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原居地與遷入地苗族女性服飾細節比較

(一)百褶裙

苗族女性都喜歡穿百褶裙,只是材質、顏色、長短等有所差別。有關苗族百褶裙,還有一段傳說。傳說很久以前,一位苗族婦女在山坡上看到五顏六色的青杠菌而產生靈感 ,回去就按照青杠菌的褶子做成了百褶裙,跳舞時褶裙翩翩,美麗又動人,其他婦女覺得好看也紛紛效仿,并很快傳遍各苗寨,就這樣延續了下來(見圖2-1)。

圖2-1 從黃平遷入鎮寧的苗族女性現穿服飾

百褶裙由裙腰、裙身和裙擺(也叫裙腳、裙邊)三部分組成。裙身由長13米至18米的布料折皺而成,以前多用自織自染的青土布,現在多用化纖面料。

在田野調查中,我有幸在黃平縣重安鄉找到了一條百褶裙,這條百褶裙與鎮寧縣馬廠鄉一位83歲老年婦女的百褶裙非常相似,這令我興奮不已,如彩圖14(a)所示。這條百褶裙由于多年沒有打開過,也沒有穿過,顏色依然如初染般鮮亮,但在整理裙子時,筆者發現了幾條已死去的蛀蟲,從破損處〔見彩圖14(c)〕,我們能看到歲月留下的痕跡。褶裙主人的女兒[3]介紹說:

這條裙子做好了,我媽媽一直沒有穿,不流行了,后來大家都穿短裙了,也因為是新的,走的時候就沒帶走,留下了。[4]

鎮寧83歲老人的百褶裙〔見彩圖14(b)〕由于常年穿著已明顯褪色,但細看時仍能看到靛藍染成的紫色。比較彩圖14(c)和彩圖14(d),我們看到,裙擺處的圖案是一模一樣的。至此,至少我們可以從實物上證實了原居地與遷入地苗族女性的百褶裙是同一款式的。又因為,苗族服飾是苗族各支系認同的一個重要標志,由此可知,作為筆者調查對象的原居地與遷入地的黃平支系苗胞確實曾著同一款服飾。

從彩圖14(c)和彩圖14(d)可以看出,兩款百褶裙的材質均為自制土布,但貞豐的褶裙則為化纖面料〔見彩圖14(f)〕;黃平褶裙面料現在也多為化纖面料,從彩圖14(e)可以明顯看出裙擺處的圖案發生了變化,增加了新的紋樣,顏色也發生了變化,色調以古銅色為主,繡線略近古銅色,配以黃、藍、白等色;而貞豐百褶裙材質的主體部分雖為化纖面料,但裙擺部位仍用土布,傳統的機織圖案也發生了細微變化,色調以藍、綠為主。鎮寧百褶裙裙擺的圖案沒有什么變化,只是繡線多用了些綠色。

如果只看彩圖14(b)與彩圖14(e),只憑圖案上的顯著差異,我們的確很難想到二者在歷史上會有關聯,但事實上它們關系密切。

比較彩圖14(a)與彩圖14(e),歷經百余年,黃平百褶裙的裙擺為什么變化如此大?圖案為什么會變成這種格局?又是什么時候變成這種格局的呢?筆者在黃平黃飄鄉做調查時,見到一位六旬老人[5],她拿出當年結婚時的衣裙給我看(見彩圖14(g))。她說:

我不知道裙擺什么時候開始變成這樣,只是知道我結婚的時候,我的裙子是時髦的。

在參加黃飄鄉的蘆笙節時,筆者看到許多“家”婦女。為了進一步了解“家”人的服飾,筆者又專門去了一趟重安鎮的“家第一寨”——楓香寨,發現黃平苗族婦女的裙擺紋樣雖然與“家”婦女的裙擺紋樣細節處不同,但其塊狀的格局卻與“家”褶裙的圖案布局頗為相似〔見圖14(h)〕。

黃平現穿百褶裙裙擺寬5~7寸,花紋有圓點花(寶號)、人形花、浮萍花和鳥翅膀花等。通常把一組裙擺圖案稱為一層,由此將百褶裙分為三層“寶號”、四層“寶號”、五層“寶號”三種。中老年婦女褶裙的裙擺花紋略少,而且色彩要暗些。苗族古歌的唱詞喜用擬人的手法生動地比喻服飾及其各部位,這也充分說明苗族人豐富的想象力。下面這部分唱詞,把褶裙比喻成傘,把裙擺比喻為龍:

姑娘才漂亮,穿裙把路上,就像打黃傘,小跑把路上,從前的時候,開初那時期,拿什么做樣,仿成把“黃傘”?

