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丁老六
- 大明1860
- 飛天纜車
- 2042字
- 2024-05-06 12:00:00
曾國荃與曾國藩一樣,喜歡留大胡子,也有可能是家族基因,須發茂盛。
同樣,他也有一個大額頭,只是五官更精致一些。
具曾國藩所言,這位四弟自得才華,但舉業不振,二十三歲中秀才,三十一歲中舉人,但連續兩屆會試不第。
如今三十七歲,仍舊不死心,想著新皇繼位開恩科,誰知宣仁皇帝老當益壯,連皇子都生下了,這才死了心。
正要返鄉的時候,被舒王截下了。
朱敦漢前世做過湘軍的視頻,對曾國荃認識頗深。
可以說,曾國荃深刻的詮釋了人的兩面性。
或者說,曾國荃一直是儒家忠實學徒。
曾剃頭這個雅號,其實指的就是曾國荃,然后被戴到曾國藩的頭上。
這個家伙,可以把安慶投降的太平軍成捆的綁起,一天一夜間殺掉萬余人,并且在收復南京時,將其擄掠屠殺一空,深入斂財,搬空了南京府庫。
彭玉麟甚至因此與他反目。
但之后,他上任山西時遇到了百年難遇的丁戊奇荒,整個北方持續了三年的旱災,又遭遇了甘肅地震。
這么說吧,這場旱災厲害到讓江南士紳主動出錢賑災,就是怕流民南下。
據統計,餓死的百姓達到千萬。
曾國荃在山西則不僅爭取朝廷大量賑災銀糧,而且還主動輸解家資救濟災民,活民六百萬,以至于旱災結束后,生祠遍地,至今殘留。
在吏治上,他在山西進行整頓貪腐,一年就彈劾四十余人。
民政上,他廣禁鴉片,一族有鴉片就罷族長,一甲有鴉片就罷黜甲長。
說他心狠手辣,殺人無數,他又賑濟災民數百萬。
說他貪婪吧,他又主動解家財賑災。
歷史人物復雜的兩面性在他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沅甫呀!”朱敦漢擺擺手,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坐下說話。”
“是!”曾國荃小心地坐下,抬起頭看著舒王,抿著薄唇,神情緊張。
“我與你兄長相交莫逆,咱們也算是自己人了!”
看得緩解了其緊張,朱敦漢這才笑道:
“聽伯涵說,你少有意氣,好習武事?那怎么不去考武舉呢?”
曾國荃聞言,尷尬不已:“今天下太平,武舉無用功之地,求一爵而難如登天……”
這話不假,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武舉只有在戰亂,或者朝廷用兵頻繁時才是熱門,太平時科舉才是王道,前途也更高。
這下,朱敦漢又清楚了,曾國荃性格直,沒啥文人的花花腸子。
要是別人,什么父母不允,身子不行的借口脫口就來。
“沅甫,王府如今也可以招募文武了,不知你愿去哪一行?”
“大王,學生愿意從軍!”曾國荃干脆利落道。
“為何?”
“因為大王之藩,最需要的就是將領,從軍的話我也最容易建立功勛。”
真是直接,如果沒有后一句就完美了。
“好!”朱敦漢開懷大笑:“我且問你,如何帶兵?”
“學生按照兵書所學,知曉三件事,公正嚴明,嚴肅軍紀,保障后勤,就算不會大勝,但也不會大敗。”
曾國荃立馬明白這是考較了,思量一番即道。
“那你覺得缺哪一門最合適?”
“大王,缺任何一門怕是很難打勝仗了。”曾國荃心中不解。
“如果缺輜重后勤呢?”
“那就只能以擄掠為生,軍紀就難以維持,將帥也會被部下裹挾,成為賊軍,如崇禎末年的左良玉部,官、民、賊皆恨之。”
“若是以屠城為誘,倒是勉強可驅使打勝仗,但天下哪有打不完的仗?一旦戰事停歇,或者將士飽食,那么此軍就會一觸即潰了。”
朱敦漢默然。
這或許就是湘軍凋零,而淮軍崛起的原因吧!
倆人又交談了一番,朱敦漢對其頗為滿意,立馬授予其先鋒將軍的職位,領兵五百。
自打要之藩后,他不止是尊稱換了,也能光明正大的招募文臣武將,完全沒了忌諱。
曾國荃滿意而歸,而朱敦漢也很滿意。
毋庸置疑,能夠青史留名的人物沒有一個簡單的,他覺察出來曾國荃是個趙括似的人物。
理論已經達到了一定高度,只要在經過實踐,成為帥才或許困難,但作為大將卻是合格的。
此時的白洋淀九河匯聚,水域極其廣闊,擁有數十萬畝的蘆葦蕩,風一吹就是蘆花一片,美不勝收。
“好大的湖,好多的蘆葦蕩!”
數十只船只從鹽河入了白洋淀,一時間頗有股龍入大海之感。
站在甲板上,聶士成看著這片魚肥蘆盛之地,忍不住激動起來。
站在他身旁,膀大腰圓、滿臉彪悍氣息的劉銘傳,則叉著腰:“士成,這湖算什么,巢湖才是真的闊。”
“不值得大驚小怪的。”
聶士成比劉銘傳小四歲,如今才二十一,他點點頭,然后問道:“劉大哥,咱們以后要在這白洋淀里當鹽梟嗎?”
“不知道。”劉銘傳黑臉一紅,倒是也看不出尷尬,他也不想欺騙這個老鄉兼小弟:
“但日子總是要過的,白洋淀可是北方鹽梟大本營,不差鹽城幾分。”
說完,他目光轉向了船隊中那艘最大的旗艦,偌大的“丁”字旗已被選掛起,迎風飄揚,氣勢十足。
他本是合肥人,因為家貧,所以就遵從歷代人的傳統,販起了私鹽,旋即就被丁老六收編,成了這股兩淮之間最大鹽梟中的一員。
至于聶士成,他是被這群人特意挑來的,因為是老鄉就編為一隊。
“誰又能想到,縱橫兩淮的丁老六其實有千人,又神不知鬼不覺地來到白洋淀。”
其他人不明白為何北上,但劉銘傳清楚,隨著隊伍越來越大,他們在兩淮已經遮掩不住甚至了,只能來白洋淀繼續從事這項前途無量的事業。
不過他此時已經沒了一開始的雄心壯志,而是滿懷的恐懼。
鹽梟幾百人就夠了,為何人那么多。
他深刻地懷疑,丁老六這是要造反呀!
旗艦上,代號‘丁老六’的吳年,望著一望無際的蘆葦蕩,伸下懶腰,雀躍道:
“終于能夠回到王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