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心理課堂》: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 心理亮相:教育孩子應該懂的心理學
- 尚宗奎 羅云
- 7595字
- 2023-12-04 18:36:22
傳統的家庭教育方式已經不適應現代社會,“只生不養”的思想觀念應該得到徹底糾正。父母既然給了孩子生命,就應該好好培養教育,把孩子潛在的能力挖掘出來,好好保護,成就孩子一生。
現今社會,孩子的心理在不斷變化,那么教育孩子的方法也應該隨之改變。教育最大的危險是不懂心理學的人教育孩子,使得孩子不能成為期待的樣子。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越來越顯示出它的重要性。
課程導讀
本課介紹情緒情感定義、功能、種類和情緒情感兩極性及表現形式等內容,了解情緒與情感的區別和聯系、情緒情感的維度,正確理解情緒情感與心理反應,掌握情緒情感的發展和管理實施。
重點知識
情緒情感定義、功能和維度
基本情緒、復合情緒、高級情緒、社交情緒與情緒管理
情緒情感的發展概況
一、認知情緒
認知:是人對某一件事情的認識和看法。包括對過去事件的評價,對當前事件的解釋,以及對未來發生事件的預期。對情緒的認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說。
1.情緒是一種能量,只需要釋放。情緒如同氣球里面的氣,積壓下去,當遇到一根針的時候,如同洪水猛獸樣憤怒,像氣球一樣爆破,“砰”的一聲爆炸。人的不良情緒若長期積壓就會在外界刺激下失去理智。
2.情緒左右著我們的生活。不但影響身體健康,還影響親子關系、夫妻關系、人際關系、社會關系等。
3.情緒是自己心境的晴雨表。在這個世界上,唯有一種心情,能讓人們感覺到一切都是美好的,那就是樂觀的態度。每當我們身陷困境,樂觀就像一首激昂優美的進行曲,時時鼓勵著我們對事業不懈進取,使我們擁有陽光一樣的溫暖人生。
4.情緒、情感、情商、情懷等都屬于人格系統。
二、情緒情感定義
情緒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的體驗,是人腦對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之間的反應,是一種心理過程。
第一,以人的需要為中介。反映的是客觀與人的需要之間的關系。
第二,是人的一種主觀感受或者內心體驗(如輕松還是愉快)。
第三,外部表現形式即表情(喜、怒、哀、樂、悲、驚、恐)。
第四,情緒產生會引起生理變化(呼吸、血壓),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或者臉紅脖子粗等。
三、情緒情感功能
1.適應功能。情緒能發動其身體的能量去適應環境的變化。如兒童通過哭交流饑餓。
2.動機功能。驅動從事活動、提高效率、放大信號、激發行動。
3.組織功能。積極的情緒溝通起協調、促進作用;消極情緒溝通起破壞、瓦解作用。積極的情緒對記憶效果和行為產生重大影響。
4.信號功能。通過表情來實現,如笑表示友好,點頭表示同意,招手表示歡迎,拍手表示贊同,豎起大拇指表示夸獎。
四、情緒與情感的區別和聯系
1.情緒情感是同一心理過程的兩個方面。情緒是腦的活動,指的是感情的反應過程,具有易變性、情景性。情感代表的是感情的內容,即感情的體驗和感受,具有穩定性、深刻性、持久性。
2.情緒是情感的表現形式,即情感要通過情緒來表達,情緒受情感制約,有時候深刻的情感體驗會改變情緒的原始表現形式。
五、情緒情感的生理反應
1.呼吸、心率、皮膚電反應、內外分泌腺、腦電波。
2.不良情緒(憤怒、煩惱、沮喪、恐懼、悲哀等)影響人的身體健康。如憤怒時,胃黏膜充血,導致胃潰瘍。悲痛時,胃黏膜變白,導致消化不良等。不良情緒容易引發腫瘤,導致癌癥。因此,不良情緒是健康第一殺手,生氣不宜超過三分鐘。
3.表情,外部表現模式叫表情。分為面部表情、肢體表情、言語表情等。
4.情緒與五臟。過怒傷肝,過悲傷肺,過思傷脾,過恐傷腎,過喜傷心。
六、情緒情感兩極性及維度
