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你真能讀明白的《世說新語》(全三冊)作者名: (南朝宋)劉義慶著 蔣宗許 陳默評注本章字數: 33282字更新時間: 2023-11-01 18:19:30
上冊
德行第一 再怎么炫風度,也要以德行開場
德行,并列式雙音詞,即道德和品行。古代典籍中,關于“德行”的記述很多?!兑住す潯吩疲骸熬右灾茢刀?,議德行?!碧瓶追f達疏:“德行,謂人才堪任之優劣。”《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豹聞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m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晉葛洪《抱樸子·循本》:“德行文學者,君子之本也?!睆目追f達對《易·節》的疏,我們知道古代的用人標準首先是德;從《左傳》,我們知道古人追求的實現自我的最高境界是樹立德行;從《抱樸子》,我們知道奉行德行是古人為人的基準??傊?,德行是儒家的第一要義,孔門四科即以“德行”為首,《論語·先進》“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后漢書·鄭玄傳》:“仲尼之門,考以四科?!钡滦袨樗目瓶偩V,正如李贄所言:“有德行而后有言語,非德行則言語不成矣;有德行而后有政事、文學,非德行則政事、文學亦不成矣。是德行者,虛位也;言語、政事、文學者,實施也。施內則有夫婦,有父子,有昆弟;施外則有朋友,有君臣。孰能闕一而可乎?”(《初潭集序》)
本門凡四十七則,或謳歌人品的高潔,如陳寔、李膺、郭泰的禮賢下士;或倡揚傳統的孝道,如王戎、和嶠、吳道助弟兄居喪守禮,陳遺貯焦飯以遺母;或頌揚為人的善良,如郗鑒含脯以養侄兒、外甥,庾亮不賣的盧馬免傷他人,簡文帝宅心仁厚不罪參軍;其他如殷仲堪以勤儉教育兒孫,王恭身無長物,阮籍口不臧否人物,阮裕自責而燒車等都意味深長,可謂是閃著人性光輝的永恒美德。除正面的推尚外,間或亦有對放達者的批評,如樂廣倡言“名教中自有樂地”。這些頌揚德行的篇章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拉開全書序幕。當然,本門中顧榮施炙、陳遺貯焦飯而得善報不免有佛家因果報應的嫌疑,范宣所謂身體發膚的說教稍覺迂腐,但其主觀動機仍是彰揚美德的,不必苛求。
德行1
陳仲舉言為士則①,行為世范。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②。為豫章太守③,至,便問徐孺子所在④,欲先看之⑤。主簿白⑥:“群情欲府君先入廨⑦?!标愒唬骸拔渫跏缴倘葜?span id="qflbu8s" class="super">⑧,席不暇暖⑨。吾之禮賢⑩,有何不可!”
【注】
①陳仲舉:即陳蕃(?—168)。字仲舉,東漢汝南平輿(今河南平輿)人。其為人剛正不阿,以氣節為世所知?!镀吩濉?蔡伯喈評價說“陳仲舉強于犯上”,可見其性格。《后漢書》卷66有傳。
②“登車攬轡”二句:謂陳蕃有整頓天下的志向。登車攬轡(pèi),登上公車,手執韁繩。此指為官赴任。后來用以指革新政治、安定天下的抱負。轡,馬韁繩。
③豫章:揚州屬郡,地當今江西大部分地區。故治在今江西南昌。太守:官名。郡的最高長官,秩二千石。
④徐孺子:即徐穉(97—168)。字孺子,東漢豫章南昌(今江西南昌)人。少為儒生,親自耕種稼穡,鄉黨服其品行高潔。陳蕃為豫章太守,不接待賓客,卻只為徐穉單獨設一坐榻,徐穉離開后,便懸置不用?!逗鬂h書》卷53有傳。
⑤看:看望,拜訪。
⑥主簿:漢以后中央各機構及地方郡、縣官府均設有主簿,負責文書簿籍,掌管印鑒,為掾史之首。白:稟告。
⑦群情:大家的想法。這里指隨行人員。廨(xiè):官署,公署。官吏辦公及居住之所。
⑧武王:指周武王姬發。周文王姬昌之子。率領諸侯伐紂滅殷,建立周王朝。古人尊為賢明君主的典型。事見《史記·周本紀》。式:通“軾”。本指設在車廂前供立乘者憑扶的橫木。后指伏軾致敬,即俯身靠在車前的橫木上向人表示敬意的一種禮節。商容:商紂王時賢人?!俄n詩外傳》卷三載周武王曾“式商容之閭”,正謂此事。事又見《荀子·大略》。閭:里巷的大門。
⑨席不暇暖:謂席子沒來得及坐暖就動身了。形容忙于奔走,沒時間久留。語本《淮南子·修務篇》:“孔子無黔突,墨子無暖席。”
⑩禮賢:尊禮賢德之人。
【譯】
陳蕃平時的言談成為當時讀書人的準則,他的行為成為人們立身處世的楷模。他一旦居官任職,就有治理好天下的宏愿。當任命他為豫章太守時,一到任,立刻打聽徐孺子在什么地方,準備先去看望徐孺子。主簿稟告說:“我們大家的意見是想請您先到府中休息?!标愞f:“周武王曾經禮敬商容居住過的里巷,為敬重賢人,常常連席墊都沒坐熱就動身了。我禮敬徐孺子,有什么不好!”
【評鑒】
徐孺子是當時天下聞名的賢人,宋羅大經《鶴林玉露》稱他為“東漢人物之冠冕”。陳蕃禮敬徐孺子,傳為千古美談,后來“懸榻”成了尊重賢人的名典,尤其是唐王勃《滕王閣序》“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一聯膾炙人口,這段逸事幾乎家喻戶曉,詩文中用此典更是司空見慣。陳蕃當時以剛強不阿聞名,太學中傳誦說:“天下模楷李元禮,不畏強御陳仲舉?!彼麨槿嗽谏喜晃窂姍啵谙履苋绱硕Y敬賢人,實屬難得!
德行2
周子居常云①:“吾時月不見黃叔度②,則鄙吝之心已復生矣③!”
【注】
①周子居:即周乘。字子居,東漢汝南安城(今河南正陽)人。天資聰穎,性格清高耿介。官至泰山太守。
②時月:此泛指兩三個月,數月。黃叔度:即黃憲(75—122)。字叔度,東漢汝南慎陽(今河南正陽)人。家世貧賤,其父為牛醫。荀淑稱其為“顏子”(即顏回),世人美稱為“征君”。《后漢書》卷53有傳。
③鄙吝:庸俗,小氣。
【譯】
周乘常常說:“我只要一段時間沒有見到黃叔度,就會又生出狹隘貪婪的心思?!?/p>
【評鑒】
黃憲家世貧賤,父親為牛醫,但他小時候努力學習,同鄉的人稱他為顏淵再世。長成后名動京師,當時的賢者沒有不推重他的??墒撬麩o意功名,退隱閑處。俗語說:“有麝自然香,何必當風立?!痹谥亻T閥世譜的東漢,能通過發憤而獲聲名于世,也證明了《論語》所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逗鬂h書·黃憲傳論》云:“黃憲言論風旨,無所傳聞,然士君子見之者,靡不服深遠,去玼吝。將以道周性全,無德而稱乎?”這是說,黃憲的言論風華,當時并沒有突出表現,然而凡是和他交往的士君子都佩服他的深沉高潔。下面德行即是例證。
德行3
郭林宗至汝南①,造袁奉高②,車不停軌③,鸞不輟軛④;詣黃叔度⑤,乃彌日信宿⑥。人問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萬頃之陂⑦,澄之不清,擾之不濁,其器深廣,難測量也⑧?!?/p>
【注】
①郭林宗:即郭泰(128—169)。字林宗,東漢太原介休(今山西介休)人。博通詩書,居家講授,弟子千人。與許劭并稱“許郭”。《后漢書》卷68有傳。汝南:郡名。屬豫州。東漢治所在平輿(今河南平輿)。東晉移治懸瓠(今河南汝南)。
②造:造訪。袁奉高:即袁閬。字奉高,東漢慎陽(今河南正陽)人。世有高名,喜獎掖推舉人才。劉孝標注引《汝南先賢傳》稱其“友黃叔度于童齒,薦陳仲舉于家巷”。
③軌:車輪的軸頭。引申指車輪。
④鸞不輟軛(è):謂軛首的鑾鈴聲沒有中斷,即沒有停車解下繩軛。鸞,通“鑾”。裝于軛首或車衡上的一種車鈴,鈴內有丸,車行則搖動作響,聲似鸞鳴。軛,駕車時駕在牲口脖子上的曲木。
⑤黃叔度:即黃憲。憲字叔度。
⑥彌日:連日,累日。信宿:連住兩夜。語出《詩·周頌·有客》:“有客宿宿,有客信信。”毛傳:“一宿曰宿,再宿曰信?!贝颂幏褐高B住多日。
⑦汪汪:深遠廣大的樣子。晉陶潛《感士不遇賦》:“山嶷嶷而懷影,川汪汪而藏聲?!壁椋╞ēi):池塘。
⑧“澄之不清”幾句:贊揚黃憲胸懷寬廣,見識清明。晉袁宏《后漢紀·孝靈皇帝紀上》此語作“叔度汪汪如萬頃之波,澄之而不清,橈之而不濁,其器深廣,難測量也,雖住稽留,不亦可乎!”可相參讀。器,器宇,襟懷。深廣,深邃廣袤。
【譯】
郭泰到汝南,見袁閬,車子幾乎都沒停下,馬也不解繩軛;去拜會黃憲的時候,竟然連住幾天沒走。人們問他為什么這樣,郭泰說:“叔度的廣闊就像萬頃的湖泊,澄清不會使它更清,攪擾不能使它渾濁。他的襟懷淵深博大,是不可測量的。”
【評鑒】
郭泰是人中龍鳳,卻如此心服黃憲,認為黃憲就像萬頃之大的湖泊,無論攪澄都不會影響他的本質,他胸襟的廣闊是沒辦法測量的。黃憲的名聲,在后世典籍中多有宣揚。如沈約《宋書·恩幸傳論》:“逮于二漢,茲道未革,胡廣累世農夫,伯始致位公相;黃憲牛醫之子,叔度名重京師?!鄙蚣s把他和宰相胡廣并列。宋代張九成在《孟子傳》中把黃憲與漢初的周勃、樊噲相提并論。張九成認為,人的出身門第、家世背景固然有助于成功,但即或下層凡夫,如果能夠勵志向上,又何愁不能建功立業,青史留名。
德行4
李元禮風格秀整①,高自標持②,欲以天下名教是非為己任③。后進之士有升其堂者④,皆以為登龍門⑤。
【注】
①李元禮:即李膺(110—169)。字元禮,東漢潁川襄城(今河南襄城)人?;傅蹠r初舉孝廉,征為度遼將軍,聲名遠播。后在黨錮之禍中被害。《后漢書》卷67有傳。
②高自標持:志向遠大,以高標準要求自己。
③名教:猶名分之教,即以正名定分為中心的儒家禮教。
④后進:年輕學子。升其堂:猶言升堂,登上廳堂。指受到他的接見。
⑤登龍門:比喻士人得到有名望者的接待援引。典出《后漢書·黨錮列傳·李膺》李賢注引辛氏《三秦記》曰:“河津一名龍門,水險不通,魚鱉之屬莫能上,江海大魚薄集龍門下數千,不得上,上則為龍?!?/p>
【譯】
李膺風度俊秀嚴整,志向遠大,目標高遠,想把天下道德教化的淳正當作自己的責任。年輕人有能受到他接見的,都覺得非常榮幸如同鯉魚跳上了龍門。
【評鑒】
李膺生逢亂世,欲挽狂瀾于既倒,無論是立功還是立名,都有所成就,可惜仕途屢經起落。大廈將傾,一木難扶,他為人生性過直,加之當時人對他抱的希望極大,名聲太盛,恐怕也是致禍的緣由,所以最終慘死在宦官手里。李膺雖功名未就而死于非命,但年輕人受到他的接見,如同鯉魚跳上龍門一段佳話卻流傳古今,李膺也因此名垂后世了。
德行5
李元禮嘗嘆荀淑、鍾皓曰①:“荀君清識難尚②,鍾君至德可師③?!?/p>
【注】
①李元禮:即李膺。字元禮。荀淑(83—149):字季和,東漢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荀爽之父。為人品行高潔,名聞州里。凡所識拔,皆為英才。后為大將軍梁冀所忌,棄官歸家。八子俱有名,世號“八龍”?!逗鬂h書》卷62有傳。鍾皓:字季明,漢末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人。鍾繇之曾祖父(一說祖父),為人溫和淳良,言語謹慎,精通《詩經》,教授弟子千余人,為郡功曹。當時與荀淑齊名?!逗鬂h書》卷62有傳。
②清識:清雅的識見。尚:超越。
③至德:最高的德行。
【譯】
李膺曾經感嘆荀淑、鍾皓說:“荀君清雅的識見很難有人趕得上,鍾君高尚的德行值得人們師法?!?/p>
【評鑒】
