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組織演化論(原書第3版)
- (美)霍華德·E.奧爾德里奇等
- 1346字
- 2023-11-07 17:47:48
1.1 為何要寫本書
我們寫這本書有三個目的。
第一,我們想寫在組織研究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而不僅僅是介紹組織理論。組織是迷人的社會單元,有多種多樣的形態和規模,但大部分被組織研究領域所忽視。在數據便利性和頑固偏見的驅動下,當代書籍和期刊傾向于將重點放在公開交易的上市公司上,現在美國的這類企業約4000家,相比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8000多家的峰值顯著下降(Davis,2016)。實際上,數百萬的企業既沒在任何證券交易所上市,也沒有商學院畢業生任職,但除了像創業這樣的子領域外,這些企業很少出現在研究中。當然,我們并不是說本書是一本缺乏理論解釋的組織統計手冊,而是說我們力求在研究設計中力求抓住組織的多樣性,而不是把《財富》世界500強企業當成“組織動物園”里唯一的“動物”。我們主要關注商務組織,但也包括其他類型的組織。
第二,我們想寫有關組織涌現(emergence)的內容,而不僅僅是關注組織的存在。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有關創業者和創業的研究增長速度驚人。但是,我們發現這些研究存在一些不足。它們通常側重于對創業成果的個人層面的解釋,而忽略了涌現所形成的組織化過程。而且,它們通常只考察小型或新組織的涌現過程。最根本的是,它們通常缺乏用于解釋組織涌現過程的完整理論框架。
與上述研究不同,我們關注的是組織、組織的種群和共同體的起源。即使是規模非常大的組織,通常也是從小發展起來的,可似乎這種奇跡般的成長過程無法引發大多數組織理論家(theorist)的興趣。其實,這應該受到關注。如果不理解新的社會單元為何以及如何涌現,我們就錯失了人類社會中不斷萌發的創造力與其在組織中成為具體現實之間的關系。因此,與大多數關于組織研究的書籍和文章相比,我們對組織、種群和共同體的早期發展給予了更多關注,并在所有層級的分析中將涌現視為一種重要動力。
第三,我們想寫的是新組織、種群和共同體涌現的演化過程。這需要一種跨學科的方法。令我們失望的是,大多數有關組織的研究都關注結構和穩定性,而不是涌現和變化。研究者通過忽視起源問題來逃避組織為何存續的問題。相反,演化方法把起源和存續視為不可分割的。在這種情況下,演化模型包含了許多層次和分析單元,以跨學科的獨特視角看待變化過程。
組織研究兼收并蓄的特性吸引了經濟學、歷史學、政治學、心理學、社會學和其他領域的學者。在組織理論領域,學科邊界沒有多大意義,特定理論群體的成員會在相應的專欄和學科專業期刊上發表豐富多彩的研究成果。正如第2章和第3章中所言,我們使用演化方法,因為它是一個通用的框架,可以解釋各種理論范式。演化方法可以應用在很多層面上,它引導我們關注變異、選擇、保留和爭奪的過程,這些過程共同作用,在演化系統中產生模式化變化。在本書的前幾章中,我們用演化方法來描述人們在尋求機會的過程中如何調動資源來使新組織涌現。這里我們以周和月為時間單位。在后面的章節中,對組織、種群和共同體演化的歷史情境展開考察,關注的時間單位則是幾年甚至幾十年。這展示了演化方法是如何幫助我們將歷史和社會結構聯系起來的。
緊扣對工業社會中多種多樣的組織進行描述這一主題,我們提供了一些有關組織景觀(organizational landscape)的信息。這展示了不同社會組織規模分布的相似性,以及分布函數的尾部之間存在的巨大差異。本章最后介紹了本書的規劃,以及每章討論的主題和各主題內在的邏輯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