺似乎與你似曾相識,可是在何處見過?”
妙善眼中閃過一縷精光,道:“方施主亦有同感?不過小僧從未離開過文筆峰,你我應該未曾見過。”
方圓舒開眉頭,道:“或許是錯覺吧,妙善小師父有何話要說?”
妙善收回目光,手中的佛珠輕輕捻動,道:“小僧曾聞道德城圣人之言:‘不可與夏蟲語冰,亦不可與井蛙語海’,今日請方圓施主為我解之,不知可否?”
這句話方圓未曾聽過,但卻很簡明易懂。
說白了,便是不能跟蟬說皚皚白雪,不能跟井中青蛙言浩浩滄溟嘛。
放在念書以前,方圓或者會將這句話奉為圭臬。
放在進狐岐城前,方圓即便不同意,也不會反駁。
至于現(xiàn)在嘛,他有些別的想法。
就像羊祜與老頭頭兒北上,就像王玄圭白衣下山轉而南下一般。
他們豈不就是做著與夏蟲語冰之事?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即便做不到,即便要敗,也要去做,否則橘枳兩洲六千年該少去多少風流?
方圓不敢想。
“小師父,我以為此言差矣!不與夏蟲語冰,夏蟲不知白雪紛揚;不與井蛙語海,井蛙何解滄溟浩然?我是個讀書人,愿偏向虎山。”
妙善搖搖頭,道:“這話是道德城芒圣先生說的。”
方圓仔仔細細的回想起這一路自己做的事,大概應該也能撐得起這句話,于是心頭底氣便更足了些。
便是芒圣,也莫得道理可講。
他一字一句的道:“愿向虎山。”
妙善有些默然。
他收起佛珠,手按蓮花,嘴唇弇動,念念有詞。
方圓平靜的看著妙善,道德城的芒圣老爺?shù)览砉倘荒芨叩教焐先ィ綀A卻并不太喜歡這種遺世獨立的瀟灑,更學不來。
就像他學不來王滄海的風流,也學不來徐十九的利落。
他是方圓。
妙善睜開眼,道:“方施主再為小僧解一句話?”
方圓點點頭,道:“小師傅請講。”
妙善重新捻起佛珠,一幅慈悲像上閃爍著湛然光澤,宛如菩薩臨塵。
“芒圣先生還有一言:‘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無道,圣人生焉’,何解?”
方圓細細的捉摸著這兩句話。
意思其實也挺明白,這話吧……講得也很有道理。
如今的南北天下對于道德城的言論其實很是推崇,在這一點上,即便方圓才入世沒多久,卻也能感覺出來。
但方圓所學出自心行城,或者芒圣的話沒錯,但方圓仍舊不這么想。
“天下有道,非圣人成之,亦不可成圣人,該是小師父先前所說的夏蟲井蛙勠力同心所致。天下無道,亦無需圣人現(xiàn)世,只需愿與夏蟲語冰之人多上那么幾個,未必不行。”
妙善再度沉默。
臺下,三清臺的道人們眼中不屑一顧。
反倒是孟夫子的十幾個弟子,輕輕拍起掌來。
偏向虎山?
讀書人該浮一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