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臭氧層破壞

20世紀70年代英國科學家首先發現,在地球南極上空的大氣層中,臭氧的含量開始逐漸減少,尤其在每年9-10月,減少更為明顯,科學家們稱之為南極臭氧洞。1989年科學家們赴北極考察研究發現,北極上空的臭氧層也已遭到嚴重破壞,但破壞程度比南極要輕一些。臭氧相對集中的臭氧層距地面大約25千米,它能把太陽光中大部分有害的紫外線吸收掉,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保護傘”。臭氧層被破壞的后果是“無形殺手”——紫外線長驅直入,皮膚癌發病率增加。據美國科學家研究認為,臭氧含量減少1%,則損害人體的紫外線就會增加2.3%,皮膚癌發病率增加5.5%。臭氧減少后對植物的影響也很大,許多農作物會因臭氧層破壞而減產。消耗臭氧層物質(Ozone-Depleting Substances, ODS),破壞臭氧層,其中罪魁禍首是氟利昂,此外還有甲烷、四氯化碳、三氯甲烷等。

1990-2016年,全球消耗臭氧層物質的生產和消費以及由此產生的消耗臭氧層物質排放下降了99%以上。氯氟烴(CFCs)和哈龍是最強有力的消耗臭氧層物質,它們已經被壽命較短的氫氯氟烴化合物(HCFCs)和氫氟碳化合物(HFCs)所取代。但是最近測量結果表明,新的三氯一氟甲烷(CFC-11)排放可能正在發生。基于實地的現場觀測表明,2012年后,三氯一氟甲烷(CFC-11)的下降趨勢減緩了約50%。消耗臭氧層較少的氟氯烴現在正在逐步被不消耗臭氧層的化學品淘汰。

有跡象表明,平流層臭氧層正在開始恢復。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全球大部分地區的大氣臭氧總量有所下降,但自2000年以來一直保持穩定,2000年至2013年期間全球平均臭氧總量有所增加。自2000年左右以來,平流層上層臭氧的實測濃度呈上升趨勢,模擬結果表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減少和通過平流層降溫增加平流層臭氧,對平流層上層臭氧增加有同等貢獻。在南極洲上空,2001年至2013年南半球夏季平流層下部(約10~20千米)臭氧濃度以及春季和夏季總臭氧柱狀體呈現出積極趨勢。由于不明原因,中緯度地區(60°S和60°N)沒有明確的臭氧恢復跡象。隨著消耗臭氧層物質濃度在整個21世紀持續下降,預計平流層臭氧濃度將上升,但這一趨勢將日益受到溫室氣體濃度上升的影響;因此,平流層臭氧恢復到1960年水平的時間框架是不確定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垦利县| 寿光市| 彰化县| 德庆县| 军事| 新闻| 澄迈县| 珠海市| 田东县| 忻城县| 龙南县| 苏尼特左旗| 呼图壁县| 林口县| 鞍山市| 高邑县| 桑植县| 龙胜| 康马县| 清流县| 上林县| 屏东市| 东乡县| 苗栗县| 青冈县| 盐津县| 虎林市| 罗田县| 九龙城区| 全南县| 芦溪县| 临泽县| 深泽县| 芮城县| 东乌珠穆沁旗| 济源市| 云安县| 濮阳县| 灵璧县| 博爱县| 荥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