李膺、荀淑和鍾皓都是潁川人。潁川人才濟濟,李膺贊嘆他們的品行,嘆息說荀淑的識見無人能及,鍾皓的德行值得學習。表達了他對鄉賢的贊賞。由此可見他的胸懷。
李膺有個兒子李瓚,在曹操地位低微時就賞識曹操的才華,臨終時,對兒子們說:“時將亂矣,天下英雄無過曹操?!弊寖鹤觽儾灰ヒ栏皆B,而“必歸曹氏”,兒子們因此在亂世免遭禍難。李膺的兒子能有如此見識,恐怕也是得益于李膺的教導吧。
德行6
陳太丘詣荀朗陵①,貧儉無仆役,乃使元方將車②,季方持杖后從③,長文尚小④,載著車中。既至,荀使叔慈應門⑤,慈明行酒⑥,余六龍下食⑦。文若亦小⑧,坐著膝前。于時太史奏⑨:“真人東行⑩?!?/p>
【注】
①陳太丘:即陳寔(104—187)。字仲弓,東漢潁川許昌(今河南許昌)人。桓帝時任太丘長,治縣以清靜為宗旨,百姓安定舒適。陳寔以平正聞名當地,鄉鄰都說:“寧為刑罰所加,不為陳君所短?!庇辛樱渲嘘惣o、陳諶最賢?!逗鬂h書》卷62有傳。荀朗陵:即荀淑,曾任朗陵令,故稱。
②元方:即陳紀(129—199)。字元方,陳寔長子。董卓時拜為五官中郎將,遷侍中,出任平原相。獻帝建安初,拜大鴻臚,卒于官。《后漢書》卷62有傳。將車:駕馭車輛。
③季方:即陳諶。字季方。與父陳寔、兄陳紀齊名,當時稱為“三君”。早卒?!逗鬂h書》卷62有傳。
④長文:即陳群(?—237),字長文。年少時同祖父陳寔、父陳紀、叔陳諶齊名。后歸附曹操,任司空掾。曹丕代漢稱帝,命陳群建制九品官人之法。后遷為鎮東大將軍,錄尚書事。明帝即位,進司空,封潁陰侯?!逗鬂h書》卷62、《三國志》卷22有傳。
⑤叔慈:即荀靖。字叔慈,漢末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荀淑第三子。有俊才學識,動止合禮,并以德孝著稱于世。隱居終身,年五十終。事見《后漢書·荀淑傳》注、《三國志·魏書·荀彧傳》注。
⑥慈明:即荀爽(128—190)。字慈明,荀淑第六子。時稱“荀氏八龍,慈明無雙”。后遇黨錮之禍,隱遁漢水邊十余年。董卓輔政,征拜平原相,數月中歷光祿勛、司空。因見董卓殘忍暴虐,暗中與司徒王允等密謀誅殺董卓,后病死?!逗鬂h書》卷62有傳。其本傳論云:“平運則弘道以求志,陵夷則濡跡以匡時?!?/p>
⑦六龍:指荀淑的六個兒子。荀淑共有八子:荀儉、荀緄、荀靖、荀燾、荀汪、荀爽、荀肅、荀敷,時人稱為“八龍”。其中荀爽(字慈明)名聲最高,荀靖(字叔慈)次之。下食:送飲食,上酒菜。
⑧文若:即荀彧(163—212)。字文若。荀淑之孫,荀緄之子。年少時有令名。初舉孝廉,任守宮令。初依附袁紹,后投奔曹操,軍國大事,多獻良策。曹操挾獻帝從洛陽遷都許昌,擒呂布,敗袁紹,平定兗冀諸州,皆為荀彧之謀。后因不贊成曹操稱魏公,加九錫,被迫自殺。《后漢書》卷70、《三國志》卷10有傳。
⑨太史:官名。漢魏為太常屬官,掌國之治、教、禮、政、刑、事“六典”及天文歷法。
⑩真人:賢人。
【譯】
陳寔去拜會荀淑,家里貧困沒有仆人跟隨侍候,于是叫陳紀駕車,陳諶拿著手杖跟在后邊,孫子陳群還年幼,在車中坐著。到了荀家,荀淑讓荀靖在門外迎候,叫荀爽斟酒,其余六個兒子輪流上菜。荀彧還小,就坐在自己腿上。當時太史上奏:“真人東行?!?/p>
【評鑒】
陳、荀二家,賢父賢子賢孫,東漢一代少有其比,而兩家盛會,更是風流溫馨,韻味悠長。兩家的確人才濟濟,并且因為《世說》中的這一段佳話,后世無不津津樂道。其間最妙的,莫過于朱熹《聚星亭畫屏贊》,贊語對這個故事的雅致溫馨十分稱贊,同時對兩家的典型人物也評點精到。因為兩家既有流芳千古者,也有才高而大節有虧者。朱熹認為荀爽在二姓中最為杰出,在董卓亂政的時候,敢于表面上敗壞名聲而暗中忠于漢室,從而延緩了漢室的滅亡。而對陳群、荀彧依附曹操而背叛漢朝進行了批評,最后強調士人應該保持操守,為國家獻身,為家族爭光。
德行7
客有問陳季方①:“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②?”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樹生泰山之阿,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深;上為甘露所沾,下為淵泉所潤。當斯之時,桂樹焉知泰山之高,淵泉之深?不知有功德與無也③?!?/p>
【注】
①陳季方:即陳諶。字季方。
②足下家君:您父親。足下,對人的敬稱,謙指居人之下。家君,對人稱自己的父親,也可前加敬詞以稱別人的父親。如此處前面加“足下”。語本《易·家人》:“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太丘:指陳寔。因陳寔曾為太丘令,故稱。荷:承當,享有。
③“季方曰”幾句:稱譽父親的功德不是用言語能形容的。語本漢枚乘《七發》:“龍門之桐,高百尺而無枝。中郁結之輪囷,根扶疏以分離。上有千仞之峰,下臨百丈之溪。湍流溯波,又澹淡之。其根半死半生,冬則烈風漂霰飛雪之所激也,夏則雷霆霹靂之所感也。”阿(ē),山的彎曲處。仞,古代長度單位。七尺為一仞。一說,八尺為一仞。
【譯】
有客人問陳諶說:“您家父親陳太丘有什么功德而承受天下大名?”陳諶回答說:“家父就好比桂樹長在泰山的山灣里,在上有萬仞的高峰,在下有不知深淺的淵谷;頂上有甘露的潤澤,腳下有淵泉的滋養。在這樣的環境里,桂樹哪里知道泰山有多高,山谷有多深?我不知道有功德沒有。”
【評鑒】
客人的問難,刻薄刁鉆。假如陳諶與客人針鋒相對而說是非,那就像常人吵架,鄰居反目一樣。陳諶的回答,大氣得體。桂樹已見其芳香,泰山足見其高昂?!案事丁薄皽Y泉”,旨在贊美桂樹是在最高潔的條件下成長起來的。陳寔的高尚,通過陳諶的回答而更為令人敬仰。
德行8
陳元方子長文①,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②,爭之不能決。咨于太丘③,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④?!?/p>
【注】
①陳元方:即陳紀。字元方。長文:即陳群。字長文。
②季方:指陳諶。字季方。孝先:即陳忠。字孝先,魏晉之間潁川許昌(今河南許昌)人。陳諶(季方)之子。
③太丘:即陳寔。陳寔曾為太丘令,故稱。
④“元方難為兄”二句:謂二人功德不相上下,分不出伯仲。
【譯】
陳紀的兒子陳群,才華過人,他與陳諶的兒子陳忠各自品評他們父親的功績德行,相互爭論不能決斷高下。于是就去請祖父陳寔評判,陳寔說:“論功德元方未必就是哥哥,季方未必就是弟弟。”
【評鑒】
兩個孩子爭論各自父親的高下,問于祖父陳寔。陳寔用“都好都好”來解決。這也是人之常情。這故事既知陳紀、陳諶二人都不錯,也可見陳寔善于調理家庭關系,諺語說:“不癡不聾,未堪作大家翁?!碧^分明反而難以維系家庭和諧?!半y兄難弟”一典由此而出,后世有時以“二難”稱贊弟兄都很優秀,如宋時福建長樂縣有安時鄉,祥符元年,里人潘循、潘衢兄弟同榜,地方賢達就把安時鄉更名為“二難鄉”,用的就是《世說》里的這個典故。這個故事列在“德行”門,就是表彰陳寔的高明之處,啟發人們如何對待家庭的紛爭。
德行9
荀巨伯遠看友人疾①,值胡賊攻郡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③,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④,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⑤?”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⑥,寧以我身代友人命?!辟\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⑦?!彼彀嘬姸€⑧,一郡并獲全。
【注】
①荀巨伯:漢桓帝時潁川(今河南禹州)人。生平不詳。
②胡賊:胡人,對西北少數民族軍隊的蔑稱。
③相視:探望您。相,指代用法,此指友人。
④敗義:敗壞道義。
⑤止:停留。
⑥委:舍棄,丟下。
⑦有義之國:有道之國,有道義的地方。語本《史記·天官書》:“天精而見景星。景星者,德星也。其狀無常,常出于有道之國?!?/p>
⑧班軍:撤軍。
【譯】
荀巨伯遠道去探望生病的朋友,不巧正碰上胡人來圍攻郡城。朋友對荀巨伯說:“我現在快死了,你還是趕緊離開吧。”荀巨伯說:“我遠道來看望您,您卻叫我走。敗壞道義來保全性命,這難道是我荀巨伯的作為嗎?”胡兵到了后,對荀巨伯說:“大軍到來,一郡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男人,竟然敢獨自留下?”荀巨伯說:“朋友有病,不忍心丟下他不管,我寧愿用我的命代替朋友的命。”胡兵相互議論說:“我們這些不義的人,卻進入了有道義的地方。”于是退兵回去了,一郡的人們都因此獲得了保全。
【評鑒】
荀巨伯生平不詳,他事無考。僅這個故事,就可以感天地泣鬼神了。所謂“士窮節乃見”,只有性命攸關時才最見真情。韓愈在《柳子厚墓志銘》中說到世俗的交往,“平居里巷相慕悅……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發比,反眼若不相識。”平時油膩親密,一旦遇上利害關系,甚至如毛發那樣細微,卻翻臉不認人了。別人落進了陷阱,不但不拉一把,甚至還要丟塊石頭。反觀荀巨伯這樣為朋友可以不顧性命,的確是世間奇男子。《世說》列為德行,正是為了倡揚美德,匡正世風。
德行10
華歆遇子弟甚整①,雖閑室之內②,嚴若朝典③。陳元方兄弟恣柔愛之道④。而二門之里,兩不失雍熙之軌焉⑤。
【注】
①華歆(156—232):字子魚,東漢平原高唐(今山東高唐)人。少與管寧、邴原同學,時人稱華歆為龍頭,邴原為龍腹,管寧為龍尾。曹丕稱帝,官至司徒。魏明帝即位,進封博平侯,轉拜太尉。因其助曹氏篡逆,并曾率兵收殺伏皇后,為后世所不齒?!度龂尽肪?3有傳。遇:對待。整:嚴厲整飭。
②閑室:私室,內室。
③朝典:朝廷的規矩制度。
④陳元方兄弟:即陳紀、陳諶。恣:竭盡。柔愛:和柔慈愛。
⑤雍熙之軌:和樂升平的范式。《后漢書·楊震列傳》:“是以唐虞俊乂在官,四兇流放,天下咸服,以致雍熙?!碧评钯t注:“《尚書》曰:‘四罪而天下咸服?!衷弧枞擞谧儠r雍,庶績咸熙?!?,和也。熙,廣也?!?/p>
【譯】
華歆對子弟要求非常嚴格,即使是在家里,也像在朝廷上一樣嚴整規范。陳紀、陳諶弟兄則寬容友愛。但兩家之內,同樣都不背離和諧快樂的宗旨。
【評鑒】
華歆把家中變成小朝廷模樣,不免多了些做作。而陳紀、陳諶弟兄竭盡“柔愛之道”,正見其輕松的家庭氛圍。雖然“兩不失雍熙之軌”,但顯然是兩種不同家風。其實華歆為人,從他的本傳可知,還是有許多優點的,例如為政清靜,不煩吏民,平時的俸祿都用來賑濟窮親戚或老朋友,家中幾乎沒有積蓄。但因為大節的虧缺招來了后世的唾罵?!半m閑室之內,嚴若朝典”,頗有調侃揶揄的味道。做人把自己做成了套中人,隨時擺出做官的威嚴,讓家人也戰戰兢兢,誠惶誠恐,哪里還有“家”的溫馨和諧呢?
德行11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①,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②,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③。寧割席分坐④,曰:“子非吾友也!”
