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二十等爵 第五徹侯!
- 大秦小皇叔
- 薪火炎黃
- 2006字
- 2024-01-08 11:53:25
“恭賀長信侯!”
侯府之內(nèi),一眾門客落座兩側(cè),紛紛舉起杯盞一臉笑容的向主位之上的嫪毐敬酒,慶祝其獲封侯爵之位。
看著眾人那一臉諂媚的笑容,嫪毐心頭更是得意,大笑道:“同飲,同飲,哈哈哈!”
今天他很開心,甚至可以說是這輩子最開心的一天。
誰能想到呢,從前那個誰見了都可以踹一腳的下民,今天居然成為了大秦最高級別的徹侯,堪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
這不僅關(guān)乎權(quán)利,更是身份地位的體現(xiàn)。
從前自己雖然也掌管著諸多事物,但終歸是太后的附屬,別人對自己客氣也是看在太后的面子上。
而如今卻不一樣了,有了侯爵之位,就意味著自身已經(jīng)踏上了大秦勛貴的頂峰,但憑這個身份也足以碾壓絕大部分人了。
要知道自從商鞅變法之后,秦國便實行了二十等級軍功制,可以通過軍功獲得爵位。
變法之后,秦國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社會制度等各個方面適應(yīng)了歷史發(fā)展的需要,國力大增,成為實力最強的諸侯國。
秦軍強悍的戰(zhàn)斗力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這套先進的爵位管理制度,在鼓勵軍隊士氣、提高作戰(zhàn)能力等方面都發(fā)揮了巨大作用。
二十級爵位,代表著不同的社會地位。
自下而上分別為:一級公士,二上造,三簪裊,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
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良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guān)內(nèi)侯,二十徹侯。
越是往上所能得到的榮譽與特權(quán)越多,難度自然也是翻倍提升。這上百年的時間里,大秦也只有四個人高居徹侯尊位。
第一位自然是強秦的奠基者,大名鼎鼎的商君。
商鞅作為變法的發(fā)起人,其功勞自然非同一般,短短二十年的時間里讓整個國家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不過商鞅能成為徹侯,卻并非只是因此,這其中的含金量比想象中的還要高。
很多人以為他就是個文弱書生,其實不然,商鞅文武雙全,除了推行改革外還曾親自領(lǐng)兵收復(fù)了至關(guān)重要的河西之地。
這可是三家分晉之后,秦國第一次擊敗強大的魏國,并且收復(fù)了大片土地,憑借著實打?qū)嵉能姽Σ疟环鉃閺睾睢?
第二個則是大秦宣太后的胞弟,魏冉。
此人不僅是秦昭襄王的舅舅,還是助秦昭襄王成功爭位的最大功臣,再加上有太后關(guān)照,其地位自是不必多說。
可即便魏冉大權(quán)在握,也不能隨意給自己封侯。
軍功那可不能隨便就能冒領(lǐng)的,其一生的功勞絕對不小,朝著東面攻城略地,擊敗三晉和強楚,戰(zhàn)績卓著,威震諸侯。
苞河山,圍大梁,使諸侯斂手而事秦。
而范雎則是秦昭襄王最倚重的大臣,正是因為范雎的緣故,所以魏冉才會被貶官。
雖然范雎沒有赫赫戰(zhàn)功,但卻善于謀劃,尤其是遠(yuǎn)交近攻之策非常適合當(dāng)時的秦國。
在長平之戰(zhàn)時,正是趙國被孤立,而且還用反間計以趙括換廉頗,才使得秦國以較小代價大敗趙國。
“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yè)。
最后一個便是當(dāng)今權(quán)傾朝野的相邦,呂不韋。
他是為秦莊襄王的從龍之臣,也因此在孝文王駕崩之后,就被拜為了相國,后來被獲封文信侯的爵位,食邑洛陽十萬戶。
呂不韋不僅才謀卓絕,軍事能力也頗為不俗,先是帶兵攻取周國、趙國、衛(wèi)國土地,后設(shè)立三川郡、太原郡、東郡。
可以說對秦國東出的大業(yè)作出極重貢獻(xiàn)。
而如今卻是又多了出了一位徹侯,那就是嫪毐。
上面幾位或文或武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哪怕稍微沾點水分,卻也都是有真本事的人。
如此相比,嫪毐自然是相差甚遠(yuǎn),不過人家也有神通啊。
當(dāng)今太后趙姬得了嫪毐后,那是日日歡喜,甚至把老情人呂不韋都拋之腦后。
依靠著趙氏寵信,其權(quán)勢日漲,哪怕沒什么功勞,卻也被封為徹侯,這應(yīng)該算是秦國歷史上第一個靠“另類”功勞封侯的存在了。
依靠一己之力將徹侯的含金量拉低了無數(shù)個檔次。
不過對此嫪毐卻是不以為意,在他看來甭管依靠什么方法登上高位,成功就是成功,其他人想靠太后還靠不上呢。
更何況自己也不容易啊,每天上上下下不知多少個來回,要不是自己天賦異稟早就被榨干了。好在如今終于熬出了頭……
“大人不僅得封長信侯,更賞賜了山陽作為封地,真是可喜可賀!”
“是啊,可喜可賀……”
眾人恭賀著,讓嫪毐也不禁有些飄飄然。
當(dāng)即笑著擺了擺手道:“區(qū)區(qū)山陽,不過一縣之地,比起相邦還差得遠(yuǎn)呢,哈哈!”
聽到對方居然將自己與呂不韋相提并論,諸門客也是微微抽了抽嘴角,但還是奉承道:“侯爺說的是,以您的才能至少也得像安平君那般獲封一郡之地才對!”
聽到這話,嫪毐也是來了幾分興趣,開口問道:“這個安平君本侯也有聽聞,只可惜未曾一見,也不知為人如何?!?
聞言,有人回道:“安平君乃是先王之弟,眾宗室之首。當(dāng)初華陽太后謀反,便是其派人鎮(zhèn)壓叛亂。
大王能夠順利登基,有他很大的功勞?!?
嫪毐微微點頭:“是這樣啊,既如此安平君又為何會離開咸陽呢?”
在他看來,有這么多功勞有手握大權(quán)的王室宗親,應(yīng)該留在都城之內(nèi)才對。
聽到問話,又一人開口:“這件事吾等也不甚清楚,只是聽聞安平君似乎與相邦不合,就連太后也……”
話音落下,嫪毐心頭明了。
太后與呂不韋是大秦最具權(quán)勢的人,國家大事都是他們說了算。同時得罪這兩個,不被攆出去就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