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治通鑒》與家國興衰(增訂本)
- 張國剛
- 870字
- 2023-11-01 18:15:48
第二講 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怎么估計也不會過高。它不但奠定了秦國統一的制度根基,而且對之后兩千多年中國的政治、社會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譚嗣同說過:“兩千年來之政,秦政也。”毛澤東也講:“百代都行秦政法。”
商鞅變法提倡的價值觀,即不斷地努力工作就能改變自己身份的觀念,把大家的欲望都釋放出來了,對成功的欲望,對財富的欲望等。如何掌控這種欲望,就成了賈誼《過秦論》及后世執政者一直在探討的根本要旨。
戰國時期,政治風云變幻莫測,波譎云詭。變法,始終是這個時代的最強音。魏國李克(李悝)的變法、楚國吳起的變法,韓國韓昭侯時代,申不害的變法,以及秦孝公時代的商鞅變法,都是在國君的支持下,力圖變革現行制度的偉大事件。在這些變法中,商鞅變法的影響最為深遠,它不但奠定了秦國統一的制度根基,而且對之后兩千多年中國的政治、社會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譚嗣同說過:“兩千年來之政,秦政也。”毛澤東也講:“百代都行秦政法。”秦政就是商鞅時代變法的政治。
秦統一中國前的歷史,有五百五十年,分三個大的發展階段:
第一,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秦始建國。周平王元年(前770),由于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被戎狄所殺,他的兒子周平王東遷洛陽,西周的鎬京成了一片廢墟。秦國的祖先,本來是周王室的西陲大夫,因為護送平王東遷有功,升格為諸侯,始建秦國。可以說,秦建國是比較晚的,比晉國、齊國、燕國都晚。
第二,秦建國大約一百多年后,秦穆公稱霸。稱霸的標志,一方面采納了原本出自西戎的一個叫由余的大臣的建議,滅掉很多戎狄小國,史稱“開地千里”;另一方面重用中原地區的蹇叔、百里奚等賢人,吸收中原文化,一躍發展成為僅次于晉國、楚國、齊國的二等強國。
第三,在秦建國四百多年之后,即周顯王十年(前359),秦孝公用商鞅變法。從此進入發展的快車道。
秦孝公名渠梁,是秦獻公的第二個兒子。秦獻公是一個勵精圖治的國君,他覺得大兒子不行,就把位子傳給了二兒子,也就是秦孝公。秦孝公即位時不到二十歲,非常年輕,他想恢復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時代的霸業,因此致力于國家的改革。商鞅就是這個時期來到秦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