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凈土宗倫理思想研究
- 錢姝璇
- 4315字
- 2024-02-05 16:08:26
第二節 凈土信仰形態的中國化與凈土宗的創立
一 凈土信仰形態的變遷與彌陀凈土信仰立宗
自兩漢傳入中國,佛教就開啟了中國化的進程,不斷地調整自身的理論形式和宗教形態,以便更好地融入中國固有的思想文化和風俗習慣之中,更好地適應中國的社會生活。從傳入時的尋求落地生根,到現如今成長為參天大樹,佛教順利完成了中國化,成為具有顯著中國特色的宗教。
一般認為,佛教在中國的發展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五個主要階段,這個發展過程也就是佛教的中國化過程。五個主要階段為:兩漢魏西晉時期的初傳階段;東晉南北朝時期的發展階段;隋唐時期的繁榮階段;宋元明清時期的衰落階段以及近代以來的革新階段。東漢魏西晉時期的初傳階段,佛教的發展主要表現在翻譯佛經方面,這是佛教傳入中國的起始點,也是佛教中國化的出發點。在佛經翻譯過程中,將深奧的佛教思想轉化為中文,表達中文意境時,其原典內容已不可避免地發生了深刻變化。為了讓中土信眾更好地接受和理解佛教,譯者翻譯經典用了很多的黃老辭藻,以至于人們把佛教看作是黃老方術的一種,或者是民間流行的信仰或巫術之一,佛教的精深教理在當時不能為人們所正確理解。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發展階段,隨著魏晉玄學的盛行,佛教也依附于玄學而得以興盛。開始出現一批中國的佛教學者,從事佛經翻譯與義理研究。以此為前提,這時期出現了格義佛教,即為了便于理解,在研究和講說翻譯過來的佛教經典時用儒家和道家主要是老莊和玄學的名詞和術語簡單對照、比附佛教的名相概念。格義佛教成為這個時期佛教中國化的最大特色。格義的流行使得這些出現歧解和誤讀的佛經開始在漢語語境中具有了意義,在中國的社會生活中發生了實際的影響,使佛經得以真正地植根于中國,使佛教話語在中國語境中得以傳播和積累,并促成了中國佛教理論研究的初步興盛和繁榮。隨著翻譯佛經的增多和格義佛教的發展,很多具有深厚佛學素養和深受中華文化浸潤的學者開始進行判教,即出現多種佛教理論和學派,形成精深的教理思想體系,這標志著佛教中國化已進入實質階段。在隋唐時期的繁榮階段,佛教進入了創宗立派的新時期,佛教中國化取得重大成果,即出現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佛教宗派即以某位德行突出的高僧為中心,共同弘揚其判教的經典和建構的理論體系,依托某一寺廟建立道場,形成一個自成體系的獨立僧團。八大宗派的出現意味著佛教中國化在封建經濟結構中有了立足的象征。各大宗派的佛教僧團在發展的過程中,結合中國社會結構、風俗習慣,沿用世俗生活中的血脈相承等理念,建立法嗣制度,用以解決該宗權利分割和繼承,如禪宗有六祖衣缽傳承,天臺宗有九祖接續等。這里需要點明,凈土宗祖師制與其他宗派的法嗣制度有所不同。凈土宗雖然也立祖師,但它是基于修行者的修為和對凈土宗發展的貢獻,由后人推尊,其祖師橫跨其余諸宗,沒有嚴格的師承關系。可以看到,隋唐時期佛教從經典、義理到組織形式都呈現出中國化形態,在社會生活、風俗民情、思想文化和藝術等方面都對中國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佛教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這時期的佛教的發展與封建帝王的三教政策密切相關,唐代大多數的統治者出于政治需要而提倡佛教,使佛教中國化的程度加深。宋元明清時期是佛教發展的衰落階段,佛教傳播出現回落現象,主要原因是統治階層加大對佛教的領導。明初統治者從制度上限制佛教的社會地位,進行細化管理。