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計算機器與智能

(艾倫·圖靈,1950年)

為什么選取這篇文章進入本書,而且作為第1章首先進行解析呢?艾倫·圖靈的一生中有兩篇非常重要的文章,分別是《計算機器與智能》和《論可計算數及其在判定性問題中的應用》。有趣的是,同樣一個人撰寫的文章,這兩篇文章一個是肯定的,一個是否定的。在《計算機器與智能》中,艾倫·圖靈論證了“數字計算機在理論上可以思考”。在《論可計算數及其在判定性問題中的應用》中,圖靈論證了“不是所有的可定義的問題都可以被計算”。圖靈的這兩篇文章,一篇說明了計算機“能”的一面,另一篇說明了計算機“不能”的一面。

這兩篇文章的論證方法是不同的。為了讓讀者有一個樂觀的狀態,我們首先介紹和解析說明了計算機“能”的一面的這篇文章。

第二篇文章運用了大量的數理邏輯知識,全篇各種形式化的符號,對這篇文章,大家爭議不多。第一篇文章沒有任何形式化的符號,對這篇文章,大家有一些爭議(盡管艾倫·圖靈已經在文章中反駁了9種典型的反對意見)。有爭議的論文,不代表就是錯誤的,更不代表沒有價值。

人類的歷史走到現在,人工智能經歷了多次興衰起伏,當前正處于一個蓬勃發展的階段(主要歸功于計算能力和存儲能力的提高)。讓我們在歷史中找到現階段的定位,回歸基本問題,追根溯源,看看我們已經取得了哪些進展,還有哪些差距,未來可能走多遠,以及未來可能的前進方向。

《計算機器與智能》是艾倫·圖靈在1950年于《心智》(Mind)雜志上發表的在計算機科學發展史上具有奠基意義的一篇經典文章,這篇文章相距1936年《論可計算數及其在判定性問題中的應用》的發表已過去了14年。

艾倫·圖靈出生于1912年,與我國的華羅庚、“三錢”(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幾乎同齡,他在發表《計算機器與智能》這篇文章時只有38歲。今天,設想如果沒有艾倫·圖靈,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計算機的面貌將發生怎樣的變化?如果沒有華羅庚和“三錢”,我國的科學技術面貌將發生怎樣的變化?這給我們的啟示是,我們需要盡力包容、鼓勵、尊重、支持年輕科學家的成長和探索。

下面給出一些科學家的出生時間:

?約翰·馮·諾依曼(計算機科學家,出生于1903年12月28日)

?庫爾特·哥德爾(數理邏輯學家,出生于1906年4月28日)

?華羅庚(數學家,出生于1910年11月12日)

?艾倫·圖靈(計算機科學家,出生于1912年6月23日)

?錢學森(空氣動力學家,出生于1911年12月11日)

?錢偉長(力學家,出生于1912年10月9日)

?錢三強(核物理學家,出生于1913年10月16日)

?莫里斯·威爾克斯(計算機科學家,1967年圖靈獎得主,世界上第一臺存儲程序式電子計算機EDSAC的設計者,出生于1913年6月26日)

之所以將上述科學家列在一起,至少有兩點考慮:一方面,他們都將在本書中的不同地方被提到,熟悉他們的事跡有助于理解本書的主題;另一方面,他們的出生時間較為接近,“江山代有才人出”,以同時代涌現的人才群體的視角審視和懷念這些科學家,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心智》雜志是心理學和哲學領域的一本期刊,每個季度出版一次。艾倫·圖靈這篇論文是1950年第四季度這一期的第一篇文章。一篇計算機科學的經典文獻發表在心理學和哲學領域的期刊上,這說明學科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多學科之間的融合是必要的。

這篇文章涉及了很多哲學上的觀點,比如唯我論、行為主義、不可知論、形式主義、符號主義、聯結主義。

這篇文章的標題是兩個非?;镜拿~,一個是計算機器(Computing Machinery),一個是智能(Intelligence),即使我們在70多年后討論這兩個基本概念仍很容易陷入空談,或者原地踏步,表面熱鬧但卻是循環論證,或者“盲人摸象”,總之不容易取得實質性的、全面的、正確的新結果。注意,艾倫·圖靈在文章中使用了“intellectual capacity”表達“智能”這個意思,這充分說明智能是能力的一種,智能不是全部能力。

