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中國古代敘事詩的起源與發展

中國古典敘事詩按照作者的身份,可分為民間敘事詩與文人敘事詩。民間敘事詩起步很早,大多為口頭創作,但由于年代久遠,流傳下來的作品寥寥無幾。相傳為上古時傳下來的民謠《彈歌》,就是一首反映原始社會狩獵生活的敘事短詩,全詩只有八個字:“斷竹續竹,飛土逐宍?!保ê鬂h趙曄《吳越春秋》)此詩描繪了初民用砍伐的山竹連接起來制成弓,然后打出泥彈追捕獵物的情景。這首短詩語言質樸,節奏明快,是上古時代狩獵生活的真實反映。其后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也保存了一定數量的敘事詩。《詩經》中的敘事詩主要采自民間,也有少量的文人敘事作品。從思想性和藝術性來看,文人敘事詩的成就要遠遜色于民間敘事詩,如《詩經》中的敘事名篇《七月》《氓》和《伐檀》等均出自民間。《詩經》中的民間敘事詩作者大多數是不知名的民間勞動者,他們的詩歌多是詠唱自己的日常生活,后人概括為“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東漢何休《春秋公羊解詁》),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对娊洝分形娜藬⑹略姷膭撟髡叽蠖嗍巧瞎艜r代掌握文化、操縱祭祀、左右生產生活的巫祝卜史之流,也有一些是中下層貴族,遠不是今天文學意義上的詩人。這些人的創作多用于祭祀場合,重在頌揚祖先功德,其中一些詩篇可視為王朝的史詩,如收在《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五篇敘事詩,它們按照時間順序完整記述了周部族從始祖后稷誕生一直到武王建立周王朝的整個歷史過程。這組詩結構嚴謹,首尾呼應,篇幅宏大,完全符合史詩的要件??偟膩碚f,《詩經》中的文人敘事詩大都語言晦澀艱深,敘述平板呆滯,文學的意義不是太大,更多的是文獻的價值。相比較而言,《詩經》中的民間敘事詩則語言清新活潑、生動形象,再加上采用的多是主人公獨立的口吻敘事,具有較強的真實性,只是重點多在于抒情,即使如《衛風·氓》這類偏于故事性的詩篇,敘事也是為抒情服務的,其敘事成分只占全詩很小的一部分。

及至漢魏六朝,隨著樂府詩時代的到來,敘事詩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這主要體現在民間敘事詩方面。“樂府”本是漢武帝設立的音樂機構,用來訓練樂工、制定樂譜和采集歌詞,后來演變成一種獨立的詩體,被稱為“樂府詩”。“樂府詩”來源有二種:一部分由文人專門創作,一部分從民間收集而來。漢高祖的唐山夫人所作的《安世房中歌》就是一首樂府詩,武帝時期的司馬相如也創作過樂府詩。一般而言,文人樂府詩主要用于宮廷祭祀場合,所以寫得富麗堂皇,但多流于堆砌呆板;比較而言,民間樂府詩的成就要遠遠大于文人樂府詩,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民間樂府詩的作者具有真實的生活體驗,語言生動樸素,感情真摯動人,具有強烈的感染力量。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指出,漢樂府詩乃是“感于哀樂,緣事而發”。這就表明,漢樂府詩具有較強的敘事色彩,其抒發的感情都是源自生活中具體的事件。樂府詩中現在流傳下來的篇章有《東門行》《婦病行》《十五從軍征》《上山采蘼蕪》《羽林郎》《陌上?!返?,從各個角度對漢代的社會生活進行了描述與刻畫。比較《詩經》時期的敘事詩,漢代的樂府敘事詩在藝術上有了較大的提高,其中一個主要特色是詩中大量采用第三人稱的口吻敘事,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以前敘事詩中的抒情意味,使詩歌敘事性、客觀性極大地增強了。樂府詩以一種寫實的方式再現了漢代的社會現實、人生百態,具有平民化、世俗化、生活化的特色,為民間敘事詩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民間樂府敘事詩也存在著先天的不足,即沒有反映家國大事等史詩性內容的作品,只有反映社會各階層日常生活和情感的作品,這是樂府詩民間作者身份造成的局限。另外,與《詩經》中的民間敘事詩一樣,漢樂府中的民間敘事詩也存在著抒情性較強的特點。

