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東西方文明以及多種文化碰撞、融合的交匯之點

漢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張騫自長安出發,經敦煌出使西域,開通絲綢之路,使東西文明更加緊密地聯系起來。在此后漫長的幾個世紀之中,絲綢之路作為連接東西方文明的一條紐帶,不斷加強著東西方物質與文化的交流。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西漢王朝正式設立敦煌郡。為了防御北方匈奴的侵犯騷擾,漢朝廷從令居(今永登)經河西走廊至敦煌,直到鹽澤(今羅布泊)修筑了一千多千米的長城以及沿線的烽燧,并設置了陽關、玉門關,至此敦煌成為中原通往西域的門戶和邊防軍事重鎮。西漢朝廷對敦煌的戰略地位高度重視,漢武帝時期數次遷移內地居民于敦煌,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使原本以畜牧業為主的敦煌地區,逐漸發展成為繁榮的農業區和產糧基地。由于長城和烽燧的一路修筑,使敦煌與酒泉、張掖、武威連成了一個整體的戰線,其對內護守著隴右以及中原地區的安全,對外強有力地支持了漢王朝討伐匈奴,經營西域的一系列軍事行動,并逐漸發展成為中原王朝統轄西域的軍政中心。至三國北朝魏文帝曹丕即位,剪滅河西的諸侯割據勢力,繼續施行西漢以來的屯墾戍邊政策,保護過往商隊,逐漸使敦煌地區成為絲綢之路上具有一定規模的大型糧食生產基地和重要的商貿城市。這樣的城市,不僅確保了往來于東西大道上的商隊軍旅能夠獲得前進的足夠給養,也給過往的文化使者鋪墊了東西方文明互相傳播的康莊大道。此時的敦煌,當時被稱為中西交通的“咽喉鎖鑰”和“華戎所交一大都會”。

東西兩晉,中原向外移民最為鼎盛,世家豪族除了大舉南遷外,也有一些向西過黃河遷至河西走廊,其中一部分就來到了敦煌。這些從中原而來的大族豪強,給敦煌帶來了大量的中原儒家文化與時尚風氣。另一方面,一些來自西域的商賈、僧侶,在此長期定居活動,也為敦煌烙上了西域文化的印記。敦煌因為遠離中原政治中心,多次戰禍未能波及,因此在當地豪族政權的治理下,生產擴大,人口增長,自東漢以來基本保持了穩定局面。與此同時,敦煌作為佛教傳入東方的第一站,很快生根發芽的西來的佛教文化與東來的中原的儒家文化在此碰撞、交匯。西域月氏國高僧竺法護及其弟子于西晉時期在敦煌翻譯佛經、傳播教義,時稱敦煌菩薩。東晉時代出生或成長于敦煌的著名高僧曇猷,將竺法護所譯禪學經典理論付諸實踐,奠定了中國大乘佛教的千年基業。其后不久,樂僔和尚在前秦時期又來到這里開窟造像,布道弘法,成為莫高窟石窟藝術的開山鼻祖。

歷史上的中西文化交流,漢文化向周邊地區的傳播與區域性的開辟擴充,都在這里表現得非常鮮明而集中。正因為受到各種文明的交替影響,敦煌的文化并非單純的漢民族文化,而是很多與當時的國際接軌的,與漢民族傳統文化具有差異的豐厚博大的多元文化。敦煌的歷史文化是燦爛輝煌的祖國歷史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在兩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呈現出一種鮮明的地域特色。這種特色不是移植、照搬,也非簡單地喬裝打扮,而是一種獨特的創造,這種創造是在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與西來的文化通過撞擊、交融后熔于一爐。這一切,僅在風格多樣、豐富多彩的浩如煙海的敦煌藝術中,就已被呈現得淋漓盡致,至今仍向全世界釋放著耀眼的光芒,展現著強大的生命力和旺盛非凡的創造精神。

莫高窟217窟 盛唐 軍隊訓練圖

敦煌是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初次相互擁抱的地方,是中華最早向西方開通開放的口岸。它不僅僅是中原王朝對外經濟貿易往來的舉足輕重的邊城商埠,還是包括政治、外交、文化、技術等方面往來的至關重要的港口。因此她一開始就呈現出一種不僅僅表現在地理環境上的開放性,而更表現出一種民族心理上的海納百川的開放和包容。

