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段一:基礎培訓
基礎培訓既然稱為“基礎”,也就意味著咨詢師未來全部的專業學習、所有象限的積累,都需要以此為基石展開。因此,這一階段培訓的重要程度也就不言而喻了。
但是,基礎培訓的實際內容和目標又與許多打算從事心理咨詢的學習者所想象的頗有差異。
進入基礎培訓階段
相比學會“如何做咨詢”,基礎培訓教育中很大比重其實落在了解“什么是咨詢”上,即學習學科主體本身。就像醫生學會開藥之前,總是得先把人體解剖和生化病理學清楚,咨詢師也不例外,而這就是基礎培訓的主要內容。
基礎培訓中的許多課程并不一定直接指向咨詢實務,但與心理科學和社會科學緊密相連。畢生發展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精神病理學、多元文化基礎、心理學研究方法……只有學習了這些課程,學習者才能建立起對心理科學的正確認識、對咨詢領域的客觀了解,以及對咨詢工作本身的現實認知,他們才比較容易在未來正確恰當地運用自己學到的療法和技術。
當然,這個階段的課程也會包括一些咨詢技巧和臨床療法,但由于課程容量有限,以及學習者對臨床的了解極少,這些課程幾乎無一例外地具有某種“簡介”性質。
基礎培訓中的咨詢實務訓練比較像是美術培訓中的素描入門,基本就是老師給學習者講解了透視原理,然后讓學習者畫出人生中的前幾幅習作,并臨場指導一下;如果培訓比較完善,學習者有時候還能獲得一兩百小時的實踐經驗,但這大體上也就是又畫了十幾幅素描作品的程度罷了。
基礎培訓階段的要點
從同化到順應的學習過程
一般而言,基礎培訓需要兩年左右的時間,短的有一年結束的,長的則能達到三年。課程長短各有優劣:短的難免講得精簡,并且學習者通常很難有足夠的精力和空間完全消化吸收,可能存在培訓后再自己去補足的需要;長的自然更加廣泛全面,學習者也更有機會去真正理解自己學到的內容,但時間和費用成本必然升高。
事實上,對于心理咨詢這樣動態、多樣的學科而言,花個兩三年來“入門”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論學習者的背景為何,在剛開始學習心理咨詢時,尤其是學習的第一年里,幾乎都會不可避免地根據自己過去的經歷和已有的知識范式,對學到的知識進行對比、嵌套、過濾,以幫助理解。如果以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類比,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同化過程,即個體通過過濾或改變外界刺激,把它們納入頭腦中原有圖式之內的學習方式。
而到了第二年,甚至第三年,學習者才會在耳濡目染的過程中,逐漸切身體會到并理解心理咨詢學科自己的范式,能夠以咨詢的視角來理解咨詢,而不是用其他視角來解釋咨詢。這時,學習者就進入了一個順應的學習過程,能夠基于外界刺激修改和重建自己頭腦中的圖式,建立起符合心理咨詢師要求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模式。
達到這個階段時,學習者在心理咨詢學科上就可以說是“入門”了。雖然這離真正在咨詢實務上成熟仍然長路漫漫,但入門畢竟是從0到1的突破,對于咨詢師的成長和發展還是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的。
篩選合適的入行者
不少到了后期咨詢仍然做得四不像的咨詢師,經常就是在基礎培訓階段所需的課程上有所遺漏(比如跳過了基礎培訓而直接進入療法培訓、基礎培訓缺課),或者一直沒能超越同化的學習階段,始終以自己的內在圖式為主體,生搬硬套療法和技術。因為對心理咨詢本身的范式沒有深刻理解和切身體會,實務只是在照貓畫虎,自然容易畫虎不成反類犬。
基礎培訓階段是學習者與咨詢行業雙向選擇的過程。絕大多數學習者難免對心理咨詢抱有一定的不切實際的憧憬和幻想,而基礎培訓就是最佳的現實檢驗。當人們接觸到心理科學和咨詢實務時,可能就會發現自己根本不喜歡或者受不了咨詢師的工作內容或工作狀態,因而選擇退出這個行業。
同時,咨詢行業也在選擇入行者。在國外的基礎培訓體系中,幾乎都包含“守門人”的角色,即學校的老師和實習機構的督導。他們會識別在人格水平和基本素質方面不適合從事心理咨詢的學習者,并直接勸退他們,阻止他們成為咨詢師——這一機制對行業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從基礎培訓中被勸退雖然令人沮喪,本質上卻不是壞事情,它意味著學習者和未來潛在的來訪者都受到了保護。學習者可以避免無謂的經濟和時間的投入,避免傷害他人的可能,而來訪者也減少了在財務和身心上被傷害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