1.情緒的兩極性。情緒情感變化存在著兩種對立的狀態,這就是兩極性。兩極性并不是完全對立,同時發生在一個人身上,如悲喜交加、又愛又恨。
2.下面是一些表達情緒的詞匯,幫助孩子把情緒準確表達出來。
正面情緒如微笑、愉快、鼓掌、歌唱、跳舞、歡迎、熱情等。
生氣的時候如憤怒、嫉妒、著急、挫折、不公平、指責、埋怨、罵人、被忽略、吹胡子瞪眼、無能為力等。
無形的情緒如尷尬、委屈、恐慌、困惑、無聊、厭惡、內疚、討厭等。
難過的時候如傷害、被排斥、被拒絕、空虛、失望、沮喪等。
練習。請做出成語“咬牙切齒”“張牙舞爪”的表情;請說出表達“眼”情緒變化的有關成語來,如眉來眼去、暗送秋波……
3.情緒情感的變化維度。激動度有激動和平靜兩級,如歡呼雀躍和平平淡淡;強度有強和弱兩級,如心花怒放和咧嘴一笑;緊張度有緊張和輕松兩級,如忙里忙外和漫不經心。
七、情緒情感種類
1.基本情緒是人和動物共有的、不學而會的,又叫原始情緒。每一種基本情緒都有其獨立的神經機制、內部體驗、外部表現和不同的適應功能。如快樂、憤怒、悲哀和恐懼四種。
2.復合情緒是由基本情緒組合派生出來的,如敵意、焦慮等。
3.按照情緒發生的強度、速度和持續時間的長短不同,分為心境、激情和應激。
心境是一種持久、微弱的情緒體驗的狀態。心境通常被稱為“心情”。愉快的心境使人覺得輕松、喜悅,積極地看待周圍的事物,動作也變得敏捷,活動效率提高,有益于健康。不愉快的心境使人覺得沉重,感到心灰意冷,消極悲觀地看待周圍事物,活動效率低,有損于健康。
激情是一種強烈的、爆發式的、短暫的情緒狀態。這種情緒狀態通常有生理變化和外部行為表現。激情具有激動性和沖動性。激情既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
應激是出乎意料或在緊急情況下所引起的高度緊張的情緒狀態。如噪音、人際矛盾、工作壓力、救火等。人對應激事件做出的反應叫“應激反應”。人應該努力提高自己對應激的抵抗能力。
情緒既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人應該善于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學會做情緒的主人,不做情緒的奴隸。
4.高級情緒情感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高級情緒比基本情緒發育晚千萬年,即理智腦比情緒腦晚。早期人類在誕生時就有了情緒腦,和其他動物一樣。
道德感是按照一定道德標準評價自己或者他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時所產生的情感體驗。
理智感指人對客觀事物認知活動所得的成就評價過程中產生的主觀體驗。
美感指人根據審美標準評價事物時的感受和獲得理解時的精神愉悅的體驗。
5.社交情緒,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主觀體驗,是人的社會需要是否獲得滿足的反映。人的社會需要獲得滿足,就會伴隨積極的情緒體驗;反之,伴隨消極的情緒體驗。下面介紹四種社交情緒。
(1)社交焦慮。社交焦慮是一種與人交往的時候,覺得不舒服、不自然、緊張,甚至恐懼的情緒體驗。如怕上臺講話,怕見領導說錯話。
社交焦慮的個體往往減少社會交往,選擇孤獨的生活方式。是一種消極的情緒體驗。社交焦慮僅次于抑郁和酗酒。
(2)嫉妒。嫉妒指與他人比較,發現自己在才能、名譽、地位或者境遇等方面不如他人,而產生的一種羞愧、憤怒、怨恨等組成的復雜情緒體驗。嫉妒情緒有以下特點。
針對性:總是針對特定的個體或者群體。
持續性:一旦產生,不易擺脫,持續影響人的思想、情感和行為。
對抗性:心胸狹隘,總希望別人朝壞的方向發展。
普遍性: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或多或少會體驗到嫉妒,普遍存在著嫉妒的社交情緒。
(3)羞恥。羞恥是因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行為方面與社會常態不一致,而產生的一種痛苦的情緒體驗。羞恥的人往往感到沮喪、自卑、自我懷疑、絕望等,認為自己對什么都無能為力。過多或者過少的羞恥都是不健康的。
