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塊鏈+數字農業:2030未來農業圖景
- 馬磊編著
- 3764字
- 2023-12-27 17:25:13
懷璧其罪的優質特色農產品
決定農產品品質的因素有兩個:第一是品種(種子),第二是生長的小環境,二者缺一不可。像五常大米這樣的地理標志農產品,指的是來源于特定地域,產品品質和相關特征主要取決于自然生態環境和歷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稱冠名的特有農產品。
與地理標志農產品類似的是小產區農產品,同樣是在特定的小環境下產出的特色產物。
中國是農業大國,地理標志農產品和小產區農產品(以下統稱為特色農產品)歷來都是區域經濟的支柱產業,對當地就業、居民增收和經濟發展的綜合貢獻率和影響程度超過30%。如果算上與之相關的旅游、文化等附加價值,對經濟的貢獻度能超過50%。
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優質農產品和一般農作物之間的區別在于:
1)生產于特定的土地,所以資源有邊界,單個特色農產品的產量和時間也有特殊的限制和要求,產品具有一定的稀缺性。
2)由于品質優良,產品對環境要求更高,生產工藝更復雜,成本更高,定價上有一定溢價率;為了追求品質,按照高標準的種養殖技術,避免使用未經過長時間安全驗證的農藥和化肥,農產品的成本更高,產量因此也更低。
3)特色農產品有其獨特的生物基因傳承,對人類健康更有裨益。
4)特色農產品有品位、文化、身份象征等加持,使得其消費成為一種潮流,讓消費者除了享受美食,還能獲得精神的愉悅。
但是,也正是特色農產品的上述優點,以及其巨大的市場和良好的銷路,使之成為大量不法商販的造假目標,大量低成本、粗制濫造、對人體有害的假貨充斥市場,尤其是像五常大米、新會陳皮、西湖龍井、昭通天麻這樣的知名地域品牌,更是假冒偽劣的重災區。
造假制假的方法有很多種,有的是源頭造假,有的是物流配送過程中造假摻假,原因有以下兩點:
1)鑒別真的和假的農產品不是件容易的事。例如都是荔枝,莆田荔枝和普通荔枝肉眼無法識別。
“夜半歸來風滿袖,家家門巷荔枝香。”明代戶部尚書,莆田仙游人鄭紀在《過太平橋》一詩中這樣記述莆田的風物。
莆田與荔枝的淵源始自唐宋,至今,莆田的別稱里仍保留著“荔城”的說法。莆田位于北回歸線邊緣,東面是臺灣海峽,是典型的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當地河網密布,土壤肥沃,荔枝樹通常種植在河邊。有文獻記載表明,宋朝鼎盛時期,在莆田南北洋航道兩側荔林綿延數十里,自成一景。在莆田,荔枝品種也不斷優化,流傳至今的有宋家香、狀元紅、陳紫、“十八娘紅”等。
莆田仙游縣人,北宋書法家、文學家蔡襄在他47歲時曾經撰寫過一部《荔枝譜》,這部書被稱為“世界上第一部果樹分類學著作”。書中明確記錄了宋家香的生長特點:“宋公荔枝,樹極高大,世傳其樹已三百歲?!?/p>
據介紹,這棵樹齡超過千年,樹高6米多,樹干周長7.1米,樹冠覆蓋面積達65米2的古樹,枝葉繁茂,年結碩果,豐年產荔枝高達352斤,是世界上罕見的高齡果樹。
狀元紅位于莆田市荔城區新度鎮下橫山,是北宋莆田狀元徐鐸所植,故稱“狀元紅”。相傳,“十八娘紅”是宋代楓亭人南康郡王陳洪進的女兒陳璣(排行十八,別名十八娘)變賣自己的首飾,幫助老百姓挖了一條從仙游縣楓亭到惠安縣驛坂溪長達7.5公里(15華里)的渠道,蓄水灌溉農田,并在渠道兩旁種植荔枝樹。為了紀念她,人們把這條渠道稱為“金釵渠”,把她所植的荔枝樹稱為“十八娘紅”。
悠久的歷史文化,這些都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依附在莆田荔枝上的價值,于消費者而言,一句“好吃不好吃”便足以填平地理標志的差異:都是荔枝,非常年食用之人,如何分辨莆田荔枝和普通荔枝的區別?
同樣,都是大米,普通的非有機大米和江西萬年貢米有什么區別呢?