與漢樂府民間敘事詩的蓬勃發展相比,漢代文人敘事詩的創作幾乎處于停滯的狀態,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東漢末年的建安時期,文人敘事詩的創作才開始有了起色。以“三曹七子”為代表的漢末文人,生逢亂世,目睹了生靈涂炭、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自覺地以詩為史,記錄了時代的風云變幻,形成了慷慨悲涼的“建安風骨”。他們以真摯的筆觸創作出一批反映時代的優秀敘事詩,如王粲的《七哀詩》、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都是這一時期敘事詩的優秀之作。其中,曹操的敘事詩《蒿里行》以親歷者的身份真實地描寫了東漢末年的亂世景象。詩從董卓之亂寫起,袁紹、曹操等諸將起兵討伐董卓,但由于內部互相傾軋,結果造成自相殘殺的軍閥混戰局面,使富饒的北方變得滿目瘡痍、哀鴻遍野,表現了作者對陷于水深火熱之中人民的深切同情。由于此詩真實地再現了東漢末年的時代背景,曹操也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獲得“詩史”稱號的詩人。從此,文人敘事詩與民間敘事詩開始有了內容與格局上的分野。當然,曹操及漢魏時代詩人的敘事作品大都篇幅短小、情節單一,并且在形式上多用舊題寫時事,多是“擬樂府”之作,這使作品的內容及題材的選擇都受到一定的局限。此外,與漢代樂府詩相似,建安詩人的敘事作品中也包含較多的抒情成分,還稱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敘事詩,但開創了寫時事、寫大事的敘事詩傳統。

建安時期最優秀的文人敘事詩當推女詩人蔡琰的長詩《悲憤詩》?!侗瘧嵲姟肥俏覈姼枋飞衔娜藙撟鞯牡谝皇鬃詡黧w五言長篇敘事詩。全詩一百零八句,計五百四十字,作者以親身的經歷為基礎,真實而生動地記錄了在漢末大動亂中百姓的悲慘遭遇,將個人苦難與時代苦難緊密結合起來,可以說是漢末社會和人民生活的實錄,是真正堪稱“詩史”的作品?!侗瘧嵲姟返某霈F,把文人敘事詩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建安之后的兩晉,雖然模擬漢樂府的“擬樂府”在文人間成為一時風氣,但沒有出現有影響的敘事詩作品。時代的巨變使晉代詩人失去了建安詩人慷慨悲涼詩風的土壤,詩風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華麗雕琢的語言取代了樂府詩的質樸無華,駢偶的追求遮蔽了敘事的自由句式,這對抒情詩是一大幸事,卻扼殺了敘事詩存在的形式要件;而玄學的興起,更成為敘事詩發展的巨大阻礙。因為玄學的特質在于空談玄理,或者借山水談玄理,特點在于“虛”,這與崇實紀事的敘事詩大相徑庭。此時在詩壇上,雖有少數“擬樂府”作品,如張華的《輕薄篇》、潘岳的《關中詩》、左思的《嬌女詩》等,但在內容與藝術上都乏善可陳,對后代敘事詩沒有產生什么影響。這一時期敘事詩人中稍有成就的是傅玄,他的擬樂府《秋胡行》在兩晉敘事詩中較有特色。此詩表現了秋胡妻的貞烈,鞭撻了秋胡的輕薄行徑,但在內容與藝術上都不脫漢樂府的窠臼,模仿色彩濃厚。