【注】
①管寧(158—241):字幼安,三國魏北海朱虛(今山東臨朐)人。少與華歆、邴原、陳寔相友善。管寧一生閉門讀書,不問世事。因山為廬,越海避難的人靠近他居住,旬月而成邑。文帝即位,征管寧,固辭不受;明帝拜為光祿勛,亦不就任。卒于家?!度龂尽肪?1有傳。
②軒冕:古代大夫以上官員的車乘和冕服。借指高官顯貴。
③廢書:放下書。指中止閱讀?!妒酚洝っ献榆髑淞袀鳌罚骸坝嘧x《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
④割席分坐:把坐墊割成兩半分開坐。后以此指朋友斷交,道不同不相為謀。
【譯】
管寧、華歆一起在菜園中鋤草松土,忽然發現地里有塊黃金,管寧依舊揮鋤就像是碰上了石頭一樣,華歆則將黃金撿起握著然后又扔掉了。他們又曾經同坐讀書,有大官坐著華貴的車子從門前經過,管寧讀書依然如前,華歆則放下書出去看。管寧用刀把席子割成兩半,和華歆分開坐,對華歆說:“你不是我的朋友!”
【評鑒】
一葉知秋。推之人情世故,小節往往可以洞徹人品。華歆舉金而復擲,一個“捉”字,妙不可言。雖然到底扔了,其實內心是糾結的。古人強調慎獨,設若華歆是一個人在鋤地,其結果可以料知;棄書而出觀軒冕,可知他胸中不忘富貴。劉孝標注引《魏略》載華歆上書將司徒一職讓與管寧之事,更見其虛偽可笑。管寧譏笑他說“子魚本欲作老吏,故榮之耳”,可謂一針見血。華歆將官讓與管寧,是因為管寧名氣大,借此表示自己和管寧是朋友,想以此抬高自己的聲譽罷了。其實這一則也透露出劉義慶的情感取向。
管寧與華歆分席,其操可見,其識可嘉。兩人后來的去處,已于這兩件小事露出了端倪。
德行12
王朗每以識度推華歆①。歆蠟日嘗集子侄燕飲②,王亦學之。有人向張華說此事③,張曰:“王之學華,皆是形骸之外④,去之所以更遠?!?/p>
【注】
①王朗(?—228):字景興,三國魏東海郯(今山東郯城)人,王肅之父,王愷之祖。漢末以通經拜郎中,后任會稽太守。魏代漢,任司空,明帝時轉司徒。為官寬政減刑,頗有聲譽。但因助曹家篡漢,常為后世詬病。《三國志》卷13有傳。
②蠟(zhà)日:年終蠟祭八神之日。漢鄭玄《禮記·郊特牲》注曰:“蠟有八者:先嗇一也,司嗇二也,農三也,郵表畷四也,貓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蟲八也。”燕飲:即飲宴。設宴喝酒。
③張華(232—300):字茂先,晉范陽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晉代魏,拜黃門侍郎,封關內侯。張華名重一時,有臺輔之望。后為荀勖等嫉妒,出為持節、都督幽州諸軍事。惠帝即位,官太子少傅。后趙王司馬倫要廢黜賈后,張華不從,被殺?!稌x書》卷36有傳。
④形骸之外:此謂身體之外,猶言表面文章。形骸,身體。語出《莊子·德充符》:“吾與夫子游十九年矣,而未嘗知吾兀者也。今子與我游于形骸之內,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過乎!”
【譯】
王朗常常以見識氣度推崇華歆。華歆在蠟祭日曾召集子弟飲宴,王朗也學著他這樣做。有人向張華說這件事,張華說:“王朗學華歆,都是些表面功夫,結果和華歆差距更遠?!?/p>
【評鑒】
華歆為一代名士,王朗在當時也很有名聲。此則似是褒華歆貶王朗。但華歆晚節不終,王朗事漢,降于孫策,再歸曹操,全無節操可言。于夾墻中搜出漢獻帝的伏皇后而殺之,更令人發指!
德行13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①,歆輒難之②。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后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③,寧可以急相棄邪④?”遂攜拯如初⑤。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注】
①依附:依托。此指搭乘。
②難:為難。
③納:接納。自托:寄托,托身。
④相棄:丟棄對方。相,指代用法,此指依附者。
⑤攜拯:攜帶拯救。
【譯】
華歆和王朗曾一起乘船避難,途中有一個人想要搭船,華歆覺得為難。王朗說:“幸好船艙還很寬,為什么不行呢?”后來亂兵將要追上了,王朗想讓搭船的人下船。華歆說:“我之所以開始有疑慮,正是擔心船重了跑不快被追上。既然已經讓別人上了船,怎么能因為情況危急了就把他趕下去呢?”于是就攜帶著那人像開始那樣一起乘船逃命。當時的人便從這件事來評判二人的高下。
【評鑒】
此則也是褒揚華歆。開始不接納搭船的人,是考慮到不能半途而廢;而王朗事急就拋棄,可見其人品不端和思慮不周。
德行14
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謹①。家有一李樹,結子殊好②,母恒使守之。時風雨忽至,祥抱樹而泣。祥嘗在別床眠③,母自往暗斫之④;值祥私起⑤,空斫得被。既還,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請死。母于是感悟,愛之如己子。
【注】
①王祥(184—268):字休征,三國魏瑯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漢末遭亂,與弟王覽避亂廬江二十余年,屢次征辟不應。年近六十任徐州刺史別駕。后因迎立高貴鄉公曹髦之功,拜光祿勛。入晉,拜太保,進爵為公。《晉書》卷33有傳。
②殊好:超出一般的好。指果實味道甘美異常。
③嘗:通“?!薄?/p>
④斫:砍。
⑤私起:起床解便。私,小便。
【譯】
王祥侍奉繼母朱夫人非常恭敬孝順。家中有一棵李子樹,結的果實味道極好,朱夫人常常叫王祥看守這棵樹。有一天狂風暴雨忽然到來,王祥抱著李樹哭泣。王祥平常在另一張床上睡,朱夫人自己暗中拿刀去砍王祥;恰巧當時王祥起床上茅房去了,結果砍空在被子上。王祥小便回來,知道繼母沒砍到自己很遺憾,于是跪在繼母面前請她砍死自己。朱夫人于是被王祥的孝心感動悔悟,從此以后對待王祥像自己的兒子一樣。
【評鑒】
王祥至孝,晉干寶《搜神記》中有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后來成為“二十四孝”之一。《世說》增加這段傳聞,王祥更成了孝子的典型。為侍奉后母,王祥可以年近六十不仕,其情感人。凡此種種,知王祥至孝并非沒有根據。所以后來的戲劇中,經常改編這個故事。
盤點中國文化,繼母大都是不賢的形象,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家庭生活命題。顏之推在《顏氏家訓·后娶》中說后母往往虐待前夫之子,幾乎是世間常情。但如果當兒子的有王祥那樣的真誠,當后母的能夠像朱氏一樣痛改前非,家庭和美,也并非不能做到。
德行15
晉文王稱阮嗣宗至慎①,每與之言,言皆玄遠,未嘗臧否人物②。
【注】
①晉文王:即司馬昭(211—265)。字子上,三國魏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司馬懿次子。其兄司馬師死后,繼任大將軍,把持國政,封為晉王。其子司馬炎代魏后,追尊為文帝。《晉書》卷2有紀。阮嗣宗:即阮籍(210—263),字嗣宗,三國魏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為人率意任情,不拘禮俗,為“竹林七賢”之一。因曾為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有《詠懷詩》82首,著稱于世?!度龂尽肪?1、《晉書》卷49有傳。
②臧否(pǐ)人物:評論人物優劣得失。臧,善,好。否,劣,不好。
【譯】
晉文王稱贊阮籍極其謹慎,每當和他談論時,他總是意旨玄妙高遠,從來不評論別人的好壞。
【評鑒】
阮籍身為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與曹魏關系綿遠。曹魏政衰,司馬氏興起,阮籍尷尬在二姓之間,口不臧否人物,目的是保身遠禍。阮籍本有濟世的志向,遇魏晉之交,天下多變,名士少有能全身者。因此,謹言慎行,所言玄妙,不評論人物,都是亂世中的美德。
德行16
王戎云①:“與嵇康居二十年②,未嘗見其喜慍之色③?!?/p>
【注】
①王戎(234—305):字濬沖,晉瑯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涼州刺史王渾之子。為“竹林七賢”之一。因平吳之功進封安豐縣侯,故人稱“王安豐”?;莸蹠r官至尚書令、司徒。為人不拘禮制,居母喪不廢酒食玩賞。聚斂無厭,慳吝無比,世人譏諷其有膏肓之疾(其實未必不是王戎韜晦之策)?!稌x書》卷43有傳。又參《儉嗇》題解。
②嵇康(223—262):字叔夜,三國魏譙郡铚(今安徽濉溪)人。少失父,有奇才。恬淡安靜,清心寡欲,為“竹林七賢”之一。娶曹氏長樂亭主為妻,為魏宗室婿,拜中散大夫,故世稱“嵇中散”。司馬氏掌朝權,山濤為選曹郎,舉薦嵇康,嵇康答書拒絕。后遭鍾會誣陷,被司馬昭殺害。著有《養生論》《與山巨源絕交書》等?!稌x書》卷49有傳。
③喜慍:高興和惱怒。
【譯】
王戎說:“與嵇康相處二十年,從來沒看見他臉上有喜怒的神情?!?/p>
【評鑒】
嵇康的妻子為曹操之子沛穆王曹林孫女,封長樂亭主。嵇康身處亂世,作為曹魏宗室的女婿,又為司馬氏所忌,“喜慍”不形于色,只是他韜光養晦的一種生存方式。盡管如此,結果還是招來殺身之禍。我們再比較竹林七賢中,唯一被殺的就是嵇康,山濤周旋官場,通透圓融,阮籍有司馬昭保護,他的侄兒阮咸自然也可以無憂。劉伶成天酒醉裝瘋,向秀天性懦弱,王戎善于偽裝(參《儉嗇》題解)。唯獨嵇康不改其操,不屈其節,稟天地之正氣,持曠世之才華,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孫登說他“君才則高矣,保身之道不足”,悲乎!
