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晉代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的激化及統(tǒng)治階級的內亂

一 晉代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

西晉建立后,晉武帝司馬炎于太康元年(280)滅吳,統(tǒng)一了全國。史稱“是時天下無事,賦稅平均,人咸安其業(yè)而樂其事”。事實上,這不過是史家被晉初表面上的“太平”所迷惑而做出的錯誤判斷。晉初,武帝雖然對曹魏以來的政治、經濟制度做了一些改革,但基本上仍承漢以來之積弊,且繼續(xù)惡化,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銳。

首先,晉承漢魏以來的世族制度,豪門世族集團的勢力進一步發(fā)展。他們憑借政治上和經濟上的特權,壟斷中央和地方的要職,占有大量土地,蔭庇宗屬、宗族和佃客,擁有大批奴隸。他們是西晉封建政權上層的一個特殊階層。世族豪門地主與庶族地主(包括地方豪強地主、富商巨室、少數民族的豪貴等)就構成了西晉的統(tǒng)治階級。世族與庶族地主階級直接壓迫和剝削的是佃客、部曲和奴婢,還有大量屬于國家控制的自由農民,即所謂的編戶農民。佃客、部曲、奴婢及編戶農民、小手工業(yè)者就構成了西晉封建社會中的被統(tǒng)治階級。前者對后者的壓迫和剝削以及后者的反抗,是西晉社會的基本矛盾,即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

西晉建國后,由于自魏以來實行的屯田制已失去了意義,故晉朝頒布了占田課田法,以加強對農民的剝削,鞏固地主階級對土地的永久占領。占田法規(guī)定了各級官員依品位占田、蔭戶的數目,一品官占田五十頃、蔭戶(佃客)無過五十戶,以下依次遞減,最低的九品官可占田十頃、蔭一戶。[1]這是以法律形式承認世族官僚占有土地和蔭戶的特權。至于一般的編戶,占田法規(guī)定:“男子一人占田七十畝,女子三十畝。其外丁男課田五十畝,丁女二十畝,次丁男半之,女則不課。”[2]又據《晉書》卷一四《地理志》載:“太康元年,平吳,大凡戶二百四十五萬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萬三千八百六十三。”其總戶數,只占東漢沖帝永嘉元年(145)總戶九百九十三萬的百分之二十五弱。而日益龐大的官僚機構的財務開支、軍費都壓在這二百多萬國家編戶之上,所以統(tǒng)治者只有加重對編戶的剝削。如晉初,國家對一般編戶農民征收的田租比東漢末曹操時增加了一倍,戶調增加了二分之一,[3]而且徭役、兵役繁重,多誤農時。正如泰始初傅玄上疏時所說:“……今文武之官既眾,而拜賜不在職者又多,加以服役為兵,不得耕稼,當農者之半。南面食祿者參倍于前。”[4]咸寧初,玄子咸上言亦曰:“然泰始開元以暨于今,十有五年矣。而軍國未豐,百姓不贍,一歲不登,便有菜色者,誠由官眾事殷,復除猥濫,蠶食者多而親農者少也。”所以,他大聲疾呼:“當今之急,先并官省事,靜事息役,上下用心,惟農是務也。”[5]

隨著晉朝統(tǒng)治階級的腐朽,政治的黑暗,一般農民的生活更加悲慘。特別是太熙元年(290)惠帝即位后,統(tǒng)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機構龐大,賄賂公行,對農民加以無休止的壓榨,使農民的生活走上了絕境,饑饉遍地。這正如《晉書·食貨志》所說:“及惠帝之后,政教陵夷,至于永嘉,喪亂彌甚。雍州以東,人多饑乏,更相鬻賣,奔進流移,不可勝數。幽、并、司、冀、秦、雍六州大蝗,草木及牛馬毛皆盡。又大疾疫,兼以饑饉,百姓又為寇盜所殺,流尸滿河,白骨蔽野。”因此,到永嘉年間,一般農民大都奔迸流移,或淪為世族豪右的佃客、奴婢,或“更相鬻賣”,成為流民;最后終于揭竿而起,反抗晉朝的殘暴統(tǒng)治。他們就構成了晉末各地流民起義的主體。