稻作文明在我們國家傳統的農業文明中占據主體地位。在我們國家興起的農業文明中同時有南方長江流域的稻作文明和北方黃河流域的粟作文明,萬年仙人洞的考古證實稻作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4000年以前,那時我們的先民就開始對野生稻進行利用。通過后來數千年的人工馴化過程,先民們不斷實踐總結,逐步掌握了稻作技術,在其后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稻作技術不斷完善,成為中國傳統的稻作文明主體部分。粟作文明隨著西亞傳來的麥作文明而逐步萎縮,而稻作文明不僅堅強地抵御了外來的麥作文明,而且還擴展到全世界,稻米成為當今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主食。
江西萬年貢米原名“塢源早”,是我國先民經過數千年精心培育的一種地方晚秈優質稻良種。南北朝時期就有史料記載,原產于歸桂鄉(今裴梅鎮荷橋、龍港)一帶,距今有著近2000年的耕作史。明正德七年(1512年)析鄱、余、樂、貴邊徼之地設萬年縣,首任知縣為了表達他對皇帝的忠誠和答謝朝廷建縣之恩,將歸桂鄉產的晚秈稻“塢源早”制成大米進貢,皇帝食后大加贊賞,昭以“代代耕作,歲歲納貢”,萬年貢米由此得名。明末清初時期,州縣納皇糧送至京城,必等萬年貢米進倉。否則糧倉不能封,城門不許關,故又稱為“國米”。
同為地方特色農產品的巴河蓮藕被視為鄂東四大名產之一,民間有諺語“黃州蘿卜、巴河藕、武昌鳊魚、樊口豆腐”。
巴河蓮藕成名于北宋,蘇東坡有詩句:“巴河有藕天下奇,潔身方正舉世稀。體長三尺無瑕疵,心多一竅有靈犀。神品有花難移種,靈根獨戀故鄉泥。七百年間為貢品,佳藕天成列御席?!?/p>
雖說詩中明確說明了巴河蓮藕的產生時間為蘇東坡前七百余年,但是由于沒有確鑿的證據,其發源年代并不清楚,貢品之說也沒有得到考證,但可以明確的是,在清朝時期,巴河蓮藕確實成為宮廷的貢品,可見其影響力之大。
蘇東坡被貶黃州時,游歷浠水嘗到巴河蓮藕后,盛贊其“齒隙留香”。鄂東一帶流傳有民謠:“過江名士開笑口,樊口鳊魚武昌酒,黃州豆腐本佳味,盤中新雪巴河藕?!?/p>
浠水是聞一多的故鄉,他曾贊巴河蓮藕“心較比干多一竅,貌若西子勝三分”。陸游、胡風等文人墨客為此寫下過不少贊美巴河蓮藕的詩句。歷史上,巴河蓮藕產區留下了“清出狀元明出相”的佳話。
巴河蓮藕與浠水縣巴河鎮芝麻湖地區地理氣候有著緊密的聯系,巴河蓮藕無法移往外地種植,一到外地即變種、長銹上斑。所以有文稱:“世上九孔藕,唯巴河獨有?!?/p>
巴河蓮藕為一種九孔蓮藕,其肉質細膩,水分充足,味道軟爛,成為湖北人煨湯時的首選。這種藕如玉一樣潔白,表面沒有銅銹色,在制作菜肴時,巴河蓮藕久炒不黑,成品菜色香味俱全。在形狀上,巴河蓮藕與其他蓮藕相比較為方正,仔細觀察甚至可以看到其棱角,外觀特點鮮明。
阿克蘇蘋果是相比較其他地方特色農產品更為大家所熟知的農產品。阿克蘇地區位于塔里木河腹地,水資源充沛,是新疆重要的綠洲帶,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阿克蘇蘋果產于天山南麓中段、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栽培歷史悠久。
大約在漢唐時代,蘋果在新疆的栽培就有記載了。《大唐西域記》中記載阿耆尼國和屈支國出產的“柰”,就是蘋果。阿克蘇冰糖心蘋果實際就是紅富士蘋果,只不過這種紅富士蘋果品種在阿克蘇扎根以后,由于在天山腳下,用天山冰川雪水灌溉,晝夜溫差大,果糖在果品內聚集優異,產生糖分自然凝聚現象,剖開果品其糖分聚集處猶如蜂蜜的結晶體般。這就是獨特的品質優異的阿克蘇冰糖心蘋果。
堪稱世界蘋果王國中王者的阿克蘇冰糖心蘋果,僅產于新疆南部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緣,這里有特有的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干旱少雨,晝夜溫差大,全年無霜期長。光照時間長的氣候條件和依托天山山脈托木爾峰冰川,遠離污染的地域條件,使這里成為發展有機農產品的理想家園。
綜上所述,優質的特色農產品琳瑯滿目,每一種都有很多知識要學習,肉眼看不出來,即便嘗也很難嘗出來,很多化學添加劑還會欺騙你的味蕾,會讓你覺得比有機農產品好吃。即便是檢測,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比如歐洲的某些檢測指標,對來自中國的茶葉有幾百種之多,但是依然不能窮盡其完整的化學組成。
2)造假的成本太低。果蔬的單價都是幾元一斤,肉禽蛋的價格也非常低,消費者犯不上為了這些錢去花時間和金錢征信。在中國,初級農產品的生產者大多是小農戶,產量高、賣貨多、耗損少是首要目的。因為初級農產品這個領域的信用體系不健全,征信成本高,對那些將濫用抗生素、激素及化肥過量的蔬菜和水果冒充有機產品進行銷售的行為,很難大力度懲戒。
造假制假懲戒困難,屢禁不止,其對于特色農產品的傷害卻是釜底抽薪的,是一種很難根治的惡性循環,壞處非常多。
首先,對生產者而言,假貨造成劣幣驅逐良幣。假冒偽劣造假成本低,賣價低,嚴重干擾了真正好東西的市場銷路,農戶的生產積極性被嚴重打擊。久而久之,市場上的優質農產品變得越來越少。
其次,對消費者而言,隨著家庭收入的增長,食品消費需求升級,但是真假從外觀上很難區分。消費者花了真品的價格購買帶有各種標簽的東西,但是拿到手的卻經常為假冒偽劣或摻假產品,不但不能獲得其美味、健康,反而可能遭遇農藥殘留超標等帶來的一系列食品安全問題。
再次,優質的特色農產品因為產量受限,很難按照傳統的品牌構建手法建立品牌壁壘。行業內真正符合現代企業“品牌”定義的農產品,也就是像褚橙、老干媽等諸如此類的品牌,因為機緣成長起來的,為數不多。中國幅員遼闊,都是地理小環境,生產者大多沒有很強大的資金和實力,使其只能依靠傳統的渠道以一般大宗農產品的低價模式去銷售,產品溢價能力太低。
再加上,中國雖然是農業大國,農耕文明歷史悠久,但是總有從事農業身份地位低下、賺錢效應差、從事農業工作不受人尊敬等誤區,這使越來越少的人愿意從事農業生產。
問題越多,按照邏輯應該越需要優秀的人來解決,但是卻沒有什么人愿意加入,便形成了走不出來的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