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走近非遺:歷史、祖先與苗族女性服飾變遷作者名: 聶羽彤本章字數: 5字更新時間: 2024-04-09 16:45:29
第一章 導論
一 問題緣起
服飾是人類心理活動的顯性表征,是人與自然、物質與精神、實用與審美等多方面的有機結合。服飾的變遷與人類文明的進程相伴,受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人們的信仰、價值、審美等觀念,也體現了人們對服飾的需要、態度等心理特征。
2010年,筆者隨同導師一行五人前往黔西南鎮寧進行田野調查,在與當地人進行訪談時,一位報道人說自己的祖先是清代從黔東南黃平縣遷來的,并帶我們去看了他們家族的墓地。這位報道人還特別強調他們現在穿著的服飾是當年從黔東南遷出時的服制。之后為了找尋這款服飾的源頭,筆者專程到黔東南黃平縣進行田野調查,發現他們的服飾已變得很不一樣,短裙、短袖和明亮的色調與黔西南長裙、長袖和黯淡的色調形成鮮明對比。然而,表面看上去完全不同的苗族服飾,其實源于同一支系。遷出去的這部分群體其服飾還保留其200多年前的服制;而原居地的服飾在款式、色調等方面都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為了探尋出現這種文化現象的原因,筆者后期又按報道人提及的遷徙路線去貞豐縣進行求證,意外地發現其實不只是黃平這個支系有此類現象,從黔東南臺江縣施洞地區遷出去的苗族人,他們散居于鎮寧縣、貞豐縣的幾個村寨,其頭飾現在還依然保留清代遷出時的包頭方式,因刺繡紋樣遺失嚴重,目前其服制與從黃平遷出的款式有融合之勢,而原居地施洞的服飾也變成迥然不同的風格。
我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大家庭,各民族在相互融合的過程中文化元素也會相互借鑒。但通常情況下,一個民族會有一種賦予本民族深刻文化內涵與象征意義的服飾,然而苗族服飾卻約有二百種不同款式,這在我國少數民族中還是很少見的。那么,苗族服飾的變遷為什么會存在這種現象呢?
眾所周知,苗族在歷史上因戰爭、自然災害等原因而被迫經歷過數次遷徙。由于苗族沒有文字,于是服飾便成為苗族人記錄歷史的一個重要載體,并且世代傳承。服飾的變遷不僅記錄了苗族先民遷徙的經歷,也傳承著苗族的歷史與文化,而苗族服飾的色彩、結構和圖案則蘊含了豐富的歷史與文化內涵。目前,苗族服飾的許多種款式都已被列為不同級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臺江苗族服飾被列入貴州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黃平苗族服飾作為第一、第二批省級擴展項目被列入貴州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5年,作為擴展項目,貞豐苗族服飾被列為貴州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然,不管其余那些種類繁多、繡工精美的苗族服飾哪一天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文化遺產,它們都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了解和分析影響其生成的因素,易于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深刻內涵。
據史料記載,乾隆元年(1736)十月,“清江兩岸苗賊盡平”,則至少從此時期開始,就陸續有黔東南臺江、黃平、施秉等地的苗人逃難至今黔西南鎮寧、貞豐等地。由于原居地、臺江與遷入地苗胞所處的社會情境產生差異,其服飾心理也發生相應變化。經過200余年的社會變遷,原居地黃平、臺江與遷入地鎮寧、貞豐的苗族女性服飾在結構、圖案、色彩等方面已表現出明顯不同。因此,探討苗族服飾傳承與變遷背后的因素,特別是苗人的遷徙歷史、生境、習俗、信仰、觀念、心理等方面的變化,有助于我們站在“他者”的立場去理解苗族社會文化的變遷過程。
本研究擬探討影響苗族同一支系服飾發生變遷的各種因素,具體以黃平與臺江施洞兩個支系服飾的變遷為案例,通過對每個支系原居地與遷入地苗胞現穿服飾進行共時性比較,找出服飾差異;再對原居地與遷入地苗胞200年來的生境變遷進行歷時性的梳理和對比,并進一步分析每個支系的服飾產生差異的原因,從而以“他者”的視角闡釋歷史、經濟、交通、信仰、心理等因素如何影響同支系苗族服飾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