西晉編戶農民尚且如此,那么蔭庇在世族豪門的佃客、部曲及奴隸的命運就更加悲慘了。西晉初,武帝雖幾次下令收括蔭戶,“詔禁募客(佃客)”[6],而后又頒占田法,限制各官蔭戶的數目,但是事實上并沒有多大的效力。佃客、部曲從晉初以來急劇增多。他們有的原為世家豪門的佃農或同一宗族的人,隨著封建人身依附關系的加強,他們身份日益低落,最終變?yōu)橥耆栏接谑雷搴篱T的佃客。還有一些編戶農民因不堪國家繁重的賦役,投靠貴族豪門,成為蔭戶佃客,如上引《晉書·王恂傳》所云,“魏氏給公卿已下租牛客戶各有差,自后小人憚役,多樂為之,貴勢之門動有百數”。至于“部曲”,原本主要是兩漢以來的軍事建制;魏晉時,隨著戰(zhàn)爭的頻繁,部曲也就變成了武裝世家豪門的家兵或佃客,成為且耕且戰(zhàn)的耕作者,與佃客沒有什么差別了。魏晉時佃客、部曲的地位比一般農民低,由于人身依附關系的加強,世族豪門用封建地租的形式占有了他們全部剩余勞動價值,甚至包括大部分必要勞動。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只有采用“超經濟的強制”才能達到。這樣,佃客、部曲失去了部分自由,不得擅自離開主人,被牢固地束縛在土地上,世世代代隸屬于主人。

至于奴隸,地位更為低下,被主人視為“私產”[7],可以任意殘殺。如石崇每宴賓客,常令美人(奴婢)行酒。客飲酒不盡者,使黃門交斬美人。一次,客人不肯飲酒,崇竟殺行酒美人三人。[8]又,王愷命女妓吹笛,妓有小忘,愷即使黃門打殺之。[9]世家大族擁有的奴隸也很多,如王戎“家僮數百”[10],石崇有“蒼頭八百余人”[11]。晉朝的法律還規(guī)定奴婢逃亡或反抗主人要受到各種嚴刑,直至處以死刑。[12]

以皇帝為首的西晉封建統(tǒng)治階級日益腐化,政治腐敗也是促使西晉社會基本矛盾激化的一個重要因素。世族豪門集團憑借著魏以來的九品中正制,壟斷了中央和地方的文武官職;又享有占田法規(guī)定的占有土地和佃客、占有眾多奴隸的特權,日益腐化、奢侈。如晉世家王戎歷任太子太傅、中書令、尚書左仆射,領吏部等,其“性好興利,廣收八方園田、水碓,周遍天下。積實聚錢,不知紀極,每自執(zhí)牙籌,晝夜算計,恒若不足”[13]。晉強弩將軍龐宗為“西州大姓”,藍田令張輔曾“奪宗田二百余頃以給貧戶”[14]。又麹允,金城人,“與游氏世為豪族,西州為之語曰‘麹與游,牛羊不數頭。南開朱門,北望青樓’”。[15]還有晉朝著名的豪富石崇,“劫遠使商客,致富不貲”,及抄閱其家,“有司簿閱水碓三十余區(qū),蒼頭八百余人,他珍寶貨賄田宅稱是”[16]。王隱《晉書》云其“百道營生,積財如山”。[17]以皇帝為首的統(tǒng)治階級過著奢侈、腐化的生活,逐漸走上末途。

