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決戰(一)
- 崇禎,這大明不救也罷!
- 冬日里的暖陽喲
- 2701字
- 2024-01-01 03:03:17
如果說薩爾滸之戰,宣告了后金誕生,那么已己之變,則是見證了清帝國的崛起。
歷史上的已己之變,建奴方面不光是劫掠了大量的人口物資,更是讓大明威嚴掃地,摧毀了大明文武以及百姓的自信心。
從此之后,建奴又四次入關,不斷的摧毀大明的軍民士氣,受到的抵抗越來越微弱。
明朝的文武官員皆是聞奴色變,在建奴入關時,大多都是閉城畏戰,只敢在建奴撤軍時尾隨相送。
大明的關內之地,對建奴不再遙不可及,就連京師重地,都成為了建奴的跑馬場,可以隨意的劫掠殺戮。
靠著從大明身上不斷的吸血,建奴的實力越發強大,為其日后入關奠定了牢固基礎。
從后世看,滿清此舉就如同甲午戰爭時期的日本,舉一國之力,拼賭國運。
讓人遺憾的是,華夏民族在這兩次國運比拼中,皆是以敗北而告終。
朱由檢在夜深人靜之時也曾想過,如果這一戰,大明輸的沒有那么慘,自己應該不會殺掉袁崇煥。
后期的松山之戰,也不會那么急功急利,把大明最后的家底也葬送掉。
而黃太吉,如果這一次入關沒能成功,那滿清帝國就不會有機會建立。
正是靠著擊敗大明帝國這個龐然大物,才讓黃太吉有了足夠的威望,對后金進行改革,做到了大權獨攬。
正是因為知道這一戰,對大明有多么的重要,所以朱由檢把能做的準備,都做的最為充足。
他皇宮軍校中培養出來的學生,除了第一期分出近一半,讓陳錦時帶著去了陜北。
剩下的一半學員,連同后續的三期都投入了此戰當中,盧象升的軍中,包括基層軍官在內的武官,全部有這些學員擔任。
在京畿附近的各處皇莊,一直嚴格訓練出來的新軍,同樣是在為這一戰做準備。
除了新軍之外,朱由檢把明末的那些敢戰之將,也基本召集了過來。
孫傳庭,秦良玉,洪承疇,曹文詔,滿桂,侯世祿,賀人龍,猛如虎,虎大威,左良玉等等,這些能戰之將,都被朱由檢安排到了京畿附近。
他們的部隊,也都在朱由檢用官位和銀子的誘惑下,得到了整編,不會再如同歷史上那般,孤獨的各自為戰。
除了這些,朱由檢還把自己和那些明末大能們,費勁了心機,好不容易才研制出的各類新式武器,給一部分官兵也裝備上。
能做的都已經做到了極致,底下,就看這些明末的名將們,是否可以改變這一戰的結局。
二月二龍抬頭,一路上受盡襲擾的黃太吉,終于率領大軍趕到青縣,到了這里,盧象升總算是放棄了對他們的襲擾。
不過黃太吉和建奴高層,卻沒有絲毫的放松,因為此時的青縣,已經匯集了近八萬的精銳明軍,在孫承宗的帶領下,迎接他們的到來。
對于明軍選擇在一馬平川的青縣,與自己決戰,建奴的高層們其實都有些意外。
建奴這一方,向來就是靠著騎兵優勢,欺負以步兵為主的明軍。
青縣雖然河流密布,可對于明軍來說,也并不算是什么好地方,明軍理應避戰才對。
不過既然明軍選擇了此地決戰,那對建奴們來說,肯定是再好不過了。
在這廣闊的平原上,建奴的大軍更容易展開,擊垮了明軍后,也方便他們去追殺。
明軍雖然士兵人數眾多,可經過這么多年的交戰,建奴清楚這些明軍彼此之間的協作,并不是很靈敏。
這也是因為明軍的軍制,一路大軍中有著無數的總兵參將,平日里很少有過協同作戰。
一旦陷入激戰,這些小軍頭為了保存實力,很容易就會避戰,最后引發全軍崩潰,比賽誰能在建奴的鐵蹄下跑的更快。
而建奴則是恰恰相反,因為人口稀少,他們在作戰時,都是抱成一團,彼此之間的配合非常默契。
