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1 企業家理論和企業家角色

如果我們借用詹森和麥克林(Jensen and Meckling,1976)的“實證代理理論”的分析框架和“代理成本”的概念,現代企業企業家的激勵約束機制的有效性,就表現為代理成本的降低程度,或者說是在享有代理關系收益的同時控制代理成本。在代理理論中,代理成本被界定為訂約成本、監督和控制代理人的成本、確保代理人做出最優決策或保證委托人由于遭受次優決策的后果而得到一定補償的保證成本和不能完全控制代理人的行為而引起的剩余損失等四部分內容。其中前三方面費用可以認為是企業家的激勵約束機制的建立和運行費用,而所謂的“剩余損失”則是指在支付企業家的激勵約束費用的基礎上,仍不能保證代理人的決策行為和能最大化委托人福利的決策行為一致,從而引起委托人的福利水平降低程度的貨幣等值。代理成本的概念對于代理關系的描述無疑是深刻的,但代理成本理論所能告訴我們的,僅僅是最大化委托人福利的決策行為是激勵約束企業家行為的目標。但對于如何建立有效的代理人的激勵約束機制而言,問題的關鍵是企業家什么樣的行為是最大化委托人福利的行為呢?我們想知道,將委托人的積極性和代理人的能力合二為一的理想的企業家是如何行為和決策的?20 只有明確了這個問題,才能知道什么是并進而建立有效的企業家激勵約束機制。由于代理理論無法具體說明什么樣的企業家行為才是有效的企業家激勵約束機制所要求的,因而對如何建立有效的企業家激勵約束機制問題的回答也就相對乏力。然而,在這方面,企業家理論和管理學中的激勵理論卻正好有用武之地。

1.1.1 經濟理論中有代表性的企業家角色研究和闡釋 21

由于經濟學認為企業家精神是一種自發的、發展的現象,企業家行為本身具有不確定性,因而雖然在經濟理論中有若干關于企業家的理論,但正規的研究封閉經濟系統中企業家行為的數理模型卻極少(卡森,1992,第162頁)。因此,這里我們從企業家角色的角度來探討企業家理論對本書主題的意義。22

1.薩伊的企業家“協調者”角色

薩伊是法國19世紀初期的著名政治經濟學家,人們常常把他的名字和其著名的“市場法則”聯系在一起。他對經濟學的重要貢獻是在其1803年的著作《關于政治經濟學的專題論文》中對競爭市場條件下產品的生產和分配問題的研究。在研究中,薩伊最早賦予了企業家作為生產的協調指揮者的角色。薩伊遵循亞當·斯密的勞動力、資本和自然資源的生產三要素分類,但他強調勞動力是生產過程中的關鍵投入,側重于對勞動力的進一步的研究。沿襲三分法,他認為,勞動力可以進一步分為科學研究人員、企業家和工人三類,分別履行創造和提供知識、應用知識于具體目的以及具體執行操作的職能。而所有的生產過程都是勞動力三種職能的組合。其中企業家的知識應用職能是生產的驅動力,具體包括協調(主要職能)、決策制定和承擔風險等。企業家作為生產過程的中心樞紐,收集信息、制定決策,著重發揮其協調人、財、物、產、供、銷的協調者的作用。在分配方面,薩伊認為企業家作為協調者按市場價格支付各種投入要素的報酬,企業家自己的報酬是企業的剩余。企業家不同于資本家,資本家的報酬是其投入資本要素的市場價格。雖然企業家的收入中也可能包括其因投入資本而得到的要素價格,但那部分收入是作為資本家的報酬,而非純企業家的報酬,企業家的報酬只能是企業的剩余。薩伊關于企業家的“協調者”角色的思想雖然被眾多使用英語的古典經濟學家所忽略,但其影響仍是深遠的,從后來的經濟學家,如瓦爾拉斯(Walras)和熊彼特的著作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這種影響。