德行17
王戎、和嶠同時遭大喪①,俱以孝稱。王雞骨支床②,和哭泣備禮。武帝謂劉仲雄曰③:“卿數省王、和不④?聞和哀苦過禮,使人憂之。”仲雄曰:“和嶠雖備禮,神氣不損;王戎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⑤。臣以和嶠生孝⑥,王戎死孝⑦。陛下不應憂嶠,而應憂戎?!?/p>
【注】
①和嶠(?—292):字長輿,晉汝南西平(今河南西平)人。少有風采盛名。初任太子舍人,累遷潁川太守,為政清明簡要,頗得民譽。平吳后,升侍中。曾屢言太子不慧,武帝不能采納?;莸奂次唬萏由俑?,加散騎常侍、光祿大夫。和嶠生性慳吝,故名聲有損,杜預稱其有“錢癖”?!稌x書》卷45有傳。大喪:父母的喪事?!秶Z·晉語二》:“父母死為大喪?!?/p>
②雞骨支床:就像一具雞骨架聳立床上。形容瘦骨嶙峋,衰弱之極。支床,聳在床上。支,挺著,聳立。
③武帝:即晉武帝司馬炎(236—290)。炎字安世,繼父爵為晉王。代魏稱帝,建都洛陽(故址在今河南洛陽東北),稱西晉。司馬炎即位之初,頗有興盛氣象,既而漸漸淫侈放縱,寵信楊駿,朝政敗壞。謚“武”,廟號世祖?!稌x書》卷3有紀。劉仲雄:即劉毅(?—285)。毅字仲雄,晉東萊掖(今山東萊州)人。咸寧初為司隸校尉,打擊豪右勢力,京師整肅。后遷尚書左仆射,曾上疏痛陳九品中正制的弊端,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力主廢除,可惜未被采納?!稌x書》卷45有傳。
④數:屢屢,頻頻。
⑤哀毀骨立:因喪親悲哀而羸弱,身體全是一把骨頭支撐著。
⑥生孝:謂孝子為父母守喪時盡孝而不毀傷身體。
⑦死孝:謂為父母守喪,過于悲哀,生命危殆。
【譯】
王戎、和嶠同一時段遭遇父母的喪事,他們都以孝道被人稱頌。王戎衰弱得就像一具雞骨架聳在床上,和嶠哭泣完全符合喪禮。晉武帝對劉毅說:“你該是常去探望王戎、和嶠吧?聽說和嶠悲哀痛苦得甚至超越了古禮,讓我很擔心?!眲⒁阏f:“和嶠雖然禮義完備,但他的神情氣色并不差;王戎雖然不按喪禮行事,然而他傷心得只剩下一把骨頭支撐著。我以為和嶠是常人的孝行,而王戎是用生命在盡孝。皇上不應擔憂和嶠,而應該擔憂王戎。”
【評鑒】
王戎為竹林七賢之一,性行疏散,故不拘禮法;和嶠“少有風格”“厚自崇重”。“有盛名于世,朝野許其能整風俗,理人倫”,是知其平生整飭自重,凡事循規蹈矩,朝野都對他寄以厚望,當然他居喪就恪守禮法,因為他一切都要做世人的表率。比較而言,王戎則孝郁于內,是撕心裂肺的痛苦;和嶠是孝見于外,多少有些表演的成分。這里的德行,顯然是更肯定王戎。劉毅的回答,也表現了劉義慶的感情傾向。
德行18
梁王、趙王①,國之近屬②,貴重當時。裴令公歲請二國租錢數百萬③,以恤中表之貧者④?;蜃I之曰:“何以乞物行惠?”裴曰:“損有余,補不足,天之道也⑤。”
【注】
①梁王:指梁孝王司馬肜(?—302)。肜字子徽,司馬懿之子。為人謙恭謹慎,但才能平庸,以公子封平樂亭侯。武帝即位,封梁王?;莸塾揽党?,同趙王司馬倫廢賈后。及司馬倫篡位,詔以司馬肜為太宰,領司徒,司馬倫失勢后,司馬肜首先上表論罪,致司馬倫被殺?!稌x書》卷38有傳。趙王:指司馬倫(?—301)。倫字子彝,司馬懿第九子。武帝代魏,封瑯邪郡王。咸寧中改封于趙。在京師與孫秀謀害太子,矯詔廢賈后為庶人,殺張華、裴頠等重臣。囚禁惠帝,自稱帝。齊王司馬冏等起兵討司馬倫,斬孫秀。惠帝復位,賜司馬倫死?!稌x書》卷59有傳。
②近屬:血統關系較近的親屬。
③裴令公:即裴楷(237—291)??质鍎t,晉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裴徽第三子。博涉群書,尤精《老子》《周易》。風神高邁,容儀俊美,時稱“玉人”。為侍中,每與帝論政道,一座嘆服。后為中書令,與張華、王戎共掌機要。以病卒?!稌x書》卷35有傳。
④中表:父親姊妹(姑母)的兒女叫外表,母親的兄弟(舅父)姊妹(姨母)的兒女叫內表,合稱中表。
⑤“裴曰”數句:裴楷說他奉行的是減少有余、彌補不足的上天之道。“裴說”本于《老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p>
【譯】
梁王、趙王是皇室的近親,在當時很顯貴。裴楷請從他們二國的封地中每年拿出數百萬租錢,用來賑濟父族母族中的貧困親戚。有人譏諷裴楷說:“你為什么討要財物來施恩惠?”裴楷說:“減少有余的,彌補不足的,這是上天的規律?!?/p>
【評鑒】
《晉書·裴楷傳》說裴楷生性寬厚,不和別人沖突。在達官貴人間活動時,看見別人有珍貴物品,就隨手拿走,而后就送給貧窮的人。自己曾經修了一棟房子,他的堂哥很羨慕,于是就送給了堂哥。由此我們知道裴楷從來不以財物為意的。他向趙王、梁王要錢而救濟貧窮,并非沽名釣譽。面對別人的譏笑,他也回答得十分得體。裴楷這樣的做法,值得肯定,既是奉行天道,也是仁者的惻隱之心。對于兩位王爺來說,少些許租錢,不過九牛一毛,而賑濟窮困,則是雪中送炭。二王獲得慈善的名聲,窮人得到衣食的賑濟,兩全其美。這則德行,就是對裴楷的贊賞。
德行19
王戎云:“太保居在正始中①,不在能言之流;及與之言,理中清遠②。將無以德掩其言③?”
【注】
①太保:官名。太宰、太傅、太保,周朝時的三公官名。此“太?!敝竿跸?。正始:三國魏齊王曹芳年號(240—249)。此時以何晏、王弼為代表的士大夫崇尚玄學清談,其談論以莊老思想糅合儒家經義,談玄析理,縱橫馳騁。后人稱當時的清談風尚為正始之音。
②清遠:清明高遠。
③將無:猶言莫非,恐怕,也許。表示揣度而意思偏于肯定。
【譯】
王戎說:“太保在正始年間,算不上最能清談的;但等到和他交談,會發現他的話清明高遠。莫非是因為他的德行掩蓋了他善談的名聲?”
【評鑒】
正始年間,清談風行,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山林隱逸,無不崇尚老莊,揮麈談玄,因而個人的社會聲譽往往取決于口舌功夫。王祥不諳此道,似乎和時代不合拍。但王祥本人也的確有其可稱道之處,初為徐州別駕,帶兵平定寇盜,州界清靜,政化大行。徐州人歌頌他說:“海沂之康,實賴王祥。邦國不空,別駕之功?!焙髞黼m然位極人臣,但高潔清素,家無余宅。臨終之前,遺囑薄葬。這些行為即使放在今天,也是值得推揚的。王祥八十五齡高壽,死的時候,奔喪的沒有雜七雜八的吊客。至于余嘉錫在《世說新語箋疏》中對王祥多所批評,或許主要是因為司馬氏代魏而王祥未能殉節的緣故吧?但人無完人,僅就其孝敬繼母如生母,以及如上所引,置之“德行”,似也擔當得起。
德行20
王安豐遭艱①,至性過人②。裴令往吊之③,曰:“若使一慟果能傷人,濬沖必不免滅性之譏④?!?/p>
【注】
①王安豐:即王戎。因封安豐縣侯,故稱。艱:(父或母的)喪事。
②至性:卓絕的品性。此指孝行。
③裴令:即裴楷。因其嘗為中書令,故稱。
④濬沖:即王戎。戎字濬沖。滅性:因喪親過悲而危及生命。按,《孝經·喪親》:“孝子喪親也,毀不滅性?!?/p>
【譯】
王戎遭遇母親逝世,他卓絕的孝行超過了常人。裴楷前去悼念王母,說:“假如悲痛真的讓王戎傷了性命,那么他一定難免被人批評是以孝喪生。”
【評鑒】
儒家以為,居喪守禮,但不能因哀而傷身。如果因為悲哀而毀傷身體,則是對父母的不孝,裴楷的話本源于此。本則既頌揚王戎的孝行,同時對裴楷能以儒家禮法為準則看待喪祭予以肯定,他強調孝行本是為人之美德,但如果不能恪守中道,同樣也要遭到輿論批評。父母去世,固然是痛心疾首的事,但如果因守孝而戕害了性命,這何嘗是父母的遺愿?只有痛苦之余振作奮起而事業有成,告慰父母于九泉之下,這才是人生的大孝。
德行21
王戎父渾①,有令名②,官至涼州刺史③。渾薨,所歷九郡義故④,懷其德惠,相率致賻數百萬⑤,戎悉不受。
【注】
①(王)渾:字長源。有才望,歷尚書、涼州刺史。其余不詳。按,此與王濟之父王渾(字玄沖)為二人。
②令名:美名。令,善。《詩·小雅·角弓》:“此令兄弟,綽綽有裕;不令兄弟,交相為愈。”鄭箋:“令,善?!?/p>
③涼州:為漢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三國魏移治姑臧(今甘肅武威)。刺史:官名。漢武帝時,分全國為十三部,部置刺史,官階低于郡守。成帝時改稱州牧,哀帝時復稱刺史。魏晉六朝于重要州郡置都督兼領刺史,職權益重,掌管一州軍政大權。
④九郡:涼州此時只有八郡。按,程炎震云:“《御覽》五百五十引作‘州郡’是也?!贝颂帯熬拧碑斒恰爸荨敝`?!稌x書·地理志·涼州》:“魏時復分以為涼州,刺史領戊己校尉,護西域,如漢故事,至晉不改。統郡八,縣四十六,戶三萬七百。”八郡分別為:金城郡、西平郡、武威郡、張掖郡、西郡、酒泉郡、敦煌郡、西???。義故:蒙受過恩澤的故舊。
⑤賻(fù):送給喪家的布帛、錢財等?!稘h書·何并傳》:“吾生素餐日久,死雖當得法賻,勿受?!碧祁亷煿抛ⅲ骸百浗K者布帛曰賻?!?/p>
【譯】
王戎的父親王渾,有很好的名聲,官做到涼州刺史。王渾去世后,他先后做過郡守的州郡的門生故吏,懷念他的恩德,紛紛送喪葬錢財達到數百萬之多,王戎全都不接受。
【評鑒】
此則是對王戎的清廉給以禮贊,面對數百萬錢財,堅拒不受。由此可見,王戎早年雅重名聲,廉潔自律,所以劉義慶取其事入《德行》而表彰。而同為《世說》記載,王戎晚節不終,貪婪可笑。前后比較,其實劉義慶在書中給我們設下了懸念讓我們去參悟。我們以為,王戎不過是為了避禍,不得已自污名節,其用心不可謂不良苦。
德行22
劉道真嘗為徒①,扶風王駿以五百匹布贖之②,既而用為從事中郎③。當時以為美事④。
【注】
①劉道真:即劉寶。寶字道真,晉高平(今山東巨野)人。余嘉錫箋引顏師古《漢書·敘例》曰:“劉寶字道真,高平人。晉中書郎、河內太守、御史中丞、太子中庶子、吏部郎、安北將軍,侍皇太子講《漢書》,別有駁義。”徒:刑徒。
②扶風王駿:指司馬駿(232—286)。駿字子臧,司馬懿第八子。為人有孝行,在宗室中最有聲望。武帝登基,進封汝陰王,代汝南王司馬亮鎮關中。善撫御,徙封扶風王。他死時,西土人哭者盈路。百姓為之立碑?!稌x書》卷38有傳。
③從事中郎:官名。為將帥之幕僚。始于魏晉,南北朝皆置之。
④美事:美談。
【譯】
劉寶曾經因犯法而為刑徒,扶風王司馬駿用五百匹布把他贖出來,過了不久又用他作從事中郎。當時傳為美談。
【評鑒】
劉寶曾為刑徒,司馬駿有知人之明,用五百匹布給他贖罪,繼而量才委用。在“上品無寒門”的魏晉時,司馬駿能如此不自高門第,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晉書》本傳對司馬駿評價很高,他去世了,“泣者盈路,百姓為之樹碑,長老見碑無不下拜,其遺愛如此?!痹跁x初諸王中,司馬駿算得上是一個難得的賢王。入“德行”門是匹配的。
德行23
王平子、胡毋彥國諸人①,皆以任放為達,或有裸體者。樂廣笑曰②:“名教中自有樂地③,何為乃爾也④?”
【注】
①王平子:即王澄(269—312)。澄字平子,晉瑯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王衍異母弟。惠帝末出為荊州刺史,領南蠻校尉。在任縱酒廢事,致上下離心,內外怨叛,兵敗逃亡。后應瑯邪王司馬睿軍諮祭酒之征,途經豫章,為族兄王敦所殺。《晉書》卷43有傳。胡毋彥國:即胡毋輔之(269?—318)。輔之字彥國,晉泰山奉高(今山東泰安)人。與王澄、王敦、庾敳號曰“四友”。又與畢卓、光逸、阮放、羊曼、桓彝、阮孚、謝鯤號稱“江左八達”。渡江后,元帝以為安東將軍咨議祭酒,遷揚武將軍、湘州刺史?!稌x書》卷49有傳。
②樂廣(?—304):字彥輔,晉南陽淯陽(今河南南陽臥龍區)人。初仕太子舍人,后任尚書左、右仆射,代王戎為尚書令,故又稱“樂令”。樂廣與王衍同時,二人并為西晉清談領袖。有二女,一適衛玠,一適成都王司馬穎。司馬穎與長沙王司馬乂構難,加之群小讒毀,樂廣以憂卒?!稌x書》卷43有傳。
③名教:正名定分的儒家禮教。樂地:快樂的境地。
④乃爾:這樣,如此。
【譯】
王澄、胡毋輔之等人,都把任性放浪當作通達,有的人甚至赤身裸體。樂廣嘲笑說:“名教中本來就有樂地,為什么要做出這副模樣?”
