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張一麐年譜作者名: 李少兵 陳詩璇 張萬安撰本章字數: 1072字更新時間: 2023-11-01 18:25:44
1886年(清光緒十二年丙戌) 十八歲
是年,張一麐入京參加會試,與張謇同一號舍,因題目偏頗,兩位才子均未得中。按清代科舉制度,共四級考試:童試、鄉試、會試、殿試,考中者稱秀才、舉人、會士、進士。會士參加天子主持的殿試,決出名次,俱為名次有高有低的進士,成為天子門生。考試期間,張一麐遇到了有反滿思想的袁渭漁,袁勸他要有新思想新覺悟,不要沉迷于考據和古書。張一麐當時還無法理解,以為異聞。
余試后回保定清苑,侍先君寓所。次年丙戌,入京會試,仍住虎坊橋吳宅。袁渭漁同年寶璜同舍。渠自廣州來,攜所得粵中舊書,至琉璃廠換得新書,插架甚富。一日,以《龔定庵集》示余,曰:“君讀此當有奇悟,勿徒尚考據為也。”渭漁為明賢六俊苗裔,頗有民族思想。余當時以為異聞,今則芻狗矣。
三場與季直同一號舍,時方從朝鮮吳筱軒軍門幕府假旋。季直謂余:“江南人文字柔靡,汝文頗有剛氣。”余曰:“通海向無文學。今出吾子及朱曼君、周彥昇諸文豪,實因洪楊時代蘇州人避亂江北,故變學風耳。”相與大笑。視其舍,則累累者,《文獻通考》,遼金元明史,滿坑滿谷,夾帶特多。對策題下,余所不知者,問之則亦無有,但曰:“吾惟以比例之法遁空耳。”榜出,俱落孫山。余乃返保定,侍吾父訪大院君消息。[8]
會試后,張一麐南歸,與顧氏完婚,經過天津時,應李鴻章要求,謁見了李鴻章。李此前見過張一麐順天府鄉試考卷,對張一麐比較賞識。李鴻章認為張一麐未來的成就會在張是彝之上,囑咐張是彝好好培養張一麐。張是彝回答家貧,無錢送孩子繼續讀書,李鴻章答應為張一麐想辦法。
是秋,吾父令余回南完姻,親至天津送歸,住宮北街裕通恒報關行。行主洞庭山葉姓,蘇人多寄宿于此。吾父云:“李傅相命汝謁見,明日當去。”緣上年秋,文忠以陵差在京,北闈榜出,即問許星叔師索闈墨,見第十名卷,詢知為余,故吾父入謁時及之。明日,余乘車至都署。同見者,有道府等五人。余以年幼最后。五人者,皆行半跪禮,余以父命叩首,見文忠昂然直立,頗以為奇。繼知督撫本不還禮,《大清會典》有之。起立后,文忠招五人者坐東首,推余西首,與彼并坐。一奴子持水煙筒,長可二尺余。文忠頎長,坐時出人頭地。先與五人者言公事,其一人聞公斥之,齒相擊。末及余,問在蘇考書院,山長何人,余對以潘順之先生。則曰:“正誼尚是蔣心薌乎?”彼于各地山長留心如此。繼謂余須多讀書。送客出。吾父明日往辭。文忠戲謂曰:“汝子跨灶,汝須好培養之!”父曰:“某庚辰至省,已七年,舉債度日,無力使入校讀書。”文忠問故,父曰:“海防捐、河工捐兩次壓班,即用實成不用。”文忠憮然曰:“吾為汝酌之。”余南歸,贅于顧氏家。[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