2.馬歇爾的企業家的多重角色

終結古典經濟學體系的經濟學大師馬歇爾,雖然從來沒有專門探討企業家的職能,但他對企業家作用的論述貫穿于其從1890年的《經濟學原理》到20世紀20年代的所有論著,其論述是非常全面的,從企業家作為企業組織的領導協調者、中間商、創新者和不確定性承擔者等多方面對企業家的職能進行了研究。馬歇爾認為,企業家是生產要素賣方和產品買方之間的中介人,是把生產要素在企業中結合起來,使之成為產品并送到消費者手中這一組織化過程的核心。在馬歇爾看來,企業家作為協調者,不僅組織調配各種資源,指揮管理生產過程,而且還不停地使用邊際替代原理,保證成本最小化一階條件的成立。為了追求成本最小化,企業家又必須是創新者,創新各種新技術,嘗試各種新思想。馬歇爾把生產和銷售兩者統一的觀點納入到經濟學中,認為企業家的作用不僅由生產產品的制造商來承擔,而且還由銷售產品的商人來承擔。企業家的低價買進、高價賣出的套利行為使企業家又具有了中間商的角色。企業家的管理決策行為、套利行為和創新行為都會面臨很大的風險,風險負擔和管理權限是不可分割的,企業家因而又是當然的風險承擔者。雖然馬歇爾這種賦予企業家多重角色的全面折中觀點使其企業家角色理論失去了鮮明性,但其思想是博大精深的,是企業家理論的主流,后人對企業家理論的深入研究大多都源于馬歇爾的思想。

3.熊彼特的企業家“創新者”角色

熊彼特的企業家理論是最具鮮明色彩和影響最為廣泛的。他賦予企業家以創新者的角色,認為企業家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發動機,最具活力的因素。在熊彼特看來,企業家的創新行為是商業周期和經濟發展的根本原因。熊彼特認為,所謂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把一種從未有過的有關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系統。具體來說,這種新組合或創新包括五種:引進新產品(或改進現有產品質量);引進新技術,即新的生產方法;開辟新市場;控制原材料的新供應來源;實現企業的新組織形式(特別指組成托拉斯或某種其他類型的壟斷組織)。熊彼特意義的企業家并不是發明家,他決定的是如何配置資源,以便利于發明;企業家也不是風險承擔者,承擔風險的是向企業家貸款的資本家。因此,熊彼特所謂的企業家本質上是制定創新決策的決策者或管理者。按照熊彼特的邏輯,企業家首先制定創新決策,其次執行創新決策,其結果會產生所謂的新組合,在自由市場體系下,新的組合又將給企業家帶來利潤,從而打破了原來的經濟均衡狀態。由于示范效應會產生許多模仿跟進者,互相競爭的結果使獲得利潤的機會逐漸喪失,從而又產生了新的均衡。因此,企業家作為創新者,其作用是通過創造性地破壞市場均衡,推進經濟發展。熊彼特的企業家“創新者”角色是超越市場結構的,再加之其塑造的企業家形象十分鮮明,因而其理論影響也最為深遠和廣泛。

4.企業家作為“不確定性承擔者”

在所有有關企業家的經濟理論中,不確定性承擔者是經濟學家賦予企業家的最普遍的角色,多數經濟學家都認為企業家的主要職責是挑戰不確定性環境。這種不確定性承擔者具體又可以分為三種角色——投機商(speculator)、所有者(owner)和決策者(decision-maker)。

18世紀法國經濟學家坎蒂隆最早把企業家引入經濟學時賦予了企業家投機商的角色。坎蒂隆認為,企業家是自由市場體系的關鍵部分,他以一個固定價格買進商品,以一個不確定的價格賣出商品,促進了市場交易的發生。企業家的報酬就是賣出價與買入價之差。如果企業家準確地洞察、把握了市場機會,則賺取利潤,反之,則承擔風險。同時,企業家這種逐利的投機行為使市場逐漸趨于均衡。坎蒂隆的理論開經濟學研究企業家的先河,對后人的影響很大,如對薩伊及柯茲納的企業家的“中間商”角色理論等的影響。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經濟學家霍勒(Frederick B. Hawley)基于只有企業所有者才能真正承擔企業的不確定性和風險的認識,認為企業家是企業的所有者。霍勒認為企業家不是生產要素,而是不確定性承擔者和一種激勵要素。各種生產要素和方法是由企業家控制和指揮的。但這并不意味著企業家是企業協調管理者,管理者是可以通過支付固定的報酬來雇傭的。而企業家需要制定生產什么、如何生產和生產多少等決策并承擔決策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只有企業所有者才能履行這些職責,并有能力承擔相應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在20世紀70年代以后興起的現代企業理論中可以看到霍勒的企業家理論的影響。