晉武帝即位初,多次下詔大弘儉約,可是平吳之后,日益奢侈腐化,后宮妃妾就近萬人。上行下效,貴戚豪門競相爭奇斗富,淫逸腐化。如丞相何曾“性奢豪,務在華侈。帷帳車服,窮極綺麗,廚膳滋味,過于王者……食日萬錢,猶曰無下箸處”。其子邵,“驕奢簡貴,亦有父風。衣裘服玩,新故巨積。食必盡四方珍異,一日之供以錢二萬為限”。[18]侍中王濟也“性豪侈,麗服王食”,嘗以人乳蒸肫,晉武帝食后,色甚不平,食未畢而去。“時洛京地甚貴,(王)濟買地為馬埒,編錢滿之,時人謂為‘金溝’。”[19]石崇更是“后房百數,皆曳紈繡,珥金翠。絲竹盡當時之選,庖膳窮水陸之珍。與貴戚王愷、羊琇之徒以奢靡相尚”,[20]爭奇斗富。《世說新語·汰侈篇》記載說:“石崇與王愷爭豪,并窮綺麗,以飾輿服。”又舉一例云:“武帝,愷之甥也,每助愷。嘗以一珊瑚樹,高二尺許賜愷。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愷以示崇。崇視訖,以鐵如意擊之,應手而碎。愷既惋惜,又以為疾己之寶,聲色甚厲。崇曰:‘不足恨,今還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樹,有三尺、四尺,條干絕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愷許比甚眾。愷惘然自失。”

統(tǒng)治階級的奢侈腐化是建筑在廣大農民、佃客和奴隸的血汗之上的。他們除了食用田租、戶稅之外,還想盡辦法掠奪財富。從晉武帝起,就賣官鬻爵,劉毅曾當武帝之面說其不如東漢桓、靈二帝,因為“桓、靈賣官,錢入官庫”,武帝賣官,錢入私門。[21]統(tǒng)治階級斂聚財富,使“綱紀大壞,貨賂公行,勢位之家,以貴陵物,忠賢路絕,讒邪得志,更相薦舉,天下謂之互市焉”。[22]當時南陽魯褒作《錢神論》以譏之,這就不難理解,西晉統(tǒng)治階級為什么要加重對農民的壓榨,而這樣做必然導致地主與農民的階級矛盾日趨激化。

晉初以來,除了社會的基本矛盾日趨尖銳之外,更為突出的還是民族矛盾的激化。

中國自秦漢以來就成為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至東漢末年內地軍閥混戰(zhàn),北方的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人口大量減少,于是四周的少數民族或出于自愿,或為漢族統(tǒng)治者所誘迫,大量遷入內地。而漢族統(tǒng)治者為了擴大兵員,獲得勞動力,也愿意各族內遷。上面我們已經對北方的南匈奴及附屬各部內遷的情況作了敘述。除匈奴之外,內遷的民族主要還有氐、羌、烏丸、鮮卑等。氐、羌自秦漢以來,主要居住在隴右、河西(包括今青海),東漢以后即大量遷入陜西關中等地。故江統(tǒng)《徙戎論》云:“關中之人百余萬口,率其少多,戎(氐羌)、狄(匈奴、盧水胡、羯胡等)居半。”烏丸、鮮卑原屬東胡,主要居地在今東北,漢魏以來也大量遷入內地。烏丸主要遷于幽、并二州;鮮卑則在幽、并二州之北,晉初以拓跋鮮卑(在漠南)和慕容鮮卑(在遼東)勢力最強。此外,還有相當多的鮮卑內遷到隴右、河西一帶。[23]內遷各族的總數,據《晉書》卷二《文帝紀》引魏元帝景元四年(263)詔曰,內遷各族達“八百七十余萬口”,約占晉太康元年全國總人口一千六百多萬的一半。事實上可能沒有那么多,因晉太康元年(280)全國總人數是指編戶,其余佃客、部曲、奴婢未統(tǒng)計在內;而內遷各族有的只是表示臣屬,不一定真正內遷。無論怎樣,以上數字至少說明魏晉以來,內遷各族的人數是很多的。

