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姒安的千里馬
- 春秋:杞人不憂天
- 得見春秋
- 2237字
- 2023-12-02 08:00:00
“為何要等到冬天?”隰伯平表示不解。
“天氣的炎熱與寒冷,都會導(dǎo)致測量結(jié)果的誤差,我們需要一個可以確定的溫度。”
溫度這個詞,現(xiàn)在肯定是沒有的,姒安在想怎么解釋。
“溫度?這個詞什么意思?”隰伯平果然問起來。
“溫暖有度的意思,用來表示天氣炎熱寒冷的標準。”
隰伯平似懂非懂,但還是點頭。
“我們怎么確定溫度?”說起這個新詞,隰伯平總覺得拗口。
“通過媒介,比如水。”
“怎么做?”隰伯平完全想不到水為什么可以作為媒介。
“熱和很熱,水都是水;冷和很冷,水都是冰。
過高,或者過低的溫度,結(jié)果是相似,我們無法找到準確可控的溫度。
只能取水剛開始結(jié)冰,冰水混合這個特殊節(jié)點。
這個節(jié)點足夠獨特,后續(xù)重復(fù)測量可以精準復(fù)制,水結(jié)冰的溫度也是固定不變的,符合‘可觀測、可重復(fù)、溫度固定’的需求。”
“這個辦法,簡直妙極了,”隰伯平鼓掌笑道,“小師弟的觀察力,真是讓人佩服。”
“地點也有要求,必須在大海邊上,地勢的高低不同也會影響結(jié)果。
我們統(tǒng)一在海邊,給后續(xù)測量一個可靠依據(jù),這樣,不管什么時候,測出來的長度,都是唯一相同的。”
按照正規(guī)實驗要求,要在北緯45°線的海邊測量,結(jié)果才是最準確的。
這個條件姒安無能為力,只能被迫忽略,反正渤海灣距離北緯45°差不了多少。
“大海邊上?”
“是的,”姒安解釋說,“水面是平的,不管南方還是北方,海面的高度都是一樣的,測出來的結(jié)果幾乎是一樣的。”
“也就是說南北方的不同,最后得到的長度也不同?”
“會有極小的誤差,大概把這么多距離分成一萬份,其中一份就是南北之間測量的差距。”姒安用手指比出大約一厘米的長度。
具體差異多大,姒安也不知道,隨便吹,反正這個時代的測量精度,不可能測出來。
隰伯平放心笑道:“如此細微的差距,誰看得見呢。”
“所以,可以忽略掉,看成相等。”
“沒有別的條件了吧?”隰伯平問道。
“準備好朱砂、地點、一些能精準標記長度的物品。”
隰伯平點頭,“隰家已經(jīng)在收集朱砂,地點,我會提前去海邊搭建木屋,運送物資過去,等到天氣轉(zhuǎn)冷,我們?nèi)ズ_叺龋Y(jié)冰的過程短暫,臨時從臨淄趕去海邊,肯定來不及。”
隰伯平的考慮已經(jīng)非常細致,姒安只用點頭。
“明天回臨淄,伯平兄注意天氣,提前通知我出發(fā)時間,我可不會看天象。”
“那是自然。”隰伯平哈哈笑道,總算有姒安不懂的事情了,“接下來是慶祝時間。”
隰伯平走到人群中央,爬上一座冷卻棄用的熔爐上,手臂揮舞,嘶聲大喊,“今晚上,每人一小杯酒,新的物資已經(jīng)運到,吃食管夠,大家盡情慶祝。”
聽到物資,姒安才想起來,羆居然沒跟著來,文字還沒全部掌握?
姒安以為,羆擔心自己的安危,會小宇宙大爆發(fā),兩三天學會所有字,跟著隰家車隊一起來找他,上演一段君臣佳話。
“還是想多了,人急了,也不是什么都能做出來。”姒安自嘲道。
隰伯平安排工匠打造兩個長木箱,放入細軟之物填充,將玻璃管固定在木箱里,防止碰撞和顛簸造成的磕碰損壞。
明天回臨淄的準備也做好了,姒安不再擔憂,而是去看望侍衛(wèi)們。
這幾天他忙腳不沾地,直到現(xiàn)在才有精力關(guān)注一下他們。
因為姒安示意要低調(diào),侍衛(wèi)沒有進行特殊訓(xùn)練,而是分成兩批,交替訓(xùn)練。
一批留在莊子聽從粟的命令,保護姒安。
一批由宋文帶領(lǐng),去野外進行耐力和特殊地形行軍訓(xùn)練。
眼前只有二十名侍從和粟在場,其他人要到傍晚才回來。
“這幾天,士氣如何?”姒安問粟。
“士氣很棒,”粟笑道,“地方不一樣,但吃食沒變,還是一天三頓,只要管飽,士氣不會差。”
姒安點頭,“他們學得怎么樣?”
“隊伍儀容方面,宋文展示過,公子已經(jīng)知道;
思想教育方面,因為公子的善待,他們對公子的忠誠是毫無疑問的,哪怕公子讓他們自裁,他們都會毫不猶豫抹脖子;
學習文化方面,我打算回臨淄以后,按照改良文字的速度,給他們上課,公子說的幾個小故事,現(xiàn)在隊伍里,沒有不知道的人;
管理方面,我還在摸索。”
姒安不停點頭,粟的進步簡直不可思議。
誰能想到,兩個月前,他只是一個什么都不懂的小破孩?
兩個月后,除了文化水平、政治心眼有所欠缺,他已經(jīng)有全能管家的本事了。
如果說,粟之前的表現(xiàn),算得上優(yōu)秀。
現(xiàn)在聽到他在摸索管理辦法。
姒安可以確定,粟已經(jīng)建立起一套屬于自己的思維方式,這是很多人一生都無法做到的事情。
大部分人,都是憑借經(jīng)驗和感覺,處理重復(fù)發(fā)生的事情。
所有辦法,都是靠父母的經(jīng)驗和自己挨打的教訓(xùn)得來。
就像挨打。
很多人處在,挨打會感覺到疼痛,自己受不了,必須逃避的狀態(tài)。
而不是明白挨打是刺激神經(jīng),讓人產(chǎn)生痛覺,挨打產(chǎn)生的傷;會影響他們后續(xù)的健康;會助長施暴人的囂張氣焰;會讓自己的性格變得懦弱……
這也是聰明人與庸人的區(qū)別。
“粟,你的進步讓我感到驚訝。”
粟笑道:“公子,你不是第一次這么夸獎我了。”
“你又進步了,只是你自己都不知道罷了,好好想一想,你哪些方面進步了,想通這一點,哪怕去到別的國家,也會有人像我一樣,夸獎你,重用你。”
只要粟能想通,自己的進步,源自自主的思考、探索與實踐,以及出現(xiàn)這些想法的思維邏輯,他就是一個能夠留名史冊的人杰。
粟跪下說:“粟,哪里都不去,只求留在公子身邊,哪怕當一個小小侍從,粟也是開心的。”
姒安扶起粟。
“我可舍不得你離開,更不會讓你當一個小小的侍從,太浪費了。”
粟站起來,傻傻一笑,繼續(xù)講述自己對于管理的摸索。
劉邦能用一個沛縣的人才組成西漢王朝的朝堂,朱元璋依靠鳳陽一地的人才就能建立大明王朝。
姒安能從杞城這種小地方,發(fā)掘粟這般天賦卓絕之人。
可見,人才處處都有,只是缺少劉邦、朱元璋這樣英雄豪杰,缺少合適的機會和舞臺。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古人誠不欺我。”姒安感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