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爭霸西州:匈奴、西羌與兩漢的興衰作者名: 薛小林本章字數: 2229字更新時間: 2024-02-05 16:16:36
序
薛小林博士的第一部學術著作即將出版,我很高興受邀寫序。
小林的學術根基是在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打下的。從本科到碩士研究生時期,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老師,特別是他的碩士導師喬健先生為了培養小林付出了許多心血。小林于2012年在中國人民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后,響應母校的召喚,返回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任教。六年之后,他的這部著作得以出版,同樣也體現出蘭州大學的老師們對他的期望與鼓勵。
我和小林的師生情緣,開始于2009年9月,小林考取了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的博士生,研讀秦漢史,我是他的導師。直到2012年6月他獲得博士學位離校為止,先后三年的時間,從學術到生活,我們都可以從容交談;當然也少不了把盞聚談。現在回想起來,還有一種溫馨的感覺。
小林的博士論文題目是《兩漢的“西州”經略與國勢研究》。當初,我們兩人商定這個題目之后,我曾經不無擔憂:這個題目跨度和難度偏大,小林是否能夠勝任?當他完成了大部分初稿給我審閱時,我就大為放心了。后來,在博士論文答辯時,果然獲得了答辯委員會各位先生的一致好評,我心中充滿欣喜。現在準備出版的這部著作,就是在當年博士論文的基礎之上,經過修改和完善而形成的。我特意比較過兩者的文本內容,欣喜地發現:小林的學術積累和學業進步,在這本書中體現得很明顯。
小林在讀書期間,就表現出對專業研究的全身心投入。他的閱讀范圍很廣,敢于質疑問難,行文也有氣勢。我早就認定他是一個“讀書種子”。在大學當老師、指導研究生的時間長了,在比較熟悉的老師之間,私下交流時會有一種說法:遇到好學生,是老師的幸運。就此而言,我很愿意說,有薛小林這樣的學生,我確實很高興。
小林畢業離校之后,我們也保持著很密切的聯系和交流。他想到的學術論題,在動筆寫作之前,時常會征求我的意見,是否可以寫?他的文章初稿在向其他人征求意見時遇到批駁式的回饋意見,在郁悶之時,他也會打電話向我告知情況。近年來他發表的幾篇文章,我都是文章修改過程的見證者。
我一直有個看法:作為大學老師,一定要有很好的課堂講授能力,在授課效果方面應該有嚴格要求。提高科研能力與提高授課水平,應該被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來看待。就此而言,我曾經對小林的授課效果有所擔心,因為小林講話有輕微的“期期艾艾”。2015年夏季,我們一道在成都市參加秦漢史的一個學術討論會,小林有一個會議發言,我在現場悉心靜聽。他把自己的研究心得表達得近乎圓滿。他的發言自始至終充滿自信和激情,現場的“氣場”很強大。我由此推知,他在大學的講臺上授課,也一定很受學生的歡迎。他一定可以成長為一位優秀的大學老師。
小林的這部學術著作出版之后,讀者一定會予以關注。作為最早的讀者之一,我感覺本書有幾個亮點。
第一,討論問題的視角很好。他注重以兩點立論:一是深入草原去理解游牧,二是深入漢朝政治內部去理解邊疆與中心的互動。他在“西州”這個古已有之的地域概念下,對草原部族與農耕國家的互動,對漢朝邊疆與中心的互動做了較為全面的多層次研究。他論證了西州是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沖突、交流和融合的典型區域,是影響漢代國勢脈動的重要區域,是進行兩個互動觀察的很好對象。
第二,他研究問題的眼界比較開闊,對學界既往的重要成果多有學習和借鑒。他對歐文·拉鐵摩爾、巴菲爾德、狄宇宙、杉山正明、江上波夫、丹尼斯·塞諾等學者的內亞史研究的成果,從方法到結論都細心揣摩。唐曉峰對拉鐵摩爾“將長城地帶看做核心,思考它的雙向影響,特別是到草原社會去‘發現歷史’,其學術意義不容低估”的學術判斷,對小林思路的開拓有重要的啟發意義。王明珂先生的三部著作《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游牧者的抉擇:面對漢帝國的北亞游牧部族》《羌在漢藏之間:川西羌族的歷史人類學研究》,對小林完成研究課題更有直接的指導意義。如果說,小林的這部著作有理論研究深度的話,與他廣泛地閱讀學術經典,并據以展開自己的討論,直接相關。
第三,小林的研究結論和表述,多有自己的心得,可以給人以啟發。他認為,所謂的“西州”問題,既涉及地方與中央的關系,也涉及異族與漢族的關系,雙重關系的交錯使得西州問題顯得異常復雜。“西州”在西漢和東漢均是朝廷面臨的“大問題”,西州問題是一個可以將兩漢四百年歷史貫通起來的軸承。他側重于透過西漢與東漢不同的西州經略及西州對中原腹地造成的不同反饋結果,以比較西漢、東漢兩朝在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結構等方面的差異。
第四,我很欣賞他的兩篇附文。特別是第二篇附文《邊兵的失控——東漢董卓、北魏六鎮及唐代安史三次邊兵叛亂之比較研究》。這篇文章,是他六年前的博士論文中所不見的,也就是小林的最新研究所得,不僅是對他的博士論文的發展,而且應該被視為他研究思路的一種拓展和跨越。他的結論:“東漢西北的涼州兵團、北魏北邊的六鎮,以及唐代東北的軍鎮,在經略邊疆、保境固土方面,都曾發揮重要作用,但后來都衍化成失控的邊兵,對東漢、北魏以及唐政權分別造成致命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他進一步認定,這三次邊兵失控引發的大變局,“三者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對它們的發生以及背后復雜的邊疆形勢、內政局勢及胡漢互動情形進行綜合的比較研究,或有助于深化對中古時期政治、軍事、民族及文化問題的認識”。我很希望今后可以看到他沿著這個思路,繼續做出跨越斷代史的研究成果來。
小林的著作,凝聚著他多年來的研究心得。我作為他的導師來寫序言,自然有喜悅之情,更希望和感謝學界的朋友,對小林今后的成長多多給予關注和指導。
祝福小林在學術發展之路上,闊步前行。
孫家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