清代沿襲明制,加強僧官制度,無形中約束了佛教整體的發展。這時期主要仍為禪凈兩宗流行,寺院盛行做佛事。最后是近代以來的革新階段,由于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佛教一度有所復興,在修復寺廟、保護名勝古跡,整頓僧侶制度,發展佛教文化事業,培訓僧侶人才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成績。綜上所述,佛教通過翻譯和研讀佛教經典、判教和闡發圓教義理、創立佛教宗派,確立祖師制等完成了形式上的中國化。佛教在傳播過程中逐漸將視域確定在人心、本性的關注和探討,通過大乘圓教的義理傳播將佛教信仰化并滲透到中國社會各階層,完成了佛教內容的中國化。[11]
凈土宗屬于大乘佛法,伴隨著佛教中國化歷程,凈土信仰形態也不斷發生變化。凈土思想在中國弘傳和發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凈土信仰始于印度大乘佛教的興起,分為初期大乘時期和中期大乘時期兩個階段,代表人物有初期的龍樹和中期的世親。凈土信仰可以分為多種,如彌勒凈土信仰、阿彌陀佛凈土信仰、阿閦佛凈土信仰、藥師佛凈土信仰等。彌勒信仰與彌陀信仰是中國佛教凈土信仰中最重要的兩個流派,在整個佛教思想、信仰、實踐當中占有突出地位。彌勒信仰和彌陀信仰出現和流行的時間不同,一般認為彌勒信仰先流行于彌陀信仰,如凈土宗初祖慧遠的老師道安即信仰彌勒凈土,發愿上生彌勒菩薩的兜率內院,而慧遠則選擇往生彌陀凈土,可見彌勒信仰先于凈土信仰。
關于彌勒,佛經有諸多記載,涵蓋大小乘。彌勒,意譯為慈氏。據佛經記載,彌勒為佛弟子,出生于婆羅門家庭,入滅后以菩薩身為天人說法,住于欲界天的兜率內院,外院一般是天人的境界,內院是特別清凈的境界。彌勒凈土的重點是在人間,彌勒菩薩的愿望就是要把人間凈土化成兜率凈土,整個人間就變成了佛國凈土。彌勒因修行而得名,即以佛四無量中慈悲喜舍的慈為首,此慈從如來種姓中生出,能令一切世間不斷佛種,由此又被人稱為慈氏(慈氏菩薩)。
自南北朝開始,彌勒思想在中國逐漸盛行,中國的彌勒信仰分為彌勒上生信仰與彌勒下生信仰。彌勒上生信仰,即信仰現今于兜率天說法之彌勒菩薩及兜率凈土的種種殊勝,而欲往生兜率天;下生信仰相信彌勒將來下生此世界時成佛,于龍華樹下三會說法度眾,在人間建立佛國凈土。伴隨著佛教中國化的深入,彌勒信仰在中國的弘傳也呈現不斷世俗化和中國化的特征。彌勒信仰對中國佛教各宗產生過重要影響,如法相宗的窺基大力弘揚彌勒信仰。后期隨著彌陀信仰的興起,彌勒信仰影響逐漸式微而不顯,但彌勒思想并未消失,一直影響到現在。如近代的太虛大師一生極力提倡往生兜率凈土法門,宣說兜率凈土的殊勝,當前也有諸多佛教僧人發愿往生兜率內院師從彌勒菩薩修行,等待彌勒成佛下生人間,龍華會上成菩提道度眾生。
東晉時期,隨著《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經》等彌陀諸經的陸續譯出,發愿往生西方凈土者開始變得越來越多,故阿彌陀佛信仰超越了彌勒信仰,成為凈土信仰的主流,西方凈土法門逐漸在中國流行起來。彌陀凈土信仰最早興起于大乘佛教初期的西北印度,東漢時傳入中國,至晉宋時期受到了中國僧俗的高度重視和青睞。彌陀凈土信仰傳入中國的初期形態是后來凈土宗發展的源頭。一般認為,后漢支讖譯出《般舟三昧經》是凈土信仰東傳的嚆矢,雖然此經沒有專門敘述彌陀凈土的莊嚴,但點明依般舟三昧修持可以見到阿彌陀佛。[12]東晉末年,慧遠一改其師道安的彌勒凈土的信仰,倡導彌陀凈土信仰,把凈土信仰由菩薩信仰(彌勒為菩薩)推向了阿彌陀佛信仰。慧遠組織發愿往生西方凈土的活動,在南方的朝野、山林產生了巨大影響,推動了彌陀凈土信仰在社會上的傳播。