太陽腳做樣,仿成把“黃傘”,姑娘才得穿,小跑把路上,一直向前走。

有一個老媽,生兒千把個,個個腰背直,走路很有樣,那個是什么,名字喊哪樣?

那條新裙腰,就像一個媽,裙腰聯裙褶,像生兒千把;裙褶直挺挺,就像直腰背。

咱看有個媽,生兒千把個,別人心在胸,他心生頭頂,那個是哪樣,名字叫什么?

你說兒千個,我說是裙腳,花朵配裙腳,象心生頭頂。

又有一條龍,周身色五彩,綠白黑和黃,中間來開花,龍燈掛串串,鮮艷又斑斕,那些是什么?

裙腳真好看,到處繡有花,繡有白綾花,配有“殺”花在,“寶好”花繡滿,三層明朗朗,呈現色五彩,鮮艷又斑斕,像條龍搖擺。

次次不插牌,這次插白牌,插金牌銀牌,插遍一個屋,像個彎城墻,那些是什么?

你說插白牌,插遍一個屋,我說縫裙腳,線穿成百褶,掛滿一個屋,那裙像城墻。[6]

以前,黃平、施洞的苗族婦女一年四季多穿百褶裙,后來為了出行方便改穿褲子。如今在節慶集會、走親訪友時,常常是內穿長褲,外穿百褶裙,踩鼓時,她們喜歡穿褶裙,就像唱詞中那樣“像條龍搖擺”,但當她們要坐下時,就把百褶裙卷起放在身邊,以防褶皺變形影響美觀。

(二)圍腰

圍腰分前圍腰和后圍腰,圍繞并覆蓋給予生命的地方(子宮),象征著生育力的旺盛。圍腰通常由大小5塊布橫豎拼成:最上方一幅為腰布,不繡花,兩側各鑲有織錦花帶一根,穿著時用織錦花帶在腰前打結;左右及最下方三塊為條形,有的用青土布,有的用綢緞;中間部分是最重要的,常用棉線作經紗、絲線作緯紗,挑紗織成長方形的幾何圖案或花、草、蟲、鳥、龍鳳等圖案。

鎮寧、貞豐的圍腰大多還是保持遷出時的前后圍腰,前圍腰呈現上窄下寬型,中間是用傳統織布機織成各種大小不一的菱形圖案;后圍腰通常是上下一樣寬,用傳統自織自染的土布拼接而成,近年多為機器刺繡(見圖2-2)。

圖2-2 遷入地鎮寧、貞豐-圍腰

由于黃平的褶裙變短,前后圍腰也隨之變短,整體看上去比鎮寧、貞豐的要寬些,上窄下寬的幅度已不明顯或有些幾乎是上下同寬。前圍腰的中間花寬約6寸,長1尺2寸,加上外圍,寬約1尺4寸,長約1尺6寸(見圖2-3)。以前,著盛裝時,已婚婦女前后均配圍腰。目前,老年婦女和部分中年婦女著盛裝時會佩戴前后圍腰;多數年輕女性及中年婦女(20~40歲)已不系后圍腰了,但她們會用各種銀炮、銀花片把前圍腰裝飾得特別華貴,如圖2-3(c)所示;也有些年輕女性只穿褶裙,不配前后圍腰,她們覺得這樣更簡潔大方。

圖2-3 原居地黃平-圍腰

臺江施洞的圍腰十分精致,圖案多為手工刺繡,也有機繡品。圍腰的中間部分多為菱形的幾何圖案,有些圖案把日月星辰、田園、蕨草、飛鳥、蜂、蝶等花草禽獸融為一體,有的還有江山、河界。兩邊繡有雙龍戲珠、雙鳳朝陽,大朵山茶花、牡丹花等,并配有蜂、蝶、雀鳥嬉戲的場景,或繡有龍頭,口銜龍珠,這些圖案是苗漢文化融合的結果,也體現了苗族女性豐富的想象力(見圖2-4)。