(4)內疚。內疚是個體認為自己對實際的或者想象的過失負有責任,而產生強烈的不安、羞愧和負罪的情緒體驗。內疚的人往往會有良心上和道德上的自我譴責。健康的內疚感是心靈的報警器,提醒人們按照他人的利益和感受,調整自身的人際交往,有利于個體適應社會生活。而過多或者過少的內疚感則是不健康的。
八、情緒情感的發展概況
情緒情感是人與生俱來的心理反應。情緒出現早,具有情景性、沖動性和明顯的外部表情。如人出生時就鬧情緒——“哇”地哭出聲來,不哭的孩子不健康。情感出現較晚,具有深刻性和穩定性。父母需要了解孩子的情緒情感的發展過程。
1.反抗期(關鍵期、加速期)2—4歲。
這個時期,孩子的探索欲望和自我主張越來越強烈,獨立性和自我主張也相應發展,認識到“我”和“我”的力量。但孩子的欲望要求常常遭到父母的禁止和限制,因此,他們不僅拒絕命令,甚至拒絕幫助,事事“我自己來”。這個時期,在心理學上稱為“第一反抗期”。
良好的情緒情感有助于孩子勤奮的人格、個性品質和學習興趣的提高,消極、反抗的情緒情感往往使孩子處于壓力之中。
當孩子的愿望得不到滿足時,無理取鬧,向父母索取也沒有結果,就用“哭鬧”等方式表示不滿。
2—4歲孩子對玩具的占有欲極強,不愿他人侵占,一旦被侵占,會通過一些不尋常的動作來宣泄內心的不滿。
反抗期的孩子情緒不穩定,哭喊吵鬧的孩子,不一會兒就好了。
2.穩定期4—5歲。
隨著語言和心理活動隨意性、豐富性的發展,他們的情緒情感、面部表情、肢體動作和語言也逐漸提高,行為受情緒支配的比例逐漸下降,學著控制自己的情感。情感的有意性、穩定性逐步增長。如生氣和著急時不一定哭鬧;高興時也不一定笑出聲來;看到同伴哭時,會表示出關心、同情,用手絹幫助同伴擦眼淚,而不會跟著哭。
穩定期的孩子開始對他人的情緒做出刻板推測并做出相應的行為反應,也能夠運用社會規范初步評價自己的行為,還能在大人的幫助下控制自己的行為,自控力逐步形成,有初步的責任感、道德感。
3.成熟期5—6歲。
這個時候,孩子有一定的穩定性和自控能力,能夠用語言來調節情緒,希望引起別人的注意,尤其是得到重視和尊重,想討人喜歡,渴望建立友誼關系,也想成為人家心目中的人。
成熟期的孩子對消極情感也有較好的理解。不僅對高興有較好的認知,對吃驚、傷心的認知也有“質”的跨越。相對而言,對高興、傷心的情緒識別較好,而對討厭、害怕的情緒識別較差。
開始理解混合情緒。如要放暑假了,感受到假期的快樂,又感受到與同伴分離的遺憾。
高級情緒萌芽,義務感產生,懂得履行責任的必要性。體驗情緒情感的種類也在不斷泛化,愉快、滿意、不安、自尊、自愛、自強、自謙、自豪、尊敬、害羞、慚愧、熱愛等范圍擴大,不僅限于自己或者親人,還擴展到班集體、幼兒園,甚至社會。
九、情緒情感管理
1.覺察自己的情緒。
自己情緒不好的時候,要有所覺察,管理好并處理好是帶給孩子情感的前提,當情緒要到失調的邊緣時,趕緊停下來,不然認知功能也會失調,孩子的情緒就會更糟。
情緒本身沒有對錯,所有的情緒、感受都是真實的,都是可以接納的。假如孩子做了一件事,讓父母氣瘋了,這沒有問題。因為父母也是人,可以在孩子面前暴露,不需要去掩飾。
問題是需要覺察情緒的產生和變化。有時候發火的源頭,不一定是孩子的錯,可能是自己身體疲憊、工作不順心或者與別人爭吵的原因。或者孩子是對的,父母莫名其妙地發火。如果沒有及時覺察和管理,負面情緒不斷積累,導致生氣出口,發泄在孩子身上。
2.管理自己的情緒。
生氣是人的本能,不亂發脾氣是本領。亂發脾氣教育孩子一點效果都沒有,反而影響親子關系,所以學會管理、表達情緒是首要。
如果知道自己生氣,但要尊重孩子,告訴自己生氣的原因和感受,并傾聽孩子的回應,就可以繼續交談。如果非常憤怒,沒辦法冷靜,甚至打罵,這要喊停,用深呼吸等方法自我調節或者離開,等到情緒平復后再與孩子討論。
父母要有耐心去理解孩子的行為,同一件事,換個角度看,情緒也許會改變。如爬到桌子上,故意對著干,可能孩子是在進行空間探索,那么父母就不會生氣了,要提供相應的保護措施而不是發火。
萬一情緒失控發火了,感到后悔,及時道歉說“對不起”。
當情緒不好的時候,告訴孩子原因讓孩子明白。如“媽媽今天錢包丟了”。不開心是暫時的,當心情恢復時,記得說“我現在感覺好多了”。
