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張溫的表章
- 相父諸葛亮:開局坦白現代留學
- 樹上七個喵
- 2129字
- 2024-01-15 13:43:23
傍晚,皇宮大殿。
華燈盈眶,煙花綻放,整座宮殿顯得更加威武。
燭光閃爍,繪有黃龍紋的寶鼎里煮著肉湯,香味撲鼻。
餐桌上擺著色香俱備的美食,讓人垂涎欲滴。
劉禪坐在大殿正中間的高位上,俯視著大殿中的江東使者:
“歡迎各位江東的客人,遠道而來,抵達炎漢,諸位辛苦!”
劉禪說完,就舉起酒杯,向著臺階下面的諸人示意。
臺階下的炎漢臣子,看著皇帝舉起酒杯,也連忙恭敬地舉起酒杯,向劉禪行禮致意。
臺階下的東吳使臣,今天也沒有了昨日的傲慢。在今日參觀完畢蜀錦博覽會后,每個人都不約而同地有了新的想法:
以后,和炎漢的皇帝劉禪,一定要保持友善。
甚至連昨日對劉禪臉色最難看的東吳使臣張溫,今日也是帶著恭敬地微笑,回應著劉禪的好意。
“為了炎漢和江東諸位的友誼!”劉禪說完,便將杯子高高舉起,一飲而盡。
劉禪的話語中,沒有提及炎漢和東吳,國家之間的友誼,而是特意指稱的是面前諸位江東人。
臺階下的炎漢臣子和東吳使臣,也都是笑臉洋溢,舉杯慶賀。
酒過三巡,張溫站起身,從懷中掏出了一封表章。上前兩步,向劉禪說道:
“從東吳來覲見炎漢的皇帝的臣子張溫,有一封表章,想要呈現給炎漢的皇帝。”
張溫話音未落,大殿之上,忽然鴉雀無聲,所有的眼神都投射過來。
其中不乏有一些臣子,昨日看到張溫用話語難為炎漢皇帝劉禪,今日又沒有參加蜀錦博覽會現場的參觀,不知道昨日和今日張溫的變化。
這些炎漢的臣子,都還以為張溫今日也是來故意找茬的。看向張溫時候,臉上都流露出了想要殺人一般兇狠的目光。
但張溫卻似乎渾然不覺,只是等待劉禪的回應。
劉禪聽到張溫想要給他上一封奏表,并沒有任何驚訝的表情,只是淡淡地點了點頭,要求太監黃皓,從張溫手中拿過表章。
黃皓連忙聽從劉禪的吩咐,上前幾步,從張溫手中接過奏章,再折返回來送到劉禪手中。
誰料黃皓剛剛從張溫手上拿到了表章,還沒等黃皓折返了幾步。
劉禪便擺了擺手,示意黃皓不需要將這個表章送達到劉禪的手上,而是在宴會之中,當眾宣讀。
劉禪當眾宣讀的命令出口,饒是遞上奏章的張溫,臉上也是露出了震驚的神色。
炎漢的皇帝劉禪,真的是非常自信啊!昨日張溫還在大殿之上,當眾詰問劉禪。
今天劉禪卻不害怕被他的奏章中可能的詰問駁倒,而是自信的認為今日的表章,可以當眾宣讀。
炎漢的群臣聽著皇帝劉禪的命令,也都是十分緊張,生怕黃皓朗讀表章中的內容,對炎漢不利。
黃皓得到劉禪的命令之后,展開張溫上奏的表章,大聲宣讀出來:
“古代商高宗守喪,卻使殷商國祚再次復興昌盛;周成王年幼卻使周朝德治天下太平。他們功勛普蓋天下,聲威振徹四海。”
黃皓這兩句話一出,大殿之上,不論是東吳的使臣還是炎漢的臣子,臉上都露出了放松的神情。
還好,張溫的這封表章,并非是和昨天一樣的詰問。
張溫的奏疏之中,開頭兩句,便是贊美了歷史上的商高宗和周成王,這兩個人,都是和炎漢的皇帝劉禪一樣,年幼繼位,讓國家興盛發達。
張溫贊美古人,當然并不是為了贊美古人,而是一種經典的文學手法——“興”。
被人們稱作“興”的這種寫作手法,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先就是先說另一事物,再來引起所要吟詠的事物。
這里贊美了歷史上的商高宗和周成王,便是為贊美當今的炎漢皇帝劉禪。
果然,黃皓繼續宣讀:
“如今陛下以聰明的資質,與古代圣賢等同。
“賢良大臣輔佐執掌政務,滿朝精英有如群星璀燦,遠近人們仰望您的風采,無不歡欣前來依賴。”
黃皓讀到這里,略微停頓了片刻,因為表章之中,對炎漢皇帝劉禪的贊頌,胸膛不由地挺起,聲音也是更加莊嚴,
“吳國勤勉軍旅國力以安定江南之地,希望與有道之君一起統一天下,傾心協力同規共謀,有如河水絕無反顧。
“只因戰事頻頻猛烈,我們可供役使的軍力太少,故此只好忍受卑鄙之徒強加的恥辱。”
聽到這兩段,朝堂之上,炎漢的臣子們的臉色都有些憤懣。
炎漢和吳國本就是聯盟,直到呂蒙白衣渡江,攻擊荊州才開始決裂。又因為炎漢舉國征討的壓力,吳國向大魏稱臣。
不過,考慮到現在的局勢,孫劉聯盟,就是必須進行的道路啊!
“現特派下臣張溫疏通情況表達友情。陛下推崇禮義,不應以此為恥而忽視我的請求。
“臣自遙遠的邊境,直到貴國首都之郊,頻頻蒙受貴國殊禮接待,恩詔不斷傳至,我受此榮耀感到惶懼,又感到意外的驚奇和不安。
“謹此奉獻我主致陛下信函一封!”
黃皓一口氣將張溫的呈上來的表章閱讀完畢。并將這封表章下面,吳王孫權的信函遞給了皇帝劉禪。
劉禪接過吳王孫權的信函,展開閱讀。信函之中,書寫的非常華麗,但大致意思,和張溫方才所說,沒有什么不同,無非重復了一遍,吳國要和炎漢交好的期望。
劉禪將張溫的表章和孫權的信函都放在了一邊兒,又舉杯,向吳國使臣的首領張溫致意:
“使軍和吳王的心意,朕已經全部收到。
“炎漢和吳國結成盟友,是為了共通討伐北方的漢賊曹魏。
“等到炎漢平定南方的叛亂,一定從益州出發北伐。
“先帝曾經的目標,朕從來也不敢忘卻,并一直努力踐行,那就是: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于舊都,再振炎漢!”
劉禪的話音剛落,大殿中,就響起了蜀漢臣子們的應和聲。
這并非是他們屈于炎漢皇帝位置的壓力,而是發自內心的對先皇帝劉備的追思,和興復漢室的愿望。
甚至一些東吳的臣子也被大殿上的氛圍感染,和炎漢的臣子們一同高呼出聲: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于舊都,再振炎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