圖2-4 原居地臺江施洞-圍腰

(三)上衣

苗族女性的上衣是最為精美的,最能體現制作者的刺繡手藝,刺繡圖案多集中在衣領、衣背、衣袖、衣邊等部位。刺繡的時候,先以剪紙花樣作為底稿固定在棉布或綢料之上,再進行配色和繡制。這些剪紙花樣,有的是剪紙藝人制作的,可以在集市上買到,有的則是苗族女性根據個人的審美加以創作的。傳統的刺繡圖案通常都不寫實,而是由作者的構思而定,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見圖2-5)。

圖2-5 臺江施洞手工刺繡繡片(破線繡)

在黃平、臺江,通常老年服裝的色調要暗一些,而年輕女性的服飾其色調多以紅色調為主。但在鎮寧與貞豐,他們服裝色調都相對較暗一些,只是近年黃平苗胞與貞豐苗胞往來增多,使服裝顏色開始轉向明亮一些的紅色調。

1.衣領圖案

蠶娘圖紋,位于苗族女性上衣衣領中部,通常為7條、9條、11條,以此顯示苗族人種桑養蠶的業績。

2010年10月25日,在鎮寧調查時,筆者在馬廠鄉見到一件距今約60年的土布上衣的領部還有蠶娘圖,如彩圖15(b)。彩圖15(d)是鎮寧馬廠鄉老年婦女上衣,領部已無蠶娘圖,材質為自織自染的土布。據主人介紹,這件衣服距今30~40年。雖然已褪色,但依然能看出靛藍染色的痕跡。10月26日,筆者在鎮寧六馬村看到一張已故老年婦女照片,于是翻拍下來。從照片上看,能明顯看到領部有蠶娘圖〔見彩圖15(f)〕。而鎮寧、貞豐的現穿服飾中,特別是最近幾年新做的上衣,其領部已無蠶娘圖案〔見彩圖15(d)、彩圖15(h)〕,簡潔的幾何線條和花草圖案成為其主要特點。

但黃平苗族婦女現穿上衣及50年前的上衣,其領部還依然保留有蠶娘圖案。彩圖15(a)是黃平重安鎮老年婦女的土布上衣(有蠶娘圖)。據主人介紹,這件衣服距今60年左右,由于久未穿著,顏色依然鮮艷。彩圖15(c)是黃平黃飄鄉老年婦女上衣,材質為化纖面料染色。據主人介紹,這件衣服距今50年左右。由于久未穿著才保留至今,顏色也依然鮮艷。黃平苗族女性現穿上衣的領部依然有蠶娘圖案〔見彩圖15(e)〕,彩圖15(g)是2011年4月26日,筆者在黃平集市上拍到的機器刺繡的婦女上衣領部細節圖,有蠶娘圖,并且我們也能清晰地看出此圖中用機器刺繡的繡片拼接后的衣領也足夠精致。

2.衣袖圖案

流離失所的境遇使苗族人深深地感受到生存的艱難,但他們沒有怨天尤人,而是把悲痛化作力量,不僅把遷徙的經歷繡到衣服上,而且也把對生活的美好向往繡到了衣服上,使我們今天能通過苗族服飾了解苗族先民的圖騰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遷徙經歷、生活環境、民間習俗等生活場景。當然,也有苗族與其他民族的服飾文化相互影響、滲透而形成的圖案。

比較彩圖16(a)與彩圖16(b),黃平重安鎮老年婦女上衣的衣袖圖案與鎮寧馬廠鄉旗上村婦女上衣的衣袖圖案極為相似,只是在色調上,黃平以紅色為主,配藍、白等色;鎮寧以藍、綠為主,配以紅、白色點綴。再看彩圖16(c),黃平黃飄鄉的這件上衣距今約50年,衣袖上的圖案使用了紅、粉、藍、白等顏色的絲線,色彩極為鮮艷;彩圖16(b),鎮寧衣袖上的圖案則主要選用了深藍色的絲線。二者色調反差鮮明。

在黃平現穿服飾的衣袖圖案中,不論手工刺繡還是機器刺繡,彩圖16(a)的圖案都是目前的主流圖案。在鎮寧與貞豐,衣袖部位的圖案多以手工在土布上挑繡,彩圖16(d)中,貞豐年輕婦女上衣衣袖的圖案是在彩圖16(b)基礎上變形后的創新,且大膽使用了鮮嫩的黃、綠等色的細開司米線。