南北朝時期,民間敘事詩再一次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標志是表現婚姻悲劇的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的出現?!犊兹笘|南飛》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敘事詩,全詩共三百五十六句,算上小序有一千八百多字,主要講述了焦仲卿、劉蘭芝夫婦被迫分離并雙雙自殺的故事,控訴了封建禮教的殘酷無情,歌頌了焦、劉夫婦的真摯感情和反抗精神,后人將它與北朝的《木蘭詩》一起合稱為“樂府雙璧”,是中國敘事詩發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唐代是我國古典詩歌的鼎盛時期,唐代詩人的敘事意識得到空前發展。唐代不僅出現了“詩史”理論、“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創作思想,而且出現了“詩本事”的研究理念和“以文為詩”的創作傾向,這些都推動了敘事詩的發展。如前文所述,《詩經》中的一些詩歌已經具有以詩紀史的性質,但“詩史”理論的提出卻是在中唐以后。唐代敘事詩發展的高潮也是出現在中唐,契機是“安史之亂”的爆發?!鞍彩分畞y”使唐代社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成為盛唐與中唐的分水嶺?!柏懹^之治”與“開元盛世”所開創的氣象已不復存在,軍閥割據,宦官專權,民不聊生,唐王朝已是氣息奄奄、日薄西山,如李商隱詩中所言“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唐代杰出的大詩人杜甫親身經歷了“安史之亂”這一空前浩劫,以詩歌的形式記錄了這個時期的社會生活與時代變遷。他的《哀江頭》《北征》及“三吏”“三別”等一批杰出的敘事之作被后人稱作“詩史”。以“三吏”“三別”為代表的文人敘事詩,也達到了唐代敘事詩的高峰,從此,“詩史”成為后代文人敘事詩創作的典范。但在整個唐代,敘事詩的創作隊伍比較單薄,從事敘事詩創作的詩人不多,如與杜甫同時代的大詩人李白、王維、孟浩然等都鮮有敘事詩作傳世。之后,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等人倡導詩歌“新樂府”運動,主張詩人創作應該學習“漢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關心民生疾苦。元白的詩歌主張得到不少詩人的響應,但表現在創作上成就不大。雖然白居易寫出過《秦中吟》《琵琶行》《長恨歌》等優秀的敘事詩作,但內容題材多限于日常生活及男女情事,缺少關注重大歷史事件的視野,總的來看,所取得的成就沒有超出漢代樂府詩。

宋代的敘事詩作品乏善可陳,兩宋文壇成就最大的文體是詞和議論文。這兩種文體,一種長于言情,一種長于說理,與敘事都有隔膜。宋詩最大的成就是以理趣入詩,開辟了一條與以情韻見長的唐詩不同的新路徑,即理趣詩。在宋代,記人說事的敘事詩并沒有引起文人的重視,這可能與宋代盛行的文體有關,宋代最流行的文體是長于抒情的詞。詞是詩的別體,它最初是配音樂唱的,句子有長有短,都是為了便于歌唱,內容基本以言情為主,后來蘇軾、辛棄疾等人在詞中注入了言志的因素,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詞的品格,但與敘事無關。

元代流行的文體是雜劇與元曲。雜劇雖然有敘事的成分,內容以揭露社會黑暗、反映婚姻愛情為主,但元雜劇通俗性的特點決定了其內容缺少深厚宏大的主題。元曲作為抒情小曲就更不用說了,它原本是民間流傳的“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調”,其內容大都是寫男女之情及下層文人對社會現實的不滿,筆調或清新秀麗,或幽默詼諧,與雜劇一樣,都是民眾喜聞樂見的通俗文學形式。

在明代,由唐代形成的“詩史”觀念受到了當時文人的質疑和解構。明人往往通過辨體來強調詩歌獨特的審美特質,以恢復詩歌的美學傳統。如楊慎就對傳統的“詩史”觀提出了批評,提出了“詩不可以兼史”“詩史誤人”(1)的觀點,楊慎認為詩歌作為文類的一種,要保持自己的屬性與特點,要做到含蓄蘊藉,而不是與史書一樣的平鋪直敘。

