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太子,朱高熾看的還是透徹的。
朱瞻坺的所作所為,無一不是在表示自己無心儲位,同時也是在不斷的遠離權力的中心。
對于這樣的一個人,你能做什么呢?
不讓他離開?那豈不是合了武將的心思?
原本武將可能因為趙、漢二王相繼去就藩,再加上顯忠廟一事,最終不得不轉投太子,你這么一攔,武將們豈不是又有了主心骨?
最好的做法就是斬草除根,但那怎么可能呢?
先不說別的,本身就是靖難即位的朱棣肯定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的子孫身上,最起碼他活著的時候不行。
朱瞻基一旦這么做了,那就等于是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
一個會手足相殘的人,名聲不好,又不得皇帝的心意,最終的結局也可想而知了。
就算是他能做到天衣無縫,讓錦衣衛都找不到任何把柄,那他也好不到哪里去。
正所謂利害相關,當一件事發生的時候,人們第一個懷疑的永遠是既得利益者。
所以,哪怕太子黨所有的人都覺得朱瞻坺這種放棄榮華富貴的舉動,哪怕只是放棄了榮華富貴的可能,同樣會讓人覺得反常,但是卻沒有任何辦法。
面對這種情況,能做的就只有靜觀其變,見招拆招。
然而,這件事另外的一個主角朱瞻坺,此時已經離開了應天皇城,甚至是離開了應天府。
傷亡將士的撫恤一事,他要親自經手。
不是他需要收割民望,也不是他擔心手底下的人中飽私囊,而是他不太相信另外的一群人。
商人。
說到明朝時期的商人,最讓人痛恨的無疑是晉商。
明朝時期的晉商真的是自己把名聲給玩兒壞了,而且不只是他們自己的,甚至連他們子孫后代的名聲也一并被搭了進去。
歷史上,從明初開始,因為元朝的部分習慣遺存,晉商就是一個什么都敢做的團體。
他們向關西七衛販賣情報,向草原販賣明廷所禁止的糧食,甚至因為朱瞻坺的出現,他們都敢聯合北元余孽伏擊大明宗室。
而到了明朝的中末期,晉商更加的恣意妄為,他們不僅向建州女真兜售糧食和情報,甚至連武器鎧甲都敢賣給女真。
后來,清兵入關,因為遠距離戰斗,軍費支出猛增,財政十分困難,而晉商又在這個時候站了出來。
雖然明朝的滅亡,統治者的無能和朝政、官員以及制度的腐敗才是最重要的原因,但如果沒有晉商,明朝滅亡的時間或許還會被推遲不少。
而朱瞻坺整合北方商業,針對的就是晉商。
不過,今天他遇到了一個更為人所厭惡,但卻鮮少有人知道的商人團體。
東南海商。
“膽子不小嘛?!?
鎮江府,丹徒府衙。
朱瞻坺看著手下人收集上來的消息,嘴角翹起了一抹弧度。
不過,笑是笑了,但熟悉朱瞻坺的人都知道,這個樣子的朱瞻坺才是最可怕的,因為這樣的朱瞻坺,要么會對一部分群體造成毀滅性的打擊,要么就是一整條產業。
比如,之前的飛云壑。
再比如,之前的北方商業。
“朱明!”
“小人在!”
隨著朱瞻坺的喊聲,朱明推門走了進來。
“傳令下去,留下三百人,把這個丹徒府衙給我監視好了,如果消息傳出去了那就等著我給他們收尸吧!”
“是!”
“還有!”朱瞻坺叫住了想要離開的朱明,招了招手。
順著朱瞻坺的動作,朱明走到了朱瞻坺的面前。
“傳令所有護衛,他們全部留在這里,你讓人另外備船,我們去……”
朱瞻坺附在朱明的耳邊,聲音放低,但卻堅定地說道。
“市舶司!”
“是!”
……
鎮江府一片平靜,似乎什么都沒有發生似的,但唯有朱瞻坺知道,這是暴風雨之前的寧靜。
所有人都知道朱瞻坺在隨其父據守順天府的時候整合了北方的商業,甚至派人加以監管。
雖然不能說是完全沒有,但還是極大地杜絕了各種壟斷以及發災難財的現象。
但是,卻沒有人知道,甚至就連朱瞻坺的親爹朱高燧都不知道,他的兒子當初可不僅僅只是整合了北方的商業。
南方的商業,朱瞻坺雖然沒有涉足,但卻讓人整理了大部分的情況。
其中就有一條朱瞻坺極為關注,但卻一直沒有找到機會動手的:東南海商私通倭寇!
關于這件事,朱瞻坺其實也沒有能夠直接將其定罪的證據,因為他這個結論和正常的不太一樣。
他這個結論,是結合了歷史,然后再加上他加以驗證的。
東南海商通倭,這是在后世時朱瞻坺偶然發現的,但因為歷史上沒有具體的資料,只是說明朝中期時因為倭亂嚴重,很多海商被明軍圍剿,被迫為寇。
后來,朱瞻坺在整合北方商業的時候順便讓人收集沿海一帶商人以及地方上的情況,讓他發現了一些東西。
首先,朱瞻坺發現東南海商這個群體在很多的地方都有兩個人的影子,而這兩個人的名字叫做張士誠和方國珍。
沒錯,就是在元末高郵之戰中占領了高郵城,但最終卻敗于朱元璋的張士誠。
其次,朱瞻坺發現,每次倭寇侵犯大明海疆之前,這些東南海商都會很默契地抬高糧價,甚至是停止售賣糧食。
這種情況不是偶然,雖然不是每次,但幾乎每次倭寇有較大的行動之前,這種情況都會出現。
除此之外,等到倭寇離去之后,東南海商們又會以更高的價格去出售糧食,最終達到讓百姓不得已用土地甚至是家中子女來換取糧食的地步。
通過這些情況,朱瞻坺覺得,所謂的東南海商極有可能是張士誠和方國珍的后人,亦或者是這兩人曾經的追隨者所組成的,而且與倭寇有聯系,甚至是和倭寇達成了合作。
而這次下來給傷亡將士發撫恤,讓朱瞻坺又得到了新的消息。
六天之前,有三艘船以沿運河北上,為過冬收購棉花為名義出發,但實際上卻并沒有通過運河,而是在進入了長江之后就不見了蹤影。