“歸宗紋”是苗族婦女去世時所穿衣服衣袖上的圖案,以菱形為主,常與兩頭龍并用,被視為苗族女人死后靈魂認祖歸宗和祖先認同的標志,是重要陪葬物。或者也可以這樣說,苗族婦女為了讓祖先認得自己,只有穿上衣袖上繡有“歸宗紋”圖案的衣服,死后才能認祖歸宗。2011年4月27日,筆者在黃平重安鎮一位老年婦女上衣的衣袖上看到了“歸宗紋”圖案〔見彩圖16(e)〕。2010年10月25日,在鎮寧馬廠鄉筆者也曾見過一件老年婦女的衣袖圖案,因為覺得與眾不同,所以記憶猶新。回來整理資料時,仔細比對其紋樣、針法〔見彩圖16(f)〕,使筆者不得不聯想到黃平那件上衣衣袖上的“歸宗紋”,但遺憾的是,目前還不能確定鎮寧衣袖上的這個圖案一定就是歸宗紋。因為主人[7]說:

我已經不知道它是什么含義了,現在年輕人很少有人學刺繡了,老人也都是拿以前的圖案為模板來參照著刺繡,所以它到底是什么含義現在幾乎沒有人能說得準了。

黃平人在乎“歸宗紋”圖案,因為它意義特殊,所以這個圖案在傳承過程中應該不會有人敢去改變,否則死后將面臨不能認祖歸宗的風險;現在鎮寧的老年婦女已不知這個圖案的真正內涵,意義流失,圖案在傳承過程中就有發生變異的可能,這個問題還有待進一步考究。

3.衣背圖案

不論在黃平,還是在鎮寧、貞豐,老年婦女上衣的背部都不繡花,而年輕婦女上衣的衣背刺繡都是非常講究的,姑娘們對衣背花繡片也極為珍視。因為在過去,姑娘們戀愛時,她們常將自己精心繡制的衣背花片作為定情信物饋贈給男方。

從衣背圖案的布局上看,黃平衣背花的圖案是以中間的一個方形繡片為主圖案,上下、左右或寬或窄的繡條均以中間繡片為中心呈現對稱排列〔見彩圖17(a)、彩圖17(c)〕;鎮寧、貞豐的衣背花則以一整塊大的長方形土布挑花成上下、左右均勻對稱的幾何圖案〔見彩圖17(b)、彩圖17(d)〕,針法縝密,四邊配以裝飾繡條和布塊加以拼接。

從色調上看,黃平衣背花的繡線顏色仍為紅、黃、藍、白四色;鎮寧、貞豐則多用深藍色絲線,素雅古樸,莊重脫俗。另外,近幾年貞豐婦女的衣背花突破了原有的藍色,開始使用同色系深淺不一的綠色、紅色絲線搭配刺繡〔見彩圖17(d)〕。

從筆者收集的資料來看,由于在黃平沒有找到整塊繡片的衣背花,所以目前就無法考證具體是哪個年代黃平的衣背花開始由整張繡片轉變為現在衣背花的圖案格局。彩圖17(a)是距今約40年的一件年輕婦女上衣,這也只能說明在40年前黃平的衣背花圖案已經變成現在的布局了。

此外,上衣與圍腰都有系帶,苗族古歌中也有把上衣系帶比喻為龍的唱詞:

小小兩條龍,它們翻坳口,盤旋彎彎來,那個是什么,名字叫哪樣?

衣帶才好看,兩頭來打結,捆姑娘的衣,就像兩條龍,翻過山坳口,盤旋彎彎來。

還有對銀帶,阿妹來佩戴,漂亮上前來,那一對銀帶,名字如何喊?繡花的腰帶,就像對銀帶,阿妹來佩戴,漂亮上前來,人人都夸贊。[8]

由于衣帶編織要耗費很長時間,因此現在很少有人手工編織,而是在集市上購買花色多樣的機織衣帶。

臺江施洞苗族服飾

臺江施洞的刺繡以破線繡為主,以一根蠶絲線破為4~6股,然后刺繡,繡品精致而細膩,紋樣和色彩都比黃平豐富,彩圖19是施洞一位非遺傳承人自己手繡的,當筆者說要看看她的衣服時,她很高興也很自豪地給我介紹她的每一件刺繡藝術作品,她說每件衣服都要繡二年至三年。彩圖18是衣領細節圖;彩圖19是衣袖細節圖。

