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飲之太和:中國美學名著選講
- 朱良志
- 2248字
- 2023-11-03 14:23:44
引言
編寫此書的想法,是教學中形成的。在我接觸的對中國美學頗為關注的朋友中,有不少對閱讀原著有濃厚興趣,但他們又常常苦于找不到合適的讀物。目前中國美學方面的著作除了研究性專論之外,主要有兩類,一是美學史著作,此類著作有助于把握中國美學發展的梗概,但不能提供較為完整的美學文本;另一類是資料匯編性的,此類圖書可以提供文本,但多為零星的節錄,其優點是有比較大的涵蓋面,缺點是較為零散,如摘錄《書譜》的一些段落,分別置于不同的類別之下,簡括而明了,但讀者卻無法獲得對《書譜》的完整印象。所以,選擇最值得閱讀的中國美學的基本典籍,在文本辨析、文字注釋的基礎上,加以適當的理論闡述,以方便讀者閱讀,并為其進一步研究提供必要的參考資料,這樣的想法縈然腦際久矣。現在終于有機會來做這項工作,真是非常高興。
但此書編寫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遠超出我的預想。首先碰到的是哪些可以算得上中國美學著作這個最基本的問題。中國美學的價值越來越為世所重,但對中國美學的研讀卻并不容易。理論本身的玄奧與博大是一個原因,其理論形態特點也是一個原因。在中國,美學學科的形成是20世紀的事,20世紀之前,罕有專門性的美學著作,有關美學的見解,往往如吉光片羽,散見在浩瀚的典籍之中。
也許有人會問:本書題目中的“中國美學名著”,本身就有問題,中國古代罕有專門性的美學著作,又何來如此多的“美學名著”?從嚴格的意義上說,這些作品的確不能算是純粹的美學著作。從我所選的著作看,有的屬于哲學著作,有的是詩文評,有的是藝術論,有的是隨筆。但之所以將其選入冠以“美學名著”的此書中,則是出于這樣的考慮:所論之內容一定具有重要的美學價值;一定涉及關鍵性的美學問題;在中國美學史上一定具有重要影響。它們雖不能稱為純粹意義上的專門性美學著作,但在廣義上,也可以稱為美學著作。
其實在西方美學的研究中,也會碰到類似問題。我們一般稱為美學著作的,大致有兩種形式,一是專門性的美學著作,如康德的《判斷力批判》、黑格爾的《美學》、席勒的《談美書簡》;二是并非專門性的美學著作卻涉及重要的美學問題,其中有哲學著作,如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有論述文學藝術的著作如萊辛的《拉奧孔》,有對話、隨筆如《歌德談話錄》、維科《新科學》,等等。我們一般也將此類著作稱為美學著作,納入美學研究的視野。
我碰到的另外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是,既然要給讀者提供中國美學的原著讀本,那么這些讀本必須是可靠的,這是一個最基本的要求。但做到這一點恰恰非常困難。因為中國古代典籍中的問題實在太多了。在編寫的過程中,我真正感覺到心細如發的重要性,你必須細心面對每一個字,甚至每一個句讀。像謝赫“六法”的句讀不同,就有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解讀。在所選的近三十篇文獻中,就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有的是作者問題,像《樂記》《二十四詩品》,因為作者的時代和學術背景,直接影響到對其美學價值的判斷。對此,本書增加了辨析的內容。有的是文本內容問題,如顧愷之的畫論著作,內容文字叢脞,名稱也與內容不相符,對此類問題,本書也進行了校核,提出了有關文本處理的新想法。有的文本存在著較大的爭議,如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和莫是龍《畫說》的內容交叉,石濤《畫語錄》和《畫譜》兩個傳承譜系的問題,《筆法記》的真偽問題,對于這些問題,我嘗試提出自己的意見。這一切努力,都意在使讀者能夠在穩實的心態中,咀嚼其美學精華。但不知我做得如何,還需要讀者檢驗。
在具體篇目的選擇上,也頗費躊躇,最后確定的這些篇章,我以為,都是中國美學的代表性著作。我在考慮選入這些文本時,注意到以下問題:一是反映中國美學史發展的脈絡,體現一定的時代特點,如顧愷之的“形神”說、謝赫的“六法”說,體現了六朝美學發展的特點,這些觀點在中國美學史上也有重大影響;二是考慮體現中國美學自身的特點,如意象、意境、妙悟等是體現中國美學特點的一些核心范疇,因此本書選擇了一些對這些專門問題有理論發現的篇章;三是考慮一定的覆蓋面,如在藝術類美學中,選錄了書法、繪畫、音樂、園林等方面的代表性著作。小說和戲曲等方面也有不少具有美學價值的著作,如金圣嘆的小說評點,王驥德、李漁等的戲曲理論,因受篇幅限制,被割愛了。需要說明的是,像《老子》《論語》《莊子》《壇經》等哲學著作,具有豐富的美學思想,對中國美學發展的影響也很大,但考慮到本書的篇幅,這些內容暫不列入本書的選擇范圍。
本書注意對學術界研究狀況的介紹,給讀者研讀原著提供必要的背景,了解學界的研究重點,提示值得注意的學術問題,并對其中的疑難問題予以交代。各篇之后還附有參考文獻,以備讀者進一步研究之需。所選的大多數篇章,國內外都有很多研究成果,本書不可能一一涉及,只是介紹一些與核心論題相關的內容。所介紹的一般是比較成熟的觀點,避免讀者陷入不必要的理論糾纏中。
本書在介紹學界研究情況的同時,針對一些重要問題,也嘗試談談自己的閱讀體會,尤其是對一些爭議較多的問題,我一般會陳述自己的判斷。對于自己的一家之言,文中都加以注明,以供讀者研讀時參考。由于本人學術水平限制,許多意見并不成熟,歡迎讀者批評。
本書的撰寫參考了國內外的研究成果,葉朗先生親自指導本書的選題和編寫,本書初版得到北京大學出版社王立剛等老師的熱情幫助,近二十年后修訂此書,又得到人民文學出版社孔令燕、陳彥瑾等老師的悉心指導,他們的淵博學識、專業眼光和卓具責任感的態度給我留下極深印象,也是本書能以此面目呈現給讀者的背后支撐力量,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作者記于2022年早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