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臣老矣
- 崇禎,這大明不救也罷!
- 冬日里的暖陽喲
- 3623字
- 2023-12-15 18:58:00
“孫師傅為何覺得,朕要行王介甫,與張叔大之舊事?”
朱由檢聽到孫承宗的質問并沒有生氣,而是覺得這老師傅,把自己與那兩位比多少有些不合適。
這兩位只是想要縫縫補補,維持朝廷的統治,而自己,則是要打破舊世界,敢叫日月換新天!
不過也難怪,孫承宗了解到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等自己的布局全部展開,這位老先生就會明白自己與以往的那些改革者到底有何區別。
他朱由檢不求大明江山永固,可一定要破除華夏的奴性,讓每個善良的華夏人,可以挺直脊梁的活在這世上。
“陳錦時此人老臣還算了解,對我大明,對陛下雖然是忠心耿耿,可終究是一介武夫,萬不可能想出在陜西實施所謂的土改,以老臣看來,應該是陛下的手段。”
陳錦時就是陳大的真名,雖然是勛貴之后,不過并未沾染上那些勛貴子弟的陋習,頗有其先祖陳亨之風,所以他還向朱由檢推薦過。
只是孫承宗萬萬沒想到,朱由檢不知道怎么忽悠的,把這個勛貴之后忽悠到陜西去當反賊,而且如今還頗具規模。
“哈哈,那孫師傅覺得,那土改如果真的推行到整個大明,我大明將會如何?”
朱由檢也不分辨,而是問孫承宗這土改是好是壞。
自己培養出來的那些學生,在陜西可不僅僅是殺些有惡跡的官吏士紳,更是按照土地革命時期的我黨政策,給老百姓分糧分地,得到了陜北百姓的擁戴,所以隊伍才會發展壯大的那么快。
“這土改如果真能在我大明全面推行,自然是好的。可這其中的阻力……”
孫承宗聽到皇帝的問話,自然是實話實說,不過再好的新政,終究會破壞如今的秩序,所面臨的阻力會空前強大。
“所以,陳大如今是反賊。”
聽到孫承宗的擔憂,朱由檢毫不擔憂的笑道。
“唉!臣老矣……”
聽到朱由檢的話,孫承宗才反應過來,對啊!如今的陳錦時可不是朝廷的官員,他是反賊啊!
那些官員士紳真要反撲,也不管崇禎皇帝什么事,而是需要真刀真槍的去對付他陳錦時,有亂匪欺負你們,崇禎皇帝不追究他們治理無方,引發民亂他們都要叩頭謝恩了。
雖然等陳錦時發展壯大以后,會吸引更多人的目光,一些聰明人,也能在蛛絲馬跡中猜測到,這有可能是崇禎皇帝的手段。
可那時候,崇禎皇帝早就有了足夠的實力,沒有確鑿的證據,以孫承宗對文官集團的了解,他們絕對沒有那個膽子,敢于皇帝撕破臉皮。
至于現在趁著陳錦時沒有壯大的時候,聚集大明的精兵強將將之撲滅,更是猶如白日做夢。
均田分糧基本是所有農民起義軍的常規操作,陳大他們還不值得大明舉全國之力去圍剿。
更何況還有崇禎皇帝在,從去年,崇禎皇帝就開始調集大明北方的精銳部隊,集結在京師附近,對外宣布是要在訓整以后,調往遼東。
而對自己這些重臣,則是說有錦衣衛的線報,建奴的新汗黃太吉為了立威,將要從蒙古借道,南下入侵京師。
所以這些大明的精銳力量,不可能西調,去平定一伙剛剛冒頭的亂匪。
如今的大明,抵御建奴才是第一要事,只要皇帝和內閣不發話,無論是誰,也不敢棄遼東而不顧,去對付陳錦時。
如今看來,這小皇帝說不好真的有楚莊王之姿,看著一直悶在宮里,實際上卻一直在為自己以后的規劃打實基礎。
對于土改效果,孫承宗是知道的,為了能夠真是了解陜西的情況,他可是派了幾波人過去打探,其中就有他的一個孫子。
這孩子回來后,對陜西那邊實施的新政是贊不絕口,稱若是兩京十三省都如此,那大明的江山必經萬世而不衰。
對于大明如今的弊病,孫承宗也很清楚,因為土地兼并投獻嚴重,朝廷收不上來錢了。
說起來也怪朱元璋坑后代,一個藩王勛貴也就算了,最可怕的是一旦有了功名,這些舉子就可以不再納糧交稅。
于是所有的負擔都壓在了普通百姓身上,老百姓為了活命,只好把土地投獻給那些舉人老爺們。
雖然土地沒有了,可他們最后落到手里的,反而比自己擁有土地時還要多。
看到這情況,自然是越來越多的百姓,把自己的土地投獻給那些不用交稅的上層精英那里。
這樣對百姓和藩王士紳都有好處的操作,卻把大明的朝廷給坑慘了,耕地開墾的越來越多,而稅收上來的卻越來越少。
到了前朝,收上來的稅居然還不如人口凋敝的開國時期,所以才逼得天啟皇帝放出來了魏忠賢。
一個國家其他的都還好說,可要是財政崩潰了,絕對只有死路一條。
“孫師傅哪里的話,想要我大明江山永固,還要靠孫師傅與朕同心協力,為萬萬大明子民之生計,哪怕變革會掀起血雨腥風,也比神州沉淪好上千萬倍。”
朱由檢看到孫承宗平日里眼中的神采慢慢的消失,知道這個老人現在內心中充滿了痛苦和掙扎,忍不住的勸慰安撫道。