在原居地施洞苗族的刺繡紋樣中,龍、鳳、象和獅等圖案較多,如“丹鳳朝陽”“獅子滾繡球”“二龍戲珠”“松鶴并蒂”等紋樣,這明顯是受漢文化的影響,如圖2-6所示。

圖2-6 施洞已婚苗族女性服飾

圖2-7、圖2-8是施洞年輕女性的盛裝服飾。新娘著盛裝時,要穿繡花鉤鼻布鞋,此鞋幫由兩瓣合成,用青色緞子或絲絨制成,并刺繡精美的圖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清水江沿岸村寨的中、老年婦女穿民族服飾,而年輕女子和兒童保留頭飾,其裝束與漢族一樣。20世紀80年代后,施洞苗族的盛裝著百褶裙,便裝多搭配長褲〔見彩圖2(a)〕。

圖2-7 施洞苗族盛裝服飾(正面)

圖2-8 施洞苗族盛裝服飾(背面)

遺憾的是從施洞遷至黔西南的苗族人散居各村寨,現在已很難找到古老的手繡品了。

(四)頭飾

黃平已婚婦女包頭帕,頭帕包在頭上呈圓柱形,圓柱頂包平開口。包頭帕是需要技巧的,因此苗族婦女往往以能否包好頭帕作為衡量婦女是否聰明的標準。貴州省文聯編審、貴州省苗學會常務副會長楊培德[9]老師講述,“大約在2008年,黃平出現了苗族服飾制作坊,在進行機械化生產后,才出現以成形的帽代替包帕的頭飾”。老年婦女帽為古銅色,無銀飾裝飾〔見圖2-9(a)〕;近幾年已婚婦女的服飾流行大紅色,已婚婦女戴帽時常會佩戴相應的銀飾〔見圖2-9(c)〕。未婚姑娘戴平頂帽〔見圖2-9(e)〕。年輕女性著盛裝時戴銀冠〔見圖2-13(a)〕。

鎮寧、貞豐婦女的頭飾是包兩層帕,帕分內外兩塊,外層紫黑色帶纓須,內層藍色,用帕將盤于頭頂的頭發包緊,且一絲不露。年輕女性的頭帕有彩繡,通常在三角帕的直角處繡菱形等幾何圖案的花邊,還要釘上銀泡〔見圖2-9(f)〕,佩銀鏈、銀蝴蝶、銀鉤插片,以及耳吊銀環,著盛裝時通常佩戴大小不同的項圈七個,還要戴銀手圈、銀戒指。老年苗族婦女在年輕時要將耳洞撐得足夠大時才能戴上耳環(見圖2-12),由于較重,耳洞會越撐越大,也有撐破現象;如今的年輕女性著盛裝時大耳環等配飾直接掛在頭帕兩側,右側戴銀插頭片,配四條銀鏈。比較圖2-9(c)和圖2-9(d),頭飾后部都有銀鏈垂掛,且風格很相似。

圖2-9 原居地與遷入地頭飾比較

圖2-10是施洞婦女的頭飾,左圖為已婚女性盛裝頭飾,右圖為年輕女性頭飾。圖2-11是清代從施洞遷出的苗族女性頭飾,因散居于鎮寧、貞豐,只有頭飾還留存相對完整。

圖2-10 臺江施洞苗族頭飾,左為已婚女性盛裝頭飾;右為年輕女性頭飾

圖2-11 2011年4月13日,遷自施洞的貞豐苗族頭飾

比較原居地與遷入地的頭飾,可以看到,如今鎮寧、貞豐婦女包的頭帕造型比以前略寬些;而黃平婦女的帽子與施洞婦女的頭帕,從直觀上感覺似乎更方便佩戴。目前原居地與遷入地頭飾都有變化,她們都對原來的包頭形式作了不同程度的改變。楊培德老師說,“從鳥居龍藏[10]在1902年拍的照片看,黃平苗族婦女在清朝末年的頭飾還與鎮寧、貞豐婦女的頭飾基本相同。民國后才發生大的改變”。到了近幾年,黃平支系的苗族婦女把祖先留下的包頭形式簡化成了帽子,施洞支系從包三角頭帕變為另一種包頭方式,形不同而神似;鎮寧、貞豐的婦女保留了祖先包頭帕的形式,但造型也發生了變化,似乎更煩瑣、更厚重了,也更有古老的韻味了。