內遷的氐、羌、烏丸、鮮卑等族,大致與內遷的南匈奴各部一樣,大多保留了原來的部落組織形式,由魏晉地方官吏或特別設置的校尉統(tǒng)治,如護羌校尉、護烏桓校尉等。還有的地區(qū),如關中,魏晉統(tǒng)治者還設置“護軍”,統(tǒng)治羌、氐等族。內遷各族的社會地位,也大致與內遷南匈奴一樣,發(fā)生了變化:有的保留了原部落的形式,有的則解散了原來部落,成為“編戶齊民”[24];還有的變成了世族豪門的佃客、部曲或奴隸。所有內遷各族都要為漢族統(tǒng)治階級服兵役,經常被征調,四處打仗;有的還要向統(tǒng)治者繳納租調,遭到殘酷的壓迫和剝削。他們所受的壓迫和剝削是雙重的,既有民族的也有階級的。

對于內遷各族的單于、王侯及酋豪來說,他們與魏晉漢族統(tǒng)治階級也存在民族矛盾。自內遷后,他們逐漸失去了往日統(tǒng)治本民族人民的權力,“雖有虛號,無復尺土之業(yè),自諸王侯,降同編戶”。因此,他們夢寐以求的是恢復和擴張自己的勢力,“興邦復業(yè)”,如原南單于后裔劉淵的起兵就是如此。內遷的各族人民與漢族統(tǒng)治階級的矛盾,則與此有本質的不同,他們之反對晉朝統(tǒng)治階級,是為了解除所受的壓迫和剝削,反對統(tǒng)治階級對他們的歧視。

由于內遷各族人民受到漢族統(tǒng)治階級的雙重壓迫和剝削,故他們比一般漢族人民所受的壓榨更為殘酷。但是,在晉泰始以前,內遷各族與當地漢族人民相處得還是比較好的,很少發(fā)生恃其強悍而侵奪他族或反抗朝廷的事。這說明剛內遷不久的各族人民與魏晉統(tǒng)治階級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還比較緩和,漢族統(tǒng)治階級對他們的壓迫未深。可是,漢族統(tǒng)治階級對內遷各族人民是歧視的,視之為野蠻人,處處加以防范,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就是他們一致的看法。早在曹魏嘉平三年(251)鄧艾上言中就說:“戎狄獸心,不以義親,強則侵暴,弱則內附……羌、胡與民同處者,宜以漸出之,使居民表崇廉恥之教,塞奸宄之路。”然而,正是這個鄧艾在主隴右軍事之后,為了擴充兵員,竟將數萬鮮卑遷入雍、涼間,與漢人雜處。[25]晉泰始四年(268),傅玄上疏中亦說:“……臣以為胡夷獸心,不與華同,鮮卑最甚。本鄧艾茍欲取一時之利,不慮后患,使鮮卑數萬散居人間,此必為害之勢也。”[26]內遷各族真如鄧艾、傅玄之流所說的那樣,是“獸心”,是“必為害之勢”嗎?《晉書》卷五二《阮種傳》記阮種在一次對策中說:

自魏氏以來,夷虜內附,鮮有桀悍侵漁之患。由是邊守遂怠,鄣塞不設。而今丑虜內居,與百姓雜處,邊吏擾習,人又忘戰(zhàn)。受方任者,又非其材,或以狙詐,侵侮邊夷;或干賞啖利,妄加討戮。

從阮種的言論,知內遷各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鮮有桀悍侵漁之患”的,鄧艾、傅玄之流所謂“胡夷獸心,不與華同”,“必為害之勢”一類言論,不過是漢族統(tǒng)治階級歧視、污蔑少數民族之詞。內遷各族之所以要起來反抗?jié)h族統(tǒng)治階級,是“邊吏擾習”,任職邊疆的官吏(“受方任者”)“或以狙詐,侵侮邊夷,或干賞啖利,妄加討戮”的結果。當然,阮種在當時不可能了解內遷各族人民深受魏晉漢族統(tǒng)治階級民族的和階級的雙重壓迫,而這才是他們不斷起來反抗?jié)h族統(tǒng)治階級的根本原因。可是,他所說的原因至少反映了上述根本原因的一個方面,而且往往是觸發(fā)內遷各族人民反抗的導火線。