1921年,美國經濟學家奈特出版了其博士論文《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在該書中,企業家被賦予不確定性決策者的角色。奈特首先研究了理想的一般均衡狀態,認為在這種理想世界中,價格體系解決了經濟系統所面臨的所有有關生產和分配的問題,純利潤是不存在的。接下來奈特引入了不確定性因素,并嚴格地區分了不確定性和風險。風險是在已知發生概率條件下的隨機事件,是可以保險的。風險問題和風險決策是可以由管理者通過計算概率進行解決的。而不確定性是指在完全未知、出現的概率難以估算的條件下的隨機事件。面對不確定性問題,不能保險,管理者也無能為力,只有企業家,才能承擔不確定性問題決策的職責。決策正確,企業家得到剩余和純利潤;決策錯誤,企業家承擔相應損失。在奈特看來,企業家可以是所有者或部分所有者,即所謂業主式企業家和合伙式企業家,也可以不是所有者,被企業組織發起者置于企業家的位置,即公司式企業家。奈特的理論,尤其是風險和不確定性的劃分,對后來經濟學和管理學中的決策理論影響很大。

5.柯茲納的企業家“中間商”角色

在企業家角色理論中,奧地利學派的柯茲納在1973年賦予企業家的“中間商”角色頗引人注目。奧地利學派認為,現實世界是非均衡的,利潤機會是永久存在的,因而在一個給定的時期內,經濟人更關心不斷獲取信息、修訂計劃以利用市場機會,追逐利潤。人類這些行為必然會影響市場趨向均衡的過程。所以,人類行為是理解市場過程的關鍵。基于這種人類總是不斷地洞察機會以改善現有狀態的行為會驅動市場過程的基本認識,柯茲納認為,企業家是推動市場結構的主體。在柯茲納看來,企業家具有一般人所不具有的能夠敏銳地發現市場獲利機會的洞察力(alertness),也只有具有這種洞察力的人才能被稱為企業家。這種洞察力使得企業家能夠以高于進價的售價銷售商品。企業家不是一種生產要素,他不需要組織協調、選擇最優投入產出比之類的特殊技能,“他所需要的是發現哪里的購買者的賣價高,哪里的銷售者的售價低,然后以比其售價略高的價格買進,以比其賣價略低的價格賣出。發現未被利用的機會需要洞察力,計算能力無濟于事,節儉和追求最大產出也不是企業家所需具備的知識。”23 企業家這種典型的“中間商”逐利行為使市場逐漸趨于均衡,企業家成為市場的均衡器。柯茲納的企業家即中間商的觀點顯然是發展了馬歇爾和坎蒂隆的理論,但由于他引入了市場獲利機會洞察力的概念,又從奧地利學派的人類行為與市場過程的基本觀點出發,其論述的企業家“中間商”形象十分鮮明。