然而,隨著社會文化的變遷,鎮寧、貞豐苗胞的古老頭飾,是否也如黃平一樣會逐漸簡化為帽呢?也不是沒有這種可能。因為筆者在調查中發現,最初的包頭,現在也有了變化。以前是真的包頭帕,要花兩三個小時,現在多數外表看似包頭,里面也有做好的頭套。筆者在鎮寧試過,把頭發挽起,只用約五分鐘,很容易就戴好頭飾了,再加上穿好那身盛裝,總共花費的時間也就十分鐘。這其實與大的社會背景有關,如今處于商品經濟時代的人們很少有人愿意每天花費兩三個小時用于包頭帕,她們更愿意用省下的時間去工作或做一些她們認為重要的事情。這說明經濟發展狀況會對人的著裝行為產生影響,當然,如果人們對著裝有更高、更多的需求,則著裝行為也會帶動經濟的發展。同樣,也就不難理解,黃平的苗族女性為了節約時間、方便勞作而把長裙、衣袖變短,將頭帕簡化成帽,這正是因此黃平的經濟比鎮寧、貞豐的經濟發展得快,且發展得早些。而鎮寧、貞豐的經濟正在快速發展中,因此保留了兩百多年的服飾遺存也必然會經歷某種程度的蛻變,貞豐近幾年的服飾色彩受黃平影響而走向艷色調就是一個鮮活的例證。

(五)銀飾

苗族女性著裝時,喜歡佩戴各種銀首飾。佩戴銀飾體現了苗族人喜愛露富、夸富的心理。各種銀飾的造型均體現“長命富貴”的思想意識,這是苗族人的心理和苗族文化在銀飾上的直觀折射。

圖2-12 2011年4月12日,戴大耳環的貞豐苗族婦女

黃平女性的銀飾種類包括銀冠、銀簪、銀耳柱、銀項圈、銀手鐲、銀戒指、銀鈴、銀腰帶等,平時她們只帶銀手鐲、銀耳柱、銀簪等。鎮寧、貞豐的苗族女性著盛裝時戴銀簪、銀插片、銀項圈、銀手鐲、銀戒指、銀耳環等,平時只帶銀手鐲、銀戒指等,有些老年婦女依然習慣于佩戴粗重的耳飾。

黃平的銀冠又稱大花帽,造型極為別致,華貴、美觀,做工精湛,用銀量也最大。帽頂鑲滿盛開狀的百朵銀花片,高低錯落,更有形象生動的銀質蝴蝶、蜻蜓、小鳥等散綴于銀花叢中,稍一晃動,就散發出蜂鳴蝶舞的意韻。如圖2-13(a),銀冠頂部還嵌著精美的鳳凰。

圖2-13(b)是鎮寧、貞豐的苗族女性目前比較典型的銀飾裝扮。內層帕、外層帕上都會鑲嵌銀泡花及向征吉祥、富貴的小飾物,右側佩戴帶鏈的銀插頭片。

比較圖2-13(c)和圖2-13(d),由于黃平苗族把包頭帕簡化成帽子,因此銀飾也做了相應的改制,但二者依然很相似。圖2-13(d)是鎮寧、貞豐苗族女性盛裝頭飾中必戴的銀插頭片,據當地人介紹,它的用處很大:一是用于整理散亂的頭發;二是用于止癢(以前頭帕包得很緊時,頭皮會癢,彎曲的尖端便于止癢);三是用于防身;四是與其他銀飾一樣都具有避邪的功能。苗族古歌中關于頭飾的描述如下:

圖2-13 原居地與遷入地銀飾比較

有條烏梢蛇,有條小綠蛇,纏個青楓樁,纏攏做一團,那個是哪樣,名字如何喊?

阿妹去房間,取條小毛巾,取來包個頭,頭巾像條蛇,纏個青楓樁,纏攏做一團。

還有一條龍,身上白黃色,頭尾都著地,那個是哪樣,名字喊什么?

姑娘真聰明,蓋頭搭花巾,那巾像條龍,頭尾都著地。

還有一只鷹,城頭頂上飛,不時在撲打,那個是什么,名字叫個啥?

阿妹她聰明,取張緞頭巾,拿來把頭搭,頭巾像只鷹,像鷹城頂飛,不時在撲打。

有只小淳鳥,不時來躲藏,那個是啥子,名字叫什么?