總的來說,敘事詩在宋之前一直處于受冷落的地位,直到明清之際,敘事詩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這與傳統“詩史”精神的再度高揚有密切關系。“詩史”一詞最早見于《孟子》,但還沒有明確提出“詩史”的概念,而是把“詩”與“史”聯系起來,認為詩歌具有史書的功能:“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后《春秋》作。”(2)孟子認為,當周王朝的禮樂教化思想隨著亂世的到來而日趨消亡的時候,詩歌的諷詠教化作用也隨之而消亡,當詩歌消亡后,《春秋》等記事褒貶類史書開始產生。孟子的這種認識與文學關系不大,也并沒有用來具體指詩歌或詩人的創作特色。最早提出“詩史”概念并用來標志詩人創作風格的是唐代孟棨。孟棨所撰《本事詩》中稱杜甫“逢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于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時號為‘詩史’”(3)。杜甫以詩歌的形式記載了安史之亂之際動蕩的社會現實,如《悲陳陶》《悲青坂》《洗兵馬》等。孟棨認為,杜甫流離隴蜀期間的詩歌真實全面地記載了當時的社會及個人的情況,完全可以當作歷史書來看。至北宋,宋人對杜甫“詩史”類作品較孟棨又有新闡述,他們在不同程度上把杜甫敘事類作品等同于史籍、史料,即對社會生活的“實錄”,以詩存史。到了南宋,時代社會背景較北宋又有了新的變化,“詩史”也被賦予新的內涵,除了“存史”實錄要求之外,還要有“補史”的功能。南宋文人黃徹就認為杜詩之所以能夠被譽為“詩史”,核心問題就在于杜詩能夠起到“補官遷陟,歷歷可考”(4)的作用,使“詩史”概念在敘事紀史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演繹與發展,其內涵變得更加豐富與細致。

“詩史”從本質上說是特定歷史時期的一種現象,是一種亂世文學,但奇怪的是,“詩史”作品的創作在唐代以后又歸于沉寂,即使是在宋元易代這樣大的時代動蕩之際,也少有敘事力作出現。盡管南宋末年汪元量的部分詩歌因為記錄了宋元易代一些事件而被稱為“詩史”,如《湖州歌》《越州歌》等,但體裁都是七絕,篇幅短小,內容因之也相對單薄,很難與清初敘事的大型組詩或動輒數十句,甚至上百句的敘事作品相比,其“詩史”的稱號有些差強人意??v觀兩千多年以來中國古典詩學的流變,在學術大背景下考察“詩史”寫作,曾出現過兩次大的高潮:一是唐代的“安史之亂”,二是明清易代之際。不難看出,這兩大高潮都與時代背景密切相關,即所謂“天崩地坼”的時代變局賦予了“詩史”創作的土壤,可以說亂世出“詩史”。此時,詩人把強烈的民族意識和家國情懷隱現為血性的詩之凝思,自覺地用詩歌把神州陸沉的時代變革和一代士人的精神歷變實錄留存。但值得注意的是,同樣是非漢族政權入主中原,同樣是弱勢文化入侵強勢文化,相比較于宋元之際的政權易代,明清易代對士人思想形成的沖擊力更大,涉及面更廣,持續時間更長,反抗自然也更強烈。這與清廷入主中原后實行的一系列民族高壓政策有很大關系,使文人真正感覺到了“亡天下”的錐心痛苦。傳統的“詩史”理論即在此背景下得到再次確立和弘揚,并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明清之際有大批詩人投身于敘事詩的創作中,使敘事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甚至超過了杜甫在“安史之亂”中創作的敘事詩,達到中國文人敘事詩最高峰。對此,錢仲聯先生有如下評價:“敘事性是清詩的一大特色,也是所謂‘超元越明,上追宋唐’的關鍵所在?!?a href="chapter01_0002.xhtml#jz_5_5" id="jzyy_5_5">(5)以詩歌敘說時政、反映現實成為有清一代詩壇總的風氣。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港市| 汕尾市| 巍山| 甘肃省| 洪湖市| 县级市| 普陀区| 兴城市| 仁怀市| 土默特右旗| 福州市| 楚雄市| 卢湾区| 黎川县| 南昌县| 双鸭山市| 仙桃市| 凤阳县| 饶平县| 岳普湖县| 阿克陶县| 金华市| 江源县| 嵊泗县| 桦川县| 桓台县| 抚远县| 晋中市| 宝山区| 隆德县| 凉城县| 武隆县| 渝北区| 张家港市| 清丰县| 霍林郭勒市| 吴堡县| 京山县| 九江县| 施甸县| 舟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