晉初幾次震撼晉廷的內遷各族人民的起兵,就是明證。

西晉泰始四年至五年間(268~269),河西一帶遭水旱之災,比年不登,引起當地羌、胡的擾亂。[27]晉朝統(tǒng)治者采取高壓政策,于泰始五年分雍、涼、梁三州之地設秦州(治冀城,今甘肅甘谷南),命“勇而無謀,強于自用”的武夫胡烈為刺史。胡上任后,即“妄加討戮”,“失羌戎之和”,[28]終于次年(泰始六年)激發(fā)了以禿發(fā)鮮卑首領樹機能為首的西北各族人民的反晉斗爭,胡烈被擊殺于萬斛堆(今甘肅祖厲河入黃河處)。一時河西、隴右的羌和北地胡等群起響應,勢力發(fā)展很快;晉朝統(tǒng)治者先后派軍鎮(zhèn)壓,均為起事的軍隊擊敗,涼州刺史牽弘、楊欣先后敗亡。咸寧五年(279),樹機能等攻下涼州(治今武威),武帝為之“忘寢與食”。后武帝任用馬隆,才擊殺樹機能,鎮(zhèn)壓了這次反晉的各族人民起事。[29]

以樹機能為首的西北各族人民的反晉斗爭,前后持續(xù)了十年,其間在泰始七年(271)初,又發(fā)生了內遷南匈奴右賢王劉猛叛出塞的事件。[30]劉猛自稱單于,并于同年十一月攻并州,為刺史劉欽所敗。[31]次年春,晉監(jiān)軍何楨率軍擊破劉猛,誘猛左部帥李恪殺猛。[32]劉猛反晉的性質與上述禿發(fā)樹機能反晉不同。郝散的反晉是匈奴貴族要求恢復在部落中的統(tǒng)治,并結合人民解除奴役的要求而發(fā)動的。[33]

至晉元康四年(294),惠帝即位后不久,又爆發(fā)了內遷匈奴郝散的起事。郝散發(fā)難于谷遠(今山西沁源),攻上黨,殺長史。八月,郝散降,為晉馮翊都尉所殺。[34]史稱郝散為匈奴,似為居并州上黨一帶的南匈奴或雜胡。過了兩年,即元康六年,郝散弟度元與馮翊(治臨晉,今陜西大荔)、北地(治今陜西銅川)的馬蘭羌、盧水胡起事,攻北地,殺太守張損,又擊敗馮翊都尉歐陽建。[35]接著,度元又擊敗雍州刺史解系。秦、雍的氏、羌悉舉義旗,推氐帥齊萬年為皇帝,圍涇陽,[36]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各族人民聯(lián)合反抗晉朝統(tǒng)治階級的斗爭。秦、雍二州氐、羌人口眾多,他們在晉朝統(tǒng)治階級的殘酷壓榨下,“怨恨之氣毒于骨髓”。[37]而起事的導火線正是當時鎮(zhèn)守關中的趙王倫“刑賞失中”,重用親信孫秀,濫殺羌大酋數十人。[38]起事軍于起兵后第二年(元康七年)殺晉大將周處,關中守將郡守望風逃竄,相望于路。[39]直到元康九年(299),晉朝遣孟觀才最后鎮(zhèn)壓了這次起事。

