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張一麐年譜
  • 李少兵 陳詩璇 張萬安撰
  • 2578字
  • 2023-11-01 18:25:41

第一章 千載書香門第

漢代,張一麐遠祖居住冀州清河郡,西晉末年,族裔流散各地。

北宋時,吳地張氏嫡祖張載生于秦之郿邑,即秦鳳路鳳翔府郿縣橫渠鎮(今陜西省寶雞市眉縣橫渠鎮),后成為一代理學宗師。張載曾祖,唐末及五代時期居大梁(今開封)。祖父張復,宋真宗時官至給事中、集賢院學士、司空。生父張迪,宋仁宗時官至殿中丞、涪州知事、尚書都官郎中。

北宋滅亡后,張載后裔舉族南渡。南宋、元代,張氏族人多居浙右。明代,張讓四舉家遷居南直隸蘇州府吳江縣,成為遷居吳地始祖。

據《張氏族譜》:

吾族出于清河郡,而苗裔之紛繁,不替于史。宋天圣元年癸亥,吾嫡系橫渠公生于秦之郿邑,其生平傳道闡教,為世大儒。南渡后,居浙右。以三十年為一世,計之凡十世。自遷吳始祖讓四公,以至后橋公,又五世。[1]

張載字子厚,長安人。年輕時文武雙全,喜談兵事,打算結交義士收取臨洮西部之地。二十一歲時謁見范仲淹,范認為他是大才,勸其棄武從儒。張載勤于讀書,善于思考,遍讀《中庸》等儒學典籍,不以為足,廣泛涉獵佛、道諸學,長期研究之下,認為儒家六經蘊含至理。因熟諳儒、佛、道三家之學,其學說已自成一家,成為新儒學。張載曾經在京師講學,并與程頤、程顥討論《周易》,對二程的易學造詣大為推崇。遂與二程論道,并對自己的儒學修為有了更真切的了解,自信不在二程之下,且有自己的真知灼見。張載進士登第后,曾任祁州司法參軍、云巖縣令。處理政務以敦本善俗為先,以尊老孝親為要,關心民間疾苦。宋神宗、王安石都曾問政于張載,張頗有高見,獲二人推崇。著有《東銘》、《西銘》、《正蒙》,世稱橫渠先生。逝后被南宋朝廷賜謚號“明公”,封郿伯,配享文廟。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千載名言,至今傳頌不絕。

據《宋史》:

張載字子厚,長安人。少喜談兵,至欲結客取洮西之地。年二十一,以書謁范仲淹,一見知其遠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樂,何事于兵?!币騽褡x《中庸》。載讀其書,猶以為未足,又訪諸釋、老,累年究極其說,知無所得,反而求之六經。嘗坐虎皮講《易》京師,聽從者甚眾。一夕,二程至,與論《易》,次日語人曰:“比見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輩可師之。”撤坐輟講。與二程語道學之要,渙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于是盡棄異學,淳如也。

舉進士,為祁州司法參軍,云巖令。政事以敦本善俗為先,每月吉,具酒食,召鄉人高年會縣庭,親為勸酬,使人知養老事長之義,因問民疾苦,及告所以訓戒子弟之意。

熙寧初,御史中丞呂公著言其有古學,神宗方一新百度,思得才哲士謀之,召見問治道,對曰:“為政不法三代者,終茍道也。”帝悅,以為崇文院校書。他日見王安石,安石問以新政,載曰:“公與人為善,則人以善歸公;如教玉人琢玉,則宜有不受命者矣。”明州苗振獄起,往治之,末殺其罪。

還朝,即移疾屏居南山下,終日危坐一室,左右簡編,俯而讀,仰而思,有得則識之,或中夜起坐,取燭以書。其志道精思,未始須臾息,亦未嘗須臾忘也。敝衣蔬食,與諸生講學,每告以知禮成性、變化氣質之道,學必如圣人而后已。以為知人而不知天,求為賢人而不求為圣人,此秦、漢以來學者大蔽也。故其學尊禮貴德、樂天安命,以《易》為宗,以《中庸》為體,以孔、孟為法,黜怪妄,辨鬼神。其家昏喪葬祭,率用先王之意,而傅以今禮。又論定井田、宅里、發斂、學校之法,皆欲條理成書,使可舉而措諸事業。