阿妹真聰明,包頭不停息,抓巾角扎結,那結像只鳥,腦后來藏匿。

有些小蒼蠅,爬在屋壁上,爬得到處掛,那些是什么,名字喊哪樣?

阿妹她聰明,把頭梳齊齊,花帕來搭頭,流蘇掛額前,阿際更漂亮,流蘇像蒼蠅,爬得到處掛。

有棵銀杏樹,橫長在山上,一頭掛個寶,那個是什么,名字叫哪樣?(一只白天鵝,停在山頂上,那個是哪樣?)

姑娘真聰明,頭髻插銀簪,銀簪像銀杏,長在山頂上。(阿妹真聰明,頭插根簪子,簪子像天鵝,飛在山頂上。)[11]

從古歌唱詞可以知道,歌詞描述的內容恰好與從黃平遷出的鎮寧、貞豐苗胞現在的頭飾相符。

圖2-13(e)中的三個項圈是黃平婦女盛裝時比較典型的三種式樣。圖2-13(f)中的銀項圈是筆者于2010年10月25日,在鎮寧馬廠鄉楊家婚禮上拍攝的新娘的銀項圈,大小共7個。通常情況下,新娘的項圈中最小的一個上面會套上5至7對銀戒指,手鐲大部分是古老的款式,圖案多以體現生殖崇拜的“魚追花”為主〔見圖2-13(j)〕。黃平的手鐲、耳飾款式明顯要比鎮寧、貞豐豐富得多、做工也更精致〔見圖2-13(g),圖2-13(h)〕。

為什么要戴那么多、那么重的銀飾呢?這是由苗族人以貴、重為美的觀念決定的。以前的銀貴,因此他們認為戴得越重、越多,越能顯示其富貴。

鎮寧、貞豐的銀項圈很重,雖是實心,但其內部通常不是純銀,而是用鉛等金屬替代。苗族婦女過去常因佩戴過重的耳環而拉破耳洞,因為只有足夠重的耳飾才能撐大耳洞,因此耳洞大同樣是富貴的象征。如今婦女們不用費心去撐大耳洞,而是把這種古老而粗重的耳環系在頭帕上,也很美觀,圖案有牛角、蝴蝶等,有時也會佩戴一些小的點綴飾物。黃平耳飾的款式明顯要比鎮寧、貞豐豐富得多,如各種銅鼓的造型等,做工也更精致。

在苗人的心目中,銅鼓被視為通神的器物,也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征,通常只在節日、祭祀與喪葬等莊重的場合下才會使用,并且平時不能隨便敲擊。圖2-14是黃平黃飄蘆笙節后,苗族人抬著銅鼓離場;圖2-15是較早期的銅鼓耳柱;圖2-16是近幾年在銅鼓造型基礎上的新創款式,既漂亮,又輕便,也很受苗族女性的喜歡。

圖2-14 黃平黃飄蘆笙節后,苗族人抬著銅鼓離場

圖2-15 銅鼓耳柱

圖2-16 銅鼓耳飾

苗族古歌對銀耳柱也有描述:

咱看個姑娘,臉兒生漂亮,有兩個銅鼓,圓寶兩頭鑲,揀來掛耳上,銅鼓襯面龐,姑娘更漂亮,那個是什么,名字叫哪樣?

姑娘真聰明,取來耳柱戴,耳柱似銅鼓,襯著她面龐,姑娘更漂亮。

快步去門口,碰只吃人貓,那貓也有名,名字叫什么?快步去后門,遇只貓吃鼠,那個是啥子?

阿妹真聰明,快步去大門,戴上銀耳柱,就像貓吃人;阿妹真聰慧,快步去后門,戴上銀耳柱,就似貓吃鼠。

回回不挖井,這回要挖井,挖坑給鼓住,拿啥去挖井?

