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實戰
- 冉湖 魯威元等
- 589字
- 2023-12-27 17:31:33
1.3 第三階段:內部控制結構
進入20世紀80年代,內部控制的理論研究又有了新的發展,即進入第三階段——內部控制結構階段。在這一階段,內部控制由偏重研究具體的控制程序和方法發展成為對內部控制系統全方位的研究,其標志是美國AICPA(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于1988年5月發布的《審計準則公告第55號》(以下簡稱“公告”)。
在公告中,以“內部控制結構”概念取代了“內部控制制度”,并指出:“企業內部控制結構包括為合理保證取得企業特定目標而建立的各種政策和程序。”認為內部控制結構由3個要素組成,即控制環境、會計系統和控制程序。其中控制環境是指對建立、加強或削弱特定政策和程序的效率發生影響的各種要素,主要表現在股東、董事會、經營者及其他員工對內部控制的態度和行為。會計系統是指規定各項經濟業務的確認、計量、記錄、歸集、分類、分析和報告的方法,也就是要建立企業內部的會計制度??刂瞥绦蚴侵腹芾懋斁挚芍付ǖ挠靡员WC達到一定目的的方針和程序。
與以前的內部控制定義相比,公告對內部控制的定義發生了兩個變化:一是提升了控制環境的重要性。具體來說,不再將控制環境作為內部控制的外部因素看待,而是將其納入內部控制的范疇,并認為其是內部控制體系得以建立和運行的基礎和保證。二是不再區分會計控制和管理控制,而是統一地以要素來表述內部控制,實現了內部控制從零散走向系統。總之,在這一階段,內部控制的發展完成了從實踐到理論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