“陛下圣明,是臣見識淺薄了,如今我大明的國策,確實到了改變的時候,如果再不做出改變,我大明江山隨時傾覆都有的危險。
可笑老臣往日里,總是瞻前顧后,考慮的太多太多,反而讓局勢越發的崩壞,自己也不得不引咎辭職,結果讓先帝被奸人所害,實在是愧對君恩。
天佑我大明,能有陛下這樣英明果敢的明君出現,如果陛下的政策能夠覆蓋整個大明,或許我大明真能打破王朝不過三百年的命數。
老臣雖然年邁,可也想為我大明社稷再貢獻一點自己的微薄之力,哪怕留下萬世罵名,老臣也在所不惜。”
作為東林黨的領袖之一,那些官員對木匠皇帝的不滿,他又怎么會不知。
這些東林黨人在被魏忠賢壓制過甚時,曾經也曾試探過孫承宗,想要行武宗舊事,不過被他狠狠地懲治了一番,也正是因為如此,他才兩面不討好,不得不回家養老。
“師傅說的是哪里的話,那些人雖然是一盤散沙,可勢力卻空前的強大。
如果不是曾經有位高人給朕講過破局之法,朕的命運,大概也是被那些人愚弄,最后身死國滅,成為我華夏的罪人。”
聽到孫承宗的話,朱由檢知道自己沒有看錯人,這位老大人真的是一心為國。
就像后世里,那些出身富貴卻背叛了自己的階級,為了讓國家富強,百姓能過上人應該過的生活,舍生忘死,前赴后繼的先輩們。
正是有無數的華夏兒女,不惜犧牲自己的個人利益,為了這個民族付出了自己所有的一切,才讓古老的華夏,經歷了無數的風雨,已久屹立在世界之林。
“陛下的所有決定,老臣都會盡力支持,老臣有幾個不成器的子孫,如今也已經成年,老臣希望能把他們也放在陜北陳錦時那里,為我大明江山永固,出上一份力。”
孫承宗聽到這話,不光是表態以后會全力支持,還準備把自己的子孫也送到陜北那邊,參與到變革之中。
“好,就依師傅所言,讓朕的那些師弟師侄也去陜北。”
朱由檢并沒有覺得孫承宗把那些子侄安排到陜北,是為了安插釘子,或者是為了搶功勞。
畢竟陜北那邊如今并不是多么的安全,陳大他們也是正巧碰上了固原兵變,才有機會趁機做大。
而且陜北是苦寒之地,不光是要面臨官兵和地主武裝有可能的圍剿,還要面對關外蒙古人的威脅,并不是什么好去處。
從后世有過一趟的朱由檢也知道,高陽血戰,孫承宗的那些子侄哪怕是以前從未摸過兵器,也都是奮勇抵抗建奴,最后滿門殉國,絕對是一門的忠烈。
“只是這三邊總督的人選,不知陛下有和安排,如果沒有合適的人選,老臣愿意去固原坐鎮,正好也可以照拂陜北的陳錦時。”
在確定了陜北真的是崇禎皇帝布局后,孫承宗才顧得上自己這次來的另一個目的。
“師傅不必擔憂三邊總督的人選,而且哪有堂堂首輔,下放到地方的道理。
朕覺得有一個人就很合適三邊總督這一職位,師傅你可知楊鶴,楊修齡?”
對于孫承宗的建議,朱由檢自然是不會同意,首輔這一位置,如今最適合的人選就是孫承宗,他哪里舍得放人。
而且有楊鶴這樣的大才在,怎么能夠浪費,只要把他派到陜西那邊,陜北會發展的越來越好。
“楊修齡老臣自然是知道的,此人倒是一個直人,頗不被同僚所喜,萬歷年間就在遼東事宜上,因為說話得罪人,在朝中待不下去被迫辭職。
到了先帝時被召回京師,不過沒多久就因為受到熊廷弼的牽連,再次去職,如今已經他也是剛回朝不久。
其為官倒算是清廉,能力也是尚可,不過老臣覺得這楊修齡從未真正的掌控過兵事,而三邊總督責任重大,恐怕不是楊修齡能夠掌控了的。”
聽到朱由檢說讓楊鶴去做三邊總督,孫承宗不由得擔憂道。
明朝的官員有個通病,那就是喜歡夸夸其談,嘴上喊的厲害,真到了事上,反而是空無一策,哪怕是有點操守的,到時候也是自殺了事,解決不了真正的問題。
不過這也不怪他們,要把合適的人放到合適的地方,外行指揮內行,無論是什么時候,都可以稱之為災難。
“師傅不必擔憂,如今蒙古自顧不暇,早已經無力南侵,陜西那邊如今面臨的難題,都是民亂。
而楊修齡此人一直宣揚要朝廷培養元氣,必不會大動干戈,定是以安撫為主,這正好給了陳大發展的機會。
就算是其他的亂匪趁機做大,也可以交由陳大他們去剿滅,不會對大局有什么影響。”
對于孫承宗的擔憂,朱由檢并不是很在意,陜西這地方,不推行變革,早晚都會被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給打爛。
不過不破不立,只要在那些亂匪剛起事,還沒有迫害普通百姓的時候,就出手剿滅,并不會讓陜西元氣大傷。
“既然陛下覺得可行,老臣這就去內閣,與其他的輔臣商議,派遣楊修齡去陜西,出任三邊總督。”
想到陜西還有朝廷的一支秘密精兵在,孫承宗也放下心來,向朱由檢告退后,就前往內閣。
很快一道召令就火速出爐了,接到召令的楊鶴,雖然有些忐忑不安,不過還是坦然接受了。
正好,他可以在陜西實行自己的理念,讓朝廷看到,只有自己的辦法,才可以讓大明重新恢復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