晉初樹機能、齊萬年領導的兩次大的內遷各族人民起兵,具有深遠的意義。當起事一發(fā)動,內遷各族皆迅速參加,攻占郡縣,殺死晉朝官吏,震撼了西晉王朝的統(tǒng)治。起事雖然最后被鎮(zhèn)壓下去,但充分暴露出內遷各族人民在雙重的壓迫和剝削之下,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激化。關于此點,在西晉統(tǒng)治集團中,有人也察覺到了。如晉太康元年平吳之后,侍御史郭欽上疏說:“魏初人寡,西北諸郡皆為戎居。今雖服從,若百年之后有風塵之警,胡騎自平陽、上黨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馮翊、安定、上郡盡為狄庭矣。宜及平吳之威,謀臣猛將之略,出北地、西河、安定,復上郡,實馮翊,于平陽以北諸縣募取死罪,徙三河、三魏見士四萬家以充之。裔不亂華,漸徙平陽、弘農、魏郡、京兆、上黨雜胡,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萬世之長策也。”[40]元康九年,即齊萬年起義失敗后,晉太子洗馬江統(tǒng)又作《徙戎論》,他仍從宜徙內遷各族于邊外,以符古代“地在要荒”的理論出發(fā),說什么“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戎狄志態(tài),不與華同。而因其衰弊,遷之畿服,士庶玩習,侮其輕弱,使其怨恨之氣毒于骨髓”。即一方面他對內遷各族很不放心,另一面也察覺到晉朝統(tǒng)治階級對各族的壓榨、輕侮是他們反抗的原因。他特別擔心關中的氐、羌和并州的匈奴,主張把他們遷徙回原來居住的地方。對于并州的匈奴,江統(tǒng)說:“并州之胡,本實匈奴桀惡之寇也……泰始之初,又增為四(四部)。于是劉猛內叛,聯(lián)結外虜。近者郝散之變,發(fā)于谷遠。今五部之眾,戶至數萬,人口之盛,過于西戎。然其天性驍勇,弓馬便利,倍于氐、羌。若有不虞風塵之慮,則并州之域可為寒心。”[41]以后,匈奴劉淵起兵,終于傾覆了西晉的統(tǒng)治,使人們不能不佩服江統(tǒng)的預見。

郭欽、江統(tǒng)的議論,反映了當時西晉統(tǒng)治階級中的一些人已經看到內遷各族人民深受雙重壓迫,成為西晉王朝的最大威脅。但是他們提出的解決辦法,不是從根本上清除或減輕統(tǒng)治階級對內遷各族人民的壓榨,緩和民族的和階級的矛盾,而是遵循古代四夷在要荒的傳統(tǒng)觀點,主張將內遷各族徙回邊外。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根本不可能的。因為自漢魏以來,陸續(xù)內遷的各族長期與當地漢族人民雜處,有的甚至變成漢族統(tǒng)治者的剝削對象(即所謂“編戶齊民”)。遷之固然不易,而遷出后更將使?jié)h族統(tǒng)治階級失去財富的來源。所以,郭欽、江統(tǒng)的建議,沒有被西晉統(tǒng)治者采納,也不可能被采納。

綜上所述,從西晉建國以來,國內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均日益激化;西晉統(tǒng)治階級的腐朽、相互爭權奪利,最后演變成了歷史上所謂的“八王之亂”,內遷各族與漢族人民忍無可忍,終于爆發(fā)了遍及全國的各族人民的反抗斗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泽县| 东方市| 和硕县| 石阡县| 交口县| 屯门区| 且末县| 宁阳县| 金山区| 牟定县| 铜陵市| 广南县| 抚远县| 乌兰县| 鲁山县| 香格里拉县| 开鲁县| 耒阳市| 镇沅| 仙居县| 新乡县| 南乐县| 呼玛县| 淅川县| 乌苏市| 泽州县| 古田县| 兰州市| 满洲里市| 忻城县| 弥勒县| 洮南市| 白山市| 林甸县| 吉林省| 海门市| 无极县| 棋牌| 根河市| 平武县| 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