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秦明帝
- 抽卡秦時,讓大秦再次偉大
- 淺歡丶
- 2017字
- 2023-12-16 22:47:28
禮樂一響,早已準備好祭祀用品的宮人,把手中端著的美酒佳肴,小心翼翼擺放在嬴姓祖宗的牌位前。
巫開始祈福。
扶蘇豎著耳朵,想努力聽懂巫到底說了些什么。
努力了一會兒,扶蘇就放棄了。
“這些話恐怕除了他自己,沒人聽得懂吧?還不如讓曉夢來做場法事。”
他在心里嘀咕道。
想歸想,能親眼目睹一場古老的、真正意義上的登基大典,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事?
何況,他這可是親身經歷!
扶蘇強行壓著上揚的嘴角,心中是說不出的激動和喜悅。
祈福大約持續了一柱香,巫朝扶蘇和禮官行了禮之后退場。
依照習俗,此時應該由扶蘇的母親,或者德高望重的皇室宗親,拿酒敬獻列祖列宗。
不過扶蘇生母早逝,先王又未立王后,有些輩分的老人,也被胡亥和趙高折騰沒了。
朝中已沒有人比扶蘇更尊貴。
所以,之前禮官和扶蘇商議過,敬酒便由扶蘇親自來。
扶蘇手持青銅酒器,筆直地跪在列祖列宗牌位前,神情凝重,目光堅定:
“嬴姓子孫扶蘇,業已成人。”
“蒙先祖廣廈之蔭,生六合一統之期。繼列祖列宗之勤,承始皇四海之志。”
“今大秦奸佞已除,北匈奴危機暫緩。”
“扶蘇雖比不上列祖列宗之功德,但有生之年必將衛我大秦,護我社稷。”
“生,為秦之基業奮博。死,隨列祖列宗佑華夏萬世!”
說完,扶蘇將杯中酒撒在牌位前,燃香祭祖。
隨后,六名侍從把青銅打造的鼎抬到扶蘇身后。
鼎上用小篆刻著和禮官手中詔書一致的字。
禮官打開印著傳國玉璽的詔書,朗聲念道:
“公子扶蘇,賢良仁愛,體察天下。文,可抵百家,武,可護江山!”
“為明君之典范!”
“公子扶蘇上承天命,下繼王事,今登基,為大秦第二任皇帝!”
“號:秦明帝!”
“請明帝更龍袍!戴皇冕!”
緊接著,內務替扶蘇脫下太子服,換上了黑金龍袍。
扶蘇又拿起皇冕戴上,內務這才敢上前替他整理。
“佩王劍!”
霎時,文武百官的目光,全都投向侍從抬著的精美的木盒。
禮官打開木盒,古樸、厚重的軒轅劍映入眾人眼中。
隔得老遠都能感受到其尊貴無比的氣息!
蒙毅眼皮不由得跳了跳,心想:
“莫非陛下所言非虛?此劍的確是真的?自己當時為何不信?”
扶蘇拿劍,劍指長空,氣勢如虹地喊道:
“從今往后,山川草木之地,皆為大秦糧倉!日月所照之處,皆為華夏領土!”
“華夏!永世不衰!”
文武百官的熱血立刻被點燃了,對著扶蘇方向叩拜后,喊道:
“華夏永世不衰!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呼喊聲整齊劃一,如雷貫耳,聽得人心潮澎湃!
三呼萬歲之后,扶蘇威嚴開口:
“眾卿平身!”
百官感激道:“謝陛下!”
扶蘇看向蒙毅,蒙毅微微頷首,拿著詔書向前走了兩步:
“今,四海升平,海晏河清。”
“新帝仁愛,特下旨,大赦天下!”
“除謀逆、叛亂之罪者,皆可出獄回鄉。今后洗心革面,重新為人!”
話音一落,百官又喊到:
“陛下圣明!”
隨后,蒙毅拿出第二道詔書:
“前丞相李斯,雖為秦之肱骨,卻犯下謀逆之罪。”
“法家學子勸,以其功抵其罪。但,秦律威嚴,無從可赦。”
“今特下此詔,邀天下法家學子于十五日后在咸陽辯法!”
“不論言辭輕重,皆無罪!”
此詔一出,場上頓時鴉雀無聲。
很快,有人跪下上表:“陛下!萬萬不可啊!”
“罪人門生對李斯之死懷恨在心,讓他們入了咸陽,若是傷到陛下,如何是好?”
扶蘇微微一笑,坦然自若地說道:
“天下學子眾多,所學五花八門,朕又豈能因此失了法家學子的心?”
“朕是天子,金口玉言。已經發出的詔書,豈有反悔之理?”
“這……”上表的大臣被扶蘇問得啞口無言,只能悻悻回去。
不過臉上的擔憂卻不見少。
很快,蒙毅又拿出第三道詔書。
百官面面相覷,陛下剛登基,就連下三道詔書,這是何意?
眾人神色被扶蘇盡收眼底。
扶蘇面無表情,拿過蒙毅手中的詔書。
他看向嬴子嬰:“長安君。”
子嬰詫異不已,但依然上前道:
“臣在!”
扶蘇眼中帶笑,打開詔書念道:
“長安君嬴子嬰,智勇雙全,明辨是非,在大秦危難之際挺身而出。”
“只身入局,調遣虎賁軍入咸陽鏟除奸佞,對大秦有不世之功。”
“今,封為秦王,封地漢中郡。”
“賜兵符。”
“漢中郡駐軍不再是京師軍,更名為:虎賁軍。”
扶蘇收起詔書:
“從今往后,虎賁軍只可由朕和秦王調遣。”
看著強顏歡笑的秦王,扶蘇狡詐地笑道:
“秦王,不愿接旨嗎?”
子嬰心中嘆了口氣,萬般無奈地抬起雙手:
“多謝陛下恩典!”
扶蘇和煦地笑著把他扶起來:
“秦王智勇雙全,愛卿們多和他學學。”
這時,眾臣立刻上前和秦王子嬰道賀:
“恭喜秦王,賀喜秦王。”
“秦王實乃大秦臣子的典范!”
“秦王敢直面危險,微臣倍感羞愧。”
被眾臣圍攻的子嬰,臉上的假笑都快繃不住了。
扶蘇見狀,哈哈一笑:“好了!再說下去,朕的秦王就要被你們嚇跑了!”
眾臣這才罷休。
隨后,扶蘇廣袖一揮:
“賜宴!”
早已準備好的宮人,立刻在百官面前擺下桌案。
在外守護的軍中將士們,亦是每人分到了一斤肉,一袋子高粱。
厚重肅穆的禮樂不知不覺中,變得喜慶激昂。
舞娘飄入殿中,隨著禮樂聲翩翩起舞。
一曲舞畢,又有將士帶著刀劍,上演了一場武道,展示著秦軍的風姿。
宴中夸贊的言語從未間斷過。
這時,一名身姿婀娜、戴著面紗,穿著大紅裙子的女子,走入殿中。
眾人不由得被她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