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產品,我們這里先把它窄化——指我們宣傳與售賣的旅游線路或活動項目類產品。
20世紀80、90年代的時候,身邊瘋狂流行著“華東五市游”“西南三省游”……似乎瘋狂到——“出門”就是旅游。
現在,旅游到了買方市場,游客的“挑挑揀揀”讓很多“線路”和景區異常難堪,旅游的慣常產品死的死、傷的傷。
為了生存,現在的旅游產品花樣百出、層出不窮,但就是少有好產品,更缺乏新的“口碑產品”。
什么原因呢?
我歸結為缺乏“三性”——活性、磁性、彈性。
活性,我們更傾向于鮮活性吧。
先講一個小故事——樂亭臨海出海鮮,樂亭人吹?!粕饺顺缘氖呛X洠本┤顺缘氖呛.a品,樂亭人吃的才叫海鮮……其實這大話也有根苗——海鮮不但是活的好吃,剛出水的更為好吃。
我們好多的旅游產品,很多都老掉了大牙,就是缺乏這剛出水的鮮活勁兒。
磁性,就是吸引力。
舉個例子——音頻平臺“喜馬拉雅”。
他們最初就是幾個有“磁性”的播音廣播,不斷發展就把“聲音”變成了“大買賣”——聽書、配音、車載音樂、有聲制作……蔚為大觀。
我們的旅行社也好,我們的景區也好,缺乏在磁性上的執著和追求。
彈性,就是產品具有選擇性、可塑性。
前面我們說過——青年人的需求趨向就是旅游的發展方向。
我們好多的產品就是死僵僵、硬梆梆,年輕人不會喜歡。
年輕人“自主性”很強,不愿接受“教條”,也不喜歡被設計、被安排,我們的產品得起碼做到有選擇性。
年輕人也愿意“顯擺”,愿意在產品上有自己的意愿和意志,我們得留夠產品的可塑空間。
——可塑空間,這個話題有點兒大,不好解釋清楚。
說個實例吧,我設想的——你推出一個“務農之旅”就少有彈性,你推出一個“悟農之旅”似乎就有彈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