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人人都有三種本能
三種本能類型分別對應哪三種本能
所謂“本能”,顧名思義,就是“本來就能”,是天然的、不需要后天習得的能力,是一種來自生命本源的能力。本能是人類和動物所共有的。人的自保、一對一和社群這三種本能分別對應著動物的筑巢求存、物種繁衍和群居協作三種本能。

自保本能只能確保動物個體生命的穩定和保障,然而,每個物種都有壽命的限制,如果沒有繁衍,那物種也就消失了。
一對一本能也叫性本能,動物有求偶行為,它們把自己打扮得更有魅力,吸引異性,比如孔雀開屏、天堂鳥跳求偶舞等。性本能(一對一本能)主導的人會讓自己變得更有特色,更有吸引力,散發出一種無法抗拒的誘惑力。
有自保本能,動物安全了;有性本能,動物可以繁衍。但動物們還需要建立團結的族群,群居和進行群體活動,比如集體南飛的大雁、協作搬運的螞蟻,它們形成了一個個群體,實現了個體、家庭無法完成的合作。遠古人類形成部落、文化、風俗、制度,就是最早的社群本能的體現。大家聯合起來抗擊外敵,抵御自然災害,讓族群更好地存活下來。社群本能也是為了生存,是通過協同、協作,把所有的資源和力量整合在一起。
人人都有三種本能,只是比例和排序不同
可以想象一下,每個人的本能排序結構像一個一分為三的蛋糕,其中最大的那塊蛋糕就是主導本能類型,也稱為第一本能類型,次大的那塊蛋糕則是第二本能類型,最小的那塊蛋糕則是第三本能類型(缺本能類型)。

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你可能會迷惑你似乎不是單純某一種本能類型,這是非常正常的。我們每個人的確是三種本能都有,只是排序差異和比例不同。三種本能按先后次序,總共會形成六種本能排序。
如果你有兩種本能類型都比較明顯,我們稱之為“雙本能”,那么你一定會對兩個類型的描述都有強烈感覺,并呈現兩個類型人的特點。三種本能是按順序滿足的,優先第一本能,但在第一本能無法滿足的情況下,會強烈呈現第二本能的特征,這是一種“次位代償”效應。這種效應可能會帶來辨析上的誤區。
舉一個例子,假設某一個人有55%的自保本能和40%的一對一本能,他的本能排序是自保/一對一/社群。盡管他是自保型人,但也會明顯呈現一對一型人的特點,他的內在也常常有自保和一對一的本能沖突。同時,在自保本能難以滿足的情況下,會以一對一這個第二本能來代償。比如,他們在身體不舒服、疲憊不堪、工作壓力大或無法獨處充電的時候,可能會變得黏人或尋求激情、刺激。
本書主要講述第一本能(主導本能),并在最后略微討論容易被忽略的第三本能(盲點或缺失本能),暫不涉及第二本能,也不討論本能排序。這是一個更為寬廣、深入的主題。如果有雙高本能的人無法辨析自己哪一個本能占主導,也是正常的,需要更為深入的覺察和學習。期待將來有更專業、細致的著作出版。
影響本能性格的其他因素
本能類型在一個人身上的具體行為表現,有可能會受到國家、地域、性別、年齡的影響。例如,在強調集體的文化里,很多不是社群本能主導的人也會體現出比較明顯的社群類型行為,但這與他們的本能仍然是存在內部沖突的,需要更多地去進行自我調適。
同時,性別角色也會一定程度上影響個體的表現。例如女性通常更關注情感,在戀愛中會更多地體現出一對一本能行為;男性通常更關注務實層面,在關系中更容易體現出自保本能行為。但行為不代表他們的本能類型,需要個體做更多的自我覺察,特別是在關系沖突當中去深度“看見”自己。
另外,年齡會影響個體的成熟度。相對而言,兒童、年輕人會更容易彰顯出自己的本能類型,而年長的人因為社會閱歷的豐富和成熟度的提升,在本能類型行為的表達上會更加內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