【評鑒】
人們都知道魏晉時任性放浪、赤身裸體的代表是劉伶,從劉孝標注引王隱《晉書》,原來阮籍也是如此。追溯根源,這與漢末的政治昏暗,禮崩樂壞有很大關系,再加之司馬氏集團的昏庸腐敗,放浪之風遂愈加熾盛。東晉偏安江左,士大夫不思振興,更是醉生夢死,頹靡荒唐。此則列入德行,是肯定樂廣的批評,而鞭撻王澄諸人的丑惡行徑。
德行24
郗公值永嘉喪亂①,在鄉里,甚窮餒②。鄉人以公名德③,傳共飴之④。公常攜兄子邁及外生周翼二小兒往食⑤,鄉人曰:“各自饑困,以君之賢,欲共濟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惫谑仟毻?,輒含飯著兩頰邊,還,吐與二兒。后并得存,同過江。郗公亡,翼為剡縣,解職歸,席苫于公靈床頭⑥,心喪終三年⑦。
【注】
①郗公:指郗鑒(269—339)。鑒字道徽,晉高平金鄉(今山東金鄉)人,郗愔、郗曇之父。西晉惠帝初,參司空軍事,累遷太子中舍人、中書侍郎。西晉傾覆,元帝以為兗州刺史。明帝初,使都督揚州江西諸軍、鎮合肥,以牽制王敦。成帝時,領徐州刺史,與陶侃、溫嶠平定祖約、蘇峻之亂。《晉書》卷67有傳。永嘉:晉懷帝年號(307—313)。西晉中后期八王之亂,加以天災連年,胡人遂趁機入侵。永興元年(304),南匈奴貴族劉淵在左國城(今山西呂梁)起兵,逐步控制并州部分地區,自稱漢王。光熙元年(306),晉惠帝死,司馬熾嗣位,是為懷帝,改元永嘉。永嘉五年(311),劉聰遣石勒、王彌、劉曜等率軍攻晉,在平城(今河南鹿邑)殲滅十萬晉軍,又殺太尉王衍及諸王公。不久攻入京師洛陽,俘獲懷帝,殺王公士民三萬余人。永嘉之亂后,晉朝統治集團南遷,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史稱“衣冠南渡”。
②窮餒(něi):貧困饑餓。
③名德:有名望德行的人。
④飴(sì):同“飼”。給予食物。
⑤邁:指郗邁。郗鑒兄子,字思遠。為晉陵內史,慈愛養士。后官至護軍。周翼:字子卿。晉陳郡(治今河南淮陽)人。永嘉喪亂,鄉里窮餒,幸得舅父郗鑒相濟得存。歷官剡令、青州刺史、少府卿。
⑥席苫(shān):坐臥于草薦上。古代居喪的禮節。
⑦心喪:身無喪服而心存哀悼。原指老師去世,弟子守喪。《禮記·檀弓上》:“事師無犯無隱,左右就養無方,服勤至死,心喪三年?!编嵭ⅲ骸靶膯剩萑萑鐔矢付鵁o服也?!焙蠓褐感拇娴磕睢?/p>
【譯】
郗鑒遭逢永嘉動亂,當時在鄉下,非常窮困饑寒。本鄉人因為他的名望和德行,輪流請他吃飯。他曾經帶著哥哥的兒子郗邁和外甥周翼兩個小孩兒一起去吃飯。鄉鄰說:“大家都生活困難,因為你是鄉中大賢,想共同救濟您罷了,恐怕不能同時供養其他人?!臂b此后便獨自去吃飯,就在兩頰旁含著一些飯,回到家,吐出來給兩個小孩吃。后來兩個小孩都活下來了,一起到了江東。郗鑒去世了,周翼當時作剡縣縣令,辭職回家,在郗鑒靈床邊睡在草墊上守喪,心喪滿三年后才離開。
【評鑒】
《晉書·郗鑒傳》中記載,當時郗鑒的家鄉鬧饑荒,本籍的人都很敬重郗鑒,紛紛周濟他,他轉而把別人送的食物等分給宗族和本鄉窮困的人,由此救活了不少人。
參照別傳,可見《世說》這則故事不近情理。況且兩頰能含多少飯,可以養活兩個小孩?再則如本故事所說,鄉人既敬重郗鑒,接濟他的人很多,自然不會有兩個小孩挨餓的事。于此,前人已多論及。這個故事不過想以此表現郗鑒的慈愛,以及周翼的知恩圖報。
德行25
顧榮在洛陽①,嘗應人請,覺行炙人有欲炙之色②,因輟己施焉③,同坐嗤之④。榮曰:“豈有終日執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亂渡江,每經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⑤。問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注】
①顧榮(?—312):字彥先,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吳丞相顧雍之孫,為東南名士。吳滅后,與陸機兄弟同入洛陽,時號“洛陽三俊”。拜郎中,遷尚書郎、太子中舍人、廷尉正。元帝鎮江東,以顧榮為軍司馬,加散騎常侍,朝野推重?!稌x書》卷68有傳。
②行炙人:酒宴上分發烤肉的人。
③輟己施焉:謂把自己的那份給了發肉的人。輟,停下。施,給,給予。
④嗤(chī):譏笑,嘲笑。
⑤左右:(在自己)左右。猶言保護。
【譯】
顧榮在洛陽時,曾經被別人宴請,飲宴間覺察到分烤肉的人有想吃的神態,于是把自己那份給了分肉的人,同座的人笑話他。顧榮說:“哪有整天做分發烤肉的事,卻連烤肉的味道都不知道的呢?”后來遇上動亂渡江,每當危急時,常常有一個人在身邊保護自己。問那人為什么這樣,原來就是接受過他烤肉的人。
【評鑒】
顧榮的這段故事,意在說明施恩于人,必有好報。故事的雛形當來自《左傳·宣公二年》,趙盾先是施飯給靈輒,后來靈輒拼死保護他。類似的記載古代典籍中有很多。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施恩于人,受恩必報是永恒的傳統美德。
德行26
祖光祿少孤貧①。性至孝,常自為母炊爨作食②。王平北聞其佳名③,以兩婢餉之④,因取為中郎⑤。有人戲之者曰:“奴價倍婢⑥?!弊嬖疲骸鞍倮镛梢嗪伪剌p于五羖之皮邪⑦!”
【注】
①祖光祿:指祖納。納字士言,祖逖同母之兄。有操行,善清言。為官多所駁正,有補于時。后為中護軍、太子詹事,封晉昌公。晉室將亂,乃避地東南。元帝作相,引為軍諮祭酒。《晉書》卷62有傳。
②炊爨(cuàn):燒火(蒸煮食物)。
③王平北:指王乂。乂字叔元,晉瑯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王衍之父。司馬昭為相國,征王乂為司馬,累遷平北將軍。
④餉(xiǎng):饋贈,贈送。
⑤中郎:官名。秦始置,漢沿用。擔任宮中護衛、侍從。分五官、左、右三中郎署。各署長官稱中郎將,省稱中郎。
⑥奴:本指奴仆。因鄙稱對方。魏晉人為表親昵亦用作第二人稱。
⑦百里奚:原為春秋時虞大夫,晉獻公滅虞,虜百里奚,以為秦穆公夫人穆姬陪嫁之臣,送至秦國。百里奚深以為恥,中途逃走,又被楚人俘獲。秦穆公聞其賢,用五羖羊皮贖回,委以國政,號為“五羖大夫”。羖(ɡǔ):本指黑色的公羊。因泛稱公羊。
【譯】
祖納年少失父,家里貧窮。他稟性特別孝順,經常親自給母親煮飯做菜。王乂聽說了他的美名,送給他兩個奴婢,于是用他作中郎。有人調侃祖納說:“你的身價是兩個奴婢啊!”祖納說:“難道百里奚不如五張羊皮值錢!”
【評鑒】
《德行》此則,不只表彰祖納,同時也推揚王乂。祖納親自為母親做飯,他的孝行值得贊揚。王乂送給祖納兩個奴婢,又任命他為中郎,既成全了祖納的孝道,又使祖納盡其才而用于世,可以說是讓祖納忠孝得以兩全。王乂的父親王雄,曹魏時曾官至幽州刺史,很有惠政,王乂有其父的風采,堪稱能克紹箕裘。
此則亦可入“言語”,魏晉人表親昵常稱人為奴,戲者巧妙地用“奴”與“婢”對舉,自以為得意,而祖納用百里奚的典故機智回擊,百里奚后來助秦穆公成就了霸業。祖納的回答,義正辭嚴,也表現了自己的胸襟抱負,使戲者無言以對。
德行27
周鎮罷臨川郡還都①,未及上,住泊青溪渚②,王丞相往看之③。時夏月,暴雨卒至④,舫至狹小⑤,而又大漏,殆無復坐處⑥。王曰:“胡威之清⑦,何以過此!”即啟用為吳興郡⑧。
【注】
①周鎮:字康時,晉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清正寡欲,為官清廉,有治績。罷:免官,解除職任。臨川郡:漢為豫章郡地。三國吳會稽王孫亮于太平二年(257)分豫章郡置。治所在南城(今江西撫州臨川區)。
②青溪:古水名。三國吳大帝赤烏四年(241)在建業城(今江蘇南京)鑿東渠,通城北塹潮溝,穿過南京市區流入秦淮河,名曰青溪。
③王丞相:指王導(276—339)。導字茂弘,小字赤龍,晉瑯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王覽之孫,王裁之子,王敦從弟。識量清遠,簡素寡欲。與瑯邪王司馬睿相善,引為腹心。西晉亡,與王敦立司馬睿為帝,以功拜丞相,時人為之語曰:“王與馬,共天下?!薄稌x書》卷65有傳。
④卒(cù):突然。
⑤舫(fǎnɡ):指船。
⑥無復:猶言“無”。復,詞綴。無意義。
⑦胡威(?—280):一名貔,字伯武,晉淮南壽春(今安徽壽縣)人,曹魏荊州刺史胡質之子。曾官安豐太守,遷徐州刺史。勤于政術,風化大行。后以功封平春侯?!稌x書》卷90有傳。
⑧吳興郡:屬揚州。治所在烏程(今浙江湖州)。晉時統烏程、臨安等市縣。
【譯】
周鎮從臨川郡解職回都城,還沒來得及出發,船停在青溪小島旁,王導去看望他。當時正是夏天,暴雨突發,船艙特別窄小,而船篷又到處漏雨,幾乎沒有可以避雨坐的地方。王導說:“胡威的清廉,也強不過周鎮??!”立即啟用他為吳興郡守。
【評鑒】
周鎮為一郡之長,居然船小篷漏而無坐處,其清廉有過于胡威;王導禮賢下士,冒雨探問,為周鎮的清廉感動,進而即時提拔。二者都值得稱贊,皆不愧“德行”門。從此則看,王導善于識人用人,的確有過人的優點。至于后人批評王導周旋于南人北人之間,與祖約等清談,算是人無完人吧?何況當時情勢,王導亦有其不得已之處。
德行28
鄧攸始避難①,于道中棄己子,全弟子。既過江,取一妾,甚寵愛。歷年后,訊其所由②,妾具說是北人遭亂。憶父母姓名,乃攸之甥也。攸素有德業,言行無玷③,聞之哀恨終身④,遂不復畜妾⑤。
【注】
①鄧攸(?—326):字伯道,晉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人。少以孝著稱。晉元帝時為吳郡太守,清廉自持,累官至吏部尚書,遷尚書左仆射?!稌x書》卷90有傳。
②所由:來歷,家世根由。
③無玷:沒有瑕疵,未曾玷污。
④哀恨:悲痛遺憾。
⑤畜妾:娶妾。
【譯】
鄧攸當初逃難的時候,在路途中丟棄了自己的兒子,保全了弟弟的兒子。過江以后,納了一房妾室,非常寵愛。過了一年多,鄧攸詢問這女子的來歷,女子詳細說是北方人遇難過江。再回憶她父母的姓名,竟然是鄧攸的外甥。鄧攸一向有德行功業,言語品行沒有污點,聽說這事后一輩子后悔悲嘆,再也不娶妾室。
【評鑒】
鄧攸棄兒全侄,后來也沒有再生兒子,謝安欣賞鄧攸,曾感嘆道:“天地無知,使伯道無兒。”謝安的一句話,引發后世文士的頻頻詠嘆。唐楊炯《常州刺史伯父東平楊公墓志銘》:“鄧攸無子,天道何親?”唐陳子昂《祭韋府君文》:“鄧攸無子,天道何知?”不過,此論也未必公允。娶妾居然不過問對方的身世來歷,一年多才問及對方身世,結果才知道鑄成了亂倫的大錯,雖非有意為之,但事實上成了自己畢生最大的污點,怎么能怪天地???
德行29
王長豫為人謹順①,事親盡色養之孝②。丞相見長豫輒喜,見敬豫輒嗔③。長豫與丞相語,恒以慎密為端④。丞相還臺⑤,及行,未嘗不送至車后,恒與曹夫人并當箱篋⑥。長豫亡后,丞相還臺,登車后,哭至臺門;曹夫人作簏⑦,封而不忍開。
【注】
①王長豫:即王悅。悅字長豫,小字阿太,晉瑯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王導長子。與王羲之、王承并稱“王氏三少”。侍奉父母極盡孝道,王導甚愛之。早卒?!稌x書》卷65有傳。謹順:謹慎遜順。
②色養:謂承順父母顏色,不讓父母生氣。語本《論語·為政》:“子夏問孝。子曰:‘色難。’”
③敬豫:指王恬。恬字敬豫,小字螭虎,王導次子。王恬生性傲誕,不拘禮法,不為王導所重。晚節乃好士,多技藝,尤善隸書。卒贈中軍將軍?!稌x書》卷65有傳。嗔:生氣,發火。
④端:要,準則。
⑤還臺:回官署。臺,中央機構的衙署。此特指回尚書省。
⑥曹夫人:名淑,晉彭城(今江蘇徐州銅山區)人,曹韶之女,王導之妻。并(bìnɡ)當:收拾料理。
⑦簏(lù):竹編的盛物器。
【譯】
王悅為人謹慎恭順,侍奉父母極盡孝道。王導看到王悅就高興,見到王恬就生氣。王悅和王導交談,常常是謹慎周密絕不外傳。王導回衙署,臨出發時,沒有不送到車邊的,并且常常與母親曹夫人一起收拾行裝。王悅死了后,王導回衙署,從上車后一直哭到丞相府門。曹夫人專門做了一個竹箱,保存著王悅的遺物不忍心打開。
【評鑒】
此則故事,表彰王悅的德行,惋惜王悅的早逝。王悅孝行感人,侍奉父母極盡孝道,父親回衙署,還與母親一起為父親收拾行裝。作為兒子,如此細心周到殊為少見。且在平時的言論中,王悅已表現出政治上的老練、慎密,這是從政者最為重要的素質。如果不是早逝,必然會大有作為。王導夫婦老來喪子(王導與曹夫人唯此一子,其余兒子皆為妾室所生),悲不自勝。此則德行,同時也寄托了劉義慶的惋惜之情,如此之人,竟然天不假年!
