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凈土宗倫理思想研究
- 錢姝璇
- 3549字
- 2024-02-05 16:08:25
一 原始佛教中的凈土思想
凈土宗的思想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佛教時期的凈土思潮。原始佛教時期,凈土一般被區分為天國凈土和人間凈土。凈土有廣義和狹義之說。狹義凈土指諸佛為救度眾生,根據他的本愿力所成就的佛國凈土。這一凈土的特征是,國土由眾寶構成,絕對清凈莊嚴,國內有佛和菩薩眾,沒有四趣五濁等穢惡且佛法興盛。而廣義的凈土指一種秩序良好,環境優美的世界。據《經集》記載,佛陀時期有一位南印度的婆羅門學生,某次聽完佛陀的開示后返回處所。他告訴師父說,自從拜謁佛陀以后,日夜思念佛陀所在的地方。這種思念是因為聆聽了佛陀的說法、欽佩、敬仰佛陀的說教與人格而對佛陀產生禮敬、皈依之情。在此,他所皈依的是釋迦牟尼,而依止處也只是釋迦牟尼說法的道場,這可以看作是凈土思想的萌芽。
原始佛教中的人間凈土和天國凈土,它們都是原始佛教所宣說的凈土思想。凈土還有出世間凈土和世間凈土兩種分類方法。出世間凈土指超出三界的十方諸佛凈土,即前面所說之佛國。世間凈土指在單位世界,即小世界內凈土,這些凈土同樣以金剛等寶為地,種種莊嚴,但往往缺少佛法的教育,比如北俱蘆洲和天人之土(除彌勒菩薩的兜率內院),雖然環境殊勝,卻沒有佛法。根據廣義的凈土思想,除了出世間凈土以外,還包括北俱蘆洲、轉輪圣王國土,以及莊嚴的天國在內的世間凈土。原始佛教經典《長阿含經》、《中阿含經》以及《增一阿含經》中,都詳細介紹了北倶蘆洲的依正二報,勝過我們所居住的南閻浮提,屬于人間凈土。其還多處提及當來彌勒佛下生人間時,人間將成為佛國凈土的景象。北倶蘆洲、轉輪圣王國土、當來彌勒佛降生的人間,都成為后來大乘佛教凈土信仰的理論基礎。
(一)原始佛教中的人間凈土
首先,我們來詳細介紹一下什么是人間凈土。根據《阿含經》所描述,人間包括非常大的范圍,并非特指我們人所居住的世界,還有其他地方。人間有四個天下,即四大部洲,分別代表四類社會階層里的人道眾生。它們是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以及北俱蘆洲,分布在須彌山四方的咸海之中。其中,南贍部洲是我們現在所生活的世界,有佛法存世,其余三洲都無佛法傳世。北倶蘆洲被認為是四大洲中環境最優美的洲,有種種福樂,壽命千年。《長阿含經》描述北俱蘆洲土地沒有溝壑、荊棘,也沒有蚊蛇蜂蝎、虎豹等蟲蛇惡獸,土地由眾寶構成,土地潤澤,沒有石沙,四氣和順,不寒不熱,無眾惱患,塵穢不起,無有游塵,百草常生沒有冬夏。樹木繁茂,花果熾盛。總的說來,北俱蘆洲土地豐饒,生存環境優美,人口眾多且人民福報深厚。有眾多的繁蔭樹木,種類豐富,是人們衣食行的重要來源。據佛經記載,北俱蘆洲花果繁茂,其果熟時皮自然裂開,香氣自溢,會生成各種衣服、飾品、寶器、果食、樂器,等等。其還記載北俱蘆洲有一個寬廣的池子名叫善見池,池水清澄無垢,周邊以七寶圍繞著七重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還有無數眾鳥相和而鳴。人們可以盡情地游戲玩耍,想吃飯時有自然生長的粳米自熟,等等。除此以外,該洲沒有階級,人人平等,無我、無我所,每個人都在無憂無慮的環境中愜意地生活,內心祥和安寧,沒有恐懼,命終之后通常往生天國。《長阿含經》等原始佛教經典如此詳細地描述北俱蘆洲,將其定義為人間凈土,最終目的是為了勸說修行人行十善業道,往生天國凈土,不再受現實的苦難。
轉輪圣王國土也是原始佛教語境中的人間凈土。根據《長阿含經》記載,轉輪圣王的國土在環境方面與北倶蘆洲沒有太大的差別,也有各種滿足衣食住的樹,有無須人力種植而大地自然產生成熟的粳米,國土內的人民都自發地同行十善,不行諸惡,祥和美好。轉輪圣王凈土與北倶蘆洲凈土二者之間也有區別,如轉輪圣王凈土有國家組織形式,且國內人民有病痛之苦。而北俱蘆洲人無我、無我所,無國家形式,其國內人民的生活是全自然狀態。《長阿含經》卷二《游行經》、《中阿含經》卷十四《大善見王經》、《大般涅槃經》卷中和卷下,都曾描述過去的轉輪王國土。與此同時,原始佛教經典中描述了很多類似這樣的凈土,各種莊嚴殊勝,引人入勝,使人向往。本書前面提到,彌勒下生人間后會產生一個人間凈土,即彌勒未來人間凈土,故在此不再做贅述。彌勒是《阿含經》中唯一被提及的菩薩。《長阿含經》卷六《轉輪圣王修行經》、《中阿含經》卷十三《說本經》、《增一阿含經》等都記載,彌勒將于未來人壽八萬歲時下生成佛,成就彌勒未來人間凈土。在經典描述中,彌勒佛出世時,南贍部洲土地平整,自然環境和生存狀態與北俱蘆洲類似,七寶充滿,花香濃郁,果味甘美,風調雨順,國土豐樂,人民善良,眾生普遍平等。根據《彌勒下生經》記載,彌勒成佛時,將會出現一位名叫峨怯的轉輪圣王,以正法治世,屆時將出現一個人民道德水平高尚、政治清明和諧的理想世界。由此可見,未來彌勒人間凈土將是一個人間佛國凈土。以上這些不同類型的凈土也被認為是后來凈土宗思想的理論淵源。