注意到艾倫·圖靈在標題中說計算機時,沒有用Computer這個詞,因為這個詞從本意上可以指從事計算的人(Human Computer)。雖然今天Computer一般指計算機,但為了避免歧義,艾倫·圖靈使用Computing Machinery來指代進行計算的機器,是非常精準和恰當的。

什么是計算機?什么是智能?計算機能否思考?這樣的“基本”問題值得回答嗎?能夠回答嗎?有的人不僅僅對問題的答案有不同意見,對問題本身也有不同意見,他們認為:不要“正名”,只管用就好了;或者說,只去做具體的設計和應用就好了,不要思考“空洞”“好高騖遠”“虛無縹緲”的問題;或者說,只關注怎樣做(How)就好了,不要關注為什么(Why)和是什么(What)。持這些觀點的人看到艾倫·圖靈撰寫的《計算機器與智能》或許應該有所反思。一個38歲的年輕人,在計算機剛剛起步(只有4年)的時刻,討論“計算機器與智能”,我們應該持鼓勵、贊賞的態度,而不是持譏笑、反對的態度,這對中國基礎科學的發展或許有益處。

這里順便提一下,我國古代有關于“正名”的研究,包括《論語》和《呂氏春秋》等典籍都有關于名實的文章?!罢本褪切拚蚨苏挛锏闹阜Q、名號,使名實相符?!懊笔菍κ挛锏闹阜Q,規定事物的屬性及其與他者的關系?!皩崱笔敲阜Q的事物、實體。名的規定應與其所指之實相符。但在現實中,往往名不符實。針對這種情況,就要求事物所用之名不能超過事物自身的屬性,名所指之實也不能超出名所規定的范圍?!罢笔蔷S護名所構建的社會秩序的重要方法。各家都認同“正名”的主張,但其所修正的“名”的具體內容則有所不同。

這篇文章原文共28頁,分7個章節,依次是(1)模仿游戲、(2)對新問題的評價、(3)游戲中的機器、(4)數字計算機、(5)數字計算機的通用性、(6)關于主要問題的對立觀點、(7)具有學習能力的機器。全文內容豐富,涉及神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論、數理邏輯等多個學科,但緊扣“機器是否能夠思考”這一主題,語言簡練,邏輯嚴謹,可以看出艾倫·圖靈能夠得心應手地駕馭多學科的知識,他不是對這些知識一知半解,相反,這些知識深深地融入他的意識之中。

本書的第1章和第2章是艾倫·圖靈的兩篇流芳百世的著作,盡管兩篇文章都比較有名,但有人認為第一篇的技術性要差一些。我們認為,這是兩篇不同風格的文章,第一篇文章沒有符號化的東西,沒有定量的東西,沒有定理,沒有具體的結構設計,但不代表第一篇文章不重要。第一篇文章講計算機能做什么,第二篇文章講計算機不能做什么。人類中的大多數是“入世”的,是建設者,所以更關心前者。

我們在寫作本書的時候,將做兩個方面的新工作,一是對第一篇文章(也就是本章)做一些定量的拓展,挖掘其中可以定量化、符號化、形式化的內容,二是對兩篇文章進行類比和對比研究,形成“單獨-類比-對比-整體”的思考路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廊坊市| 射洪县| 香河县| 容城县| 泸州市| 呼图壁县| 齐河县| 凌云县| 南川市| 辉县市| 邵武市| 临颍县| 汝阳县| 沁阳市| 大理市| 深州市| 维西| 蓝山县| 紫云| 东光县| 苏尼特左旗| 峨眉山市| 株洲县| 二连浩特市| 板桥市| 江门市| 西充县| 桂阳县| 吕梁市| 察隅县| 彭水| 克什克腾旗| 湘潭市| 盱眙县| 梨树县| 湄潭县| 定陶县| 攀枝花市| 利辛县| 济源市| 桑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