德行30
桓常侍聞人道深公者①,輒曰:“此公既有宿名,加先達知稱②,又與先人至交,不宜說之。”
【注】
①桓常侍:指桓彝(276—328)。彝字茂倫,晉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人?;笢刂?。元帝時為安東將軍,累遷中書郎、尚書吏部郎。王敦擅權,桓彝以病去職。明帝將伐王敦,拜桓彝為散騎常侍,引參密謀。王敦平,以功封萬寧縣男。蘇峻反,城陷,為叛將韓晃所殺。《晉書》卷74有傳。深公:指竺法深。深名潛,一名道潛,俗姓王,出自瑯邪王氏。十八歲出家,師事名僧劉元真。永嘉初,避亂過江。元、明二帝及王導、庾亮均欽其風德,禮敬甚至。晚年隱居剡山,以避當世。《高僧傳》卷4有傳。
②先達:德行好、學問高的前輩名流。知稱:了解稱揚。
【譯】
桓彝聽到有人評論竺法深,就說:“這個人早就有名聲,并且受到前輩高賢的賞識稱贊,他又和先父是好朋友,不應該隨便品評他?!?/p>
【評鑒】
魏晉喜歡品評人物,在這種風氣的影響下,信口雌黃成為一種時尚,對人物的評論摻雜了很多個人的感情因素,當然評價也多與實際情況相背離,倫常道德因之頹壞,以致后輩對前賢肆意褒貶,所謂“今之少年喜謗前輩”。其風于東晉以后更甚,這在《世說》中隨處可見。這樣的社會風氣,與儒家“吾日三省吾身”“躬自厚而薄責于人”的美德完全脫軌,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緊張,往往互相奚落,缺少了信任和寬容。這則故事,是對當時不良社會風氣的間接批評,劉義慶歸之“德行”,其意正在于此。
德行31
庾公乘馬有的盧①,或語令賣去,庾云:“賣之必有買者,即復害其主,寧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孫叔敖殺兩頭蛇以為后人②,古之美談。效之,不亦達乎?”
【注】
①庾公:指庾亮(289—340)。亮字元規,晉潁川鄢陵(今河南鄢陵)人。其妹為明帝皇后。初仕為中書郎,侍講東宮。明帝時為中書監。成帝初,庾太后臨朝,庾亮遷中書令,受詔與王導同輔朝政。后執意征流民頭目蘇峻入京,造成“蘇峻之亂”。庾亮投奔溫嶠,與溫嶠共推陶侃為盟主,平定動亂。陶侃死,代鎮武昌。卒贈太尉,謚“文康”?!稌x書》卷73有傳。的盧:馬名。相傳此馬駿良,而乘者多不吉。
②孫叔敖:春秋楚國令尹。氏,名敖,字孫叔。開鑿芍陂(今安徽壽縣安豐塘),灌田萬頃,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灌溉,楚國由此強盛。事見《史記·循吏列傳》。兩頭蛇:傳說中的蛇名,謂狀似有兩頭的蛇。一頭有口眼,一頭似頭而無口眼。見之者必死。見劉向《新序·雜事》。
【譯】
庾亮駕車的馬中有一匹的盧馬,有人建議讓庾亮賣掉,庾亮說:“賣掉必然有買的人,就會又害了它的主人,難道可以因為對自己不利而轉移給別人嗎?從前孫叔敖殺兩頭蛇是為了后來的人不受傷害,這是古今傳說的美談。學習他的做法,不也是通達嗎?”
【評鑒】
《世說》的劉孝標注中,引用了伯樂的《相馬經》,其中寫道:“馬白額入口至齒者,名曰榆雁,一名的盧,奴乘客死,主乘棄市。兇馬也?!薄妒勒f》成書于劉宋,為之作注的劉孝標是南梁人。由此可見,在南北朝時期,的盧馬作為兇馬是一種社會常識。庾亮政績無可稱道,但此則可見其人品性情值得稱贊。
德行32
阮光祿在剡①,曾有好車,借者無不皆給。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聞之,嘆曰:“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遂焚之。
【注】
①阮光祿:即阮裕。裕字思曠,晉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初為王敦主簿,察覺王敦有不臣之心,終日縱酒廢職,最終以此免禍。后所拜官皆不就任。因曾征為金紫光祿大夫,故稱“阮光祿”?!妒勒f》中劉義慶因避高祖劉裕諱,或稱其字,或稱阮公。《晉書》卷49有傳。剡(shàn):漢置縣名,屬會稽郡。治所初在今浙江嵊州西南。
【譯】
阮裕在剡溪的時候,曾經有一輛漂亮的車子,凡是有人借都給。曾經有人要為母親下葬,心里想要借又不敢開口。阮裕后來聽說這件事,嘆息說:“我有車,而讓別人不敢借,還要車干什么?”于是就把車燒掉了。
【評鑒】
阮裕燒車,推揚者褒之上天,《晉書》及各種類書均載此事。今人宗白華在《論〈世說新語〉與晉人的美》中對此評價極高,而明人李贄評之為“好名多事!”我們倒覺得李贄的說法有道理!凡求必借,固然是美事;而有人不敢借就燒掉,這就多少有點嘩眾取寵的嫌疑,反而成了借車的蛇足。就當時來說,如果不是這樣違反常理的行徑,就不會產生轟動效應,這或許是名士的炒作手法之一端。
德行33
謝奕作剡令①,有一老翁犯法,謝以醇酒罰之,乃至過醉而猶未已②。太傅時年七八歲③,著青布绔④,在兄膝邊坐,諫曰:“阿兄,老翁可念⑤,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⑥?”遂遣之。
【注】
①謝奕(?—358):字無奕,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謝安之兄,謝玄之父。曾為剡令。桓溫引為安西司馬,后遷安西將軍,豫州刺史。卒官,贈鎮西將軍。《晉書》卷79有傳。
②過醉:猶言大醉。
③太傅:指謝安(320—385)。安字安石,謝裒之子,謝琰之父。少負重名,屢征不就,年逾四十始就征西大將軍桓溫司馬。孝武帝時官至宰相。太元八年(383),前秦大兵南下,京師震恐。謝安使侄謝玄等迎戰,取得淝水之戰的勝利。又以都督十五州軍事率軍收復洛陽及青、兗、徐、豫各州。以病卒,贈太傅。《晉書》卷79有傳。
④绔:同“褲”,指套褲。
⑤可念:可憐。
⑥阿奴:尊長對卑幼者的昵稱。此處為兄稱弟。
【譯】
謝奕任剡縣的縣令,有一老翁犯法,謝奕用烈酒處罰他,竟至于大醉還不停止。謝安當時才七八歲,穿著一條青布褲子,在謝奕身邊坐著,勸諫謝奕說:“阿哥,老翁可憐啊,怎么能夠這樣做!”謝奕于是改變了怒容說:“小家伙是要放他離開嗎?”于是將老翁放了。
【評鑒】
謝奕嗜酒,無時不醉,用烈酒處罰老翁本身便是一種惡作劇行為。雖然是戲耍,但這是要玩出人命的??!謝安宅心仁厚,小時就有仁者之心,而且能一以貫之。除此則外,本書還有謝安允許逃亡的士卒求一條生路(《政事》23),隨謝萬在軍時體恤將士等(《簡傲》14)。其孫謝混有“召伯之仁,猶惠及甘棠;文靖之德,更不保五畝之宅”(《規箴》27)語,代表了時人對謝安仁德的贊美。
德行34
謝太傅絕重褚公①,常稱:“褚季野雖不言,而四時之氣亦備?!?/p>
【注】
①謝太傅:指謝安。因其追贈太傅,故稱。褚公:指褚裒(303—349)。裒字季野,晉河南陽翟(今河南禹州)人??但I褚皇后之父。郗鑒嘗辟為參軍。參與平定蘇峻之亂,以功封都鄉亭侯。康帝即位,征拜侍中,遷尚書。先后出為江州、兗州刺史??但I皇太后臨朝,拜侍中、衛將軍、錄尚書事。褚裒以近戚而懼獲譏嫌,固請外出,改授徐、兗二州刺史,鎮京口。永和初,進號征北大將軍。永和五年(349),后趙石虎死,褚裒率軍北伐后趙,因部將敗于代陂而退兵。憂慨發病而卒。贈侍中、太傅。《晉書》卷93有傳。
【譯】
謝安十分看重褚裒,經常說:“褚季野即使不說話,但心中是非分明,就像一年四季的氣象一樣齊備?!?/p>
【評鑒】
此則故事是說褚裒為人穩重矜莊,凡事心中有數而不隨意褒貶。正如《晉書》本傳說:“季野有皮里春秋,言其外無臧否,而內有所褒貶也?!瘪屹錾頌橥馄?,能嚴以自律,不爭權不仗勢,又能謹慎持身,比起當時一些清談家口無遮攔,肆意褒貶人物,其德行稱得上是一代冠冕。
德行35
劉尹在郡①,臨終綿惙②,聞閣下祠神鼓舞③,正色曰:“莫得淫祀④!”外請殺車中牛祭神,真長答曰:“丘之禱久矣,勿復為煩⑤!”
【注】
①劉尹:指劉惔。惔字真長,晉沛國相(今安徽濉溪)人。晉陵太守劉耽之子。少家貧。因王導等人稱揚而知名,被明帝招為廬陵公主駙馬。簡文帝初作相時引為談客,累遷丹陽尹,故稱“劉尹”。性簡貴,與王羲之特相友善。年三十六卒。孫綽為之誄云:“居官無官官之事,處事無事事之心?!睍r人以為名言?!稌x書》卷75有傳。
②綿惙(chuì):病情危重。
③祠神:祭祀神靈。鼓舞:擊鼓舞蹈。
④淫祀:不合禮制的妄濫祭祀。
⑤“丘之禱久矣”二句:這里借用孔子的話,謂不需要再禱告祭祀。語出《論語·述而》:“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于上下神祗?!薄釉唬骸鹬\之久矣?!?/p>
【譯】
劉惔在郡,臨終前奄奄一息,聽見樓閣下在祭神鑼鼓舞蹈,神色嚴肅地說:“不能夠亂設祭祀!”侍從們請殺駕車的牛祭神,劉惔回答說:“我已經禱告很久了!不要再這樣多事。”
【評鑒】
劉惔是一代清談名家,為人安貧樂道,崇尚老莊,雖評論他人的言語一向過激,甚至不免刻薄,但劉惔不亂行祭祀,不語怪力亂神,連臨終前下屬為之祝禱求命也不準許。如此德行,比起那些佞佛溺道者實在是高出太多。而且劉惔平生品節也沒有大過失,可惜英年早逝(36歲),未能成就可觀的功名。列入“德行”,算是不愧。
德行36
謝公夫人教兒①,問太傅:“那得初不見君教兒②?”答曰:“我常自教兒。”
【注】
①謝公:指謝安。
②初:全,始終。
【譯】
謝安夫人教育兒子謝琰,問謝安:“怎么始終沒看見你教過兒子?”謝安回答說:“我常常以自我為表率教育他?!?/p>
【評鑒】
《論語·子路》有言:“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边@話就是“身教”的來源,這一則正是謝安“身教”的典范。古代有“言教”“身教”的概念,《后漢書·第五倫列傳》:“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币馑际钦f,自己做出了表率,不威自嚴,子弟自然會效法;如果動輒喋喋不休地給子弟講大道理,反而會引起子弟的反感。
德行37
晉簡文為撫軍時①,所坐床上塵不聽拂②,見鼠行跡,視以為佳。有參軍見鼠白日行③,以手板批殺之④,撫軍意色不說。門下起彈⑤,教曰⑥:“鼠被害,尚不能忘懷⑦;今復以鼠損人,無乃不可乎⑧?”
