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正月初一】
新年伊始,不覺恍然,昔年所遇之事猶若在昨,匆匆而過。
吾自去歲三月居于塘沽,專務于學業。而今回顧,去年之所學、所歷,皆已如夢迷離,故決意自今歲起,錄取生活之瑣事。
長姊前二日實已有娠,期已逾三月,舅與舅母甚是歡欣,已訂數名以待此小侄降臨。
寒假前,張先生與吾共商,言余課程進度甚迅,今已畢《春秋》、《禮記》之學;俟學堂復課,將啟《古文觀止》、《文章軌范》等,以升文筆之妙技。
吾心實感,余無須求取功名,實無需培養八股文章之技,欲速啟學他領域之課程。
張先生唯得允諾,待學堂開啟,將以指導吾閱讀《史記》、《漢書》等典籍,期冀我得以史為鑒。
【光緒二十三年,三月初六】
今日,張先生歡喜非常,攜來一卷書以供我等閱覽,竟然系譚公所著之《仁學》①。
此書迄今止有上篇,書中融合中華千古之仁義哲思,以“任之通”為首要之原則,抨擊人我之區隔,抨擊名教之束縛,旨在弘揚平等。
其次,述及仁者無生無滅之境界,摒棄生死之界限,舍棄偏見,呼吁兼愛,鼓吹博愛之思。
第三部分則崇尚革新,倡導革新之思潮,推崇節儉與奢華相對,提倡行動勝過沉默。
第四章則反對封建倫常,倡導鏟除封建階級層級制度,鼓吹資產階級之民主觀念。
閱讀之后,余覺大有裨益。中華女子崛起,豈非乃尋求平等之旨也哉?若是眾人能普享平等之權,女子皆能得自由之機!
至于后文所陳述之革新、資產階級等觀念,余暫時未能詳知,愿待學習相關材料之后再行評論。
【光緒二十三年,六月初九】
今日,長姊生育,悠然誕下一嬰孩,表哥為之取名維新,舅舅深為不悅,謂之污辱皇權,舅母不忍,以掌擊其頰,斯事遂塵埃落定。
注:余私以為舅母如是之行徑,實亦非當,我等宜勉力追求男女平等之道,女子亦不當肆意凌辱其夫。
然觀之實頗感愉悅!罪過、罪過!
【光緒二十三年,十月二十七】
聞昨日嚴復先生于天津創辦《國聞報》,余心頗感激榮。
嚴復先生為余所鐘愛之文學家,其所翻譯之外國書籍言辭恰切,措辭得宜。
俟有機緣,余必趨赴天津,期許或能一睹先生風采!
愿表哥自天津歸來之際,得以攜帶數期《國聞報》,以俾吾得詳細觀覽觀覽。
【光緒二十三年,十一月十五】
表哥返矣,果然攜來《國聞報》,然亦攜來不善之音。
因冬月初一,德國傳教士韓·理加略及能方濟,于山東巨野磨盤張莊教堂,為當地大刀會成員所害。
德國聞之憤怒,為其雪恥,竟以武力奪取山東青島之膠州灣。
于吾觀來,此由實屬可笑!據張先生課上所言,德國于前一日欲停泊膠州灣,卻遭朝廷拒絕,當晚兩位傳教士遭遇不幸,明顯系陷害之計。
斯世界果如《國聞報》所載之《天演論》所言:“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也。中華民族今日弱小無助,列強皆欲分食之,嗟哉,中華危急矣!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正月初一】
未覺之間,歲月又一逝矣。近來獨讀《天演論》單行本,益覺中華民族若不自強,將遭淘汰,心中不免焦慮。
嚴復先生所譯之《天演論》,近來成為人們熱議之書,眾口紛紜引述“物競天擇”,傳頌不衰,據聞連康有為見其譯稿后,亦發出“眼中未見有此等人”的贊嘆,譽之為嚴復為“中國西學第一者”。
【光緒二十四年六月十三】
是月雙喜臨門,一曰維新賢侄周歲,二曰國之維新。
聽聞圣上從康公獻言,頒布“明定國是”詔書,于京城開設“京師大學堂”,又設數條變法詔令,除舊布新。
國之崛起,指日可待!
【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初九】
愚婦!愚婦!愚婦!
無怪乎古人忌婦人參政!!如此婦人!害國害民!將江山與百姓棄之不顧,獨守那破敗皇權!
變法不過百日,竟如此草草了結!可憐六位有志之士,慘遭毒害!
此六人中,尚有父親舊友楊深秀世叔。猶記幼時,父親常常命我臨摹其墨跡,習其工筆技法,學其風骨人格。
自父親西去后,多年未曾與世叔聯系,如今卻聞其噩耗,心中不甚唏噓。
特作《二郎神》一闋,聊表敬意:
齊绔乍展,似碧血,畫中曾污。嘆國命維新,物窮思變,篳路艱辛初步。鳳釵金輪今何在?但廢苑斜陽未黍。矜尺幅舊藏。淵渟岳峙,共存千古。
可奈。鷹瞵蠶食,萬方多故。怕錦樣山河,滄桑催換,愁入靈旗風雨。粉本摹春,荷香拂暑,猶是先芬堪溯。特篋底,剪取蕓苗麝屑,墨痕珍護。
【光緒二十四年十月初八】
塘沽近日忽然掀起一股習“義和拳”的風潮,并于城東設一處“義和壇”,教眾百人有余,隱隱有愈來愈多的跡象。
余空閑時曾至義和壇聽訓,曰:“毋貪財、毋好色、毋違父母命、毋犯朝廷法,殺洋人、滅贓官,行于市必俯首,不可左右顧,遇同道則合十。”
觀其教眾,多似鄉愚務農之人,既無為首之人調遣,又無鋒利器械;且是自備資斧,所食不過小米飯玉米面而已。
既不圖名,又不為利,奮不顧身,置性命于戰場,不約而同,萬眾一心;況只仇殺洋人與奉教之人,并不傷害良民;以此而論,似是仗義。
想來應是如舅母所言,百姓已不堪重壓,反抗之心已起!
然私以為義和壇仍有不妥,其一,義和壇組織太過松散,教眾太過愚弱,有人稱“習得義和拳便可刀槍不入”,信奉者若干,皆以“金剛拳人”自稱。
其二,壇中最惡洋貨,見即怒不可遏,必毀而后快。于是閑游市中,見有售洋貨者,或緊衣窄袖者,或物仿洋式,或上有洋字者,皆毀物殺人,見洋字洋式而不怒者,惟洋錢而已。
此乃閉關鎖門之舊思想矣!當今世界,適者生存,若是一味將先進之物遏制在外,則難有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