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塊鏈+數字農業:2030未來農業圖景
- 馬磊編著
- 2136字
- 2023-12-27 17:25:13
長尾市場規模不經濟
從生產的角度分析,地方特色的初級農產品的缺點還有一個是規模不經濟。
所謂“規模經濟”,源于古典經濟學理論,是指在一個特定的時期內,企業產品絕對量增加時,其單位成本下降,擴大經營規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從而提高利潤水平。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薩繆爾森在《經濟學》一書中說:公司是整個經濟生活的基本構成,這些企業籌集資金,進行大規模的生產和企業管理,導致在企業里組織生產的最強有力的因素來自大規模生產的經濟性。
與規模效應相關的另外一個詞叫作“聚集效應”,個體企業不但生產要上規模,而且多個經濟主體參與的經濟活動在空間上也應該呈現出局部集中特征,這種空間上的局部集中現象往往伴隨著在分散狀態下所沒有的經濟效率,產生了企業聚集而成的整體系統功能大于在分散狀態下各企業所能實現的功能之和。
我國農業農村部在2018年發布的一組數據表明,目前我國從事農業生產,單位規模在50畝以下的農戶占到90%,是典型的“長尾”生產基地和產品,這些“長尾”產品是很難通過規模的提升增加能效的。
上文提到的水稻乃五谷之首(稻、黍、稷、麥、菽),起源于我國長江流域,并以這里為起點逐漸向外擴展到華南、黃河流域和東南亞。水稻的演化,其實是人工馴化野生稻的過程。所謂人工馴化野生稻,是指野生稻逐漸失去了多年生、易落粒、長芒、匍匐生長等特征,慢慢“站”了起來、生育期縮短、種子不易落粒、芒短或消失、產量高且品質好,變得更加適應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需要,也就是栽培稻。
栽培稻主要分秈稻和粳稻兩大類。秈稻主要分布在低緯度、低海拔的濕熱地區,谷粒細長,易落粒,稻米黏性較弱,如湖南、湖北、江西、廣東、廣西、海南等地區;粳稻主要分布于高緯度地區,谷粒短圓,不易落粒,稻米黏性較強,如東北三省、山東、天津、河南等地區。
東北種植水稻歷史悠久,科技成分足,而且東北平原一馬平川,適合大規模機械作業。因此,五常大米是可以通過生產流程的改善和新技術的使用來降低成本且增加收益的。但是,一方面因為土地分散在農民手里,整合困難,再加上市場銷路打不開,小規模生產的大米始終過不去盈利的臨界點。
例如,在種植和收割環節可以利用大規模機械化,脫殼和包裝也可以減少人力的成本,但是這些都需要前期做大量的投入和鋪墊,而廠家大多數過不了這關:數據層面剖析,我國市場上流通的大米,包括使用化肥增產的各種米,實際上是過剩的,在目前肉眼很難甄別好米壞米的市場情況下,特色大米價格沒有優勢,銷路就很難打開,那么前期的融資便不會很順利,人們不敢投入,越不敢投入,量就越上不來,成本便不會有更大的優勢。新的問題:我國稻谷產能過剩(圖1-1)?
我國很多有實力、有規模效應的農業公司,基本從事的都是大宗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而特色農產品集中化程度很低,大多數處在規模不經濟的臨界點以下,手工作坊熬不過盈利點就已經支撐不下去了。
實際上,從美國和澳大利亞等國家進口的一些農產品,比我國國內的要便宜,規模效應也是其中比較重要的原因。如何提高這些分散的長尾生產者的溢價能力,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

圖1-1 新的問題:我國稻谷產能過剩?
“長尾理論”是互聯網行業常用的提法,實際上我國初級農產品市場完全可以按照長尾理論來進行詮釋。
“長尾理論”的大意是如何在數字化時代,用新的技術手段匹配客戶的需求和服務成本。
客戶的需求其實是個性化的,任何產品都能夠找到與其匹配的客戶。但是在互聯網這樣的數字化手段產生之前,給客戶匹配對應的產品,也就是宣傳推廣的投入是有限的,所以理性的選擇是依靠頭部的20%的產品(客戶)銷售額,以產生80%的企業效應——同樣的宣傳推廣的費用,要用在那些能效高的產品上,服務好20%的大客戶比那些小客戶更重要。
但是,數字化手段產生之后,服務客戶的邊際成本是逐步遞減的,甚至可以降為零。例如,在亞馬遜的平臺上,任何一個有個性化需求的消費者都可以付費下載一首自己喜歡,但不一定是其他人喜歡的歌曲。這首歌曲的成本基本可以算是平臺購買的數字版權,其邊際成本甚至低到忽略不計。于是,在數字化互聯網平臺上,就能夠給那些80%的小客戶提供有針對性的產品。
長尾理論圖如圖1-2所示。

圖1-2?長尾理論圖
有別于美國和澳大利亞這樣的大農場作業,我國的地形地貌和千百年形成的多元的飲食文化,使得我國的農產品也呈現標準的“長尾”特征。中國人民大學的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教授曾經全面闡釋過我國這種特色明顯的地形地貌和豐富多彩的農業生產復雜性。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南北極之外的世界“第三極”,其邊界向南和向西造就了喜馬拉雅山脈,向北綿延成昆侖山脈,鑄造了西藏、青海、新疆、甘肅、四川、云南等地豐富的氣候環境,打造了全世界都罕見的動植物生態多樣性,同樣也造就了特色農業的多樣性。
“十里不同風”便是在描述我國地形地貌和隨之產生的物產和人文的多樣性,再加上我國沿海和沙漠、草原,使得我國的農產品“長尾”屬性非常典型。山東人喜歡吃面,四川人和湖南人偏愛辣椒,蒙古人喝慣了酥油茶,這些都是典型的長尾供求特色。
這也是我國農業很難規模經濟的原因之一,但是這樣的典型長尾特征市場卻沒有完全建立與之匹配的經濟發展模式,或者說沒有形成主流:沒有完成數字化的傳統市場,長尾效應是體現不出來的,只有規模經濟和集聚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