彌陀經典中敘述了往生凈土的修行方法,主要集中于念佛,有諸多念佛之法,其內容可歸為三種:實相念佛,又稱法身念佛;觀想念佛,觀想西方凈土依正二報諸相,如《觀無量壽經》詳述之十六觀;稱名念佛,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心口同念名號。在東晉慧遠僧團的影響下,到南北朝時期,又經曇鸞的大力倡導,再加之早已盛行的觀世音信仰的助推,使彌陀信仰開始在中土盛行起來。根據《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所言,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左右侍立。《觀無量壽經》闡述的“十六觀”中,第十觀即觀觀世音,此經并說有信仰、發愿往生西方極樂凈土者,死后根據其功德大小而受到阿彌陀佛、觀世音和大勢至菩薩的不同方式的“接引”和教化,即西方三圣。觀世音信仰在隋唐之前已有深厚的民眾基礎,觀世音信仰助推著彌陀凈土信仰趨向盛行。
彌陀凈土信仰經慧遠、曇鸞、道綽和善導的判教創新,由初期的醞釀、發展,逐步走向成熟盛行,曇鸞吸收了龍樹《十住毗婆沙論·易行品》中提出的難行、易行二道之說,創立二道二力說判教,為凈土開派立宗建立起理論根據。他認為,在五濁惡世,求“阿毗跋致”(不退轉),有的靠自力,有的靠他力(佛力),靠自力為難行道,靠他力為易行道。他還論述了佛力之可靠、往生凈土之真實,生于凈土者畢竟成佛,把印度凈土信仰改造成能為中國僧俗雅俗共賞的修行法門。同時,他創立五逆能生凈土之說,使民眾產生往生凈土之信心與愿望,簡化修行方法,由觀想念佛轉而偏重于獨立的持名念佛,使凈土信仰能深入民眾之中。由此,曇鸞創立了一套中國化民眾化的彌陀凈土學說,為凈土信仰的傳播開辟了廣闊的道路,后經道綽、善導的弘揚而形成凈土宗。
道綽繼承曇鸞的思想論述,創立圣道門和凈土門等學說。他按難行、易行,立圣道門與凈土門,把凈土門之外的一切佛法都歸于圣道門。曇鸞之說分為難行道與易行道,道綽進一步將其立為二門。尤為重要的是,曇鸞以其他法門為難行道,只是“難行”而非“不行”。道綽雖然也說其他法門難行難證,并沒有明白地否定其他法門,但是在實際論證中卻極力強調其難,大有否定其他法門的傾向。他說圣道門全力修行,身身相續,尚須萬劫才獲不退位,難到了不行的程度,只有凈土法門才是唯一可以成就的法門。曇鸞主張稱名念佛獨立,并明確提倡口念。道綽把修行諸法分為正學與兼學,以稱名念佛為正學,而把其他諸法包括定學、慧學以及實相念佛、觀想念佛的名為兼學,從而確立稱名念佛的主要地位。
善導繼承曇鸞和道綽的學說,提出“二行二業”之說,以念阿彌陀佛名號為正行,以稱名念佛為正業,建立起凈土宗修行的完整體系。善導認為,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善導堅持曇鸞、道綽的“二道二力”說,著有《觀無量壽佛經疏》,強調乘佛力往生,突出彌陀超世本愿的作用,充分反映出易行道之本質。強調信心為本,信自己無力,佛力無邊,機法一體,必得往生。他把修行之法分為正雜二行,又把正行分為正助二業,而以稱名念佛為正定之業,簡化了修行方法。他制定了法事、六時禮懺、般舟三昧、觀念法門等儀軌,使凈土宗具有了完備的宗教形態,約在唐高宗時,已開始稱凈土信仰為“宗”,即凈土宗。
因此,可以將凈土宗在中國的發展歸結為三個時期:早期的修行法門階段;中期的禪凈雙修階段;后期的攝禪歸凈階段。這個發展階段,實際上展示了佛教傳入中國后怎樣從廟堂到巷陌的過程。早期的凈土宗并不被其他佛教宗派所認可,即使認可也被歸于其他宗派理論體系之下,被當作一種修行法門。主要原因在于凈土宗所倡導的念佛法門具有群眾性的傾向,它與當時注重義學的精英佛教格格不入。中期的凈土宗經過發展,終于取得了和禪宗并列的地位,禪凈雙修的局面反映了民眾性佛教發展的結果。而后期凈土宗的發展呈一枝獨秀,蕅益所代表的攝禪歸凈的思想,標志著中國佛教民眾化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