(二)原始佛教中的天國凈土
在原始佛教聲聞法中,六欲天被描繪得非常美妙殊勝,被當作天國凈土,人們有往生六欲天的理想。雖然天國凈土莊嚴美妙,但仍然囿于三界之中,并不是人們完美的理想歸宿。后來,隨著大乘的不斷發展,十方諸佛凈土思想產生并壯大。諸佛凈土思想從生天思想發展而來,后來遠遠超過生天思想。也就是說,大乘諸佛凈土思想,從原始佛教凈土思想特別是天國凈土思想發展而來,最后超越了天國凈土思想,成為佛教凈土思想的主流。
佛教將三千大千世界分為欲界、色界和無色界,一般稱為三界。欲界,指有淫欲與食欲的有情居住的世界。自下至無間地獄,中間是人界的四大部洲,上至六欲天,因男女參居,故稱欲界。六欲天指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色界,指沒有淫食二欲的、清凈的天人所居住的地方。色界分四級,稱為四禪天,安立十八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少凈天、無凈天、遍凈天、無云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無色界即唯以心識住于深妙之禪定的無物質之世界,有識無邊處天、空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和非想非非想處天。《長阿含經》卷十提到:“四天王復有三事勝閻浮提。何等為三?一者長壽,二者端正,三者多樂。以此三事勝閻浮提。”[1]由此可見,天道中最差的四天王天,與南贍部洲相比也算是當之無愧的天國凈土。在其之上的諸天,果報都在四天王天之上,其土更為清凈莊嚴。天國凈土從構成、眾生福報、自然環境、組織形式等都遠勝四大洲中最好的北俱蘆洲。原始佛教經典通過描述天國凈土的種種莊嚴,目的在于勸善,勸修行者來世生諸天,而這正是凈土信仰形態的理論淵源。[2]
學術界一般認為,凈土思想源自原始佛教時期的念佛、念天與生天思想。念佛、念天是佛教六念處中的二念,六念處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根據佛教教義,念天修善業可得以生天。由生天思想演變為往生的思想,再進一步由念佛思想與往生思想的結合,形成念佛往生諸佛凈土的思想。到了大乘佛教時期,各種諸佛凈土思想蓬勃開展出來。關于念天,《大智度論》卷二十二說:“聲聞法中說念欲界天,摩訶衍中說念一切三界天。行者未得道時,或心著人間五欲,以是故佛說念天。若能斷淫欲,則生上二界天中若不能斷淫欲,即生六欲天中。是中有妙細清凈五欲,佛雖不欲令人更生受五欲,有眾生不任入涅槃,為是眾生故,說念天。”[3]到了大乘佛教時期,凈土思想廣泛流行開來,出現了種種的凈土觀念與信仰形態。
凈土思想的產生,離不開人們對該思想的需求。佛教認為,人生本苦,現實人間充滿了各種苦痛與不圓滿。佛教用八苦概括了人間所有的苦,即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認為所有都痛苦逃不過這八大類。反映在個體上,有寒苦、熱苦、饑苦、渴苦、不自在苦、自逼惱苦、他逼惱苦等。面對生命的困苦,人們心中自然會向往無憂的凈土。因此,渴望世界的清凈與圓滿,成為佛教信眾所追尋的共同愿望。
釋迦牟尼佛時期產生過去七佛與未來佛的信仰。過去七佛指釋迦佛及其出世前所出現之佛,即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與釋迦牟尼佛。彌勒菩薩被當作未來佛而信仰,據佛經記載,彌勒菩薩居住的兜率天內院,是一個清凈微妙、莊嚴輝煌的凈土。釋迦牟尼佛之后,彌勒菩薩在我們生活的娑婆世界成佛,為人類帶來光明與希望。佛教大小乘的經論都有記載人往生彌勒兜率天的事跡。大乘佛教有無著夜赴兜率天,由彌勒傳授《瑜伽師地論》的傳說,小乘有三羅漢往生兜率天的記載。由此可見,在原始佛教時期已孕育出原始的凈土思想。到了部派佛教后期,釋迦牟尼佛被逐漸神格化,如《本生經》記載了釋迦牟尼佛累劫多生行菩薩道救度眾生的故事,里面暗含凈土信仰,到了大乘佛教時期逐漸發展成“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佛本愿思想,后來演化成修行成就佛國凈土,救度一切苦難眾生的凈土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