安史之亂爆發后,來自青藏高原的吐蕃占據河西走廊,把神秘的藏文化帶來敦煌,敦煌莫高窟在唐以后,相當一部分洞窟受到藏傳佛教的影響。藏傳佛教分為前弘期和后弘期兩個階段。因此藏傳佛教對敦煌石窟的影響也鮮明地分為三個階段,即吐蕃時期、西夏統治時期、蒙元時期。吐蕃對敦煌的統治持續六十多年(786—848),不僅使敦煌佛教得到了迅猛發展,也給敦煌帶來了大量吐蕃藝術和典籍。吐蕃是一個有著悠久文化傳統的民族,除了在藏區保存有大量的古代文化遺物,敦煌也保存了一些吐蕃早期的古藏文經典、文書以及壁畫和絹畫。敦煌吐蕃時期的壁畫還出現了一些別具特色的密宗圖像和藏式佛教圖像,甚至還有多個贊普的形象留在了壁畫之中。

莫高窟遠眺 呂愛攝

莫高窟第112窟 唐 《反彈琵琶》 高山臨

莫高窟第217窟 盛唐 《化城喻品》 亦表現了絲綢之路行旅的景象 趙俊榮臨

晚唐時期(848—907),世族張議潮使敦煌重新回歸大唐版圖,敦煌的豪門大族主導著從人間到“佛國”的一切,財力雄厚的世族競相開窟,其藝術風格融匯了中原繪畫、吐蕃遺風和敦煌地方色彩。畫面中除了密宗、顯宗圖像并存,在《河西節度使張議潮統軍出行圖》和《宋國河內郡夫人宋氏出行圖》等世俗題材的壁畫中,還出現了漢族和吐蕃的舞蹈、樂器以及服飾等并存的景象。

1038年至1227年,黨項族在中國西北部建立了一個政權——西夏。西夏統一河西后建立大夏國,敦煌處于西夏統治之下。由于地域和族群的關系,黨項和吐蕃在歷史、文化方面有著很多共同之處。西夏佛教與藏傳佛教有著源遠流長的關系,吐蕃佛教文化對黨項人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西夏建國以后,主動將漢地佛教和藏傳佛教兼收并蓄,融為一體,特別側重于藏漢佛教中有關實踐的內容。尤其是到了西夏晚期,由于密宗廣為流行,西夏王室更加重視藏傳佛教,因此藏傳佛教藝術一時流傳甚廣,這些文化的相互借鑒、融合,無疑在敦煌石窟藝術中有著鮮明的表現。今現存于莫高窟、榆林窟的西夏佛教藝術,不僅數量可觀,而且顯示了這些文化的相互交融和影響。

西夏寶義元年(1227),蒙古大軍滅西夏,攻克沙州等地,河西地區歸元朝所有。敦煌是較早受到蒙古統治的一個州郡,蒙元統治者篤信佛教,敦煌莫高窟作為佛教要地受到重視,石窟建造在這一時期仍在繼續。因此敦煌地區的藏密在元代時期進一步發展,莫高窟不僅出現了純粹的藏密洞窟,且蒙古人的形象、服飾及其文化也在敦煌莫高窟得以彰顯。

歷史上統治敦煌地區的政權,無論漢族還是少數民族,都以敦煌為重要基地,在敦煌這個平臺上去努力經營并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不僅重視發展農商業,也開發了很多驚艷的文化標志,充分展示本民族自身的價值。歷代中原漢族王朝在強盛之時總會把敦煌作為扼守西出通道的大門,由于地處各種文明交互影響的范圍之內,敦煌文化在清代以前一直不是單純的漢文化,而是兼收并蓄、精彩紛呈的多元文化。敦煌作為東西方文化交匯的中轉站,不僅為多種文化的匯集提供了儲存空間,更為各種文化的交流互動、碰撞交錯提供了發展平臺。敦煌的存在,使中原政權將漢民族文化不斷向西拓展延伸,也承接著外來的佛教文化以及西亞、中亞文化向內陸腹地傳播發展。中西文化在敦煌得以匯聚、碰撞、交融,使得敦煌成為絲綢之路上著名且影響深遠的大都會,這里曾經人文薈萃、文化璀璨,這些繁榮的景象在敦煌壁畫中都有著生動的記錄和豐富的展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水县| 焦作市| 湖北省| 鱼台县| 新巴尔虎左旗| 明光市| 延边| 齐河县| 昆明市| 淮安市| 库尔勒市| 池州市| 浮梁县| 电白县| 凤台县| 康乐县| 涟水县| 合肥市| 荔浦县| 会东县| 舞钢市| 新龙县| 平昌县| 甘肃省| 昌都县| 宜春市| 三江| 沂南县| 瑞安市| 苏尼特左旗| 乐至县| 江源县| 花莲市| 德昌县| 于都县| 木兰县| 彩票| 鲁山县| 华坪县| 铁岭市| 咸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