6.克服X低效率與利本斯坦的企業家角色

X效率理論是由美國經濟學家利本斯坦1968年提出試圖批判占支配地位的新古典經濟理論,尤其是廠商理論的一種新理論。所謂X效率是相對市場價格配置效率的帕累托效率而言的,是指一個組織內部或個人動機方面的效率。X代表造成非配置效率的一切因素。X低效率用于說明來源不明的非配置的低效率。X效率理論認為,新古典經濟學的廠商理論假設廠商是根據一意性的生產函數及成本函數進行生產,廠商總是在既定投入產出水平下實現產量極大化和成本極小化,這是不現實的。這種假設一開始就把現實中存在的X低效率現象從理論研究中出現的可能性排除掉了。基于X效率理論,生產活動不是一種機械的技術決定關系,它依賴于個人的心理和生理活動,依賴于企業全體成員的努力程度。由于企業勞動合同是不完善的,企業主和雇員利益是不一致的,個人的行為具有惰性特征,具有壟斷特征的市場結構不僅會造成低配置效率、還會使企業缺乏追求效率的動機等等原因,企業組織中的X 低效率是大量存在的。正因為如此,利本斯坦在1968年的《企業家精神和發展》一文中認為,企業家的職責在于克服組織中的X低效率,企業家就是避免別人或他們所屬的組織易于出現的低效率、從而取得成功的人。顯然,利本斯坦的企業家角色是服務于其X效率理論的,與其他的企業家角色理論相比獨樹一幟。但由于利本斯坦并沒有將其與資本家、創新者等角色進行區分,因而利本斯坦的企業家角色不具有可比性和知識的積累性。

7.人力資本與舒爾茨的企業家理論

舒爾茨(Schultz,1990)運用其開創的人力資本理論分析了企業家的行為,研究了企業家的供給和需求,以及企業家的供給的制度安排問題(鄭江淮、袁國良,1998)。舒爾茨認為,由于企業家人力資本的異質性,企業家是經濟現代化和經濟從非均衡到均衡恢復過程的關鍵角色。企業家能對經濟條件的變化作出反應,發現潛在獲利機會,打破常規,在自己的經濟活動空間中重新配置資源,使經濟恢復均衡。這里所謂企業家的恢復經濟均衡的職能是指作為整體的抽象企業家行為,每個企業家基于其人力資本的異質性,捕獲的獲利機會和對機會的利用程度各不相同。在舒爾茨看來,企業家不是一個固定的職業,對于整個經濟從非均衡到均衡再到非均衡的動態發展過程而言,企業家行為始終存在,但對于單個經濟主體而言,只是在某個時間暫時表現出企業家行為。正因為企業家行為的暫時性,任何單個經濟主體的收入都可以分為企業家收入和非企業家收入,前者是暫時性收入,后者為持久性穩定收入,當一個經濟行為主體的收入大部分是源于對恢復均衡做出貢獻的暫時性收入、而非穩定的職業收入時,該行為主體就是所謂的企業家。舒爾茨除肯定企業家能力部分來自天生的外,十分強調企業家能力可以通過教育、經驗、保健等人力資本投資后天獲得。

8.卡森的企業家“判斷性決策者”角色

面對上述眾說紛紜的企業家角色,美國經濟學家卡森于1982年出版了《企業家:一個經濟理論》,試圖尋找一條貫穿企業家角色研究的主線。在該書中,卡森引入了“企業家判斷”這一概念,企業家被定義為專門就稀缺性資源做出判斷性決策的人。所謂判斷性決策是指完全依賴于決策者個人判斷的決策,決策過程中不存在任何一條明顯正確的,而且只使用公開可獲信息的規則供決策者使用。判斷性決策概念的引入,拋棄了新古典主義的認為一切決策都只需根據價格體系提供的公共信息進行邊際計算的觀點。這一概念說明,不僅信息是昂貴的,而且對于不同的人,其獲得信息的成本是不同的。進而,由于不同的人獲取信息時存在差異及個人本身的差異,在相同的情況下也會做出不同的決策。判斷性決策的精髓在于決策的結果取決于由誰來做出這一決策。對自己的判斷力自信的人,會堅持自己的判斷,購入他們認為別人低估的資產,拋出他們認為別人高估的資產,承接別人認為無利可圖的項目,等等。因此,上述熊彼特的企業家“創新者”角色的創新行為、柯茲納的企業家“中間商”角色的套利行為等都可視為企業家“判斷性決策者”角色的以自信判斷為基礎的決策行為的特例。

