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再臨碼頭
書名: 包氏父子:我的頭油司丹康作者名: 不要狗叫本章字?jǐn)?shù): 2180字更新時間: 2023-11-17 22:08:06
“嘩啦啦!”
包國維晃了晃裝錢的布包,聽幾聲錢響的聲音,人的精神就會即刻振奮起來。
他又回到自己的臥室,皺著眉坐在書桌旁思考著。
志誠中學(xué)正放暑假,距離下次開學(xué)的時間也不久遠(yuǎn),而自己十分迫切的需要錢。
因而想掙錢就要早做打算,否則上了學(xué)就會受到頗多掣肘。
昨晚想了一夜,他終于想出個有可能掙到錢的法子。
但這法子好不好使、到底能不能掙到錢,包國維自己心里也沒底。
但曾經(jīng)有個老師在課堂上說過:
“有十萬個人曾和你有過同樣的想法。
九萬個人覺得這想法有些荒謬,快速地將之?dāng)P棄一旁,只有一萬人萌生了把它付諸實踐的念頭。
又有九千個人因各種原因放棄,結(jié)果只有一千人真的去嘗試了一番。
然而又有九百個人淺嘗輒止。
最終一百個人堅持下來,結(jié)果可能只有十個人成功。
做事前瞻前顧后是庸才,做事時考慮不周到是蠢材。”
這確實是一碗的雞湯,但其中意思真不假。
有了想法,覺得能成,就要在細(xì)致調(diào)查一番可行性后,再試試去做,否則很難成功。
不想做一件事時,人可以找出一萬個理由說這事為什么不能做。
待到真有人把這事做成功時,人又能找出一萬個理由說這事為什么可以做。
包國維思慮再三,覺得不能坐以待斃,心中還是下了決定。
他拉開抽屜,取出一支鉛筆和幾張泛黃的草稿紙。
鉛筆被放在一邊,他先將黃紙來回對折,用指甲來回摩擦著加深痕跡。
待折痕極為明顯后將其撕開,撕成大小規(guī)格的一堆小方片黃紙。
小時候包國維喜歡看港劇,還是未經(jīng)翻譯過的,因而習(xí)得了不少繁體字的寫法。
拿起鉛筆,包國維在黃紙上用鉛筆寫上繁體字:
“一分錢”、“感謝惠顧”、“二分錢”、“三個銅板”、“感謝惠顧”、“感謝惠顧”。
想了想,包國維又把感謝惠顧的紙條給扔到了一旁。
經(jīng)過昨天一天的工作,已經(jīng)徹底讓包國維認(rèn)識到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廉價勞動力。
做體力活是沒有出路的,想要賺錢,就只能去做別人想不到東西。
可惜他不是什么化學(xué)大師,也不是飽讀詩書的文學(xué)愛好者,只是一個平平無奇的高一學(xué)生而已,否則來到這民國應(yīng)當(dāng)可以混的如魚得水。
他現(xiàn)在只能做些普通人能想到的事:
去碼頭之類的地方賣些東西,同時還要附帶抽獎。
這種抽獎類的營銷方式簡單易懂,本質(zhì)上就是附著在實體經(jīng)濟(jì)上的賭博:
買東西,抽獎,中了獎,拿錢走。
即便是沒上過學(xué)的碼頭大老粗們也能理解其中規(guī)則。
當(dāng)然,也有更直接的辦法:直接賣刮刮樂。
這成本就更加低下。
只需要幾張紙,同樣裁剪好,再加上一些鞋膠,用旁的東西黏上中獎的記號就可以。
自古以來,賭狗的錢最是好掙,只要運作得當(dāng),想要掙筆一次性地快錢不太難。
有了點子,還要有運作的方法,其實也很容易:
找上幾個群演,叫他們演出中大獎后極為喜悅的樣子,就可以籍此來吸引人們的注意。
而昨日一同在碼頭做活的小青年們,給他們稍微付些薪資,大概可以客串一番群演。
……
包國維對自己的手藝很有數(shù),他雖是個做飯的好手,廚師的苗子,但與蘇州城的普通小攤販也就差不多的水平。
他最擅長做粥,想要試試做幾鍋蓮子粥,去碼頭那兒試試能不能成。
碼頭工體力消耗大,吃稀的其實根本填不飽肚子。
但包國維主體要賣抽獎、刮刮樂,因而就要換一條賽道,直接與其他賣干飯的小攤販隔離開來。
為顯出區(qū)別,索性直接做些稀的。
畢竟蓮子粥都吃不起的窮佬,兜里也拿不出幾分錢,根本不是他的目標(biāo)客戶。
他想好后,先到菜市場采購了一番食材:
新鮮的粳米十多斤,價格一點不貴,五分錢一斤。
少許蓮子、些許紅棗。這些蔬菜正是當(dāng)季、當(dāng)?shù)貏偝龅氖巢模瑢9┨K州這種大城市,十分新鮮。
因為運輸成本低的原因,價格相對而言也不是很貴。
至于糖類,為節(jié)省成本,包國維只買了一小把泛黃的粗糖,沒有一兩重,卻也花上他一毛錢。
仔細(xì)一計算,這些食材共計花了包國維一塊四毛錢。
不過起碼能做出三十多斤的蓮子粥,打一份大半斤來算,賣個四五十份是沒問題的。
家中正好有幾個裝菜的大木筐,包國維全都找來。
又到城北的金大龍車行租了份木制推車。
車行租車是要交兩份錢:除了三分錢一天的租金外、還要交上三塊錢的押金。
做完這一切,時間已接近中午,包國維忙的滿頭冒汗。
鐵鍋冒著蒸騰的熱氣,爐火考的人睜不開眼。
可最后一鍋粥終于做好了,包國維將之倒進(jìn)木筐中,搬到小推車上。
帶上些柴火,一盒火柴、把家中的鐵鍋也一并帶上,包國維就推著裝滿粥的小車上了路。
“糖麻花、鹽麻花、馓子枯麻花、金牛酥麻花!”
“喝的!喝的!三個銅板一喝!喝了,解涼又止渴!”
這時代路邊的攤販,一個街道上就能見到三四個。
他們吆喝著、小攤車上還用白底黑字寫著自己所售的物品。
售賣的東西花樣也很多,不光品相很好,還總是飄出令人垂涎的香氣,叫原本就有些餓的包國維口水直冒。
見到這些小攤販的手藝,包國維頓時對自己的廚藝就失去了三分信心。
……
北大碼頭早早就有一大群人在開工運貨。
這是不好好干活,或是多誤了十天半月工時,真就會餓死人的時代。
只要往來的船不停,碼頭就從來不停工。
秦府下人家的幾個小青年又圍在一塊,他們干活干得大汗淋漓,圍聚在一起,正享用著午飯。
“劉狗兒,你在哪兒搞得白面饃饃?”
“俺娘花了三分錢擱城中的張大爺那兒買的,今天得多干倆小時工時了。”
“城中還有三分錢的白面饃饃?老大一張餅了,么值么便宜的?”
“張大爺?shù)酿x饃這么多年了,一直都是這個價,你不知道?”
“張耗子,你么直愁眉苦臉的?”
“俺娘生病了,去醫(yī)館開藥花了一塊錢,俺得死命搬上小半個月才能把這虧空給補(bǔ)下來。”
“你娘不是有兩塊半工錢嗎?”
“生病了!把秦老爺茶碗打碎,給開了,你爹沒告訴你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