鋼針堅又硬,鋼針來挖井,挖坑給鼓住。[12]

近年來,隨著黔東南地區旅游業的發展,民族展演活動明顯增多,人們的觀念也有所改變,多數婦女選擇佩戴輕而精致的銀飾,條件好一些的則會選擇黃金、白金飾品,而那些經常參加民族活動的苗族女性則會在表演時選用較輕的白銅飾品,但是當她們在本民族內部參加一些重要的活動時,她們依然會選擇佩戴各種純銀飾品,因為越重越富貴。

通過對原居地與遷入地服飾的比較,筆者發現,不論對于原居地的苗胞還是遷入地的苗胞,她們保留下來的那部分服飾的外顯元素(圖案、色彩、款式等)都是在她們看來被認為是最重要的部分。那為什么原本同一款服飾,著裝者在乎的東西卻有了差異呢?這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觀念的問題。情境不同,思維方式也會有所變化。從1736年到現在已有二百八十余年,這二百多年間文化結構或文化積淀等隱性文化特征的變化使作為顯性文化的服飾產生了明顯的差異。二百多年前原本同一款服飾,因遷徙使原居地與遷入地苗族群體在與周邊異文化群體交往時,不斷解構又建構,最終使服飾產生了差異。在實地調查過程中,直接觀察到的是服飾的顯性特征,因此,還要通過苗族的歷史記憶、文獻資料,來再現服飾背后的歷史背景。而傳統觀念、民族情感、集體意識等潛在的約束力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苗族人的著裝行為。

通常情況下,苗族服裝的款式因支系差別而有所不同,但同支系的服飾發生變遷,可能是受政治、經濟、交通等方面的影響,也與群體的生境適應、價值觀念、服裝態度等有關。而豐富的刺繡圖案不僅彰顯了著裝者的個性特征,也反映了不同時期該地域社會的道德風尚、人們的文化修養,以及不同民族間的文化互鑒。

苗族服裝所表現出的各種屬性與特征,反映了原居地與遷入地苗族人不同的社會文化觀念和心理需要。當認真思考和研究原居地與遷入地苗族人的著裝動機和行為時,就會產生這樣的一系列問題。影響苗族服飾變遷的因素有哪些?各種因素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與制約的?苗族服飾的變遷與他們的信仰有什么關系?原本穿著同一款服飾的苗族群體,二百多年后,原居地與遷入地的服飾為何差別迥異?而如果想解決這類問題,則須挖掘他們的歷史、信仰及心理等因素。明清時期定黔平蠻的歷史,使一部分苗族人被迫遷徙至黔西南等地,因此梳理相關的文獻則是必需的。


[1]清水江,又名清江、清水河,源出貴定斗笠山與都勻云霧山,跨黔南、黔東南兩自治州的14個縣境,流經都勻、凱里、旁海、黃平、臺江、施秉、劍河、錦屏等市縣,至分水溪入湖南省境,稱為沅水。

[2]徐海榮:《中國服飾大典》,華夏出版社,2000,第157頁。

[3]張女士,苗族,82歲,黃平縣重安鎮人。

[4]苗族婦女去世后,生前穿過的衣服常常會燒掉,這也是我們很難找到更久遠的服飾的一個重要原因。

[5]龍女士,苗族,65歲,黃平縣黃飄鄉人。

[6]貴州省黃平縣民族事務委員會:《苗族古歌古詞》,內部報刊(資料),1988,第245~246頁。

[7]楊女士,苗族,76歲,鎮寧馬廠鄉人。

[8]貴州省黃平縣民族事務委員會:《苗族古歌古詞》,內部報刊(資料),1988,第239~240頁。

[9]楊培德,苗族人,貴州省文聯編審、貴州省苗學會常務副會長。

[10]鳥居龍藏(1870~1953年),日本四國德島市人,日本著名的民族學家、人類學家、考古學家。

[11]貴州省黃平縣民族事務委員會:《苗族古歌古詞》,內部報刊(資料),1988,第205~211頁。

[12]貴州省黃平縣民族事務委員會:《苗族古歌古詞》,內部報刊(資料),1988,第211~214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泉县| 周口市| 墨竹工卡县| 墨竹工卡县| 鸡泽县| 林口县| 新宁县| 炉霍县| 蓝田县| 德昌县| 喀什市| 息烽县| 乌鲁木齐市| 汾西县| 股票| 石屏县| 铜陵市| 乌鲁木齐县| 大冶市| 哈尔滨市| 莱州市| 兴国县| 建昌县| 陆良县| 无锡市| 洱源县| 富宁县| 鸡东县| 察隅县| 长治县| 得荣县| 灯塔市| 德庆县| 浪卡子县| 二连浩特市| 水城县| 牟定县| 沙湾县| 淄博市| 永宁县| 镇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