1.1.2 企業家理論關于企業家角色的共識

面對經濟理論中林林總總的企業家角色,雖然我們能看到一些理論上的繼承和淵源關系,但總體上會和卡森產生同樣的感覺:企業家角色研究缺乏一條貫穿主線。其實,如果我們認識到,除卡森外,所有經濟學家都并非是為研究企業家而研究企業家角色,之所以賦予企業家某種角色,是為了其進行研究、構建理論體系的需要,那么,這也就不足為奇了。對于這些研究者而言,企業家應承擔什么角色,主要取決于其研究目的和理論內在邏輯的需要。雖然西方經濟理論中企業家角色研究缺乏一條貫穿主線,但我們可以看到存在一個“分水嶺”,即是否遵循市場均衡的觀點。如果遵循市場均衡的觀點,認為市場競爭可以使市場自動達到均衡,那么,企業家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也正因為如此,以完全市場為前提假設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廠商理論完全拋棄了企業家。如果遵循市場非均衡的觀點,認為市場中存在不均衡的因素,市場競爭不能自動使市場實現均衡,那么,企業家的作用就在于使市場趨于均衡,馬歇爾、柯茲納、奈特、利本斯坦、舒爾茨等經濟學家的幾乎所有的企業家角色研究都是遵循市場非均衡的觀點的。24 也就是說,在企業家使市場趨于均衡的作用方面,認可企業家存在的經濟學家們達成了共識。雖然就何種行為才是企業家行為、才能使市場趨于均衡問題,每個經濟學家強調的重點不同,但并不是矛盾的。歸結起來,企業家行為的以下幾個特征是各種企業家理論都認可的。

1.機會敏感性。雖然從表面上看,只有柯茲納繼承坎蒂隆、薩伊的理論賦予企業家“中間商”的角色,強調了企業家對機會的敏感性,但由于企業家要獲得利潤或企業家的收入,必須對市場非均衡狀態提供的獲利機會十分敏感,企業家對機會的敏感性是企業家發揮使市場趨于均衡的前提,如果不具有對機會的敏感性,企業家的創新行為、承擔不確定性、進行“判斷性決策”都無從談起,因而幾乎所有的企業家理論都認可企業家行為的機會敏感性特征。

2.創新性。熊彼特的企業家“創新者”的角色無疑是對企業家行為性特征的最好注解,其他經濟學家賦予企業家的各種角色也都認可企業家行為的創新性特征。薩伊的“協調者”角色雖然類似于一種管理職能,但他強調的是將發明和創造的知識應用于不同目的的勞動過程,這與熊彼特理解的企業家創新過程是相同的;馬歇爾的企業家的多重角色中包括創新者的角色;“不確定性承擔者”在挑戰充滿風險的不確定性環境時必須進行創新,“以變制變”,不能“以不變應萬變”,而且,創新活動本身充滿風險和不確定性,企業家作為創新主體當然要承擔由創新而產生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敏感地覺察機會為創新明確了方向,創新是利用機會的必然要求;創新是克服企業組織X低效率的重要手段;創新能力是企業家人力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企業家暫時收入的來源;創新決策是“判斷性決策”的主要內容。

3.承擔風險和挑戰不確定性。不僅奈特、坎蒂隆、霍勒等人強調了企業家的承擔風險和不確定性的特征,其實熊彼特強調創新、卡森的判斷性決策、柯茲納注重企業家的洞察市場機會能力等都含有對企業家行為承擔風險、挑戰不確定性環境的特征的認可,因為如上所述,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市場機會、創新及進行判斷性決策是密不可分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乌| 拉萨市| 密山市| 东明县| 高阳县| 凤庆县| 泰兴市| 南投市| 五河县| 吴桥县| 永德县| 商都县| 平顶山市| 奉贤区| 什邡市| 精河县| 寿光市| 贵州省| 山西省| 隆回县| 阿坝| 威海市| 隆林| 砀山县| 洛宁县| 大方县| 甘德县| 皋兰县| 固安县| 门头沟区| 柳林县| 东乌珠穆沁旗| 蓝山县| 余江县| 湘潭市| 石首市| 诏安县| 仁寿县| 郯城县| 界首市| 志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