父母不要太過溺愛、體貼、將就,以至于讓孩子認為你是一個不會傷心、不會難過、只會犧牲一切的超人。從體諒父母開始,培養孩子成為一個善解人意的天使。
3.覺察并接納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有負面情緒時,可以直接說出來,如“看來你很生氣”?孩子跟所有人一樣有情緒,雖然未能清晰地表達出來,但對孩子來說理由是合理的。站在成人的角度情緒不該發生,可從孩子的視角看,就容易接受了。
無論孩子怎樣生氣、哭鬧,父母都要表現出尊重、接納孩子的感受。其實,孩子鬧情緒的時候,正是父母親近、溝通的機會。
4.幫助孩子把情緒表達出來。
孩子愿意與父母談論情緒,父母幫助孩子把情緒準確地表達出來,甚至把情緒的表情也演示一下。如“怒”,目光直射、圓睜。
幫助孩子學習掌握一些表達情緒的詞匯,如前面所講的那些。一定要安撫好孩子的情緒,如“怪不得你有這樣的反應,現在心里感覺怎么樣”?告訴孩子情緒每個人都有,是正常的,可以處理好。
5.設立規范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了解、接納、安撫、描述孩子的情緒之后,進入解決問題的過程。重要的一點是預先設立行為規范。接納并不意味著所有行為都接受。如孩子摔東西、打人、罵人,在了解這種行為背后的情緒之后,先描述感覺,再告訴孩子這種不當的行為是不能容忍的。接著,引導孩子如何用恰當的方式處理。如“拿走你玩的玩具生氣是應該的,我明白那種感受,但你打他就不對了,他也想打你的話,就不能做朋友了,對嗎”?
面對孩子的不當行為,有些父母打孩子,可能暫時有效,因為孩子為了避免皮肉之苦而順從。但是從長遠來看適得其反。被打之后孩子覺得不公平,怨恨父母,更多的是報復而不是改變自己,或者“當面一套背后一套”。研究發現,挨打的孩子長大后攻擊性更強。
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往以下幾個方面去想。
剛才小朋友走過來的時候,你怎樣說他才不會拿走你的玩具?下次出現同樣情況,怎樣做更好?你可以想出多少個辦法?為了避免同樣情況出現,你應該采取哪些預防措施?
6.情緒管理的原則。
溝通原則“先談心情,后談事情”,即先回應情緒,后回應問題。控制、調節情緒空間。如何宣泄情緒呢?一方面為了保護孩子不能自殘或是扔東西傷害自己;另一方面也不能傷到別人,承擔責任而自己內疚。
當孩子激烈的情緒爆發失控時,父母可以用雙腿夾住孩子的腿,懷抱方式夾住手,緊到孩子沒法掙脫,又不會弄疼孩子。讓他感覺到無論怎樣掙扎也無濟于事,哭鬧是不行的,保持幾分鐘就自動松開。這樣也是為了避免父母被激怒的瞬間出現難以控制的局面。一開始孩子肯定鬧得厲害,不要擔心,因為失控的人其實也害怕自己失控,內心也希望有人幫自己找回失控。父母要用自己的行為向孩子傳遞信息,我在保護你。等孩子鬧夠了,消停了,父母弄條濕毛巾給他洗臉、換衣服,哄哄、談談心。
管理情緒,規范行為的原則。自己是情緒的主人,行為是社會化的,不良的行為會對自己和他人帶來危害。
生氣的情緒被接納,但打人就不行,打人的行為必須規范。情緒需要釋放,鬧情緒可能對解決問題沒有用。
宣泄情緒的方法有:離開運動、放聲大哭、肢體發泄、找人傾訴、大聲歌唱、仰天深思、“我”字開頭說話、“哇”字開頭說話、三思而后行、轉移注意力、告訴我生氣的理由等。
還可以用其他方法管理情緒,最重要的是溫和而堅定,制訂的行為規范原則要有底線,能得到落實、執行。
7.親子關系是調節情緒的基礎。
對于父母來說,有時候情緒即使很激烈,但一聽到或者看到自己最親的那個人,馬上就感覺安心多了——因為愛。對于孩子更是這樣。孩子對養育人的依戀調節情緒能力很強。反過來,孩子對自己情緒調節和安撫的父母更加親密和信任。
8.給孩子以身體的撫慰。
撫慰調節情緒的作用很好且現實,就像嬰兒哭了父母抱起來拍拍搖搖就很有效。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不足,當情緒高潮時更加沒有語言表達能力,但是,身體的感覺還是很敏感的。
9.給孩子釋放情緒的空間。