【注】
①晉簡文:即司馬昱(320—372)。昱字道萬,元帝司馬睿少子。初封瑯邪王,后徙封會稽王,拜散騎將軍。后遷右將軍、撫軍將軍,領秘書監。永和元年(345),崇德太后臨朝,進位撫軍大將軍,錄尚書六條事。次年,與蔡謨共同輔政。太和六年(371)即位,是為簡文帝。在位二年崩。《晉書》卷9有紀。撫軍:將軍稱號。始于三國曹魏以司馬懿為撫軍大將軍。
②床:坐具,坐榻。不聽:不讓,不許。
③參軍:官名。始于漢末,稱“參軍事”,晉以后軍府及王國始置為官員?;騿畏Q,或冠以職名,如咨議、記室、錄事及諸曹參軍之類。
④手板:即笏板。批殺:擊殺。
⑤彈:彈劾。檢舉官吏的違法失職行為。
⑥教:王侯、大臣發布的命令、指示。
⑦忘懷:不介意,不介懷。
⑧無乃:恐怕。
【譯】
晉簡文帝作撫軍將軍時,他的坐榻上不讓打掃灰塵,看見老鼠的腳印,覺得很好玩。有參軍看見老鼠大白天出沒,便用手板將老鼠打死了,撫軍神色很不高興。門下書吏于是彈劾參軍,撫軍批示說:“老鼠被打死,尚且心里不能忘掉;現在又因為老鼠而傷害人,恐怕不合適吧?”
【評鑒】
鼠之于人,實在可惡,嚙咬衣物,偷竊食品,傳播疾病,柳宗元《永某氏之鼠》所謂“是陰類惡物也”。簡文帝這種行為,縱然是心存惻隱,也不過是婦人之仁。當然,不允許彈劾參軍,還是值得贊揚的,畢竟是以人為重。
德行38
范宣年八歲①,后園挑菜②,誤傷指,大啼。人問:“痛邪?”答曰:“非為痛,身體發膚,不敢毀傷,是以啼耳③。”宣潔行廉約,韓豫章遺絹百匹④,不受;減五十匹,復不受。如是減半,遂至一匹,既終不受。韓后與范同載,就車中裂二丈與范云⑤:“人寧可使婦無裈邪⑥?”范笑而受之。
【注】
①范宣:字宣子,晉陳留(今河南開封陳留鎮)人。年十歲,能誦《詩》《書》。手不釋卷,夜以繼日,遂博覽眾書,尤善《三禮》。自以躬耕供養。后客居豫章,以講誦為業?!稌x書》卷91有傳。
②挑菜:挖菜。挑,挖,挖取。
③“非為痛”幾句:《孝經》卷一:“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唐明皇注:“父母全而生之,已當全而歸之,故不敢毀傷。”
④韓豫章:即韓伯。伯字康伯。晉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人。少有才理,善于思辯。簡文帝居藩,引為談客,官至豫章太守。卒贈太常?!稌x書》卷75有傳。
⑤裂:撕開,裁開。
⑥寧可:豈可,怎么能。裈(kūn):有襠的褲子。
【譯】
范宣八歲時,在后園挖野菜,誤傷了手指,大哭。有人問:“痛嗎?”回答說:“不是因為痛,身體發膚(是父母給的),不敢讓它受到損傷,為此而哭。”范宣品行高潔生活節儉,豫章太守韓伯送給他一百匹絹,他不要;減少到五十匹,還是不要。像這樣一半一半減少,直到一匹,范宣始終不要。后來韓康伯與范宣同車,在車中扯了兩丈絹給范宣說:“做人難道能夠讓妻子沒褲子穿嗎?”范宣笑著收下了。
【評鑒】
本則表揚了范宣篤守儒家禮節,為人“臨財勿茍得”的美德。同時,行文也不乏趣味。韓康伯的話,是有所指的,因為范宣是典型的大儒,除守禮敦行外,對于當時那些以赤身裸體的行為而放達者頗不以為然。韓康伯正是以其道而治其身?!稌x書》本傳說范宣批評當時的放浪裸體,而自己家里很窮卻不接受饋贈,于是韓伯就打趣說,如果你不接受饋贈,那你老婆不是就沒褲子穿了!韓伯的話既有趣也是實情,以其矛而攻其盾,所以范宣就接受了。
德行39
王子敬病篤①,道家上章②,應首過③,問子敬:“由來有何異同得失④?”子敬云:“不覺有余事⑤,唯憶與郗家離婚⑥?!?/p>
【注】
①王子敬:即王獻之(344—388)。獻之字子敬,晉瑯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王羲之第七子,晉安帝王皇后之父。才情超群。初娶郗曇之女,后離婚,尚簡文帝新安公主。病卒于官。王獻之善丹青,尤工書法,與父王羲之并稱“二王”?!稌x書》卷80有傳。
②上章:(道士替患者向天帝)上奏章。
③首過:道家用語。謂教徒主動坦白交代自己的過失。
④異同得失:偏義復詞,此處指“異”和“失”,即違反常理的舉動。
⑤余事:其他的事,別的事。
⑥憶:惦念,掛念。
【譯】
王獻之病得很重了,請道士給他向上天祈禱,按照上章規矩應該懺悔自己的過錯。道士問獻之:“您歷來做過什么虧心事沒有?”獻之回答說:“沒覺得有其他事,只是想起與郗家離婚的事?!?/p>
【評鑒】
東晉士大夫或崇尚老莊,或信奉五斗米道,王羲之父子皆奉五斗米道。信五斗米道者,生病時則禱告上天。王獻之一生光明磊落,當時人對他評價很高,唯一的遺憾是被逼與原配妻子郗道茂離婚而娶了公主。郗氏是王獻之的表姐,《淳化閣帖·王獻之帖》說:“雖奉對積年,可以為盡日之歡,常苦不盡觸額之暢。方欲與姊極當年之疋,以之偕老,豈謂乖別至此。諸懷悵塞實深,當復何由日夕見姊耶!俯仰悲咽,實無已已,惟當絕氣耳!”宋黃伯思《東觀余論》認為這是王獻之與前妻郗氏帖。后人認同此說。從此帖可知,王獻之與道茂離異,應該是迫不得已,所以病重時深深自責。歸之于“德行”門,劉義慶正是看到其內心的苦悶。
德行40
殷仲堪既為荊州①,值水儉②,食常五盌盤③,外無余肴。飯粒脫落盤席間,輒拾以啖之④。雖欲率物⑤,亦緣其性真素⑥。每語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⑦,云我豁平昔時意⑧,今吾處之不易。貧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⑨!爾曹其存之⑩?!?/p>
【注】
①殷仲堪(?—399):晉陳郡長平(今河南西華)人。殷融之孫,殷仲文從兄。孝武帝時,為都督荊、益、寧三州軍事、荊州刺史,后起兵反對會稽王司馬道子,戰敗被俘自殺。不久與桓玄相攻伐,為桓玄所獲,逼令自殺。《晉書》卷84有傳。
②水儉:因洪澇而莊稼歉收。
③五盌盤:魏晉六朝及隋唐時期流行于南方的一種成套食器。每套由一個圓形托盤及盛放于其中的五只小碗組成,故名。
④啖(dàn):吃。
⑤率物:作人們的表率。
⑥真素:自然,純樸。
⑦方州:州郡。
⑧豁:舍棄,忘卻。
⑨捐:丟棄,忘記。
⑩爾曹:猶言爾輩,你們。
【譯】
殷仲堪在任荊州刺史時,碰上水災生活艱難,吃飯時菜肴就常常只有五盌盤,再沒其他菜。如果有飯粒跌落在盤席之間,就撿起來吃掉。雖然是有想做表率的意思,也是緣于他的個性真率樸實。他經常教育子弟說:“不要因為我作一州長官,就說我應該改變過去的行徑,而今我在這位置上也是不容易的。貧窮,是士人都會經歷的,怎么能登上枝頭就忘記了樹的根本!你們記著我的話?!?/p>
【評鑒】
殷仲堪政事能力弱,雖然他的識見間或也有可取處,但還不足以有鎮守一方的能力,作荊州刺史是朝廷用人的失誤。而且他少奉天師道,又專心事神,不吝財賄。后來與桓玄打仗,兵臨城下了,還請神仙幫助,以致敗死,非??尚?。不過,厲行節約,不事浮華,值得推揚。“焉得登枝而捐其本”,這句話堪稱警策。劉義慶因一言之善而著錄,也是孔子所謂“不以人廢言”的道理??肌稌x書》本傳,殷仲堪也有一些長處,不能全盤否定。參《言語》第一百零三則。
德行41
初,桓南郡、楊廣共說殷荊州①,宜奪殷覬南蠻以自樹②。覬亦即曉其旨。嘗因行散③,率爾去下舍④,便不復還,內外無預知者。意色蕭然,遠同鬭生之無慍⑤。時論以此多之⑥。
【注】
①桓南郡:即桓玄(369—404)。玄字敬道,小字靈寶,桓溫之子,七歲時襲父爵為南郡公。初為義興守,棄官歸。晉安帝時為江州刺史、都督荊州等八郡軍事。元興二年(403),率兵東下,攻入建康,迫使安帝禪位,建立桓楚,改元“永始”。后劉裕起兵討之?!稌x書》卷99有傳。楊廣(?—399):字德度,晉弘農華陰(今陜西華陰)人。晉安帝隆安三年,與弟佺期俱為桓玄攻殺。殷荊州:即殷仲堪。因其嘗為荊州刺史,故稱。
②殷覬(jì):字伯通,小字阿巢,晉陳郡長平(今河南西華)人。殷融之孫,殷仲文之兄。《規箴》第二十三則、《輕詆》第二十七則作“殷顗”。少與從弟殷仲堪俱知名。王恭興兵誅王國寶,殷覬因阻止殷仲堪興兵未果,托疾離職,遂以憂卒?!稌x書》卷83有傳。南蠻:古稱南方少數民族。此指南蠻校尉。校尉,漢時軍職之稱,略次于將軍,隨其職務冠以名號。東漢以后,管領少數民族地區的長官亦有稱校尉者,南蠻校尉即屬此類。
③行散:魏晉人喜服五石散,服后需緩步調適以散發藥效,謂之“行散”?;蚍Q之為“行藥”。
④率爾:不經意間,隨意。下舍:(官吏在衙署附近的)宅舍。
⑤鬭(dòu)生:指春秋鬭穀於(wū)菟。字子文,事楚成王為令尹。忠心為國,家無余財。三為令尹而無喜色,三去職而無憂色。事見《論語·子張》。慍:惱怒。
⑥多:稱贊。
【譯】
先前,桓玄、楊廣共同勸說殷仲堪,應該奪取殷覬的南蠻校尉自己擔任。殷覬也知道了他們的意思。曾經因為服藥后行散,徑直離開了官舍,就不再回來了,內外沒有一個人預先知道他的做法。他神態十分瀟灑,往遠了說簡直可以和春秋時楚國鬭子文罷官后沒一點惱怒之色相比。當時的人們因此十分贊賞他的胸懷。
【評鑒】
殷覬是殷仲堪堂兄,能夠審時度勢,屢屢勸阻仲堪不應該興兵制造混亂,但仲堪不能聽。《晉書》本傳說他預知仲堪必敗,仲堪后來果然死于非命。殷覬能棄官職如敝屣,又能預知成敗得失,算得上是殷家的翹楚。
德行42
王仆射在江州①,為殷、桓所逐,奔竄豫章②,存亡未測。王綏在都③,既憂戚在貌,居處飲食,每事有降④。時人謂為“試守孝子”⑤。
【注】
①王仆射:指王愉(?—404)。愉字茂和,晉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王坦之子。王國寶起兵,王愉因為國寶之異母兄,為殷仲堪、桓玄所攻。因與國寶向來不和,故得以免禍?;感脵啾?,征為尚書仆射。后被劉裕所殺?!稌x書》卷75有傳。仆射,官名。西漢成帝建始元年(前32)置尚書五人,以一人為仆射。東漢尚書仆射為尚書令之副手,職權漸重;漢末分置左右仆射。六朝相沿。
②豫章:郡名。故治在今江西南昌。當為今江西省大部分地區。
③王綏(?—404):字彥猷,王愉之子。少有美稱,與王謐、桓胤齊名?;感樘?,王綏以桓氏甥任右長史,及桓玄篡位,署為中書令。以與父合謀背叛劉裕,被劉裕所殺。《晉書》卷75有傳。
④有降:降低了標準。謂按孝子的衣食住行規矩約束自己。
⑤試守:本指正式任命前試行代理某一職務。
【譯】
王愉任江州刺史,被殷仲堪、桓玄驅逐,逃往豫章,生死都沒有消息。王綏在都城,神色憂傷悲哀,住處和飲食,都比平常降低了標準。當時人們稱他為“試守孝子”。
【評鑒】
雖然“試守孝子”語涉輕薄,但王綏對父親的思念刻骨銘心,以至于外現于神色,內克于起居,也屬于難得的孝順美行。劉義慶取這個故事,也是出于弘揚孝道的苦心。
德行43
