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食物史
- (英)克拉麗莎·迪克森·賴特
- 894字
- 2023-11-28 14:28:36
引言
我一直知道,自己總有一天會寫這本書。在我64年的人生歲月里,一直對兩件事物滿懷激情:食物和歷史。因此,在2006年,蘭登書屋的奈杰爾·威爾科克森(Nigel Wilcockson)提出構思時,我就迫不及待地跳出來響應了,于是,這本書就誕生了。其間,我因為胸膜炎和并發癥中斷過寫作,但去年秋天,我又再次回到書桌前。
英國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國家:這座小島繼承了歐洲和其他帝國的歷史,還有一波又一波的侵略和移民。而英國食物就是這些歷史和經歷的集大成者。有時,這些歷史和體驗的產物雖令人興奮,但卻也沉悶乏味。事物永遠不會靜止不變:不同時代都有自己的貢獻,就如某些食物今日已成時尚,而另一些卻消失了一樣。今天,我們并不會渴望品嘗天鵝肉或蒼鷺的滋味,而鄉下的居民也不再依靠獾和海豹。相反,我倒是懷疑,如果我們的祖先看到我們今天對成品快餐的癡迷,恐怕要大驚失色了。
食物告訴我們許許多多關于在某個特定時間點的社會本質,不論是皇室成員、城區居民,還是鄉下庶民,抑或是商賈階層,都在英國歷史上起過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這段歷史就讓我很感興趣——在內戰后,清教徒們在禁食圣誕布丁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事實上,他們自己卻照吃不誤)。食物還傳遞給我們許多個人信息。對我而言,看到維多利亞女王的煮雞蛋放在金色蛋杯里,旁邊放著金色的勺子,讓我感受到女王的人情味兒,她對布丁的熱愛也是如此。約翰遜博士[1]每日大量飲茶,雖然不能解釋他的某種神秘惡習(要去利茲菲爾德才能一探究竟),卻可以說明為何他的鼻子和皮膚呈現的顏色。
瀏覽此書,還會看到我的另一個興趣點所在:狩獵運動。這是提供食物來源和控制害蟲和寄生蟲的重要活動。
近日,一位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的營養學教授聲稱,我們人類不知道何時才能達到自給自足。因此,我也希望,在我們的食物不斷進化的過程中,我們能夠不斷產生自己的食譜配方,就像我們的祖先那樣,表現出靈活性與原創性。
我也衷心希望,你在閱讀本書時,能像我一樣,對前人仰慕、欽羨,并試著去品嘗他們曾經烹飪和喜愛過的食物。同時,我也希望能打破某些成見,帶來一些驚喜。
希望各位吃得愉快,讀得開心。
克拉麗莎·迪克森·賴特
2011.7.20
[1] 即塞繆爾·約翰遜,英國作家、文學評論家和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