情緒是非常個人化的、自私的,越是被評判、被指責、被壓抑的情緒,越有找各種方式表達的沖動。如屁,會忍著放。情緒是需要有釋放表達空間的,鬧情緒可能對解決問題沒有用,但是對于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的發展是有作用的,因為能量釋放了。就像衣柜里的衣服堆得很亂,想收拾干凈需要找一個空間來作為工作區。
10.學會調控自己和他人的情緒。
我們都是情緒的偽裝者。我們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不去解決對方的情緒,只考慮自己的情緒。如孩子說“我的好朋友不和我玩了”。父母想都沒想,就說“沒關系,你可以和別的小朋友玩”。
夫妻之間也是如此,妻子抱怨說“每天上班還要帶孩子,真累”!丈夫回答“既然累,就不上班了”。這樣的回答,對方聽了情緒更加惡劣了。因為這樣的回應意味著對方的情緒不被接納,對方的感受被否決,妻子的付出不被尊重。
當一個人處于困惑或者困擾的時候,最渴望得到別人的接納和理解,渴望有人感同身受的安慰。
在第一個場景里,如果父母回應“我猜你有些失落,有些傷心”。孩子就會覺得心里的那份難受被父母感受了,他的痛苦被接納了。于是親子關系就更貼近了。
在第二個場景里,如果丈夫回應“是啊,又上班又帶孩子,辛苦的程度真難以想象。老婆,你真不容易”。這樣的回應使兩個人的心緊緊貼在一起,彼此溫暖。
所謂患難之中見真情,你能感受別人的感受,接納這份感受,這樣能讓對方有同震共鳴的感覺。當對方情緒低落時,我們很容易評判“不好”,忽略別人的感受,出于自己的焦慮,希望對方趕快停止情緒低落,不是否定便是呵斥。這樣做也許有效,但對方的情緒能量被阻塞了。一旦新的情緒閃現,疊加舊的情緒,會產生不可預料的大情緒,就后悔了。
如何調控自己和他人的情緒,維護良好的心境,做法如下。
第一,認識自己不良的性格。如追求過分完美、好高騖遠、孤僻、嫉妒、自卑、猜疑等;第二,對他人不過分苛求,要允許別人有缺點;第三,掌握好調控情緒的方法,如傾訴宣泄法、轉移法、回避法、自我暗示法,等等。
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讓怒火燃燒自己。
1.情緒,存在于教育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它躲在孩子轉變的千鈞一發時刻,它因需要而生,因管理而溢彩,它左右我們的生活,它是成功到來的一聲吶喊!
2.歌曰:人乃天地一縮圖,必須有個好心情。
3.一個人如果既不能掌管自己的情緒,也不能懂得他人的情緒,那么他將一文不值。一個亂發脾氣的人,是沒出息的人。
十、同步練習(可單選或多選)
1.關于情緒的表達,下面正確的是()
A.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
B.情緒是人腦與人需要的反應
C.情緒和情感是一種感受和體驗
D.情感是以人的需要為中介
2.嬰幼兒通過哭反應情緒,以便得到撫養的情緒情感是()
A.動機功能
B.適應功能
C.組織功能
D.信號功能
3.基本情緒又稱為原始情緒,包括()
A.快樂
B.憤怒
C.悲哀
D.恐懼
4.患者對周圍的事情漠不關心,內心體驗缺乏的現象是()
A.情緒低落
B.情緒淡漠
C.情緒遲鈍
D.應激
5.按情緒狀態可把情緒分為()
A.心境、激情、應激
B.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C.基本情緒和復合情緒
D.快樂、憤怒、悲哀、恐懼
6.管理情緒的原則有()
A.先談心情,后談事情
B.規范行為
C.大聲歌唱
D.仰天深思
7.情緒穩定期的孩子年齡一般在()
A.2—4歲
B.4—5歲
C.5—6歲
D.6—7歲
8.嫉妒情緒的特點包括()
A.針對性
B.對抗性
C.持續性
D.普遍性
9.認為自己對過失負有責任,而產生不安的情緒體驗是()
A.焦慮
B.嫉妒
C.羞恥
D.內疚
10.關于羞恥,說法正確的是()
A.是一種負罪的情緒體驗
B.公共場所會易化羞恥感
C.是一種消極的情緒體驗
D.羞恥者往往有良心上自我譴責
練習題參考答案
1.ABCD
2.D
3.ABCD
4.B
5.A
6.AB
7.B
8.ABCD
9.D
1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