往日里的戰場,不管是在遼東與明軍作戰,還是在草原對付林丹汗,都是地廣人稀的空曠地帶,所以建奴的大兵團作戰經驗非常豐富。
正因為如此,哪怕是明軍主動選擇的戰場,他們毫不避讓,直接安營扎寨,讓手下的士兵好好休息,好恢復體力。
等到明日里,這些士兵的體力和馬力。都恢復到了巔峰,在那時再與明軍決戰。
只要打垮了眼前的明軍,他們就可以帶著豐盛的戰利品,前往龍井關和喜峰口,與代善匯合,然后滿載而歸。
大明這邊看到建奴安營扎寨,派出了他們數量不多的騎兵前去騷擾,雙方的游騎,在主力之間打的難分難解。
不過也只是游騎之間的較量,明軍的主力并沒有出動,給了建奴主力安營扎寨的機會。
畢竟不讓他們在此安頓,萬一建奴在交戰中失利,他們有可能會帶著一些戰利品直接跑路,讓明軍沒有機會,給予他們重創。
對于建奴的優勢,朱由檢和孫承宗他們自然也很是清楚,不過對于此戰,大明的上下,并沒有太多的畏懼。
大明軍方的底氣,一個是各路大軍,在經過了兩年多的整合后,已經具備了大兵團作戰的能力。
二則是在錦衣衛的監督下,這兩年士兵的伙食得到了保證,有體力進行日常的訓練。
使用的武器質量,也不再像往常一樣粗制濫造,士兵最為關心的軍餉,更是一文不少的足額發放。
三則是最開始時,很多的中低層軍官,試圖貪污勒索士兵的餉銀,結果被錦衣衛殺了個人頭滾滾。
他們空缺出來的官職,不是再有高層指派,而是從表現良好的士兵中填充。
如今在青縣的明軍士兵,都是些吃的飽,穿的暖,有足餉,更是有著上升空間的精銳。
士氣高漲的他們,不但不畏戰,反而是期待著在戰場上,能夠報效皇帝,建立功勛好光宗耀祖。
明軍的戰斗力,比著以前可以說是天壤之別,也就是騎兵不足,要不然黃太吉這些韃虜,根本沒有機會深入到山東腹地。
不過雖然沒能避免建奴在大明的腹地霍霍,可也給了明軍更多的準備時間,讓皇宮科學院生產出了更多的新式武器,配備給軍隊。
這八萬大軍中,有近三萬的火銃兵,其中的一半火銃兵,裝備的都是新式燧發槍。
火炮方面,明軍也裝備了三百多門,射程和射速方面都得到提高的拿破侖炮,當然了,它們現在的名字叫徐光啟炮。
至于手雷,因為炸藥只研制出來了苦味酸,這玩意性能太不穩定,不能作為手雷的裝藥,所以使用的還是黑火藥。
雖然這種手雷的威力不大,不過在戰場上,也是有不小的作用,最少可以用來驚嚇建奴的戰馬,打亂建奴的進攻節奏。
隨著夜幕的降臨,兩軍都開始抓緊時間休息,為明日的大決戰做好充足的準備。
不過有著地主優勢的明軍,夜里自然是要搞些花活,來騷擾建奴的大軍,讓他們休息不好,進而影響明日里的戰斗。
這些明軍也不想著去進攻建奴的大營,而是帶著給建奴準備的小驚喜,跑到了建奴的大營外,尋找偷襲的機會。
一旦尋找到機會,他們就會貼著建奴的拒馬和鹿砦,用加強版的一窩蜂,對著建奴們的大營一陣激射。
改進加強后一窩蜂,因為采用了標準化生產,射程達到了三百多步。
雖然殺傷力依舊不是很大,可卻能點燃建奴的帳篷和草料,讓那些在外圍的建奴忙于奔命,根本沒有機會好好的休息。
這樣惡心死建奴的襲擾,一直持續到天明,那些明軍才在建奴騎兵的瘋狂驅趕下,結束了他們的任務。
“咚咚咚——”
“嗚嗚嗚——”
天色大亮以后,吃飽喝足,緩了一會后的雙方士兵,隨著戰鼓和號角響徹大地,紛紛走出了自己的營帳和城池。
大明這個衰老帝國與后金這個新興政權,朱由檢這個新帝與黃太吉這個新大汗,決定彼此命運的大決戰,在這一刻拉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