桓南郡既破殷荊州①,收殷將佐十許人,咨議羅企生亦在焉②?;杆卮笊?,將有所戮,先遣人語云:“若謝我,當釋罪。”企生答曰:“為殷荊州吏,今荊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顏謝桓公!”既出市,桓又遣人問:“欲何言?”答曰:“昔晉文王殺嵇康③,而嵇紹為晉忠臣④。從公乞一弟以養老母?!被敢嗳缪藻吨?span id="plqk6gy" class="super">⑤。桓先曾以一羔裘與企生母胡,胡時在豫章,企生問至⑥,即日焚裘。
【注】
①桓南郡既破殷荊州:晉安帝隆安三年(399),桓玄攻殺楊佺期、殷仲堪?;改峡ぃ椿感R笄G州,指殷仲堪。
②咨議:官名。晉以后于諸王府置咨議參軍,以咨詢謀議,省稱為咨議。位在諸參軍之上。羅企生:字宗伯,晉豫章(今江西南昌)人。殷仲堪鎮江陵,引為功曹,遷武陵太守。后為桓玄所害,卒年三十七。《晉書》卷89有傳。
③晉文王:即司馬昭。
④嵇紹(253—304):字延祖,嵇康長子。十歲而孤,事母孝謹。晉武帝時征為秘書丞。官至侍中。八王之亂時,隨晉惠帝與成都王司馬穎戰,兵敗,百官侍衛皆潰散,獨嵇紹以身護衛晉惠帝,被亂兵射殺,血濺御服,晉惠帝為之深深哀嘆。及事定,左右欲浣洗帝衣,晉惠帝說:“此嵇侍中血,勿去?!薄稌x書》卷89有傳。
⑤宥:寬恕,赦免。
⑥問:(被殺的)消息。
【譯】
桓玄已經打敗了殷仲堪,抓了殷仲堪的將領部下十多個人,殷仲堪的咨議參軍羅企生也在列?;感綍r對羅企生很寬厚,他將要殺掉殷仲堪的一些部下,先叫人去告訴羅企生:“假如向我賠罪,我會放了你?!逼笊卮鹫f:“我是殷荊州的部下,現在長官逃亡,死活未知,我有什么臉面向桓公賠罪!”已經押赴刑場,桓玄又叫人問羅企生:“你還有什么交代的?”羅企生回答說:“過去晉文王殺了嵇康,而嵇紹成為晉室的忠臣。我向您請求赦免一個弟弟以奉養老母親。”桓玄也按他的要求赦免了一個弟弟?;感惹霸浰徒o羅企生的母親胡氏一件羊羔皮衣,胡氏當時在豫章,企生被處決的消息傳到,胡氏當天就把皮衣燒掉了。
【評鑒】
本則歸之德行,劉義慶看重的是羅企生知恩圖報,不以生死易心。殷仲堪的才具名節可稱道的不多,但能得到下屬的忠忱,也算難得?!稌x書》本傳說他在州綱目不舉,而好施行小惠,漢人和夷族都擁戴他。他還能夠體恤下情,甚至給生病的人親自診脈分藥。羅企生能夠為他殉死,足見殷仲堪也有可取之處。此外,殷仲堪事親至孝,父親患病,他親自調藥,竟至弄瞎了自己的一只眼睛。對于桓玄,劉義慶同樣不是全盤否定,開始想拉攏羅企生,被拒絕后,也能對羅企生“如言宥之”,并非斬草除根的殘忍之輩。
德行44
王恭從會稽還①,王大看之②。見其坐六尺簟③,因語恭:“卿東來,故應有此物,可以一領及我。”恭無言。大去后,即舉所坐者送之。既無余席,便坐薦上④。后大聞之,甚驚,曰:“吾本謂卿多,故求耳。”對曰:“丈人不悉恭⑤,恭作人無長物⑥?!?/p>
【注】
①王恭(?—398):字孝伯,小字阿寧,晉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王濛之孫,王蘊之子,晉安帝舅父。晉安帝時,王恭聯合殷仲堪、桓玄等起兵“清君側”。司馬道子收殺王國寶,王恭乃退兵。后為部將劉牢之所殺?!稌x書》卷84有傳。會稽:郡名。秦始皇置,治吳縣(今江蘇蘇州)。大概為今江蘇東南部及浙江西部。漢時轄區時有增減。晉順帝時移治山陰(今浙江紹興)。晉因之。
②王大:指王忱(?—392)。忱字元達,小字佛大,晉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王坦之子。太元中出為荊州刺史,都督荊、益、寧三州軍事、建武將軍。《晉書》卷75有傳。
③?。汗┳P鋪墊用的葦席或竹席。《詩·小雅·斯干》:“下莞上簟,乃安斯寢?!编嵐{:“竹葦曰簟。”
④薦:草席。
⑤丈人:尊稱長輩。王忱為王恭族叔。悉:了解。
⑥長(zhànɡ)物:多余的東西。
【譯】
王恭罷免了會稽太守回到都城,王大去看望他??匆娝掠辛唛L的竹席,于是對王恭說:“你從東邊來,是該有這些東西,可以把這張竹席給我?!蓖豕]有吭聲。王大離開后,王恭就叫人將這張竹席給王大送去。他沒有了多余的席子,就直接坐在墊子上。后來王大聽說,很驚訝,對王恭說:“我本來以為你多,所以向你要?!蓖豕Щ卮鹫f:“您老不了解我,我做人一向沒有多余的東西?!?/p>
【評鑒】
王恭在朝,能振肅朝綱,不畏權勢,其本傳曾有他公開批評尚書令謝石和晉宗室司馬道子的事。王恭還為人清廉,以簡惠為政,沒有多余的東西。家無財帛,只有書籍而已。然而自恃門第高貴,不善于用兵,起兵討伐王國寶,對抗宗室司馬道子,結果被殺。平生尤信佛道,調役百姓修建佛寺,務在壯麗,引起百姓不滿。劉義慶錄其身無長物的美德,同樣是不隱一善的雅意。
德行45
吳郡陳遺①,家至孝。母好食鐺底焦飯②。遺作郡主簿③,恒裝一囊,每煮食,輒貯錄焦飯④,歸以遺母。后值孫恩賊出吳郡⑤,袁府君即日便征⑥。遺已聚斂得數斗焦飯,未展歸家⑦,遂帶以從軍。戰于滬瀆⑧,敗,軍人潰散,逃走山澤,皆多饑死,遺獨以焦飯得活。時人以為純孝之報也⑨。
【注】
①吳郡:郡名。治吳縣(今江蘇蘇州)。晉因之,屬揚州。大致相當今江、浙之太湖流域及上海一帶。陳遺:吳郡(今江蘇蘇州)人。為郡吏,事母至孝。《南史》卷73有傳。
②鐺(chēng):平底鐵鍋。焦飯:俗稱鍋巴。
③主簿:郡縣屬吏。主文書簿籍及印鑒之類。
④貯錄:貯藏,收藏。貯與錄同義。
⑤孫恩(?—402):字靈秀,晉瑯邪(今山東臨沂)人。世奉五斗米道。隆安二年(398),其叔孫泰聚眾起事伏誅。孫恩遂領其眾,自號征東將軍,號其黨曰“長生人”,率眾攻掠會稽等郡。晉安帝元興元年(402)兵敗,投海自盡?!稌x書》卷100有傳。
⑥袁府君:指袁山松。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博學有文才,善書。嘗著《后漢書》百篇。為吳郡太守。孫恩起事,山松守滬瀆,終戰死。《晉書》卷83有傳。
⑦未展:未及,沒來得及。
⑧滬瀆:水名。在上海吳淞江下游一段。
⑨純孝:大孝。
【譯】
吳郡人陳遺,在家里特別孝順。他的母親喜歡吃鍋底的鍋巴。陳遺作郡主簿,常常準備一個袋子,每當煮飯時,就將鍋巴保存起來,回家時就獻給母親。后來碰上孫恩亂軍進攻吳郡,袁太守當日就出兵。陳遺本來已收存了幾斗鍋巴,沒來得及回家,就帶著鍋巴隨軍出征。在滬瀆與孫恩交戰,兵敗了,軍隊潰散,紛紛逃到山中或水澤,大都餓死了,只有陳遺因為鍋巴活了下來。當時人認為是陳遺大孝的福報。
【評鑒】
《南史·孝義傳》載有陳遺事,除上面這則所記外,還說他母親失明了,耳朵也聽不見了,陳遺回家,向著母親悲哭,母親一下子完全康復了。雖然這兩事多少都有些玄虛,但其精神是頌揚孝道,值得記錄。
德行46
孔仆射為孝武侍中①,豫蒙眷接②。烈宗山陵③,孔時為太常④,形素羸瘦⑤,著重服⑥,竟日涕泗流漣⑦,見者以為真孝子。
【注】
①孔仆射:即孔安國(?—408)。晉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以儒素見稱。孝武帝時甚蒙禮遇,歷仕侍中、太常。安帝時為會稽內史、領軍將軍,后歷尚書左右仆射,故世稱“孔仆射”。卒贈左光祿大夫?!稌x書》卷78有傳。孝武:即東晉孝武帝司馬曜(362—396)。曜字昌明,簡文帝之子。在位時,任用謝安、王彪之等大臣,國勢一度得以昌盛,并取得淝水之戰的勝利。但溺于酒色,后為張貴人所殺。謚“孝武”,廟號烈宗。《晉書》卷9有紀。侍中:官名。魏晉通常置專職者四人,掌儐贊威儀。備切問近對,拾遺補闕。常在皇帝左右,預聞朝政,為親信貴重之職。
②眷接:親近,厚待。
③山陵:指帝王去世。
④太常:官名。秦置奉常,漢景帝時改稱太常。為九卿之一,掌管宗廟社稷禮儀。后歷代沿置,為專管祭祀禮樂之官。
⑤羸瘦:羸弱瘦削。
⑥重服:守重喪(父或母去世)的素服。
⑦涕泗流漣:謂眼淚鼻涕一齊流下。形容極度哀傷的樣子。
【譯】
孔安國作晉孝武帝的侍中時,受到特別的禮遇。孝武去世時,孔安國時任太常卿,他的體形本來就瘦削孱弱,穿著喪服,整天淚流滿面,看見的人還以為他是孝武帝的兒子。
【評鑒】
孔安國受到孝武帝的寵遇,感激皇帝的知遇之恩。為孝武帝服喪,悲哀超過常人,重情重義非常人可及。孔安國哀痛還有另一重原因,原來孝武帝是被寵妃張貴人毒死的,而執政者孝武帝的弟弟司馬道子昏庸,竟然隱忍不敢揭發其事??装矅闹敲鳎约荷頌槭讨校譄o能為力替孝武申冤,慚恨交并,悲痛莫名。如此德行,令人頓生憐憫。
德行47
吳道助、附子兄弟居在丹陽郡后①,遭母童夫人艱,朝夕哭臨及思至②。賓客吊省,號踴哀絕③,路人為之落淚。韓康伯時為丹陽尹④,母殷在郡⑤,每聞二吳之哭,輒為凄惻⑥,語康伯曰:“汝若為選官⑦,當好料理此人⑧。”康伯亦甚相知⑨。韓后果為吏部尚書⑩,大吳不免哀制?,小吳遂大貴達?。
【注】
①吳道助:即吳坦之。坦之字處靖,小字道助,晉濮陽鄄城(今山東鄄城)人。曾仕西中郎將袁真功曹。附子:吳隱之小字。隱之字處默,博涉文史,以儒雅擅名。歷官輔國功曹、晉陵太守、廣州刺史。丹陽郡:三國吳置,治建業,故城在今江蘇江寧東。
②哭臨:指舉行儀式哀悼去世的父母。思至:猶言思念。
③號踴:哭喪頓足。
④韓康伯:即韓伯。伯字康伯。
⑤母殷:康伯母殷氏,為殷浩之姊。
⑥凄惻:悲傷,傷感。
⑦選官:指吏部主管銓選之類的官員。
⑧料理:關照,看顧。
⑨相知:欣賞他們。相,指代性用法。這里代指道助弟兄。
⑩吏部尚書:吏部的首長。吏部為六部之一,主管官吏的任免、銓敘、考績、升降等。
?不免:難以幸免。哀制:禮制規定的居喪期限。
?貴達:顯貴,仕途通達。
【譯】
吳道助、吳附子兄弟居住在丹陽郡府后邊,他們的母親童夫人去世了,兩兄弟早晚都在靈前哭泣和懷念。當賓客前來悼念時,他們號哭得幾乎暈過去,路人都為他們哀傷落淚。韓康伯當時做丹陽郡守,他的母親殷夫人在郡舍,每當聽見吳氏弟兄的哭聲,就因此傷心哀憐。對韓康伯說:“假如你將來做了吏部的主選官,一定要好好照顧他們。”韓康伯本來也很賞識二吳。后來韓康伯果然做了吏部尚書。大吳因為太傷心死在喪期內,小吳后來就顯貴騰達了。
【評鑒】
吳隱之兄弟的孝行感天動地,其清操彪炳晉朝?!稌x書·吳隱之傳》有他的飲“貪泉”詩:“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眰髡b千古,其政事也很有成效。唐王勃在《滕王閣序》中說:“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鼻罢哒琼灀P吳隱之的美德。另外,從此則可知,韓康伯的母親也是高明之人,看見二吳的孝道,便知道是國家可用的人才,預先囑咐康伯將來有機會一定關注。后來吳隱之的表現證明了殷氏的眼光。此條歸為“德行”,也有表彰殷氏的意思在內。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忠臣孝子往往總是相聯系的。大凡能做孝子的人,往往也是忠臣。參《賢媛》第三十二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