呂大防薦之曰:“載之始終,善發明圣人之遺旨,其論政治略可復古。宜還其舊職,以備咨訪?!蹦嗽t知太常禮院。與有司議禮不合,復以疾歸,中道疾甚,沐浴更衣而寢,旦而卒。貧無以斂,門人共買棺奉其喪還。翰林學士許將等言其恬于進取,乞加贈恤,詔賜館職半賻。

載學古力行,為關中士人宗師,世稱為橫渠先生。著書號《正蒙》,又作《西銘》曰:

乾稱父而坤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幼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賢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殘疾、煢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坝跁r保之”,子之翼也。“樂且不憂”,純乎孝者也。違曰悖德,害仁曰賊,濟惡者不才,其踐形惟肖者也。

知化則善述其事,窮神則善繼其志,不愧屋漏為無忝,存心養性為匪懈。惡旨酒,崇伯子之顧養;育英材,穎封人之錫類。不弛勞而底豫,舜其功也;無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體其受而歸全者,參乎;勇于從而順令者,伯奇也。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順事;歿,吾寧也。

程頤嘗言:“《西銘》明理一而分殊,擴前圣所未發,與孟子性善養氣之論同功,自孟子后蓋未之見?!睂W者至今尊其書。

嘉定十三年,賜謚曰明公。淳祐元年封郿伯,從祀孔子廟庭。[2]

南宋至元,居住于浙右衢州的張氏家族,屬于比較典型的“耕讀世家”,這是中國古代社會“書香門第”的常態。因元末遭逢戰亂兵火,族譜焚毀,近三百年的具體世系已不可考。

明代中期遷居蘇州府的張讓四,是蘇州張氏家族的初祖。張妻金氏,生子張承事。

二世祖張承事,妻吳氏,生子張安。

三世祖張安,字孟全,妻費氏,生子張玉。

四世祖張玉,字以真,妻吳氏,生子張相、張林。

五世祖張相,妻凌氏,生子張應魁、張應元。張林無子嗣。

六世祖張應魁,字怡橋,妻姚氏,生子鳳儀。張應元無子嗣。

七世祖張鳳儀,字德文,妻李氏,妾魏氏。李氏生子張性善,魏氏生子張亶成。

八世祖張性善,字慧鈞,妻陸氏,生子張朝端。張亶成生一子,早夭。

九世祖張朝端,字治公,妻徐氏,妾唐氏。徐氏生子張曰在,唐氏生子張振緒。

十世祖張曰在,字嘉起,妻錢氏,妾孫氏。生子張元欽、張元達(元鐘)、張元升(元錫)。

十一世祖張元欽、張元達、張元升。張一麐出自張元達一系。

張元達,妻陸氏,生子張會淞(會洙)、張會湘。

張會湘是張一麐的直系十二世祖,字蘭芬,妻沈氏,生子張運謙、張運恒。

張運謙是張一麐的直系十三世祖,是張一麐的曾祖,妻周氏,生子張世棠。

張世棠是張一麐的直系十四世祖,是張一麐的祖父,字詠召,妻蔣氏,生子張是彝、張是保、張是孚。

張是彝,張一麐之父,字秉之,清同治朝舉人,光緒朝進士,直隸正定縣令。妻吳氏,姐逝續娶其妹。大吳氏生子張一夔,小吳氏生子張一鳳、張一麐、張一鵬。


[1] 1928年(民國十七年)修《張氏族譜》,卷首。

[2] 脫脫等撰:《宋史》,中華書局,2000年,第427卷,第9946—9948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如皋市| 南溪县| 枣庄市| 施秉县| 共和县| 比如县| 和顺县| 常山县| 鄄城县| 沐川县| 奇台县| 准格尔旗| 汉沽区| 比如县| 获嘉县| 莱州市| 怀来县| 综艺| 马尔康县| 贵阳市| 株洲市| 商都县| 黑水县| 漳浦县| 崇州市| 乌拉特后旗| 西充县| 论坛| 白银市| 翼城县| 大英县| 巴南区| 文水县| 峡江县| 张家界市| 浪卡子县| 图木舒克市| 西畴县| 桐柏县| 米林县| 原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